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4922015 沿江地区双季晚稻耐低温栽培技术规程 The Double Cropping Later Rice Cultivation Technique for Resistanting Low Temperature Stress Along the Yangtze Rive Region of Anhui Province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9-08 发布 2015-10-08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492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勤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勤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怀宁县种植业局、安徽省黄山市土肥站、安徽省宁国市种植业局、安徽省凤台县农科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郜红建、郝胜利、武立权、陈刚、洪国胜、习敏、常江、杨书运、张国漪、卢旺政、丁玉宇、方甜、胡学友。DB34/T 24922015 1 沿江地区双季晚稻耐低温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晚稻耐低温栽培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育秧、整地与插秧、施肥、水分管理、低温防控、病虫草害防治、收获。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晚稻耐低温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DB34/T 2358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低温 水稻在抽穗开花期连续 3 天平均气温低于 20(粳稻)或 23 天低于 22(籼稻)影响水稻开花授粉结实的温度。4 产地环境 4.1 土壤 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4.2 大气 应符合 GB 3095 的规定。4.3 灌溉水 DB34/T 24922015 2 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5 品种选择与处理 5.1 品种选择 选择熟期适宜、抗病、抗倒伏、耐低温的高产、优质、经过审定的合法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5.2 种子处理 5.2.1 晒种 水稻种子均匀摊放在铺好的毡布上,在阳光下晾晒 2 天3 天。5.2.2 选种 使用比重为 1.13 的盐水进行选种,充分搅拌后,除去漂浮在盐水表面的瘪粒和未成熟种子。用清水漂洗沉入容器底部的饱满种子 3 次4 次,以洗净种子表面盐分。5.2.3 浸种 精选的种子用清水浸种 1 天2 天。5.2.4 灭菌 清水浸种后,再用浸种灵配制的溶液浸种 1 天,种子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水稻播种前,用增产菌一袋拌湿种子 20 kg,混匀后播种。6 育秧 6.1 育秧方法 按 DB34/T 2358 的标准执行。7 整地与插秧 7.1 整地 采用机械翻耕或者旋耕,深度不小于 20 cm,灌水泡田 2 天3 天,耙平耙匀,平整田块,高低差小于 3 cm,田面清洁,无杂草、杂物;田块上烂下实。做到“寸水不露泥,灌水棵棵到,排水处处干”。田块平整后,自然沉实 2 天3 天。7.2 插秧 7.2.1 插秧日期 7 月 10 日15 日,秧龄在 25 天(机插)30 天(人工插或抛秧)。7.2.2 插秧方式 DB34/T 24922015 3 7.2.2.1 人工插秧或者抛秧。7.2.2.2 机械插秧 宜选用钵体育秧、中大苗机插,行距 30 cm,株距 12 cm15 cm,每 667m2 栽插 1.5 万穴1.8万穴,每穴栽插 2 株3 株,群体基本苗每 667m2 栽插 3.0 万株5.4 万株,栽插深度 1 cm1.5 cm。做到插直,插匀,插满,无漂秧。8 施肥 8.1 施肥原则 坚持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应符合 NY/T 496 的规定。8.2 基肥 每 667m2 施用腐熟后无害化的有机肥 100 kg250 kg;氮肥(纯N)6 kg8 kg,磷肥(P2O5)6 kg8 kg,钾肥(K2O)6 kg8 kg,硅肥(SiO2)8 kg10 kg,锌肥(ZnSO4 7H2O)1.5 kg2 kg。8.3 追肥 8.3.1 分蘖肥 栽插活棵后,每 667m2 追施氮肥(纯N)4.5 kg5.0 kg(占总氮肥 30)。8.3.2 穗肥 拔节-抽穗期,视苗情每 667m2 施氮肥(纯N)4.55.0 kg 和钾肥(K2O)4 kg6 kg。9 水分管理 9.1 插秧 浅水插秧,田面保持 1 cm2 cm 的水分,利于机械栽插。9.2 栽插后至分蘖期 栽插后 3-5 天,保持田面不超过苗高的 2/3 或没有淹没秧苗心叶(约 3 cm5 cm)的水层深度。活棵后保持田面 2 cm3 cm 浅水层,有条件的日灌夜排,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排水晒田至地表微裂后,再灌水 3 cm5 cm,保持 1 天2 天后,再放水晒田,直到拔节。