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93.080 P 6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3502019 活化湿法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activation wet Buton rock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s 文稿版次选择 2019-07-01发布 2019-08-01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350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湖北正康天然沥青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淮南市公路管理局、宿州市公路管理局、六安市公路管理局、安徽宏泰交通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正岩道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训龙、张立敏、刘汉中、孙鹏、胡尚军、李亚飞、闫瑾、沈峻庆、张德军、汪凡文、王长福、杨广来、常德章、万世林、张文华、余宜林、陈芳妍。DB34/T 33502019 1 活化湿法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化湿法布敦岩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术语和定义、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城市道路的湿法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其它道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T 860.5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5部分:天然沥青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布敦岩沥青 buton rock asphalt 产自印度尼西亚布敦岛的天然岩沥青矿,去除地表腐质层、黏土等杂质,经过破碎、脱水等工艺加工后形成的粉粒状布敦岩沥青。3.2 活化 activation 将布敦岩沥青经磨细后,在 150180温度内,加热 8 min10 min,使原先布敦岩沥青的石粉包油状态变成油包石状态,同时使岩粉中的水分成为颗粒间容易脱离的水分的一种工艺。3.3 布敦岩沥青掺量 buton rock asphalt content 活化后布敦岩沥青质量占基质沥青质量百分比例。.(1)式中:DB34/T 33502019 2 W 掺量();mB 活化后布敦岩沥青质量,单位为克(g);mb 基质沥青质量,单位为克(g)。4 原材料 4.1 一般规定 4.1.1 活化后的布敦岩沥青储存应干燥、防水、防晒,储存时间不宜超过 3天。4.1.2 各种原材料在使用前应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关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4.2 基质沥青 4.2.1 应符合 JTG F40 相关规定。4.2.2 应根据道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面层结构、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4.3 布敦岩沥青 应符合 JT/T 860.5 相关规定。4.4 粗集料 4.4.1 应符合 JTG F40 的相关规定。4.4.2 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碎石形状宜接近正方体。4.5 细集料 应符合 JTG F40 的相关规定,优先选用机制砂。4.6 矿粉 4.6.1 应符合 JTG F40 的相关规定。4.6.2 应采用干燥、洁净的石灰岩磨至规定粒径范围,并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储存时不得受潮。4.6.3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城市快速路不应使用拌和设备回收粉料。5 布敦岩改性沥青 5.1 布敦岩沥青的活化 应采用专用设备制备,活化工艺具体见附录A.1。5.2 布敦岩改性沥青生产 5.2.1 布敦岩改性沥青应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生产,具体工艺流程见附录 A.2A.4。5.2.2 布敦岩改性沥青宜现场制作,随配随用,根据现场生产需要,可增设存储罐。5.2.3 当长途运输布敦岩改性沥青时,运输车辆存储罐应增加搅拌设备,运输及贮存时间不宜超过 24 h。5.3 布敦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1 中的规定。DB34/T 33502019 3 表1 布敦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 mm 4070 T0604 软化点 55 T0606 运动粘度(135)Pas 不大于原基质沥青 T0620 闪点 260 T0611 TFOT 或 RTFOT 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不大于原基质沥青 T0609 针入度比(25,100g,5s)不小于原基质沥青 T0604 注:布敦岩改性沥青性能试验时,预先用 0.6 mm 的滤筛过筛。6 配合比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包括: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具体配比设计应符合 JTG F40的相关规定。6.1.2 应采用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混合料试验与路用性能检验。