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DB13/T 2186-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DB13/T 2186-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DB13/T 2186-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DB13/T 2186-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DB13/T 2186-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DB13/T 2186-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1862015 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of Vegetable Substrate Cultivation 2015-05-11 发布 2015-07-01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3/T 2186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蕾、高洪波、李敬蕊、宫彬彬、梁杨杨、胡志敏、章铁军、田真、潘晓慧、王丽萍。DB13/T 21862015 1 蔬菜基质栽培设施建造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蔬菜基质栽培设施的术语、建造场地、总体要求、基质栽培设施的结构和适用范围、种植系统的建造、贮液池(罐)的建造、供排液系统的建造。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设施蔬菜种植者和生产企业进行基质栽培设施的建造。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T 391-2013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2132-2012 温室灌溉系统设计规范 NY/T 2533-2013 温室灌溉系统安装与验收规范 NY 5331-2006 无公害食品 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基质栽培 用固体基质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气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按栽培形式分为槽式基质栽培、袋式基质栽培、盆式基质栽培、立体基质栽培。3.2 槽式基质栽培 在固定栽培槽内填入基质进行栽培的一种方法。3.3 袋式基质栽培 在抗紫外线聚乙烯栽培袋内填入基质进行栽培的一种方法。3.4 盆式基质栽培 在塑料盆内填入基质进行栽培的一种方法。3.5 DB13/T 21862015 2 立体基质栽培 利用立体空间进行基质栽培的一种方法。分为高架立体基质栽培设施和立柱式基质栽培设施两种类型。4 建造场地 4.1 建造场地的条件 4.1.1 自然条件 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周边环境应符合NY 5331-2006要求;进行绿色蔬菜生产,周边环境应符合NY/T 391-2013要求。灌溉水质具体要求见附录A。4.1.2 设施条件 基质栽培设施需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或连栋温室等园艺设施内进行建造,并配备必要的保温、降温及供水供电设施。灌溉水源压力0.1MPa。4.2 建造场地的准备 园艺设施内地面需整平,铺砖或水泥硬化。4.3 建造场地的消毒 园艺设施内用饱和石灰水泼洒,再用20%百菌清烟雾剂300 g/m2进行熏蒸,消毒后通风。