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77-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77-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77-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77-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77-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77-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40 B64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772014 代替 DB35/T 77-1996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 2014-05-21发布 2014-08-21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77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生长量指标.1 4 实生苗培育.2 5 造林.4 6 抚育管理.5 7 技术档案.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福建柏常见有害生物种类及其防治方法.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福建柏产区划分.9 附录 C(规范性附录)福建柏丰产林适宜造林地表.10 附录 D(规范性附录)福建柏丰产林密度参照表.1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福建柏小班档案卡.12 DB35/T 77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5/T 77-1996福建柏速生丰产林,与DB35/T 77-199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标准名称修订为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增加实生苗培育、施肥、修枝、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措施和技术档案;减少培育目标、规模、投工、检查验收等内容。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三明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仙游溪口国有林场、沙县金德苗木有限公司、沙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三明市林科所花卉苗木试验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庆富、王金盾、苏顺德、余孟杨、吴清金、林起刚、康永武、张清、杨跃霖、刘森勋、黄红岩。本标准于1996年首次发布,2014年第一次修订。DB35/T 772014 1 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的生长量指标、实生苗培育、造林、抚育管理、技术档案。本标准适用于福建柏丰产林培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DB35/T 76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抚育间伐技术规程 DB35/12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 DB35/T 641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程 3 生长量指标 造林后6 a36 a生的丰产林林分生长量指标,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平均年生长量应大于等于表1的要求。每公顷平均蓄积量最适宜区以1200株、适宜区以1500株为计算基数。表1 福建柏丰产林生长量指标(下限值)年龄 最适宜区 适宜区 平均 树高 m 平均 胸径 cm 平均 蓄积量 m3/hm2 平均 年生长量m3/hm2a平均 树高 m 平均 胸径 cm 平均 蓄积量 m3/hm2 平均 年生长量 m3/hm2a 6 4.5 6.8 10.36 1.73 3.6 6.0 7.97 1.33 8 6.4 8.9 25.05 3.13 5.2 7.6 18.63 2.33 10 8.4 10.7 47.67 4.77 6.9 9.2 36.34 3.63 12 10.1 12.4 76.49 6.37 8.3 10.6 57.80 4.82 14 11.5 15.4 128.27 9.16 9.5 12.0 83.89 5.99 16 12.8 16.7 167.56 10.47 10.7 13.4 116.69 7.29 DB35/T 772014 2 表 1(续)福建柏丰产林生长量指标(下限值)年龄 最适宜区 适宜区 平均 树高 m 平均 胸径 cm 平均 蓄积量 m3/hm2 平均 年生长量m3/hm2a平均 树高 m 平均 胸径 cm 平均 蓄积量 m3/hm2 平均 年生长量 m3/hm2a 18 14.1 17.8 210.06 11.67 12.0 16.4 187.45 10.41 20 15.0 18.8 248.29 12.41 13.0 17.5 230.52 11.53 22 15.8 19.5 281.39 12.79 14.0 18.1 267.42 12.16 24 17.2 20.3 334.43 13.93 14.8 18.8 305.15 12.71 26 17.8 20.7 360.50 13.87 15.4 19.5 340.54 13.10 28 18.4 21.2 390.82 13.96 16.2 19.7 369.10 13.18 30 19.0 21.3 410.10 13.67 16.4 20.0 384.21 12.81 32 19.4 21.5 427.49 13.36 16.6 20.2 396.51 12.39 34 19.9 21.8 451.53 13.28 16.8 20.4 409.07 12.03 36 20.2 21.9 463.58 12.88 17.0 20.5 418.55 11.63 4 实生苗培育 4.1 种子选择 选用种子园、母树林或经种源试验审(认)定的良种。种子质量符合GB 7908中级、级要求。