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3582015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ices Industrialized Nursering And Transplanting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3-27 发布 2015-04-2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58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池州市分校、舒城县、桐城市、霍山县农技推广中心(种植业管理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惠成、张健美、汪新国、孔令娟、蔡海涛、武立权、陈刚、杨涛、李建平、冯骏、储成虎。DB34/T 23582015 1 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育秧工厂建设、培育适龄壮秧、机插技术以及大田管理。本标准适用于安徽水稻生产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3 育秧工厂建设 3.1 规模 每座标准化育秧工厂需按集中育供秧能力,保证 133.3 公顷左右大田栽插的规模进行标准配置。3.2 设施设备 3.2.1 建设育秧厂房 包括建有室内流水线播种操作间 200 m2 以上,晒场 200 m2 以上,方便开展自动化播种作业。3.2.2 育秧大棚 大棚大田=1120-130。单棚规模 400 m2-500 m2,钢架大棚总面积 10000 m2 以上,配置相关喷(滴)灌设施,建设浸种催芽室、育秧绿化室。3.2.3 配备相关设备 流水线播种机 2 套,碎土机 1 台,以及配套播种育秧盘、装载机和插秧机械等。3.3 技术保障 有相对稳定的农技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育秧作业。4 技术路线 机械化流水线播种大棚绿化旱育机械化栽插配套大田管理。5 培育壮秧 DB34/T 23582015 2 5.1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稻区机插秧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穗粒协调的品种(组合)。根据茬口保障安全抽穗扬花为前提,其中,作为小麦等迟茬口机插种植的杂交中籼稻全生育期 130 d 以内,常规中粳稻全生育期 140 d 以内,双季稻早稻全生育期 110 d 以内。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5.2 机插壮秧标准 壮秧一般要求秧龄 214 d,叶龄 3.5 叶-4.5 叶,苗高 13 cm-18 cm;常规品种成苗数 1.5 株-3.0 株/cm2、杂交稻 1.2 株-2.2 株/cm2,盘根带土,厚薄一致(2.2 cm-2.5 cm),根系盘结力 3.5 kg-5.5 kg,形如毯状,提起不散;苗基部扁宽,叶挺有弹性,百苗地上部干重 2.0 g 以上,无病虫草。5.3 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要求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肥力中上等。首选熟化的菜园土(未施过草木灰、土壤呈酸性),其次是旱地土,再次是稻田土,均要经秋冬翻耕晒冻、春耖耙细。在冬季或早春进行苗床施肥培育;未培育的,育秧前 30 d 的施用三元复合肥或腐熟有机肥培肥,育秧前 15 d 的施用旱育壮秧剂(与土的比例 1200 250)培肥秧床土;未提前培肥的,可取肥沃素土粉碎过筛使用,秧苗床配套追肥。未用壮秧剂的要进行床土消毒。营养土备土数量,每栽插 667m2 大田 100 kg;另配 20 kg 未施过化肥的盖籽素土,盖土厚度 2 mm-3 mm,以不让种子外露为宜。施用专用营养土(基质),具体按专用营养土说明使用。5.4 播种 5.4.1 播种时间 视前茬让茬时间、品种类型和适宜秧龄确定。