5 总体要求 5.1 设施设计 基质栽培设施的各部分尺寸、排布和间距应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便于操作,同时最大限度缩短灌溉距离。5.2 材料选择 生产用蔬菜栽培选择造价低廉、结实耐用、保温性好的建造材料。观光采摘用蔬菜栽培的设施材料选择除满足以上条件外应尽量美观、新颖。5.3 灌溉系统 需布置合理、运行可靠,设备齐全,灌溉均匀度大于95%,符合NY/T 2132-2012要求。6 基质栽培设施的结构和适用范围 6.1 结构 分为种植系统、贮液池(罐)、供排液系统三部分。6.2 适用范围 根据设施蔬菜的栽培种类和生产目的选择适合的基质栽培设施类型,具体见表1。DB13/T 21862015 3 表1 各类基质栽培设施的适用范围 基质栽培设施类型 适用范围 适用蔬菜 适合株型 备注 槽式基质栽培 生产用 瓜类、茄果类等 草莓、叶菜类、葱蒜类等 大株型 小株型 投资小,耐用 投资小,耐用 袋式基质栽培 观光用 瓜类、茄果类等 大株型 投资较大 盆式基质栽培 生产用、观光用 瓜类、茄果类等 大株型 投资较大 立体基质栽培 观光用 草莓、叶菜类等 小株型 投资大,美观 7 种植系统的建造 7.1 槽式基质栽培设施的种植槽建造 7.1.1 材料选择 可选择粘土砖、泡沫板、木板等材料。7.1.2 结构参数 分为大株型蔬菜种植槽和小株型蔬菜种植槽两种类型。大株型蔬菜种植槽深20 cm25 cm,内宽48 cm60 cm;小株型蔬菜种植槽20 cm25 cm,内宽60 cm72 cm。种植槽坡降为3:1000,走向与园艺设施走向垂直。种植槽间距60 cm80 cm,数量以4050个/667m2为宜。7.1.3 建造过程 选用适宜的种植槽框架材料,按结构参数做好种植槽框架。在槽底铺沙土,使种植槽两端形成坡降。沙土上铺1层0.08 mm0.1 mm 厚塑料薄膜,然后装入混好的栽培基质;也可先在薄膜上铺设5 cm厚的炉渣或碎石作为渗液层,再装入栽培基质。每槽定植两行大株型蔬菜,小株型蔬菜依株行距定植即可。7.2 袋式基质栽培设施的种植系统建造 7.2.1 材料选择 选用厚0.7 mm0.1mm抗紫外线聚乙烯膜制成的黑白双色或白色专用塑料栽培袋。7.2.2 结构参数 栽培袋宽30 cm35 cm、长80 cm90 cm,栽培袋装好基质后呈扁长方形,折径70 cm80 cm30 cm35 cm、高10 cm。栽培袋排布与园艺设施走向垂直。每行栽培袋之间距离50 cm。7.2.3 建造过程 整个建造场地地面铺一层白色塑料薄膜,将每个栽培袋填充20 L30 L基质,用订书机封好袋口。按行距排列好栽培袋后,用刀片在每袋上面按35 cm 间距切出2个直径10 cm的圆孔作为定植孔,每孔定植1株作物。每667 m2宜定植15003000株。7.3 盆式基质栽培设施的种植系统建造 DB13/T 21862015 4 7.3.1 材料选择 选用抗老化的硬质聚乙烯塑料盆,底部有透气孔,盆外壁黑色或灰色。7.3.2 结构参数 种植盆深度20 cm,上口直径35 cm,或长50 cm,宽20 cm。种植盆排布与园艺设施走向垂直,每行种植盆之间距离50 cm。7.3.3 建造过程 整个建造场地地面铺一层白色塑料薄膜。将每个种植盆按行距排列好,装入基质,基质上表面距盆顶端3 cm5 cm。每盆种植2株作物,每667 m2宜定植20003000株。7.4 立体基质栽培设施的种植系统建造 7.4.1 高架立体基质栽培设施的种植槽建造 7.4.1.1 材料选择 栽培架用DN25以上的镀锌钢管搭建。种植槽可用带有底孔的泡沫箱,也可用透水率5.0 L/(Sm2)的无纺布和0.2 mm以上的黑色塑料布自制槽体。7.4.1.2 结构参数 种植槽内宽30 cm,深20 cm,两端坡降为3:1000,距地面0.8 m1.0 m。自制槽体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槽深15 cm,外层槽深2025 cm。槽间距80 cm90 cm,走向与园艺设施走向垂直。7.4.1.3 建造过程 7.4.1.3.1 栽培架建造过程 建造场地内地面做成南北坡降为3:1000的坡度倾斜面,镇压后铺砖或覆一层0.08 mm0.10 mm厚塑料薄膜。沿种植槽走向每间隔 1 m,平行设置 1对长100 cm的镀锌钢管作立柱,立柱埋入土中30 cm深或浇筑入20cm见方的水泥墩中。各立柱保持地上高度相等。