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13.060 Z 51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4802015 稻田综合种养水质调控操作规程 The Technology Rule for Water Quality-control in Integrated Farming Paddy Fields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9-08 发布 2015-10-08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480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起草人:张晓华、奚业文、凌武海、曹全民、韦众、陶红革、王如峰、陈修春、张桂芝、陈虎、金根东。DB34/T 24802015 1 稻田综合种养水质调控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种养稻田的水质调控的稻田条件与设施、水质调控方法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实行水稻和水产品综合种养的稻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36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3 稻田条件与设施 3.1 综合种养模式 稻虾连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等水稻与水产品综合种养。3.2 水质与土质 水源水质、养殖用水、稻田土质分别符合 GB 11607、NY 5051、NY 5361 要求。3.3 面积 稻田面积以大于 5667 为宜。其中,稻虾连作面积宜 10667 150667,稻鳖共作面积 1566745667,稻鳅共作面积以 5667 左右为宜。3.4 设施 3.4.1 稻虾连作模式 稻田沿四周内侧 1 m2 m 处挖“U”形环沟,沟下宽 1.5 m、上宽 3 m、深 1.0 m1.5 m;稻田中间挖“十”或“井”字形虾沟,沟宽 0.3 m0.4 m、沟深 0.5 m0.8 m。环沟和田间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 510。3.4.2 稻鳖共作模式 DB34/T 24802015 2 稻田沿四周内侧 5 m6 m 处挖环沟,沟深 0.6 m1.0 m,沟宽 5 m,坡度 12.5;环沟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 10为宜。沿沟长每 15 m 左右设饵料台。3.4.3 稻鳅共作模式 稻田鱼沟可开挖成“口”、“十”或“目”字形,沟宽 0.5 m、沟深 1.21.5 m;在稻田低洼处和鱼沟相连处开挖鱼溜,方形鱼溜长宽深为 2 m2 m1 m;圆形鱼溜直径 1 m5 m,深为 1 m。4 水质调控方法 4.1 物理方法 4.1.1 水位调控 三种模式的水位调控见表1。表1 水位调控表 月份 畈面水位 沟水位(m)(m)虾沟 鳖沟 鱼沟 3月 0.30.05 0.80.05 0.80.05 0.70.05 4月中旬6月上旬 0.50.6 1.0-1.1 1.0-1.1 1.01.1 6月中旬 00.05 0.5-0.55 0.50.05 0.6 7月9月 0.050.10 0.55-0.60 0.6-0.8 0.60.05 9月下旬10月 0 0.50.05 0.50.05 0.50.05 1011月 0.3 0.80.05 0.80.05 0.70.05 12月次年 2 月 0.40.5 0.9-1.0 0.80.9 1.00.05 4.1.2 换水 稻鳖共作模式中,在盛夏高温季节,每 15 d 换水一次,换水温差不能超过 5。稻虾、稻鳅模式中,在高温季节,每 7 d 注 12 次新水。4.2 化学方法 4.2.1 pH调控 4.2.1.1 pH要求 一般稻田环沟水体最适 pH 值为 7.5 8.5。4.2.1.2 pH 7时 采用生石灰水提高 pH,通常每 667(按环沟面积计算)用生石灰 7.5 kg 10 kg,化水均匀泼洒于环沟内。4.2.2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调控 4.2.2.1 判定标准 DB34/T 24802015 3 要求稻田养殖水体氨氮浓度 0.02 mg/L,亚硝酸盐氮浓度 0.1 mg/L。4.2.2.2 调控措施 当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超过 4.2.2.1 规定时,使用沸石粉化水均匀泼洒于环沟内,水深 1 m,每 667(按环沟面积计算)使用沸石粉 10 kg 15 kg。4.3 生物调控 4.3.1 种植水生植物 4.3.1.1 沉水植物的管理 稻虾连作模式中,稻田环沟可引进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生沉水植物,种植面积不超过水面的 1/3;春季水位以刚淹没伊乐藻等为宜,到 56 月形成优势后,割去上部 30 cm,使之 78月高温季节隐没于水面下 30 cm 处;也可在高温季节,捞去伊乐藻,以耐高温的轮叶黑藻和苦草代替;苦草每隔 10 d 清理 1 次。4.3.1.2 漂浮植物的管理 稻田环沟在 6 月份移入青萍等漂浮植物,控制其水面覆盖率在 5左右。4.3.2 增殖底栖动物 对于三种养殖模式的稻田,均可在沟底投放一定数量的螺类,以改良水质。要经常检查螺类的生长与分布情况,对局部地区螺类密度过大(超过 50 个/)的要及时疏散;当螺类的密度不足 10 个/时,要及时增投。4.3.3 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 4.3.3.1 微生物制剂种类 可选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 菌等微生物制剂。4.3.3.2 用法用量 微生物制剂稻田环沟泼洒,拌泥抛入沟底,用量为 5 mg/L10 mg/L,46 月份 20 d25 d、78 月份 15 d20 d 施用 1 次,晴天上午 1000 左右施用。4.3.3.3 注意事项 注意不与消毒剂等同时使用,防止丧失功效。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