当采用其他方法设计沥青混合料时,应按照 JTG F40规定进行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设计检验,并报告不同设计的试验结果。6.1.3 除温度外,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室内的拌制参照 JTG E20 中关于黏稠石油沥青混合料拌制的相关规定执行。6.1.4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室内拌和及成型温度控制应符合表 2 的要求。表2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室内拌和及成型温度 工艺环节 单位 技术参数 矿料加热温度 180-185 沥青加热温度 150-160 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 165-175 试件击实或压实温度 150 6.2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应符合表3 的规定。未列出的技术要求应符 合JTG F40 的相关规定。表3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 次/mm 3000 T 0719 低温弯曲弯拉应变 2500 T 0715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 T 0709 冻融劈裂强度比值%80 T 0729 6.3 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 6.3.1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DB34/T 33502019 4 见图1。图1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6.3.2 活化布敦岩沥青掺量的确定 掺量一般宜为基质沥青质量的 1030。掺配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布敦岩沥青的天然沥青含量及品质;不同掺量的布敦岩改性沥青试验检测结果;气候条件和交通设计参数;使用结构层次、经济效益等因素;已有工程使用技术经验。6.3.3 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确定 应依据设计文件和使用经验,确定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具体参数应符合 JTG F40 相关规定。6.3.4 最佳油石比和实际矿粉掺量的确定 6.3.4.1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应符合 JTG F40相关规定。6.3.4.2 在不改变原有的矿料级配的情况下,实际矿粉掺量应考虑到布敦岩沥青的灰分替代部分矿粉,具体见附录 B。沥青混合料类型及设计要求 当地工程使用经验 确定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及布墩岩沥青掺量 原材料试验 活化后布墩岩沥青 基质沥青 湿法加工完成配合比设计、提交报告 确定最佳油石比及实际矿粉掺量 在工程级配范围内选用 1-3组不同的矿料级配配合比路用性能验证是 否 DB34/T 33502019 5 6.3.5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 应符合 6.2 条,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更换原材料。6.4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和验证 在不改变原有的矿料级配的情况下,实际矿粉掺量应考虑到布敦岩沥青的灰分替代部分矿粉,其他应符合 JTG F40 相关规定。7 施工工艺 7.1 一般规定 7.1.1 对下承层表面应提前检查、评定,按规定洒布透层、封层或粘层。7.1.2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间歇式拌和设备;拌和厂(场、站)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环境保护等规定。7.1.3 布敦岩改性沥青现场生产设备安装后,应进行调试。7.1.4 路面施工前,应进行改性沥青现场工艺试验,确定生产工艺参数。7.1.5 当路面温度低于 5,气温低于 10或雨天时,不得施工。7.2 混合料拌和 7.2.1 混合料的温度要求应符合表 4 规定。表4 混合料生产温度要求 工艺环节 单位 范围 布敦岩改性沥青加热温度 150160 矿料加热温度 180185 混合料出厂温度 160170 混合料运输到场温度 155 注:沥青混合料超过 195废弃 7.2.2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符合 6.2条,其他工艺参数应符合 JTG F40的规定。7.2.3 应根据试拌确定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通过拌和使布敦岩改性沥青均匀裹覆集料,湿拌时间一般不少于 30 s。7.3 运输 7.3.1 运输车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保温、防雨和防污染。7.3.2 车厢侧板与底板应涂一层隔离剂(如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车厢底部不得有余液聚集。7.3.3 从拌和设备向运料车上装料,应前、后、中三次挪动汽车位置,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7.3.4 运输能力应与后场的生产能力及前场的摊铺能力相匹配。7.4 摊铺 DB34/T 33502019 6 7.4.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混合料摊铺时,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 6 m,且应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 3060 mm 左右宽度的搭接,并避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 mm 以上。