资源描述
ICS 65.020.99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5952016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forest pests by portabl fogger 文稿版次选择 2016-02-02 发布 2016-03-02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595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宣州区林检局、潜山县森防站、宣城市林检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倩、蒋丽雅、张宏、王林、张国庆、陈三德、胡德松、汪全兵、宋之能、黄长春。DB34/T 25952016 1 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点、效果检查、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本标准适用于全省范围内使用便携式烟雾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0454 便携式脉冲烟雾机 使用安全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喷烟防治技术 smoke spraying technique 利用烟雾机产生的高速热气流,将专用剂型的农药瞬间分散雾化,在林间弥漫扩散,进而飘移至靶体进行防治。3.2 热雾剂 hot fogging concentrate 由农药原药及溶剂、助溶剂、黏着剂、闪点和黏度调节剂以及稳定剂等组成,可借助烟雾机形成微米级的雾或烟的制剂。3.3 有效喷幅 Efficacious Distance 能在林间滞留时间 60 秒以上,出烟口至消散前烟雾平移的距离。3.4 逆温层 Temperature inversion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空气层。DB34/T 25952016 2 4 技术要点 4.1 适用条件 4.1.1 适用对象:食叶害虫、病菌寄生于植物体表类病害等。4.1.2 林分状况:宜选择郁闭度0.7以上、面积 0.3 公顷以上的林分,平均树高15 米以内效果较佳。4.1.3 气象条件:风速小于1.5米/秒;在逆温层形成期间喷烟作业,一般在 17 时至次日 9 时之间。4.1.4 防治时期:虫害宜在幼虫低龄期或活动盛期,病害宜在发生初期进行。4.2 作业准备 4.2.1 病虫情调查 防治前进行病虫情调查,确定具体防治范围和防治时间。4.2.2 药剂选择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喷烟的热雾剂和农药剂型:油雾剂选用0号柴油作为溶剂,农药选用能溶于柴油的剂型,药剂闪点80;水雾剂选择洁净的水作为溶剂,农药选择可溶于水的剂型;4.2.3 施药量与药剂配比 施药量与热雾剂的配比参见附录A。4.2.4 机械检查 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查,重点检查烟雾机电路、油路、气泵、烟道是否畅通,点火是否正常,并备足配件。4.2.5 技术培训 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训练和安全教育。4.3 防治作业 4.3.1 人员配备:单机作业,适用于山区、丘陵或小面积片林,每台烟雾机至少配备操作手 1 人,助手1人;多机编组联合作业,适用于平原、丘陵地区,每台烟雾机配操作手、助手各 1人,每组配农药运输、维修、调度各1人。夜晚或林地郁闭度较大时应设信号员。4.3.2 行进方向与速度:单机作业时行进方向与风向垂直,至林缘逆风向回转;多机联合作业时,后机应处上风口,后机与前机保持1530米幅宽,且稍后同速、同方向行进,一般行进速度为 1530米/分钟。防治面积较大时,分614公顷地块作业为宜。4.3.3 山区行进方向:在山沟、洼地、平缓地带,行进方向与风向垂直;斜坡上作业时,从山上坡向下坡与风向垂直方向进行。4.3.4 林分高度与施药时间:傍晚适宜于矮林(树高在 10 米以下)或山区由高处相低处作业;早晨适宜于高林(树高10 米以上)或山区由低处向高处作业。4.3.5 现场调度:技术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特别是风向,随时调整行进方向、速度,烟雾机油门、药量开关等,控制烟雾有效喷幅1530米。5 效果检查 DB34/T 25952016 3 5.1 调查方法 据不同防治对象、不同的林分类型,设立标准地,采取抽样技术根据实际需要从附录B中选用调查指标,统计虫口密度或发病率,结果记入附录C 和附录D。5.2 效果评价 根据防治前后调查数据计算虫口减退率、新增发病率,结果记入附录E。虫口减退率、新增发病率计算公式见附录A。虫口减退率达到 90以上或新增发病率达到 10以下,即达到防治效果,否则要及时补防。