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336-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336-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336-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336-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336-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4/T 2336-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3362015 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 ginger bacterial wilt of Tongling White Ginger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3-27 发布 2015-04-2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36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铜陵三泉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铜陵县植保植检站、铜陵市农科所、铜陵县天门镇农综站。本标准起草人:戚仁德、汪涛、赵伟、朱红军、吴正国、刘树森、陈晴晴、洪曙光、刘祥英、赵友前、赵德明、李萍。DB34/T 23362015 1 铜陵白姜姜瘟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铜陵白姜姜瘟病的防控原则、地块选择、姜种选留与消毒、土壤处理、高畦栽培、遮阳避雨、肥水管理、田园卫生和药剂防治。本标准适用于铜陵及周边地区白姜姜瘟病的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DB34/T 636-2006 铜陵白姜生产技术规程 3 防控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体现“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协调运用综合防治技术,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辅助以安全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未核准登记的农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和生态的目的。4 地块选择 铜陵白姜宜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质肥沃、土层深厚、透气性好、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pH 值在 57 之间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块。必须实行 3 a4 a 的轮作,宜与水稻、豆科、百合科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等套种、连作或轮作换茬。5 姜种选留与消毒 5.1 姜种选留 从无病姜地选择无病害、无虫害、无伤口,姜块形状整齐、皮色光亮、肥大饱满、姜指长而粗、质地硬、具 1 个2 个壮芽的单株单块姜作姜种,单收单贮,放于消毒后的姜阁中贮藏。5.2 种姜消毒 经催芽后的姜种从姜阁中取出后,剔除肉质变褐变软的姜种,放在室内晾种 3 d4 d;播前将姜种分切成 50 g60 g 单个带芽的小块,再选用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或 20噻菌铜悬浮剂 500 倍液浸种 30 min,晾干后备播;播种时,用草木灰蘸封姜种切口再播种。DB34/T 23362015 2 6 土壤处理 氯化苦薰蒸。土壤整平后用机动或手动注射器在墒面每隔 30 cm50 cm 注入一次 99.5氯化苦,每次注入 3 ml4 ml,氯化苦用量为 37.5 ml52.5 ml/m2,注入深度在 15 cm20 cm,注入后立即盖土,并尽快全田覆膜,覆膜后用干净、无污染的细沙或土压膜,薰蒸 20 d 后揭膜散气、做畦,10 d后播种。7 高畦栽培 种姜的地块宜冬前深翻,种姜前处理土壤,开好“三沟”,做成宽为 4 m5 m、沟深 50 cm60 cm的畦,畦上开穴播种,行距 55 cm60 cm,株距 21 cm24 cm,亩播种量 300 kg 左右。8 遮阳避雨 高温多雨季节应在姜田搭棚遮阴挡雨,一般在播种结束后至姜出苗 3040时及时搭架。将事先准备好的长 1.5 m1.8 m、手指般粗细的竹杆或木棍插入沟、穴的外边沿上,每隔 3 个小姜垄地插一行,每行隔 1 m1.2 m 插一根,然后用竹竿在距畦面 1.5 m1.7 m 处扎横档,形成平齐的网架,上面覆盖芭茅或遮阳网等,再用竹竿压住扎牢。覆盖以“三分阳七分阴”的稀疏光照为宜。至 9 月上中旬天气转凉、光照强度减弱时,及时撤去遮阳物。姜瘟病的发生规律见附件A。9 肥水管理 9.1 科学施肥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施肥种类及方法按“DB34/T 636-2006 铜陵白姜生产技术规程”执行。结合施肥加强地下害虫防治,减少虫咬伤口,田间施肥、除草时,尽量避免损伤根系,防止伤口感染病菌。9.2 严格控水 要严格控制灌水量,雨季加强排水。应用清洁的水源早晚小水勤灌,严禁大水串灌、漫灌。滴灌时每次不宜超过 15 min,防止水量过大。10 田园卫生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挖去周边带病菌土,在病穴内撒施石灰,用干净无菌土填埋。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间统一处理(焚烧、堆沤或深埋等),严禁将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边地头或水源地。11 药剂防治 11.1 用药策略 DB34/T 23362015 3 根据田间调查,发现中心病株时及时用药,坚持用早用少,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农药的使用按 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规定执行;选择适宜的药械和施药方法,准确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注意农药合理混用或轮换交替使用,优先选用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11.2 施药方法 定植时或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用 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1000 倍1500 倍液喷淋或灌根,每株用 250 ml400 ml 药液,连续施药 3 次 4 次,每次间隔 7 d10 d。DB34/T 23362015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姜瘟病的发生规律 姜瘟病的发病条件:一是要有病源(病姜种、带菌土、带菌水等)的存在;二是要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三是生姜自身的生长状况。在有病源在的前提下,温度(特别是土温)和降雨量是导致病害流行的二个重要因素,尤以雨后姜田积水,又遇烈日曝晒,最易导致姜瘟病大发生。此外,若姜块自身抵抗力差,例如:姜块处于膨大期,外皮出现伤口,则易于侵染形成病害。一般情况下,当旬均温在 24 左右时,病害开始流行;当气温在 2631,具有充足的水量,形成田间积水时,病害迅速发展蔓延。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剧烈,利于本病发生流行。此外,降雨量的多少和降雨的早晚也有关系。6 月7 月间,如果在 10 d12 d 内,降雨量达到 100 mm 左右,田间即可出现病株,大雨过后 1 w 左右,田间即出 1 次发病高峰。种植地连作、低洼、土质粘重、无覆盖物、偏施 N 肥的发病率高;中心病株出现早,病菌再次侵染的次数多,病害发生也重。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