7.4.2 根据拌和能力、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层厚度、宽度,经计算确定摊铺速度,宜控制在 1.03.0 m/min,保证摊铺机缓慢、均匀、连续不断地摊铺。摊铺过程中,不得出现停机、待机或者随意改变摊铺速度。摊铺机应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有效地初步振实。7.4.3 摊铺温度与松铺厚度紧跟摊铺机测量,并予以记录,摊铺后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应根据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综合考虑,一般宜在 145以上,松铺系数经试铺确定。7.4.4 应在施工前对粘层损坏部位进行修补。7.4.5 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 0.51 h 预热,熨平板不低于 100。7.4.6 摊铺过程中要加强巡查,如果有离析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处理,或暂停施工,重新进行工艺试验。7.4.7 其他环节应符合 JTG F40 的规定。7.5 碾压 7.5.1 压路机紧跟摊铺机碾压,初始碾压温度一般宜大于 135,然后进行复压、终压。7.5.2 压实工艺组合与遍数应由试验段试铺确定。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双车道沥青路面铺筑宜配备不少于 5 台压路机,其中钢轮振动式压路机不少于 3 台、胶轮压路机不少于 2台。7.5.3 碾压完毕后封闭交通,待路面温度在 50以下时,方可开放交通。7.5.4 接缝处理等其他环节按 JTG F40 的规定执行。8 质量管理 8.1 原材料 8.1.1 活化后布敦岩沥青的颜色、杂质等在施工中随时目测,每批次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测。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的材料为一批,每批不大于 50 t,每批选取不少于 40 个包装袋,每袋取 2 kg,充分混合后,四分法取样,每份至少 20 kg。8.1.2 基质沥青、集料和矿粉等其他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按 JTG F40 的规定执行。8.2 布敦岩改性沥青 按照 5.3 条进行质量控制,每天抽检一次。8.3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应符合 JTG F40 的相关规定。8.4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应按 JTG F40 中的有关规定执行。DB34/T 33502019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布敦岩改性沥青制备方法 A.1 布敦岩沥青活化工艺简介 将布敦岩沥青破碎至 3 mm 以下的颗粒,然后将破碎后的岩沥青颗粒在 150180的温度下搅拌、脱水并保持 8 min10 min,最后将脱水后的岩沥青颗粒的含水率控制在 2以下,即可激活布敦岩沥青中的树胶成分。图A.1 布敦岩沥青预处理装置 如图A.1 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加工岩沥青的预处理装置,包括:旋风分离器 1、粉碎罐 2、研磨罐 3 和提升机 4。旋风分离器 1 的出料口连接粉碎罐 2 的进料口,粉碎罐 2 内设有粉碎轴 21,粉碎轴 21 表面设置有可拆卸的动刀 22,粉碎罐 2 内壁上对应动刀 22 设置静刀 23,利用动刀 22 和静刀 23 相互配合对岩沥青进行粉碎。粉碎轴 21 下方设有弧形的筛网 24。其中,筛网 24 的弧度与动刀 22 的转动弧度相等,且筛网 24 所在的圆直径大于动刀 22 转动所在圆的直径。筛网 24 下方设有斜板 25,斜板 25 较低的一端设有粉碎罐 2 的出料口,粉碎罐 2 的出料口连接研磨罐 3 的进料口,研磨罐 3 的出料口连接提升机 4 的进料斗。提升机 4 底部设有电子计量称,提升机 4 的出料斗下方设置搅拌装置。DB34/T 33502019 8 旋风分离器 1 顶部通过管道连接引风机 6 的进气口,引风机 6 的出气口连接除尘袋 61,其中,除尘袋 61 为布袋除尘袋 61。粉碎罐 2 下方安装振动电机 7,四个角处固定连接弹簧 71,弹簧 71 下端固定连接支腿 72,使粉碎罐 2 在弹簧 71 作用下上下抖动,同时配合振动电机 7 使内部岩沥青抖动,方便筛网 24 进行筛选,同时使大块岩沥青与动刀 22 和静刀 23 接触,进行粉碎。研磨罐 3 内设有支撑杆 31,支撑杆 31 中间固定电动推杆 32,电动推杆 32 的伸缩杆端部固定连接研磨电机 33,研磨电机 33 的输出端螺纹连接研磨块 34,由电动推杆 32 带动研磨块 34 升降,研磨电机 33 带动研磨块 34 转动,利用研磨块 34 将较大的岩沥青颗粒研磨成较细的颗粒。对岩沥青进行预处理时,岩沥青经旋风分离器 1 进行除尘后进入粉碎罐 2 粉碎,然后由粉碎罐 2的出料口进入研磨罐 3,将较大的岩沥青颗粒研磨成较细的颗粒,最后经由提升机 4 加入到搅拌罐内即可。A.2 布敦岩改性沥青湿法加工流程及设备 A.2.1 布敦岩改性沥青活化湿法加工流程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基质沥青、活化后布敦岩沥青等原材料的添加;基质沥青、活化后布敦岩沥青等原材料的预混;混合物经过研磨设备的研磨;布敦岩改性沥青的反应;布敦岩改性沥青的储存搅拌。A.2.2 布敦岩改性沥青湿法加工流程图 见图A.2:图A.2 布敦岩改性沥青湿法加工流程图 A.2.3 布敦岩改性沥青加工的基本设备 主要有:布敦岩沥青的添加设备;基质沥青与活化后布敦岩沥青等原材料的预混灌,应具备搅拌和快速加热功能;研磨设备;DB34/T 33502019 9 布敦岩改性沥青的反应灌(应具备搅拌功能);布敦岩改性沥青的计量设备;布敦岩改性沥青加工设备的加热和控温设备。