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07.060 A 47 备案号:38581-2013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202013 一季稻气象条件定量评价等级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grade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 for single cropping rice 2013-07-29 发布 2013-08-29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920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和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建军、马晓群、陈晓艺、陈金华、姚筠。DB34/T 19202013 1 一季稻气象条件定量评价等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一季稻气象条件定量评价的气候适宜指数的计算和一季稻气象条件评价等级。本标准适用于一季稻种植区(沿淮及淮河以南)各级气象、农业、科研等有关部门开展一季稻生长发育状况的气象条件评价工作。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一季稻 single cropping rice 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播种并收获一次的水稻。注:本标准将一季稻主要种植区划分为三个区域,见附录 A.1。2.2 日照时数 sunshine duration 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在一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 120 W/m2的各段时间总和。日照时数也称实照时数,即每日实际存在符合日照定义时段的总和。2.3 可照时数 duration of possible sunshine 某一地点日出至日没的全部时间。它完全决定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和日期。2.4 日照百分率 percentage of sunshine 某一地点的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以为单位,取整数。2.5 三基点温度 three fundamental points of temperature 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降低或升高,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2.6 DB34/T 19202013 2 作物需水量 crop water requirement 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棵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单位为毫米(mm)。2.7 温度适宜度 temperature suitability 某一地区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为 01 之间的无量纲相对量。2.8 降水适宜度 precipitation suitability 某一地区的降水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为 01 之间的无量纲相对量。2.9 日照适宜度 sunshine suitability 某一地区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为 01 之间的无量纲相对量。2.10 气候适宜度 climatic suitability 通过对比光、温、水等气象因子评价一个地区的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本标准特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通过计算实际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同作物需求之间的满足程度得到的定量值,来表征气象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为 01 之间的无量纲相对量。2.11 气候适宜指数 climatic suitability index 表征作物生长发育全生育期或某段发育期的气候适宜程度的量值,逐旬气候适宜度的加权累积得到,以百分数计。3 气候适宜指数的计算 3.1 总则 气候适宜指数由时段内逐旬气候适宜度的加权累积得到,气候适宜度由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构成。3.2 温度适宜度 温度适宜度计算见式(1):BBiT T T TT T T Tt S0 2 1 02 1 1 00 2T TT TB.(1)式中:DB34/T 19202013 3 t Si 某旬的温度适宜度;T 某旬的平均温度;0T 某生育阶段的最适温度(参见附录B);1T 某生育阶段的最低温度(参见附录B);2T 某生育阶段的最高温度(参见附录B)。3.3 降水适宜度 降水适宜度计算见式(2):R RR Rr Si00 00R RR R.(2)式中:r Si 某旬的降水适宜度;R 某旬的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0R 某旬的作物需水量(参见附录B)。3.4 日照适宜度 日照适宜度计算见式(3):120/b s sies S 00s ss s.(3)式中:s Si 某旬的日照适宜度;s 旬内日平均日照时数,单位为小时(h);0s 可照时数的70,单位为小时(h)(参见附录B);b 与0s 有关的常数(参见附录B)。3.5 气候适宜度 本标准中气候适宜度计算的时间尺度为旬。某旬的气候适宜度计算方法见式(4):3s S r S t S Si i i i.(4)式中:iS 某旬的气候适宜度;DB34/T 19202013 4 t Si 某旬的温度适宜度;r Si 某旬的降水适宜度;s Si 某旬的日照适宜度。3.6 气候适宜指数 计算方法见式(5):%1001 nii iS S.(5)式中:S 某时间段内的气候适宜指数;i 某旬的气候适宜度在某时间段内的权重。iS 某旬的气候适宜度。i 按照公式 6 计算。nii i iR R1.(6)式中:iR 值为逐旬气候适宜度与产量丰歉指数的相关系数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值,见表1;表1 一季稻逐旬iR 值 旬序 沿淮 江淮 沿江 第1旬 0.24 0.25 0.41 第2旬 0.73 0.20 0.58 第3旬 0.35 0.22 0.00 第4旬 0.14 0.77 0.74 第5旬 0.15 0.33 0.37 第6旬 1.00 0.01 0.65 第7旬 0.10 0.00 0.29 第8旬 0.26 1.00 0.84 第9旬 0.68 0.03 0.24 第10旬 0.00 0.45 0.62 表 1(续)旬序 沿淮 江淮 沿江 DB34/T 19202013 5 第11旬 0.07 0.43 0.61 第12旬 0.21 0.38 1.00 第13旬 0.04 0.14 0.93 第14旬 0.37 0.21 0.21 第15旬 0.45 0.53 0.23 第16旬 0.19 0.55 0.42 4 一季稻气象条件评价等级 根据气候适宜指数(S),将一季稻不同发育时段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不适宜三个等级(见表2)。