9.3 拔节孕穗到抽穗期 晒田复水后间歇性灌溉,每次灌溉至田面 3 cm5 cm 水层,待水落干至地表微裂后再灌溉。9.4 灌浆至成熟期 干湿交替,以干为主,浅水间歇性灌溉,保持土壤湿润状态。腊熟期停止灌溉,排水晾田。10 低温防控 DB34/T 24922015 4 10.1 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短、早熟、耐低温、抗逆性强的双季晚稻品种,以粳稻品种为优。10.2 避灾栽培 6 月 10 日15 日播种育秧,7 月 15 日左右移栽,确保将抽穗扬花期安排在低温来临前。10.3 以水调温 低温预报后,及时灌水,稻田水面深度 5 cm10 cm,保持水温;或者叶面喷水。低温发生后,及时排干田面水分。10.4 物理增温 低温预报后,每 667m2 撒施草木灰 5 kg10 kg。10.5 营养调控 10.5.1 基肥 每 667m2 施用腐熟后无害化的有机肥 100 kg250 kg。每 667m2 增施磷肥(P2O5)2 kg3 kg,钾肥(K2O)2 kg4 kg,硅肥(SiO2)2 kg3 kg。10.5.2 营养补偿 低温预报后,每 667m2 叶面配施 2磷酸二氢钾溶液 50 kg。低温发生后,每 667m2 追施氮肥(纯N)3 kg5 kg,再用氨基酸或者黄腐酸水溶肥叶面喷施。10.6 化学调控 低温后,植物细胞膜稳定剂兑水叶面喷施;或者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独喷施;或者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抗坏血酸混合配施;或者植物细胞膜稳定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氨基酸或黄腐酸水溶肥兑水叶面喷施。11 病虫草害防治 11.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1.2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消灭病虫源。11.3 物理防治 在 6 月9 月用频振式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11.4 化学防治 DB34/T 24922015 5 农药使用品种、使用次数、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应符合 GB 4285、GB/T 8321 的规定。具体见附录 A。11.5 除草 稻田整地结束后,每 667m2 用 90乙草胺 45 ml 兑水 60 kg 均匀喷于地表封闭除草;栽插活苗后及时人工除草,或用 12恶草灵 0.1 公斤加 60去草胺 0.1 公斤,或 25恶草灵 0.05 公斤加 60去草胺 0.1 公斤,制成毒土撒施或兑水泼浇。12 收获:黄熟末期适时收获,及时脱粒,晾晒,水分降低到 13.5(籼稻)14.5(粳稻)后通风干燥处储藏。DB34/T 24922015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沿江地区双季晚稻主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方法 表A.1 沿江地区双季晚稻主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方法 病虫名称 发病时期 防治时期 选用药剂 稻瘟病 苗期 至 成熟期 出现发病中心 或 发现叶片急性型病斑 15氯啶菌酯乳油;30稻瘟酰胺悬浮剂;40稻瘟灵乳油;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等。稻曲病 成熟期 种子处理 或 剑叶完全展开期 24井岗霉素水剂;15氯啶菌酯乳油;45丙环唑水乳剂;40氟环唑悬浮剂;15三唑醇乳油;430 g/升戊唑醇悬浮剂;30己唑醇悬浮剂等 纹枯病 苗期 至 成熟期 分蘖期丛发病率达 5;孕穗期丛发病率达 10 240 g/升噻呋酰胺悬浮剂;24井岗霉素水剂;36多酮悬浮剂;24己唑嘧菌酯悬浮剂;25咪鲜己唑醇悬浮剂等 细菌性条斑病 苗期、成株期 苗期 或 大田稻叶上看到有条斑出现 5噻霉酮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20噻唑锌悬浮剂;1.2辛菌胺水剂等 稻飞虱 苗期 至 成熟期 根据虫情测报定防治时期 20醚菊酯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20噻虫胺悬浮剂;3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25噻虫啉可湿性粉剂等 DB34/T 24922015 7 表A.1(续)病虫名称 发病时期 防治时期 选用药剂 二化螟 分蘖期 至 成熟期 始穗期至齐穗期 200 g/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3苦参碱水剂;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20三唑磷乳油;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6000 IU/mg B.t 可湿性粉剂等 注:各药剂使用方法参照产品说明。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