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31.180 L30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2932012 无铅焊接用覆铜箔环氧玻纤布层压板 Epoxide woven glass fabric copper-clad laminated sheets for lead-free soldering 2012 11-02发布 2013 02-01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2932012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型号.1 5 要求.2 6 试验方法.5 7 检验规则.7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9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击穿电压试验方法.10 DB35/T 1293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参考IPC 4101C-2009刚性及多层印制板用基材规范、IPC TM-650-2007试验方法手册和GB/T 4725-1992印制电路用覆铜箔环氧玻璃布层压板制定。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信息化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新世纪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莆田市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朝雄、杨文森、阮晓晖、张志、卓俊杰、林素红、杨明军、蔡锦煌、朱国英、翁剑虹、李天源。DB35/T 12932012 1 无铅焊接用覆铜箔环氧玻纤布层压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铅焊接用覆铜箔环氧玻纤布层压板的术语和定义、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玻璃纤维布浸以环氧树脂、表面覆铜箔、经热压而成的适合于无铅焊接工艺的覆铜箔层压板(以下简称覆箔板)。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036 印制电路术语 GB/T 2829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 4721-1992 印制电路用覆铜箔层压板通用规则 GB/T 4722-1992 印制电路用覆铜箔层压板试验方法 GB/T 5230 电解铜箔 GB/T 13657 双酚A型环氧树脂 SJ/T 11283 印制板用处理E玻璃纤维布规范 SJ/T 11365-2006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SJ/T 11389 无铅焊接用助焊剂 SJ/T 11392 无铅焊料 化学成分与形态 DB35/T 1192-2011 多层印制板用粘结片通用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36、GB/T 4721-1992、SJ/T 11392所确立以及下列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无铅焊接 以无铅焊料为焊接材料,通过加热、加压等方法,使工件达到永久性结合的一种焊接工艺。4 型号 DB35/T 12932012 2 C EP GC-P 表示适应无铅焊接用覆箔板。表示覆箔板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指标值,以三位数字表示,分别为110、150和170三种类型,单位为。表示基材所用的增强材料为“E”玻璃纤维布。表示基 材所用的树脂为环氧树脂。表示覆箔板表面覆铜箔。5 要求 5.1 材料 5.1.1 玻璃纤维布 玻璃纤维布应符合SJ/T 11283的规定。5.1.2 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应符合GB/T 13657的规定。5.1.3 铜箔 铜箔应符合GB/T 5230的规定。5.2 外观质量 外观质量应符合GB/T 4721-1992第6章规定。5.3 尺寸 5.3.1 基本尺寸偏差 覆箔板推荐基本尺寸(长宽)为1000mm1000mm和1200mm1000mm,尺寸允许偏差为+020mm。5.3.2 厚度 覆箔板标称厚度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规定。表1 标称厚度及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允许偏差 标称厚度 A级 B级 C 级 0.1200.164 0.038 0.025 0.018 0.1650.299 0.050 0.038 0.025 0.3000.499 0.064 0.050 0.038 0.5000.785 0.075 0.064 0.050 0.7861.039 0.165 0.100 0.075 DB35/T 12932012 3 表 1 标称厚度及允许偏差(续)单位为毫米 允许偏差 标称厚度 A级 B级 C 级 1.0401.674 0.190 0.130 0.075 1.6752.564 0.230 0.180 0.100 2.5653.579 0.300 0.230 0.130 3.5806.350 0.560 0.300 0.150 5.3.3 垂直度 覆箔板任意相邻两边的垂直度应符合表2规定。