一季稻播种时间,空闲田茬 4 月上旬,油菜茬 4 月下旬-5 月上旬,小麦茬 5 月中旬-5 月 25 日前。迟播的沿淮地区中籼稻选用生育期 130 d 以内的品种。双季早稻依安全移栽期确定播期,选用早熟早籼稻品种,一般 3 月底-4 月初播种。5.4.2 精控播种量 一般按杂交中籼稻品种每盘播干谷 70 g-80 g(湿芽谷 90 g-100 g),折合大田 667m2 用种量 1.5 kg 左右;常规品种每盘播干谷 100 g-120 g(湿芽谷 130 g-150 g),中稻折合大田 667 m2 用种量 2.5 kg 左右,早稻折合大田 667m2 用种量 3.0 kg 左右。并按此种量调整好播种机的播量,要求盘中种子分布均匀一致。5.4.3 种子处理 选择晴天晒种 2 h-4 h 后,用 25咪鲜胺乳油 3000 倍液浸种 30 h-36 h 消毒。DB34/T 23582015 3 起水后稍沥水,即可用“旱育保姆”和 70噻虫嗪拌种剂(2 g 药剂拌 1 kg 种子)拌种待播。5.4.4 播种方法 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的,按摆放秧盘、铺装床土、适量浇水、精控播种、覆土盖种、种盘转移等工序进行。也可采用活动式播种机具播种。5.4.4.1 秧盘数量 选择硬盘,或软硬配套(活动硬盘加软盘作为衬套)。一般按杂交中籼稻 19 盘-21 盘/667m2,常规中晚粳 22 盘-24 盘/667m2,双季稻 26 盘-28 盘/667m2。秧盘提前摆放在播种生产线一侧,便于提取使用。5.4.4.2 铺装底土 在秧盘内铺装已配制好的床土,底土厚约 2.0 cm-2.2 cm。5.4.4.3 适量浇水 将配制好的 11000 敌克松药液均匀地喷洒于秧盘底土上,底土吸足水份但表面无积水,并确保覆土润透。5.4.4.4 覆土盖种 在均匀播种后秧盘内覆盖未掺肥料的素土,覆土厚度 0.2 cm-0.3 cm,以盖没种子为宜,不能高出盘面。5.4.4.5 种盘转移 播完种的秧盘若温度合适(气温 32.0左右)可直接摆放在塑料大棚或育秧设施内进行育秧;若出苗时温度低,应采取措施增温保湿,特别是天阴或夜晚要加盖保温材料如塑料布、稻草等,同时注意观察秧棚内的温湿度。5.5 秧田期管理 5.5.1 出芽 将覆土后的秧盘放在秧架上叠放,在 30.0的恒温蒸气温室条件下或在塑料大棚内,营造秧苗生长的良好环境;经过 2 d-3 d,力求苗全苗壮(80以上芽长在 1 cm-1.5 cm 范围)。5.5.2 秧盘摆放 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园,按秧田与大田比 180-100 的比例留足秧池田,在提前培肥(每亩施复合肥 60 kg)的基础上做好 1.5 m 宽的秧床,秧床要做到实、平、光、直。秧盘搬移时不能移动床土、种芽;下秧田时间选择在下午进行,防止爆晒;下秧田的次日上午灌跑马水,保证秧板上无积水;以后根据情况,秧板表面接近发白时,再次上跑马水,保持秧板间干间湿。DB34/T 23582015 4 5.5.3 绿化管理 温室绿化管理:控制好秧棚内温度,一般以平铺在大棚地面为主要方式;若采用层架式的,要定期对上下层秧苗互换位置,使其各层秧苗生长平衡,午间棚内温度超过 30时要打开棚两侧,高度要适度,通风换气降温,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如苗弱叶黄时及时喷施叶面肥,促使其生长健壮。秧苗 1 叶 1 心至 2 叶 1 心期室外气温稳定在 20以上时白天通风,夜间闭棚。2 叶 1 心期后全天通风不闭棚,降温炼苗。经温室绿化 7 d 后,秧苗长至 2.5 叶-2.8 叶后,打开温室侧帘、门进行炼苗。5.5.4 秧池田的秧苗管理 5.5.4.1 追肥 经过培肥的秧床加营养土,育秧期间原则上可以不追肥;如培肥不力或秧苗明显缺肥,可在秧苗 2叶 1 心期,每亩净秧田用尿素 5 kg-7.5 kg(1.5 g-2 g/盘)按 1100 兑水洒施,施肥后用清水喷洗叶面,防止烧苗。移栽前 2 d-3 d,按每亩净秧田洒施尿素 5.0 kg(2 g/盘),施肥后用适量清水喷洗叶面,注意保持秧块含水量适宜于取秧、运输、上机。5.5.4.2 水管 坚持旱控育秧,二叶一心期前以湿润为主,二叶一心期至移栽前以旱管为主,不旱不喷水。