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30 B 47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622014 桑蚕品种生产鉴定试验通则 2014-11-11发布 2014-12-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622014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试验设计.1 5 饲养管理.2 6 试验记载.3 7 调查指标及方法.3 8 统计分析.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桑蚕品种生产鉴定试验记载档案.6 DB51/T 1862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省宁南县蚕业局、乐至县蚕桑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洪顺、苏茂科、万津瑜、赵邦美、冉龙萍、倪奎。DB51/T 18622014 1 桑蚕品种生产鉴定试验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品种一代杂交种生产鉴定试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在生产条件下调查桑蚕品种一代杂交种的产量、质量、健康性等性状及其稳定性的试验设计和组织实施。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8170 数字修约规则 GB/T 1798 生丝试验方法 GB/T 9111 桑蚕茧(干茧)试验方法 GB/T 15268 蚕茧鲜茧 NY 326 桑蚕一代杂交种 DB51/T 848 养蚕消毒技术规程 DB51/T 849 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程 DB51/T 916 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产鉴定 production test 在生产条件下,对桑蚕品种蚕茧产量、健康性、丝质等指标进行调查、分析,以评价其生产适应性为目的的试验。4 试验设计 4.1 试验区组 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按供试品种、地点、年季、方法等因素及水平,设计一个或多个因素的试验区组。4.2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1个或多个。参试品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遗传性状稳定,实验室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异的新蚕品种;DB51/T 18622014 2 已经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4.3 对照品种 品种审定生产鉴定试验选择同类型的指定品种,其他试验选择指定品种或当地推广的主要品种。4.4 试验地点 选择代表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地区,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设置试验点数量。4.5 参试农户 选择当地中等饲养规模的农户参试,每个试验点每个品种参试农户不少于3 户,每户每个品种饲养蚁量不少于10 g。一户饲养多个品种时,所有品种试验技术处理应一致,一个农户饲养品种不超过4个。1个试验点内参试农户间技术力量、桑树品种、蚕室蚕具、温湿度调控、通风等条件应基本一致。10 g蚁量5龄盛食期蚕座面积35 40,上蔟面积45 55。参试农户应相对集中。试验前,应对参试农户进行一次培训。4.6 试验时期 春用品种在春季试验,夏秋品种在夏秋季试验,春秋兼用品种在春季和夏秋季两个时期试验。试验年限为一年或多年。4.7 试验用种 试验用种由试验组织单位统一提供。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杂交组合同是正交或同是反交。质量标准符合NY 326 的规定。蚕种冷藏、浸酸、运输、催青等处理方式应相同,出库时间应与大面积生产一致。5 饲养管理 5.1 消毒防病 消毒方法按照DB51/T 848 规定,由试验组织单位统一组织进行。蚕期发现病蚕和弱小蚕及时淘汰、登记。登记方法见附录A表A.2。5.2 小蚕共育 按DB51/T 916 规定催青,采用蚕盒定量收蚁饲养。一个试验点内不同品种应集中在一个催青室催青,一个共育室共育,同天收蚁,一个品种收蚁时间最多不超过2 d。收蚁时用天平称取蚁量,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小蚕共育应符合DB51/T 849 的规定。小蚕共育完成后,以蚕盒为单位编密随机分发给参试农户继续饲养。5.3 大蚕饲养 大蚕采用蚕台饲育,给桑次数、蚕座面积、温度、湿度、光线气流调控按当地常规方法统一,给桑量以下一次给桑时残剩10%为宜。一户饲养多个品种时,应在同一蚕室分开饲养,防止混杂。5.4 上蔟 上蔟方法、上蔟密度、温度、湿度、气流、光线调控与当地常规方法一致。5.5 蚕茧采收 DB51/T 18622014 3 盛上蔟后第6 天采茧。蚕茧按普通茧、双宫茧、下茧分类,茧层结实的蛆孔茧、鼠害茧按普通茧计数,另外放置。烘茧与当地常规方法一致。