4.2 圃地准备 4.2.1 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缓、排灌良好、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块。4.2.2 翻土作床 圃地应三犁三耙,精耕细作,碎土作床,苗床宽80 cm100 cm,高25 cm30 cm,沟宽30 cm40 cm,床面覆盖黄心土2 cm3 cm。4.2.3 施基肥 结合作床施复合肥1200 kg/hm21500 kg/hm2或火烧土6 t/hm27.5 t/hm2。4.2.4 土壤消毒 DB35/T 772014 3 在播种前3 d7 d进行消毒,消毒方法根据圃地土壤情况选用下列方法之一:a)用硫酸亚铁和水配成 30%的溶液喷洒苗床;b)用高锰酸钾和水配成 0.3%的溶液喷洒苗床;c)结合做床撒生石灰 1000 kg/hm21500 kg/hm2。4.3 播种 4.3.1 种子处理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处理:a)用高锰酸钾和水配成 0.3%的溶液浸种 2 h 后,放入 50 的温水里浸泡 24 h,换清水浸种 24 h,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置通风处,早晚用清水喷洒,均匀翻动。b)用 ABT3 号生根粉配成 200 mg/kg 的溶液浸种 8 h,捞出沥干。4.3.2 时间 1 月中旬至4 月上旬。4.3.3 播种量 45 kg/hm260 kg/hm2。4.3.4 方法 采用撒播或条播,条播间距10 cm12 cm。播种后用火烧土或黄心土均匀覆盖至不见种子,再覆盖稻草,以不见土为度。4.4 苗期管理 4.4.1 揭草 播种后出苗量达30%40%时,分批揭去稻草。4.4.2 遮荫 揭草后及时搭建遮荫棚,高度120 cm150 cm,透光度30%,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拆除遮荫棚。4.4.3 排灌 播种后,涝时排水,旱时浇水或灌溉,保持土壤湿润。4.4.4 除草 3月下旬至9月中旬及时除草。4.4.5 追肥 3月上旬至9月下旬追肥23 次,用复合肥和水配比成0.3%0.5%的溶液喷施或浇施,每次以均匀喷湿为度。4.4.6 间苗 出苗整齐后至8月中旬间苗23次,在阴天按“间密补稀、间弱留壮、间小留大”原则进行间苗,间苗后及时浇水。DB35/T 772014 4 4.4.7 定苗 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定苗,苗木保留110130 株/m2。4.5 苗期有害生物防治 做好苗期有害生物调查监测和预防,发现有害生物危害的应及时防治,防治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4.6 苗木出圃 4.6.1 调查 苗木出圃前要进行苗木调查,调查方法按DB35/127规定执行。4.6.2 等级 合格苗木分为级、级,等级指标见表2。表2 苗木等级指标 苗木等级 实生苗 综合控制指标 苗 高 cm 地 径 cm 主根系长度cm 5cm长级侧根数条 主干通直、顶芽饱满、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有害生物危害和机械损伤。级苗 35 0.35 15 8 级苗 25 0.25 10 6 4.6.3 分级 出圃时进行苗木分级,分级方法按DB35/127规定执行。级、级可以出圃造林。4.6.4 检疫、包装、标志、运输 按DB35/127规定执行。5 造林 5.1 产区划分 全省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一般分布区。各产区分布范围见本标准附录B。5.2 林地选择 选择最适宜区、适宜区中、类地,具体要求见本标准附录C。5.3 作业设计 内容包括造林地选择、林地清理方式、混交方式及比例、整地方法、挖穴规格、造林时间、方式、方法、造林密度、幼林抚育、技术措施等。具体要求按DB35/T 641规定执行。DB35/T 772014 5 5.4 林地准备 5.4.1 清理 采用耙带堆积方法清理造林地,清除杂草杂灌。结合林地清理按间距10 m15 m埋设1 个白蚁诱杀包预防白蚂蚁危害。5.4.2 整地 采用块状整地,沿等高线挖穴,穴规格为50 cm30 cm30 cm,分层回土,先回心土,再回表土,回土时注意拾净杂草、杂根以及枯枝。5.4.3 施基肥 结合回填心土时每穴施150 g复合肥。5.5 苗木 5.5.1 选择 选用、级实生苗木。5.5.2 处理 用黄泥浆、钙镁磷肥、少许灭蚁灵混合蘸根,黄泥浆、钙镁磷肥配比为99:1。5.6 栽植 5.6.1 密度 各产区栽植密度见本标准附录D中的初植密度。5.6.2 时间 12月至翌年3月。5.6.3 方法 采用穴植,苗木随时起苗、随时蘸泥浆、随时栽植,做到深栽、不窝根,覆土踩实。6 抚育管理 6.1 幼林抚育 6.1.1 锄草松土 连续锄草松土3 a,每年12次,造林3个月后除草扩穴1 次,9月至10月再除草松土1次,做到不损伤苗木。6.1.2 施肥 造林后连续施肥3 a,每年结合锄草松土施复合肥1次,施肥量200 g/株。6.1.3 补植 DB35/T 772014 6 造林成活后检查造林成活率,成活率小于85%的进行补植。6.2 修枝 6.2.1 年龄 修枝起止年龄3 a15 a。6.2.2 次数 修枝次数35次,间隔期2 a5 a。6.2.3 时间 每次修枝时间10月至12月。6.2.4 方法 平切法。切口尽量贴近树干,做到不伤及树皮,有条件的在切口涂上少许石蜡。6.2.5 强度 第1次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4,第2次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第3次以后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6.3 抚育间伐 6.3.1 年龄 间伐起止年龄10 a25 a。6.3.2 次数 培育大径材间伐23次,培育中径材间伐12次。6.3.3 强度 第1次间伐强度占现有株数20%30%,间伐后保留林分郁闭度0.6;第2次和第3次每次间伐强度各占现有蓄积量20%30%,主伐前林分保留株数见本标准附录D中的主伐株数。6.3.4 方法 间伐方法按DB35/T 76规定执行。6.4 有害生物防治 开展有害生物调查监测,发现有害生物危害的应及时防治,防治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7 技术档案 建立小班档案卡,详细记载小班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活动、面积变动、林木生长、森林灾害情况,具体内容见本标准附录E。