补水方式为喷灌、沟中喑灌。水分管理与温度管理相配套,采取大棚保温的要关注棚内温度变化,注意适时打开四周降温防烧苗。秧龄设计在 20 d 以上的,要进行二次化控管理。采取湿润育秧:秧苗 2 叶 1 心期前,沟中灌水保持畦面湿润,床土不发白,促进秧苗扎根。1 叶 1 心期后湿润管水。经过田间生长 15 d-18 d,秧苗叶龄达到 3 叶-3.5 叶,株高 15 cm-18 cm 即可取秧栽插。注意起秧前(3 d-5 d),排干沟水。5.5.4.3 化控与病虫预防 一般采用壮秧剂培育营养土,或稀效唑浸种;计划秧龄超过 20 d,可在一叶一心期均匀喷施 75 ppm-100 ppm 多效唑。另外应注意苗期的病虫害防治,栽前 1 d-2 d 喷施“送嫁药”。主要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虫害,可用 50吡蚜酮.异丙威 500 倍液常规喷雾,每 667m2 喷药液15 kg-20 kg。根据虫情防治 1-2 次。6 机插技术 6.1 耕整地水平 整地质量要达到机插作业的基本要求,大田表面平整、田内干净无残茬,土壤软硬适中。最好采用旱翻耕、晒晾垄、水整平;翻犁或旋耕深浅一致,不重不漏,浆、水分清,耕作层适度沉实。DB34/T 23582015 5 6.2 调节株距 一季稻在插秧机行距固定 30 cm 的条件下,可因品种、茬口等不同,相应调节株距(12 cm-16 cm);早稻和常规品种最好选择行距为 25 cm 的插秧机。6.3 机插质量 选用适宜的插秧机,要求机插漏插率 5.0、伤秧率 4.0、均匀度合格率 85.0,且达到行直。力求穴苗数匀(杂交稻 2 本-3 本、常规稻 3 本-4 本),栽插浅,靠行准确,田间空插率少。7 大田管理 7.1 施肥 7.1.1 施肥原则 肥料运筹上,重施基肥、减少分蘖肥、中氮后移。一般高产栽培的,一季稻氮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杂交中籼稻为 523,常规粳稻为 424;双季稻为 82。7.1.2 施肥方法 基肥采取先施肥,后翻耕,全层施;分蘖肥分两次(第一次栽后 5 d 左右早施,第二次视苗情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 2.5 叶施);穗粒肥,杂交中籼稻促花肥和保花肥并重,各占 50左右,常规品种以促花肥为主。7.2 水浆管理 总体目标是防僵苗促早发,控制高峰苗,后期防早衰。一般机插前要沉淀泥浆,薄皮水栽秧,栽后薄水(0.5 cm-1.5 cm)护苗,5 d-7 d 轻晾露田,促扎根立苗,浅水湿润间歇灌溉促早发;超前搁田(杂交中籼稻达到目标成穗数的 75-80,常规品种达到目标成穗数的 80-90),分次轻搁田,由轻渐重,控制高峰苗为目标成穗数的 1.3 倍-1.5 倍;后期湿润间歇灌溉为主,成熟前 7 d 左右断水,活熟到老。7.3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病虫发生规律,重点抓住水稻苗期和大田破口期两个关键生育阶段,在综合防治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病虫的总体化学防治技术,达到护益、控害、节本、增效的目的。7.3.1 播种至秧田期 重点防治种传病害、传毒害虫、重发虫害。包括恶苗病、稻蓟马、稻纵卷叶螟、干尖线虫病、灰飞虱、一代螟虫等,措施上抓好种子处理环节的药剂浸种和苗期防治。DB34/T 23582015 6 7.3.2 破口期前后 重点防治穗颈瘟、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穗期病虫害。在具体施药时应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特别是稻曲病要在破口前 10 d-15 d 进行,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7.3.3 杂草防治 大田化学除草 2 次封闭。第一次最好结合整平后沉淀泥浆时,于栽插前土壤封密处理;第二次要适度推迟,即待返青后(发新叶 2 片)施用,保持浅水不过秧苗心叶。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