表2 一季稻气象条件适宜等级指标 发育时段 区域 等级 苗期 分蘖期 拔节孕穗期 抽穗开花期 全生育期 适宜 S48 S53 S54 S55 S52 较适宜 30S48 40S53 43S54 44S55 45S52 沿淮 不适宜 S30 S40 S43 S44 S45 适宜 S53 S55 S57 S58 S57 较适宜 35S53 43S55 47S57 48S58 49S57 江淮 不适宜 S35 S43 S47 S48 S49 适宜 S58 S57 S59 S61 S61 较适宜 40S58 43S57 47S59 51S61 52S61 沿江 不适宜 S40 S43 S47 S51 S52 DB34/T 19202013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区域划分及发育时段划分 A.1 区域划分 A.1.1 总则 按照区域气候相似和地理位置接近的原则,同时结合耕作制度特点和生产水平等因素,将安徽省一季稻主要种植区分为沿淮、江淮和沿江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分别包括 12、14 和 19 个市县。A.1.2 沿淮 阜南县、颍上县、淮南市、凤台县、怀远县、五河县、蚌埠市、凤阳县、明光市、霍邱县、长丰县、寿县。A.1.3 江淮 定远县、全椒县、来安县、天长市、滁州市、肥东县、肥西县、合肥市、六安市、舒城县、巢湖市、含山县、庐江县、桐城市。A.1.4 沿江 宿松县、太湖县、怀宁县、安庆、望江县、池州市、东至县、枞阳县、无为县、铜陵市、青阳县、繁昌县、南陵县、宣城市、芜湖市、芜湖县、马鞍山市、当涂县、和县。A.2 发育时段划分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一季稻的发育进程存在差异,根据一季稻发育期观测资料,各区域一季稻发育时段划分结果见表 A.1。表A.1 一季稻各发育时段划分 发育时段 沿淮 江淮 沿江 苗期 5月中旬6月下旬 4月下旬6月上旬 4月下旬6月上旬 分蘖期 7月上旬7月下旬 6月中旬7月上旬 6月中旬7月上旬 拔节孕穗期 8月上旬8月中旬 7月中旬7月下旬 7月中旬7月下旬 抽穗开花期 8月下旬9月上旬 8月上旬8月中旬 8月上旬8月中旬 灌浆成熟期 9月中旬10月中旬 8月下旬9月下旬 8月下旬9月下旬 DB34/T 19202013 7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一季稻气候适宜指数计算所需指标 B.1 三基点温度 一季稻各发育时段的三基点温度见表B.1。表B.1 一季稻各发育时段的三基点温度 单位:摄氏度 发育时段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苗期 14 26 40 分蘖期 17 27 33 拔节孕穗期 17 28 40 抽穗开花期 15 25 35 灌浆成熟期 12 25 35 B.2 作物需水量 一季稻全生育期内逐旬需水量见表B.2。表B.2 一季稻全生育期内逐旬需水量 单位:毫米 旬序 沿淮 江淮 沿江 第1旬 40.7 33.8 32.3 第2旬 48.7 38.4 36.3 第3旬 51.4 39.3 37.8 第4旬 47.8 45.4 43.7 第5旬 42.4 46.8 44.5 第6旬 50.4 43.3 41.9 第7旬 48.6 38.4 38.5 第8旬 57.3 48.6 49.6 第9旬 54.7 49.3 52.8 第10旬 47.0 58.8 62.0 第11旬 46.0 56.4 59.4 第12旬 30.1 48.2 50.5 第13旬 26.5 46.6 49.5 第14旬 25.0 31.1 33.2 第15旬 18.9 26.5 27.6 DB34/T 19202013 8 表B.2(续)旬序 沿淮 江淮 沿江 第16旬 16.6 24.9 25.6 B.3 0s 与 b 值 一季稻全生育期内逐旬0s 与 b 值见表B.3。表B.3 一季稻全生育期内逐旬0s 与 b 值 0s 值(h)b 值 旬序 沿淮 江淮 沿江 沿淮 江淮 沿江 1 9.58 9.18 9.14 5.17 4.95 4.93 2 9.73 9.37 9.33 5.25 5.05 5.03 3 9.84 9.54 9.49 5.31 5.15 5.12 4 9.90 9.69 9.64 5.34 5.23 5.20 5 9.91 9.79 9.74 5.34 5.28 5.25 6 9.86 9.85 9.79 5.32 5.31 5.28 7 9.77 9.86 9.80 5.27 5.32 5.29 8 9.63 9.82 9.76 5.20 5.30 5.26 9 9.46 9.73 9.68 5.10 5.25 5.22 10 9.27 9.59 9.55 5.00 5.18 5.15 11 9.05 9.43 9.39 4.88 5.08 5.06 12 8.82 9.24 9.21 4.76 4.98 4.97 13 8.59 9.03 9.00 4.63 4.87 4.86 14 8.36 8.80 8.79 4.51 4.75 4.74 15 8.12 8.58 8.58 4.38 4.63 4.63 16 7.89 8.36 8.36 4.26 4.51 4.51 DB34/T 19202013 9 参 考 文 献 1 QX/T 50-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2 QX/T 5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8部分:降水观测 3 QX/T 5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2部分:日照观测 4 QX/T 62-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5 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大气科学辞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6.6 任玉玉,千怀遂.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1):87-92.7 魏瑞江,张文宗,康西言,等.河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5-9.8 魏瑞江,宋迎波,王鑫.基于气候适宜度的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09,20(5):622-627.9 易 雪,王 建 林,宋 迎 波.气 候 适 宜 指 数 在 早 稻 产 量 动 态 预 报 上 的 应 用 J.气象,2010,36(6):85-89.10 马树庆.吉林省农业气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33.11 蒋定生,黄国俊,帅启富,等.渭北旱塬降水对农作物生长适宜度的模糊分析J.中科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集刊,1992,第16集.12 赵峰,千怀遂,焦士兴.农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J.资源科学,2003,11(6):76-82.13 黄璜.中国红黄壤地区作物生产的气候生态适宜性研究J.资源科学,2003,11(6):76-82.14 魏瑞江,张文宗,康西言,等.河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5-9.15 张建军,马晓群,许莹.安徽省一季稻生长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试用J.气象,2013,39(1):88-93.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