DB35/T 772014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福建柏常见有害生物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有害生物名称 危害特点与症状 防治方法 猝倒病 发生在幼苗期,幼苗出土不久,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呈暗褐色病斑,病部缢缩腐烂,倒伏死亡。1、拔除病株,集中烧毁。2、喷洒11100 倍波尔多液,隔7 d10 d喷1次,连续23 次。3、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800 倍液灌入病株苗木根部或喷洒根腐灵600700 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 倍液防治。白蚁 取食根茎部,危害福建柏的根、干,有明显的泥被。1、4月至6月利用白蚁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2、用白蚁诱杀剂进行诱杀封杀。叶斑病 在潮湿天气,叶片开始为褐色小斑,周边呈水浸状褐绿色,后轮纹状扩展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中心有黑褐色霉斑。1、及时清除病枝叶。2、发病初期喷洒0.5%1%波尔多液,隔7 d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发病危害后喷洒5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炭疽病 危害枝叶,病斑初期呈水渍状小黄斑,扩展后呈椭圆形至不规则型的褐色或黄褐色病斑,后期病斑相连干枯,并产生轮纹状小黑点。1、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清除病枝叶。2、发病初期喷洒0.3%0.5%波尔多液或60%代森锌8009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DB35/T 772014 8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福建柏产区划分 分区 县(市、区)最适宜区 三明市三元区、梅列区、永安市、尤溪县、将乐县、大田县、沙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德化县、安溪县、永春县、宁德市蕉城区、古田县、闽侯县、永泰县、闽清县、仙游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上杭县、武平县、永定县、长汀县、连城县等30个市(县、区)。适宜区 清流县、宁化县、明溪县、建宁县、泰宁县、武夷山市、光泽县、浦城县、邵武市、松溪县、政和县、屏南县、周宁县、寿宁县、柘荣县、福鼎市、福安市、霞浦县等18个县(市)。一般分布区 泉州市鲤城区、洛江区、丰泽区、泉港区、石狮市、惠安县、南安市、晋江市、莆田市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福清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罗源县、长乐市、连江县、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漳浦县、龙海市、云霄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海沧区等36个市(县、区)。注:最适宜区、适宜区为丰产林营造区。DB35/T 772014 9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福建柏丰产林适宜造林地表 项目 主要立 地因子 产 区 最适宜区 适宜区 地 形 坡 位 长坡中下部、下部,短坡下部,山洼 长坡中下部、下部、山洼 坡 向 阳坡、半阳坡、半阴坡 阳坡、半阳坡、半阴坡 坡 形 凹形、平直形 凹形、平直形 坡 度 35 35 海 拔 1000 m 800 m 土 壤 土层厚度 100 cm 80 cm100 cm 腐殖质厚 15 cm 10 cm 松紧度 松散 散 质 地 轻壤土、中壤土 中壤土 干湿度 湿润 润 亚 类 一般由花岗岩、页岩、沙岩等分化而成的山地红壤、黄红壤、黄壤、暗红壤等。植 被 乌药、杜茎山、毛冬青、柃木、乌饭、黄瑞木、五节芒、芒、芒萁、中华里白、狗脊、乌毛蕨等群落。盖度0.8以上。地 位 指 数 2016以上 2014以上 注:表中2016即 20年时,林分平均优势高达16 m,其余类推。D DB35/T 772014 10 D E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福建柏丰产林密度参照表 产区 立地等级 初植密度 株/hm2 主伐株数 株/hm2 主伐年龄 a 培育目标 最适宜区(肥沃级)25003000 8001200 3135 大径材(较肥沃级)30003600 12002100 2630 中径材 适宜区(肥沃级)25003000 12002100 2125 中径材(较肥沃级)30003600 15002100 2630 中径材 DB35/T 772014 11 E F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福建柏小班档案卡 _县(市、区)_乡(镇、场)_村(工区)地名_ 代码 林班号_大班号_小班号_外业小班号_ 1.地貌类型_坡向_坡位_坡度_坡长_海拔高_m;土壤名称_土壤厚度_cm 腐殖质厚度_cm 立地亚区号_立地类型号_立地质量等级_;灌木名称_灌木高度_cm 灌木盖度_%;草本名称_草本高度_cm 草本盖度_%;山权_林权_;地类_林种_。2.造林密度_造林时间_造林面积_hm2造林类型_树种组成_造林方式_整地方式_良种类型_种子来源_投资费用_元,林地建设方式_经营类型_经营措施类型_是否世行_经营实体类型_。经 营 活 动 情 况 时间 项目 规格质量及投资费用 时间 项目 规格质量及投资费用 DB35/T 772014 12 名称 项目 调查时间 面 积 变 动 情 况 原小班面积 现小班面积 原造林面积 面积变化值 蓄积变化值 变化原因 林 木 生 长 情 况 调查日期 小班面积hm2 保存造林面积 树种组成 林龄 郁闭度 单位株数(株/hm2)保存率(成活率%)平均树高(m)平均胸径(cm)每亩蓄积(m3)小班蓄积(m3)生长类型 森林经营措施类型 森 林 灾 害 灾害种类 受害面积(hm2)损失株数(百株)损失蓄积(m3)治理措施 治理费用(元)发生原因 备注 注:灾害种类: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干旱、滥伐、盗伐等。_ DB35/T 772014 福建省地方标准 福建柏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 DB35/T 772014*2014年 11 月第一版 2014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