A.3 布敦岩改性沥青加工前准备 A.3.1 布敦岩改性沥青制备设备应靠近拌和站,减少导热油套管的长度,降低输送过程中的热损失。A.3.2 布敦岩改性沥青生产前,应对设备的计量装置、温度控制装置进行标定。A.3.3 在正式生产前,布敦岩改性沥青设备应进行试生产,检测设备的运行状况。A.3.4 在正式生产前应对现场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及技术交底,现场操作人员应佩戴安全帽、隔热手套等安全设施。A.4 布敦岩改性沥青的加工 A.4.1 布敦岩改性沥青生产为连续式和间歇式,宜采用间歇式生产布敦岩改性沥青,每罐拌和时间宜为 6 min。A.4.2 布敦岩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宜控制在 150160,当布敦岩沥青掺量较大时,加工温度采用上限。A.4.3 在生产过程中,应及时检验每批布敦岩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DB34/T 33502019 10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B.1 原材料试验结果 以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 AC-13C 为例,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沥青采用合肥宝盈生产的 70 号 A 级道路石油沥青;布敦岩沥青采用湖北正康天然沥青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岩沥青;粗集料采用溧阳兴源矿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玄武岩碎石和东华石料厂生产的石灰岩碎石;细集料采用东华石料厂生产的石灰岩细集料,规格分别为玄武岩 1#(9.513.2)mm、玄武岩 2#(4.759.5)mm、石灰岩 3#(2.364.75)mm、石灰岩 4#(02.36)mm;矿粉产自广德县鑫强。各种原材料技术要求及检测结果如下:表B.1 70号 A级道路石油沥青指标技术要求与试验结果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mm 6080 68 JTG E20 T0604 软化点(R&B)46 47.5 JTG E20 T0606 延度(5,150.25cm/min)cm 100 100 JTG E20 T0605 25相对密度/实测记录 1.028 JTG E20 T0603 TFOT 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0.8-0.434 JTG E20 T0609 针入度比(25,100g,5s)61 73 JTG E20 T0604 表B.2 布敦岩沥青指标技术要求与试验结果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 含水量 80 82.8 活化后布敦岩沥青掺量一般宜为基质沥青的 1030,并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交通等条件以及试验结果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在配合比设计中,布敦岩沥青中的灰分视为矿粉,应按照实际掺入比例替代部分矿粉;在计算沥青用量时,应按照“布敦岩沥青掺量布敦岩沥青中沥青含量”确定替换石油沥青的比例。本示例采用活化后布敦岩沥青外掺 30制备布敦岩改性沥青;具体试验指标见表B.3。DB34/T 33502019 11 表B.3 布敦岩改性沥青指标技术要求与试验结果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0.1 mm 4070 43 JTG E20 T0604 软化点 55 58.0 JTG E20 T0606 TFOT 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不大于原基质沥青-0.402 JTG E20 T0609 针入度比(25,100g,5s)不小于原基质沥青 81 JTG E20 T0604 表B.4 粗集料物理性能技术要求与试验结果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9.5 mm13.2 mm)(4.75 mm9.5 mm)(2.36 mm4.75 mm)表观相对密度 2.6 2.936 2.918 2.718 JTG E42 T0304 表干相对密度/2.908 2.895 2.686 JTG E42 T0304 毛体积相对密度/2.894 2.883 2.667 JTG E42 T0304 吸水率()2.0 0.49 0.42 0.71 JTG E42 T0304 针片状含量()9.5 mm 12 10.6 11.0/JTG E42 T0312 9.5 mm 18 压碎值()26 12.1/JTG E42 T0316 0.075 mm 含量()1 0.4 0.3 2.3 JTG E42 T0310 注:对 2.36 mm4.75 mm 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可不予要求,0.075 mm 含量可放宽到 3 表B.5 细集料物理性能技术要求与试验结果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2.5 2.745 JTG E42 T0328 表干相对密度/2.699 JTG E42 T0328 毛体积相对密度/2.672 JTG E42 T0328 吸水率()/0.99 JTG E42 T0330 砂当量SE()60 68 JTG E42 T0334 表B.6 矿粉物理性能技术要求与试验结果 试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t/m3)2.5 2.688 JTG E42 T0352 含水量()1 0.3 JTG E42 T0103 亲水系数 1 0.6 JTG E42 T0353 塑性指数()4 3.6 JTG E40 T0118 采用水洗法对矿料进行筛分,具体筛分试验结果见表B.7。