6 试验记载 由专人负责记录,记载方法见附录A。7 调查指标及方法 7.1 产茧量调查 7.1.1 试验设备 磅秤。最大量程:50 kg;最小分度值:50 g。7.1.2 调查指标 蚕茧总产量、克蚁产茧量、普通茧质量百分率。7.1.3 调查方法 一户一个品种为一个调查单位。盛上蔟7 d8 d化蛹后,用磅秤称量普通茧、双宫茧和下茧的重量,按式(1)式(3)计算总产量、克蚁产茧量、普通茧质量百分率。按式(1)计算每户每个品种总产量:W0=W1+W2+W3(1)式中:W0蚕茧总产量,单位为千克(kg);W1普通茧重量,单位为千克(kg);W2双宫茧重量,单位为千克(kg);W3下茧重量,单位为千克(kg)。按式(2)计算每户每个品种克蚁产茧量,所得结果保留 2位小数。w=W0 n(2)式中:w 克蚁产茧量,单位为千克(kg);W0总产量,单位为千克(kg);n 收蚁量,单位为克(g)。按式(3)计算每户每个品种普通茧质量百分率,所得结果保留 2 位小数。PW=W1 W0 100%(3)式中:PW普通茧质量百分率,%;W1普通茧重量,单位为千克(kg);W0蚕茧总产量,单位为千克(kg)。DB51/T 18622014 4 7.2 健蛹率调查 7.2.1 试验设备 电子秤。最大量程:5 kg;最小分度值:1 g。7.2.2 调查指标 公斤茧粒数、死笼数、健蛹率。7.2.3 调查方法 产茧量调查结束后,在每个普通茧筐逐筐随机等量抽取批样,抽样时顾及上、中、下各部位。将批样充分混匀,从每份批样中称取1 kg普通茧,计数公斤茧粒数。在计数茧粒数的同时,用手摇判定死笼,手摇无法判定的,剖茧确定。茧内病蚕、死蚕、病蛹、死蛹、半化蛹、不化蛹、半蜕皮蚕、不蜕皮蚕计为死笼。僵蚕、蝇蛆、鼠害按好蛹计算。按式(4)计算每个品种的健蛹率,所得结果保留 2 位小数。PA=(A0-A1)A0 100%(4)式中:PA健蛹率,%;A0公斤茧总粒数,单位为粒;A1公斤茧死笼数,单位为粒。7.3 鲜茧茧层量调查 7.3.1 试验设备 电子秤。最大量程:200 g;最小分度值0.01 g。7.3.2 调查方法 调查健蛹率后,在1 kg样品中抽取未剥去茧衣的蚕茧小样50 g。剥去茧衣后,将50 g小样茧壳全部放在电子秤上,称量50 g鲜茧茧层量。7.4 茧丝质调查 7.4.1 调查指标 干茧指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解舒丝长、万米吊糙、解舒丝公量、粒茧丝量、茧丝纤度、上车茧出丝率、解舒光折。丝质指标:茧丝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偏差、清洁、洁净。7.4.2 调查方法 一户一个品种为抽样单位。按7.2.3方法抽样,称取2 kg普通茧,按照GB/T 15268中6.1规定进行干燥,样茧标签注明养蚕地点、农户姓名、品种名称或编号、杂交组合等信息。干茧试缫茧丝纤度、茧丝长采取定粒缫(8粒或10粒)方法调查,其它指标按照GB/T 9111规定调查。丝质检验按照GB/T 1798 生丝试验方法执行。7.5 稳定性调查 DB51/T 18622014 5 同一试验点内,同一品种试验农户达到 10 户以上,应进行稳定性调查。产茧量、公斤茧粒数、健蛹率、茧丝质调查完成后,按式(5)计算每个品种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以变异系数衡量各品种稳定性:CV=S X 1 0 0%(5)CV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S 样本标准差;X 样本平均数。8 统计分析 8.1 数字修约 试验结束后,按照GB8170 的要求进行数字修约。其中公斤茧粒数取整数,克蚁产茧量、健蛹率、全茧量、茧层率、清洁、洁净保留2位小数,茧层量、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偏差保留3位小数。8.2 数据分析 试验组织单位汇总各鉴定点鉴定结果,采用算数平均和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当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农药或废气污染导致蚕中毒,或生产上大范围蚕病暴发,或烘茧缫丝条件明显不符合要求等,试验组织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对试验数据进行评估,决定数据的取舍处理。DB51/T 18622014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桑蚕品种生产鉴定试验记载档案 表A.1 桑蚕品种生产鉴定试验农户基本信息登记表 农户姓名 试验地点(县、镇乡、村)试验品种 桑树品种 养蚕设施 蚕房 蚕棚 其他 蔟具种类 方格蔟 塑料折蔟 梅花蔟 其他 上蔟方式 自动上蔟 手动上蔟 上蔟地点 室内 室外 蚕室(蔟室)通风条件 良好 一般 较差 温湿度控制 自然温湿度 温度自动控制 温湿度自动控制 升温注:养蚕、上蔟等信息为勾选,若选择“其他”,请注明具体名称。蚕室(蔟室)通风条件界定:安装有相应排气设施的为良好;无相应设施,有对流窗、空气能流通的为一般;室内较封闭、通风条件差的为较差。温湿度控制中升温包括:地火龙、火盆或其他升温方式。表A.2 桑蚕品种生产鉴定试验异常情况登记表 农户姓名:地点(县、镇乡、村):异常情况类型 发生时间(月、日)损失比例(%)备注 注:异常情况类型有:(1)农药或废气中毒;(2)蚕病暴发;(3)鼠、畜、禽为害;(4)其他,如淘汰病蚕和弱小蚕。_ DB51/T 186220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