表2 垂直度 单位为毫米 尺 寸 垂直度 10001000 3.0 12001000 3.0 5.3.4 翘曲度 覆箔板翘曲度应符合表3规定。表3 弓曲和扭曲a 要 求 单面覆箔板 双面覆箔板 覆箔板厚度 mm 试样尺寸不大于300mm 试样尺寸不大于200mm 试样尺寸200mm300mm 0.5000.780 2.0%1.0%1.5%0.7801.670 1.5%0.5%1.0%1.670 1.5%0.5%1.0%a 本表不适用于厚度小于 0.50mm 的双面覆箔板,也不适用于两面铜箔厚度之差大于 0.065mm 的两面覆不同厚度铜箔的覆箔板。5.4 物理性能 物理性能应符合表4规定。表4 物理性能 序号 项 目 要 求 35m铜箔 1.4 20s 浸焊后 18m铜箔35m 1.1 35m铜箔 1.4 暴露于1,1,1-三氯乙烷溶剂蒸气后 18m铜箔35m 1.1 35m铜箔 0.9 高温下(125)18m铜箔35m 0.7 35m铜箔 0.075 1 剥离强度/(N/mm)热冲击后(288)18m铜箔35m 0.06 DB35/T 12932012 4 表 4 物理性能(续)序号 项 目 要 求 2 尺寸稳定性/(mm/m)0.2 纵向 415 3 弯曲强度a/MPa 横向 345 a 适用于厚度不小于1.0 mm覆箔板。5.5 化学性能 化学性能应符合表5规定。表5 化学性能 要 求 序号 项 目 CEPGC-110P CEPGC-150P CEPGC-170P 1 可燃性(垂直法)/级 FV0或FV1 2 蚀刻后 不起泡、不分层、不皱折、不开裂 3 热冲击起泡试验(288,10s)不蚀刻 不起泡、不分层、不皱折、不开裂 板厚0.5mm1.6mm 2 18m铜箔35m 板厚1.6mm6.4mm 3 润湿 试验 35m铜箔70m 3 4 可焊性/s 半润湿试验 5+01 5 玻璃化转变温度(供选)/110 150 170 6 热分解温度(供选)/310 325 340 T260 30 30 30 T288 5 5 5 7 分层时间(供选)/min T300 供需双方商定 供需双方商定 2 1,10-6/60 60 60 2,10-6/300 300 300 8 轴热膨胀系数(供选)50260,%4.0 3.5 3.5 注:根据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的不同将覆箔板分为三种类型。5.6 电性能 电性能应符合表6规定。表6 电性能 序号 项 目 要 求 1 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介电常数(1MHz)5.4 2 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介质损耗因数(1MHz)0.035 恒定湿热处理潮湿箱中 5000 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 10000 3 体积电阻率/(M m)在125 时 1000 DB35/T 12932012 5 表 6 电性能(续)序号 项 目 要 求 恒定湿热处理潮湿箱中 10000 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 50000 4 表面电阻/M 在125 时 1000 5 击穿电压a/kV 40 6 电气强度b/(kV/mm)30 a 适用于厚度不小于0.50mm覆箔板。b 适用于厚度小于0.50mm覆箔板。5.7 环境性能 环境性能应符合表7规定。表7 环境性能 序号 项 目 要 求 1 吸水率/%0.5 2 白斑 无起泡、无白斑、无分层 5.8 铅含量 铅含量不应大于0.1%。6 试验方法 6.1 试样的制备 试样的制备按GB/T 4722-1992中3.1规定执行。6.2 焊料和焊剂 试验用焊料和焊剂应分别符合SJ/T 11392、SJ/T 11389规定。6.3 外观质量检验 按GB/T 4722-1992第19章规定执行。6.4 尺寸检验 6.4.1 长度和宽度 以精度为0.5mm的钢直尺测量。6.4.2 厚度 按GB/T 4722-1992第23章规定执行。6.4.3 垂直度 按GB/T 4722-1992第24章规定执行。DB35/T 12932012 6 6.4.4 翘曲度 按GB/T 4722-1992第14章规定执行。6.5 物理性能检验 6.5.1 剥离强度 按GB/T 4722-1992第16章规定执行,其中热冲击后剥离强度试验时焊锡炉应加热至2885.5。6.5.2 尺寸稳定性 按GB/T 4722-1992第21章规定执行。6.5.3 弯曲强度 按GB/T 4722-1992第25章规定执行。6.6 化学性能检验 6.6.1 可燃性 按GB/T 4722-1992第26章规定执行。6.6.2 热冲击起泡试验 按GB/T 4722-1992第17章规定执行,其中试验温度为288,时间为10s。6.6.3 可焊性 可焊性试验程序按GB/T 4722-1992第20章规定执行,其中焊料应选用符合SJ/T 11392牌号S-Sn96.4Ag3.0Cu0.6的无铅焊料,焊剂应符合SJ/T 11389规定,焊料温度应达到2555。6.6.4 玻璃化转变温度 按DB35/T 1192-2011中附录B规定执行。6.6.5 热分解温度 按DB35/T 1192-2011中附录D规定执行。