DB34/T 33502019 12 表B.7 矿料筛分试验结果 集料规格 各筛孔(mm)通过率()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1#(9.513.2)mm 100.0 78.5 4.8 0.7 0.4 0.4 0.4 0.4 0.4 0.4 2#(4.759.5)mm 100.0 100.0 95.3 3.3 0.5 0.3 0.3 0.3 0.3 0.3 3#(2.364.75)mm 100.0 100.0 100.0 96.3 4.9 2.9 2.6 2.3 2.3 2.3 4#(02.36)mm 100.0 100.0 100.0 100.0 85.8 60.7 40.9 26.1 19.5 13.4 矿粉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98.4 78.6 B.2 矿料设计级配的确定 根据工程经验和 JTG F40 中对 AC-13C 型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的要求,经过反复调整、计算,确定 AC-13C 工程设计合成级配,本示例选取一个级配进行试验,合成级配试验结果和级配曲线图分别见表B.8 和图B.1。表B.8 AC-13C矿料合成级配试验结果 矿料 配合比()各筛孔(mm)通过率()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1#24 24.0 18.8 1.2 0.2 0.1 0.1 0.1 0.1 0.1 0.1 2#34 34.0 34.0 32.4 1.1 0.2 0.1 0.1 0.1 0.1 0.1 3#10 10.0 10.0 10.0 9.6 0.5 0.3 0.3 0.2 0.2 0.2 4#29 29.0 29.0 29.0 29.0 24.9 17.6 11.9 7.6 5.7 3.9 矿粉 3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4 合成级配 100 94.8 75.6 42.9 28.7 21.1 15.4 11 9.1 6.7 工程 设计 级配 范围 级配 上限 100.0 100.0 85.0 68.0 50.0 38.0 28.0 20.0 15.0 8.0 级配 下限 100.0 90.0 68.0 38.0 24.0 15.0 10.0 7.0 5.0 4.0 最终确定的矿料比例为:1#(9.5-13.2)mm:2#(4.759.5)mm:3#(2.364.75)mm:4#(02.36)mm:矿粉=24:34:10:29:3;DB34/T 33502019 13 图B.1 AC-13C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曲线图 B.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本示例配合比设计油石比按照间隔 0.5变化,分别制作马歇尔试件,试验结果见表B.9。表B.9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 油石比()毛体积 相对密度 VV()VMA()VFA()MS(kN)FL(mm)4.4 2.476 6.2 15.1 59.0 12.19 2.6 4.9 2.495 4.9 14.8 66.8 13.15 2.8 5.4 2.509 3.8 14.6 74.3 13.40 2.9 5.9 2.502 3.4 15.4 77.9 13.08 3.0 6.4 2.496 3.0 15.7 80.9 12.95 3.4 图B.2 毛体积相对密度与油石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B.3 稳定度与油石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DB34/T 33502019 14 图B.4 空隙率与油石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B.5 流值与油石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B.6 矿料间隙率与油石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图B.7 饱和度与油石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 中确定最佳油石比的方法,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在所选择的油石比范围内。由图B.2B.7 曲线及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相应于毛体积相对密度最大值对应的油石比为 a1=5.4,稳定度最大值对应的油石比为 a2=5.4,4.5目标空隙率对应的油石比 a3=5.1,沥青饱和度范围的中值对应的油石比 a4=5.1,则 OAC1=5.3;依据马歇尔各指标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 要求空隙率 36,VFA 为 6575与油石比之间的关系曲线走势可得出 OACmin=4.8,OACmax=5.5,OAC2=5.2,取 OAC1 和 OAC2 的中值计算最佳油石比 OAC=5.2,确定最佳油石比 OAC=5.2。B.4 路用性能检验 按照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的矿料级配和最佳油石比 1#(9.513.2)mm:2#(4.759.5)mm:3#(2.364.75)mm:4#(02.36)mm:矿粉=24:34:10:29:3;最佳油石比 5.2进行性能检验,具体试验检验结果见表B.10。DB34/T 33502019 15 表B.10 布敦岩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检验试验结果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结果 动稳定度 次/mm 3000 4236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85 89.1 冻融劈裂试验后残留强度比 80 83.5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 2500 2558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