每对立柱间距 30 cm,用两根35 cm长的横杆固定,最后用2 m长钢管纵向将每行立柱顶端连接固定。7.4.1.3.2 种植槽建造过程 如自制槽体,先将幅宽120 cm的黑色塑料布铺在栽培架上,再将15 cm厚的基质装入幅宽80 cm的无纺布上,用无纺布包裹好基质,形成无纺布槽体。将无纺布槽体放在黑色塑料布上方,用夹子、铁丝固定在栽培架两侧的纵杆上,再用铺好的黑色塑料布包裹住无纺布槽,并使塑料布底部与无纺布槽底部保持5 cm10 cm左右的空间。如使用泡沫槽体,将槽体固定在栽培架上即可。每槽可栽培两行作物。7.4.2 立柱式基质栽培设施的种植系统建造 种植系统由栽培钵、固定柱组成。7.4.2.1 材料选择 栽培钵材料可选择ABS塑料盆钵,为中空的四瓣、五瓣或六瓣形槽体。固定柱材料用直径为30 mm40 mm薄壁铁管或硬塑料管,底端浇筑规格为15 cm15 cm水泥墩。DB13/T 21862015 5 7.4.2.2 结构参数 固定柱高2 m。栽培钵深度15 cm20 cm,直径40 cm,瓣间距10 cm,中央有一个直径为40 mm50 mm,用于插入固定柱的中心孔。钵底为网状或有小孔。最底层栽培钵下为圆盘状的塑料集液盒,集液盒一侧底部留40 mm直径圆孔。7.4.2.3 建造过程 建造场地内地面做成南北坡降为3:1000的坡度,镇压后铺砖或覆一层0.08 mm0.10 mm 厚塑料薄膜。将固定柱按南北向间距1 m,东西向间距0.8 m的间距排列好,挖抗埋好水泥墩,保持地上高度相等。栽培钵中装入栽培基质,作物定植于钵体瓣形处,每瓣定植1株作物。依次将集液盒、812个栽培钵套在固定柱上,栽培钵错开各瓣位置叠放,形成柱形。每柱可种植3260株作物。每排立柱上部由钢丝绳连接相互固定。8 贮液池(罐)的建造 营养液贮存在贮液池或贮液罐中。如用文丘里施肥器或自动配比施肥机则无需单独建贮液池(罐)。8.1 材料选择 贮液池建造材料选择8钢筋、M10水泥砂浆、粘土砖、高标号耐腐蚀水泥。贮液罐可用密闭不透光、抗老化的聚氯乙烯桶。8.2 结构参数 各类型栽培设施的贮液池(罐)容积的计算方法见表2。根据贮液罐/池容积,确定贮液罐/池的长度、宽度、深度。应注意贮液池深度不宜超过2.0 m。表2 贮液池(罐)容积的计算方法 栽培设施类型 贮液池(罐)容积计算方法 贮液池(罐)容积参考(每 667m2)槽式基质栽培设施(大株型)1.52.0L/株栽培株数 3.05.0 m3 槽式基质栽培设施(小株型)0.51.0L/株栽培株(丛)数 3.08.0 m3 袋式基质栽培设施 1.5 L/株栽培株数 3.05.0 m3 盆式基质栽培设施 1.52.0 L/株栽培株数 3.05.0 m3 高架立体基质栽培设施 0.51.0 L/株栽培株(丛)数 2.05.0 m3 立柱式基质栽培设施 0.30.5 L/株栽培株(丛)数 5.010.0 m3 8.3 建造过程 于建造场地中部或一侧建造或放置贮液池(罐)。建造前,贮液池四周及地基要夯实,池底要用10 cm15 cm混凝土加入20钢筋倒制而成,池壁先用粘土砖砌好,再用M10水泥砂浆批荡,水泥膏抹光。池内壁涂抹防水材料,以防止营养液渗漏。贮液池池面要比地面高出10 cm20 cm并要加盖,保持池内黑暗环境。池内做好水位标记,池底部稍倾斜,在最低处下挖一个20 cm见方的小水槽,用于放置水泵。DB13/T 21862015 6 贮液罐放置在距地面1.5m高处,或放于地面连接加压泵。贮液池/罐上方连接自来水源。将配制好的营养液母液或药品倒入贮液池/罐后,打开自来水阀门进行稀释,搅拌均匀后加水到水位标记即可。9 供排液系统的建造 9.1 供液系统的建造 9.1.1 槽式、袋式、盆式、高架式基质栽培设施供液系统的建造 采用滴灌或微喷灌方式进行供液,具体操作方法可参照NY/T 2533-2013。若供液主管道压力压力不足或不稳定需增设加压泵或压力表。9.1.1.1 配套设备 每个贮液池配备防腐潜水泵1台,功率1.0 kw/667m2,流量3.0 m3/h,扬程5 m。直径为40 mm50 mm的黑色PP或硬质PVC管。直径10 mm15 mm的PE滴灌管或微喷带,毛管每孔供水量为400 mL600 mL/h。此外,还需阀门、过滤器、滴头管等设备。如有条件还可将水泵与定时器相连,进行自动灌溉。9.1.1.2 建造过程 将水泵放入贮液池中,出水口连接配套直径的硬质PVC管,作为供液主管道。