6.6.6 分层时间 按DB35/T 1192-2011中附录C规定执行。6.6.7 Z轴热膨胀系数 按DB35/T 1192-2011中附录E规定执行。6.7 电性能检验 6.7.1 介电常数 按GB/T 4722-1992第11章规定执行。6.7.2 介质损耗因素 DB35/T 12932012 7 按GB/T 4722-1992第11章规定执行。6.7.3 体积电阻率 按GB/T 4722-1992第7章规定执行。6.7.4 表面电阻率 按GB/T 4722-1992第7章规定执行。6.7.5 击穿电压 按附录A规定执行。6.7.6 电气强度 按GB/T 4722-1992第13章规定执行。6.8 环境性能检验 6.8.1 吸水率 按GB/T 4722-1992第27章规定执行,并计算吸水率。6.8.2 白斑 按GB/T 4722-1992第28章规定执行。6.9 铅含量检验 按SJ/T 11365-2006第7章规定执行。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检验分质量一致性检验和鉴定检验。7.2 质量一致性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经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质量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厂。7.2.1 组批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以相同(同一批或等效的)材料,采样同样工艺,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为一组批,按批检查和验收。7.2.2 A组检验 A组检验项目应每批进行,检验项目、样本大小和接收数按表8执行。DB35/T 12932012 8 表8 A组检验 样本大小 张 检验项目 批量范围 正常检查 加严检查 接收数 张 外观-全数 0 尺寸、垂直度、翘曲度 263200 5 8 0 7.2.3 B组检验 7.2.3.1 抽样方案 B组检验样品应从A组检验合格的批中随机抽取一张,样本面积至少为300mm300mm。7.2.3.2 检验项目 B组检验项目为20s浸焊后剥离强度和热冲击起泡试验。7.2.3.3 判定 所有检测指标的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规定的判为合格。检验中如有指标不符合规定,可重新自同批产品中抽取三张样本对不符合项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如仍有不符合,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7.2.4 C组检验 7.2.4.1 C组检验项目和检验周期 C组检验为周期检验,检验样本应从通过A、B两组检验合格的批中随机抽取。检验项目和检验周期按表9规定执行。表9 C组检验项目和检验周期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本标准章节)检验方法(本标准章节)检验周期(月)剥离强度 高温下(125)暴露于溶剂蒸气后 5.4之表4 5.4之表4 6.5.1 6.5.1-6 6 尺寸稳定性 5.4之表4 6.5.2 1 弯曲强度 5.4之表4 6.5.2 6 可燃性 5.5之表5 6.6.1 3 可焊性 5.5之表5 6.6.2 3 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介电常数 5.6之表6 6.7.1 3 恒定湿热处理恢复后介质损耗因数 5.6之表6 6.7.2 3 体积电阻率 湿热处理潮湿箱中或恢复后 高温时 5.6之表6 5.6之表6 6.7.3 6.7.3-6 6 DB35/T 12932012 9 表 9 C组检验项目和检验周期(续)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本标准章节)检验方法(本标准章节)检验周期(月)表面电阻 湿热处理潮湿箱中或恢复后 高温时 5.6之表6 5.6之表6 6.7.4 6.7.4-6 6 击穿电压 5.6之表6 附录A 3 电气强度 5.6之表6 6.7.6 3 吸水率 5.7之表7 6.8.1 6 白斑 5.7之表7 6.8.2 3 铅 5.8 6.9 12 玻璃化转变温度(供选)5.5之表5 6.6.4 3 热分解温度(供选)5.5之表5 6.6.5 3 分层时间(供选)5.5之表5 6.6.6 3 轴热膨胀系数 5.5之表5 6.6.7 3 7.2.4.2 抽样方案 C组检验按GB/T 2829执行,采取不合格质量水平为50、判别水平为的一次抽样方案。若每个周期抽取样本为三张(双面覆箔板每面分别抽取),合格判定数为0。7.2.4.3 判定 所有检测指标的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规定的判为合格。检验中如有指标不符合规定,可重新自同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不符合项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如仍有不符合,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7.3 鉴定检验 7.3.1 当产品定型生产、原材料工艺变更或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及产品认证时,对正常生产的产品均应进行鉴定检验。