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6012012 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Rules for integrated pests management of maize in areas along the Huaihe River and in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2012-03-14发布 2012-04-14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1601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安徽省萧县植保站、安徽省蒙城县植保站、安徽省砀山县植保站、阜阳市颖东区植保站、谯城区植保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檀根甲、王向阳、刘家成、李桂亭、丁克坚、高同春、王娥梅、刘洁、陈金魁、张艳荣。DB34/T 16012012 1 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本标准适用于沿淮淮北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病虫害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防治策略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主推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技术、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和种子药剂处理技术。突出穗期总体防治,减少用药次数。4 防治措施 4.1 防治关键期 玉米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生育期分为:播种期,苗期,穗期(拔节抽雄),粒期(开花完熟)。4.2 防治具体措施 4.2.1 春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4.2.1.1 播种期 4.2.1.1.1 种子选择 种子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标准、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水肥条件好的地块以耐密和半耐密型品种为主。4.2.1.1.2 晒种 播种前 35 天选无风晴天把种子摊开在干燥向阳处晒 23 天。4.2.1.1.3 种子包衣 DB34/T 16012012 2 播种前用选用通过国家审定登记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如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福美双甲基异柳磷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4.2.1.1.4 药剂拌种 用吡虫啉加福美双农药拌种。4.2.1.1.5 安全播种期 春玉米于 4 月 20 日前播种,实施保护地栽培,禁止麦田套种,使玉米幼苗期避开 5 月中下旬灰飞虱扩散高峰期,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4.2.1.1.6 增强植株自身抗性 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和合理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性。参照 NY/T 496-2010。4.2.1.2 苗期 4.2.1.2.1 灯光诱杀 每 3350 m2 架设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傍晚开灯,次日零时关灯,诱杀玉米螟、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4.2.1.2.2 防治地老虎 地老虎低龄幼虫盛期(4 月中下旬),春玉米田 667 m2 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分 1 克,氯氟氰菊酯0.5 g,对水喷施玉米苗。4.2.1.2.3 防冶灰飞虱 春玉米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分 5 g 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冶灰飞虱,连续喷 2 次。4.2.1.2.4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拔除粗缩病重病株,减少毒源。4.2.2 夏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见附录A。4.2.3 农药 参见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DB34/T 16012012 3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沿淮淮北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表A.1 关键时期 主要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播种期 粗缩病 地老虎 金龟子 蝼蛄 蚜虫 灰飞虱 蓟马 预防措施 种子选择:种子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标准、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水肥条件好的地块以耐密和半耐密型品种为主。晒种:播种前 35 天选无风晴天把种子摊开在干燥向阳处晒 23 天。种子包衣:播种前用选用通过国家审定登记的种衣剂如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福美双甲基异柳磷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用吡虫啉加福美双农药拌种。安全播种期:夏玉米应在 6 月 10 日后播种,禁止麦田套种,使玉米幼苗期避开 5 月中下旬灰飞虱扩散高峰期,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增强植株自身抗性: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和合理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性。苗期 粗缩病 灰飞虱 蓟马 地老虎 发病初期 播种前后及三叶期 三叶期 低龄幼虫盛期灯光诱杀:每 3350 m2 架设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傍晚开灯,次日零时关灯,诱杀玉米螟、地老虎、金龟子、蝼蛄等害虫。防治地老虎:地老虎低龄幼虫盛期(4 月中下旬),每 667 m2 用高效氯氰菊酯有效成分 1 g,氯氟氰菊酯 0.5 g,对水喷施玉米苗。防冶灰飞虱:夏玉米播种前后及三叶期,每 667m2 用吡蚜酮有效成分 5 g 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冶灰飞虱,连续喷 2 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拔除粗缩病重病株,减少毒源。穗期(拔节抽雄)总体防治用药: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每 667m2 用4000 UI/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 150 g200 g,或 10 亿PIB/毫升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00 ml/667m2 或 3辛硫磷颗粒剂有效成分 20 g 加 25三唑酮 40 ml 或 25丙环唑乳油 40 ml 拌细砂均匀丢心。DB34/T 16012012 4 表A.1(续)关键时期 主要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穗期(拔节抽雄)玉米螟和高梁条螟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纹枯病 玉米褐斑病 玉米弯孢叶霉病等。根据病虫预报产卵高峰期和3龄前,心叶末期花叶率 10 发病初期 发病初期 发病初期 发病初期 玉米螟和高梁条螟的防治 性诱剂诱杀:于玉米螟成虫发生盛期,每 667m2 悬挂 1个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高度超过作物顶部 20 cm30 cm。每 5 天清理 1 次诱捕器,每 30 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生物防治:在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和高梁条螟产卵盛期,即夏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每 667m2 用 16000 UI/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 300 g,或 10 亿PIB/毫升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 100 ml/667m2,按药、水、干细沙 1:2.5:25,拌后手工丢心均匀丢心。或将药砂装入钻孔的饮料瓶中,通过摇动饮料瓶将颗粒剂施入玉米的心叶中。花叶株率达 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 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 20以上或百株累计有卵 30 块以上时,需连防 2 次。化学防治:8 叶期至抽雄期(重点是喇叭口期),当发现植株心叶有虫眼,叶肉有咀嚼状时即施药(3 龄虫前),夏玉米心叶末期花叶率高于 10时进行普治,510时进行挑治,5以下可以不施药。可选用 3辛硫磷颗粒剂,每 667m2 有效成分 20 g;或 3.6杀虫双颗粒剂,每 667m2 有效成分 36 g,拌细砂后丢心,每株用量 1 g3 g。玉米大、小斑病的防冶 病区可在抽雄前施药保护,每 667m2 用三唑酮有效成分 10 g、烯唑醇有效成分 6.25 g、代森铵有效成份 45 g 对水喷雾,视病情发展连喷 23 次,每次间隔 7 天左右。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每 667m2 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粉剂有效成份 10 g 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 23 次,每次间隔 7 天左右。同时将病叶连叶鞘剥去带离田间烧掉。玉米褐斑病、玉米弯孢叶霉病的防冶 发病初期每 667m2 用三唑酮有效成分 10 g、烯唑醇有效成分 6.25 g、代森铵有效成份 45 g 对水喷雾,视病情发展连喷 23 次,每次间隔 7 天左右。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DB34/T 16012012 5 表A.1(续)关键时期 主要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粒期(开花完熟)玉米螟 蚜虫 锈病等 玉米螟虫穗率达 10或百穗花丝有虫 50 头 蚜株率达到 3040 发病初期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虫穗率达 10或百穗花丝有虫 50 头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氰戊菊酯有效成分 20 g,对水喷灌玉米穗顶。玉米蚜虫的防治 当玉米蚜虫蚜株率达到 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每 667m2 用啶虫脒有效成份 1.2 g 或吡虫啉有效成份 3 g 对水喷雾。玉米锈病的防治 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每 667m2 用三唑酮有效成分12 g 对水喷雰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 23 次,每次间隔 7天左右。压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数 玉米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集中销毁,压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数。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