6 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 6.1 防治作业 防治作业执行 GB/T 20454 和 NY/T 1276 的规定,以保障作业者、器械及作业区人、畜、天敌等的安全。6.2 安全操作 a)操作者仔细阅读说明书上的操作注意事项。b)配药、药械维修、烟雾机启动时应在林外无草空旷地进行。c)加汽油和药剂时,须待机器冷却后,用漏斗缓缓加入,并严禁烟火。d)工作中发现故障,特别是出现漏油时,应立即停机,待冷却后认真检查,排除故障后再用。e)若发动机自动熄火,须先关闭药剂开关,防止药剂外流引起火灾。f)意外着火,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g)汽油与药剂应放在安全处,并配备消防器具。h)启动时喷烟口不能近距离对着人或易燃物。i)作业结束后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对器械进行保养、清洁入库。6.3 防护措施 a)操作时选用不易燃面料长衣裤,鞋袜、帽子、口罩、手套等穿戴整齐,避免沾汽油或药剂,以防接近火苗引起燃烧或药物中毒。b)作业过程中,严禁吸烟、饮水或进食,禁止手接触嘴、脸、鼻、眼等裸露部位。c)每人每天作业时间不超过4小时,若操作人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离开施药现场,严重者应及时送医救治。d)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更换工作服,立即漱口并用肥皂清洗手和脸等裸露部位。DB34/T 25952016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药剂配比、效果评价公式 A.1 施药量与药剂配比公式 A.1.1 单位面积烟雾剂总量 10000 h vqd.(A.1)式中:d 为每公顷烟雾剂总量,毫升/公顷;q 为烟雾机最大喷烟量,毫升/秒;v 为作业时行进速度,米/秒;h 为烟雾覆盖宽度。A.1.2 药剂配比 cc dn.(A.2)式中:n 为农药配比,即农药稀释倍数;d 为每公顷烟雾剂总量,毫升/公顷;c 为所选用农药商品的标定用量,毫升/公顷。例如,某烟雾机最大喷烟量为 5.6 毫升/秒,作业行进速度为 1 米/秒,烟雾覆盖宽度为 10 米,则每公顷烟雾剂总量 d=5.6(110)10000=5600(毫升)。所选用某农药商品的标定用量为 150 毫升/公顷,则农药配比 n=(5600-150)15036。即农药:溶剂=1:36 A.2 效果评价公式 100防治前虫口密度防治后虫口密度-防治前虫口密度(%)虫口减退率 100全部寄主数量或叶)寄主发病数量(株、枝(%)发病率 防治前发病率-防治后发病率(%)新增发病率 DB34/T 25952016 5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调查指标统计单位的解释及计算方法 1)条/株:单株树上的幼虫数量 2)头/10cm2:树干、枝梢表面 10 平方厘米固定若虫的数量 3)条/50cm 标准枝:50 厘米枝条上的幼虫数量 4)条/百叶:单株树每 100 个叶片上的幼虫数量 5)头/m2:竹林 1 平方米样地上的跳蝻数量 6)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样地面积)100 DB34/T 25952016 6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防治前林间抽样调查记录表 表C.1 防治前林间抽样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人:目标病虫种类:危害程度:调查方法:标准地号:小班号:坡度:坡向:林分类型:面积:林龄:树高:郁闭度:寄主树种:株号 调 查 方 位 合计 平均 东 南 西 北 1 2 3 合计 平均 标准差 DB34/T 25952016 7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防治后林间抽样调查记录表 表D.1 防治后林间抽样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人:小班号:标准地号:调查方法:目标病虫种类:防治药剂:防治时间:用药量(ml/hm2):防治时天气状况: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株号 调 查 方 位 合计 平均 东 南 西 北 1 2 3 合计 平均 DB34/T 25952016 8 E E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防治效果调查统计表 表E.1 防治效果调查统计表 统计单位:统计人:统计时间:年 月 日 地 点 林分类型 面积 hm2 病虫种类 防治 时间 防治药剂 用药量 ml/hm2 防治前 调查 数据 防治后 调查 数据 虫口减退率 或 新增发病率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