依次连接阀门、过滤器、供液支管。按种植槽(袋、盆)位置在支管上打孔。若采用滴灌方式供液,槽式、盆式、高架式栽培设施可在基质上面铺设23条滴灌毛管,按作物株行距在毛管上打一个向下的0.5 mm0.7 mm孔径的滴孔;袋式栽培设施的供液毛管连接滴头管进行供液,滴头用线绳绑缚在作物基部,正对定植孔。若采用微喷灌方式供液,则在基质上面铺设一条直径32 mm的软质微喷带,每隔20 cm设一组喷水孔。毛管或滴管带的一端连接支管,另一端用铁丝捆死,拉直后,放在作物附近即可。9.1.2 立柱式基质栽培设施供液系统的建造 9.1.2.1 组成 由水泵、供液主管、供液支管、供液毛管、滴液盒组成。9.1.2.2 配套设备 每个贮液池配备防腐潜水泵1台,功率1.5 kw/667m2,流量5.0 m3/h,扬程5 m。供液主管、供液支管均为直径40 mm50 mm硬质PVC管。供液毛管为16 mm无孔硬质PVC滴灌管。滴液盒为抗老化硬质PVC材料,形状类似花洒,两端有两截空心短柄,用于连接供液毛管,底部中心有直径40 mm50 mm凹槽。9.1.2.3 建造过程 先将滴液盒依栽培钵花瓣位置打出滴液孔,将水泵、阀门、过滤器、供液主管、供液支管、供液毛管、滴液盒依次连接好。每个滴液盒的底部凹槽固定在对应的固定柱顶端。将每行固定柱上的供液系统连接好后,最后一个滴液盒的一端连接毛管、另一端堵死。9.2 排液系统的建造 9.2.1 槽式、袋式、盆式、高架式基质栽培设施排液系统的建造 DB13/T 21862015 7 营养液一般不回流,多余的营养液只需沿槽(袋、盆)顺利排出即可。还可采用管道排液,在槽(袋、盆)底部连接直径20 mm25 mm的PVC管,集中收集以免污染环境。9.2.2 立柱式基质栽培设施排液系统的建造 将集液盒底部小孔覆盖10目的过滤网,连接直径35 mm40 mm的塑料管,作为排液管。将每排立柱的排液管用一根直径60 mm的硬质塑料管相连,使废液流出,集中进行处理。废液也可经过滤后流回贮液池。DB13/T 21862015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营养液配制水源要求 A.1 对含沙量较大的水源,应采用沉淀处理,可修建有盖的蓄水池或沉淀池的办法储备水源。若利用河水、水库水等要经过澄清之后才可使用。A.2 水源硬度一般需在15以下。若利用硬度超过12的水,配制营养液时要将硬水中的钙、镁含量计算出来,并从营养液配方中扣除。A.3 水源pH 5.58.5。A.4 悬浮物 l0 mg/L。A.5 氯化钠含量200 mg/L。A.6 最好是在未使用之前溶存氧浓度3 mg/L。A.7 自来水配制的营养液在进入栽培循环系统之前放置半天,设施消毒后空置半天,以便余氯散逸。A.8 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含量标准见表A.1。A.9 其它水质指标参照GB 5084-2005。表A.1 无土栽培水源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含量标准 名称 标准(mg/L)汞(Hg)0.001 镉(Cd)0.005 砷(As)0.05 铅(Pb)0.05 硒(Se)0.02 铬(Cr)0.05 铜(Cu)0.10 锌(Zn)0.20 氟化物(F-)3.0 大肠菌群 1000 个/L 六六六 0.02 DDT 0.02 DB13/T 21862015 9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基质栽培设施的清洗和消毒 B.1 基质栽培设施(如种植槽、种植盆、种植袋等)可连续使用23茬,其后需进行严格的消毒。种植槽、种植盆采用药剂消毒法,如硫磺熏蒸、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也可采用喷洒福尔马林密闭消毒。栽培袋用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 min30 min进行消毒。供液管道、滴头管需经福尔马林消毒或用稀硫酸浸泡 24 h后充分冲洗,防止管道堵塞。供液系统可用0.3%0.5%的甲醛溶液通过水泵循环流动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