7.3.2 鉴定检验项目为第 4 章要求的全部项目(可不包括供选项目),检验样品应从正常生产的申请鉴定的每一种型号规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面积至少为 300mm300mm。7.3.3 所有检测指标的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规定的判为合格,检验中若有任一指标不符合规定,则直接判为鉴定不合格。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按GB/T 4721-1992第11章规定执行。A DB35/T 12932012 10 A B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击穿电压试验方法 A.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在频率为50Hz60Hz的标准交流电源下,当施加极高电压时,覆箔板基材耐平行于板面(或在材料的板面上)击穿能力的测量方法。A.2 试样 A.2.1 沿增强材料的纵向和横向各取两个试样。A.2.2 试样尺寸约为76mm50mm的覆箔板,用剪切或锯的方法从样本上切取试样。在试样的长轴线上钻2个直径4.8mm的孔,并使其短轴线对称,两孔间距25.4mm0.25mm。A.2.3 可在任何部位切取(在整张板上取样应距板边25mm以上)。A.2.4 用蚀刻方法除去所覆金属箔,在条件处理或试验前应充分清洗。A.3 试验装置和材料 击穿电压试验示意图见图1。图A.1 击穿电压试验示意图 A.3.1 量程不小于50kV,10kV以下时额定功率0.5kVA;10kV以上时额定功率5kVA,并带有升压速率为500V/S的监控装置的高压击穿试验仪。A.3.2 盛装击穿电压大于规范要求的绝缘油的油槽。A.3.3 采用两个美国标准3锥针的锥形电极装置。锥针端头呈圆形,以减少在油中击穿的可能性。A.3.4 额定耐压高于测试仪的高压测试导线。A.3.5 能保持502的恒温水浴锅。DB35/T 12932012 11 A.3.6 烧杯或水盘。A.3.7 支架。A.3.8 计时器。A.3.9 无绒毛纸巾。A.4 程序 A.4.1 预处理 除非另有规定外,试样应在502的蒸馏水中处理48+02h,然后将试样浸入室温蒸馏水中30min以上,但不超过4h。A.4.2 试验条件 室温(235)。A.4.3 设备调节 A.4.3.1 调节高压测试仪的变压器到某一位置(多数为手工调节),使其能满足在击穿时要求的电压和电流。A.4.3.2 设定试验升压速率为500V/S。A.4.4 试验步骤 A.4.4.1 从室温的水中取出预处理的样品,用无绒毛纸巾擦干。A.4.4.2 将第一块试样插入夹具中(从试样两面插入锥形电极),并将试样夹浸入油槽内。A.4.4.3 一个锥形电极接高压线,另一个锥形电极接地线。A.4.4.4 启动测试仪,以500V/s的速率升压,观察试样,直至击穿。A.4.4.5 记录击穿时的电压,如有可能,应使用数据贮存装置。注:如油出现击穿,而试样未有明显损伤,建议用同一试样重试,如试样仍不击穿而油击穿,则油应过滤或更换。A.4.4.6 确定起始电压,对同一样本的其余试样按表A.1进行逐级升压试验。表B.1 逐级升压试验的电压增量 击穿电压 kV 每级电压增量 kV 12.5 0.5 12.525 1.0 2550 2.5 50100 5.0 100 10 A.4.4.7 将高压测试仪转为手动状态或编程的逐级升压法,从水浴取出第二块试样,擦干,插入电极夹具中。A.4.4.8 将电压置于瞬时击穿值的50%(每级加或减该值)施加电压60s。A.4.4.9 如未击穿,按表A.1逐级升压,直至材料击穿或达到设备的击穿容量或油被击穿为止。记录击穿电压,精确到1KV。如材料未击穿,则记录为“NB”。注:如果没有达到材料规范要求的最小值,而且材料也没有发生击穿,则应更换或过滤油。DB35/T 12932012 12 A.4.4.10 其余试验重复A.4.4.7至A.4.4.9程序进行试验。A.4.5 计算 计算三个试样逐级升压法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kV,即使有试样未击穿,也可使用最大的单个击穿电压值来计算平均值。注:对量程内所有值,如仪器上测量仪表的精度不在5%内,应作校准。用最后校准值对每个读数进行修正,以确定其实际的介质击穿值。A.4.6 报告 A.4.6.1 如所有的试样击穿,报告介质击穿电压的平均值,例如:85kV平均值。A.4.6.2 如有一个或两个试样未击穿,报告平均值时,在数值后加“+”号,例如:82+kV,平均值,2NB。A.4.6.3 如所有试样未击穿,报告油击穿的最小值,例如:75+kV,NB。A.4.6.4 报告测试中的任何反常现象或与所述方法的任何差异或偏离。A.5 注释 A.5.1 钻孔不当对材料击穿结果有不良影响,推荐使用锋利钻头和高速钻孔,以防止材料烧伤或孔壁粗糙。A.5.2 本方法采用的电压对人有生命危险,高压测试仪必须按照制造厂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和操作。如试验室不是全封闭并有安全锁,在进行试验时更需格外小心。_ DB35/T 12932012 福建省地方标准 无铅焊接用覆铜箔环氧玻纤布层压板 DB35/T 12932012*2012年 12月第一版 2012年 12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