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4782014 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ecological forest stand restoration 2014-12-29发布 2015-03-02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B64 DB35/T 1478-2014 I 目 次 前 言.II 1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修复对象.2 5 修复方式.3 6 作业设计.5 7 技术措施.6 8 检查验收.8 9 档案管理.9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等级分类标准表.10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小班作业设计表.11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林分修复设计文件组成格式.12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参考表.13 参考文献.16 DB35/T 1478-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办公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关玉贤、陈存及、钱国钦、罗家基、陈国瑞、张惠光、郑淑娟、包启龙。DB35/T 1478-2014 1 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修复对象、修复方式、作业设计、技术措施、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本标准适用于保护等级为二级和三级的生态公益林林分的修复。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81-2009 森林抚育规程 LYJ 127-19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LY/T 1681-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DB35/T 84-2005 造林技术规程 DB35/T 96-2005 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DB35/12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 DB35/T 503-2003 木麻黄水培育苗技术规程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操作细则(福建省林业厅2013年)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3.1 生态公益林 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3.2 林分修复 指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补植、抽针补阔、抚育改造、更新改造等营林技术措施,达到提高林分质量、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森林经营活动。3.3 抽针补阔 DB35/T 1478-2014 2 在针叶纯林中,伐除部分针叶树木,并于空隙处补植阔叶树苗。3.4 目的树种 适合本地立地条件、能够稳定生长、符合经营目标的树种。3.5 林隙;林窗;林中空地 指直接处于林冠层空隙下,仍保持森林环境特点的空地面积,或称为实际林隙,面积在25 m2以上。3.6 补植 在郁闭度低的林分,或林隙、林窗、林中空地等,或在缺少目的树种的林分中,在林冠下或林窗等处补植目的树种,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抚育方式。4 修复对象 4.1 稀疏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郁闭度在0.20.4之间的、保存株数达不到合理经营密度80%的林分。4.2 水土流失林分 生态公益林林地中已发生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的林分。水土流失等级分类标准见附录A的表A.1。4.3 针叶纯林林分 生态公益林针叶纯林中生长不良的,或重点区位需景观提升的林分。4.4 中幼林失管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长期失管、杂灌丛生,或密度过大、林木生长纤细、高径比严重失调的中幼林林分。4.5 多代萌芽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遭2次及以上采伐后,由伐根分蘖萌芽形成的林分。4.6 小老树林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造林树种或保留的目的树种选择不当而形成的小老树林分。4.7 森林灾害林分 生态公益林中遭受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和气候灾害等危害的林分。DB35/T 1478-2014 3 5 修复方式 5.1 封山育林 5.1.1 对象 生态公益林稀疏林分、水土流失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进行封山育林:a)有分布较均匀的目的树种幼树幼苗,阔叶树幼苗 600 株/hm2(或幼树 450 株/hm2)以上或针叶树幼苗 900 株/hm2(或幼树 600 株/hm2)以上;b)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阔叶树母树 60株/hm2以上;c)具有分布较均匀、萌蘖能力强的阔叶树乔木树桩(根)数量 600 个/hm2以上。5.1.2 方法 对实行封山育林的地块,应划清边界、标明四至、设立标牌、设置围栏、落实责任,并根据林分现状,采用下列封山育林措施之一:a)对有分布较均匀的目的树种幼树幼苗的林分,采用封禁措施;b)对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阔叶树母树的林分,采用促进天然更新;c)对具有分布较均匀、萌蘖能力强的阔叶树乔木树桩(根)的林分,采用除蘖复壮。5.1.3 要求 经封育后,小班郁闭度0.6,林木生长良好、分布均匀,逐步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达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要求。5.2 补植 5.2.1 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补植:a)稀疏林分;b)水土流失林分中,郁闭度0.5、林下植被少、土壤侵蚀等级轻度及以上的林分;林地土壤侵蚀等级分类标准见附录 A 的表A.1;c)针叶纯林林分中,郁闭度0.5、林下不具备阔叶树天然更新能力的林分;d)森林灾害林分中遭受重度等级森林灾害,经卫生伐后保留郁闭度在 0.5以下或出现林窗的林分。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见附录 A 的表A.2。5.2.2 方法 5.2.2.1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方法如下:a)根据生态区位、经营目的,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确定补植树种,具体见附录 D 的表 D.1;b)选择能与现有树种互利生长或相容生长、并且其幼树具备从林下生长到主林层的基本耐阴能力的目的树种;c)优先选择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具体见附录 D 的表 D.2。5.2.2.2 补植方法 根据林分现状,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补植:DB35/T 1478-2014 4 a)均匀补植:采用隔行或隔株的方法进行补植;b)块状补植:在林中空地中,进行林地清理、整地挖穴种植;c)零星补植:在缺株的林隙、林窗进行补植。5.2.3 要求 补植的阔叶树株数比例应占补植总株数的80%以上;当年补植成活率应85%,3年造林保存率应80%。不同修复对象的要求见下列之一:a)稀疏林分通过补植,提高林分密度和郁闭度,优化树种结构。补植密度见附录 D的表 D.4;b)水土流失林分通过补植,提高林分密度和植被覆盖度,增强林分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c)针叶纯林林分通过补植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优化树种结构。5.3 抽针补阔 5.3.1 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抽针补阔:a)针叶纯林林分中,郁闭度0.6、生长不良的林分;b)针叶纯林林分中,重点区位需景观提升的林分。5.3.2 方法 采用疏伐法,先伐去被压木和生长较差的针叶树后,根据林分密度,疏伐去密度较大的针叶树,伐后保留郁闭度0.50.6,在林木稀疏处或林窗补植耐荫的、适宜林冠下生长的乡土阔叶树种。树种选择见附录D的表D.3。5.3.3 要求 补植后加强幼林抚育,促进生长,5年8年后根据幼林需光要求,采用上层疏伐法,分次伐除上层针叶树,上层木保留郁闭度0.3以上,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5.4 抚育改造 5.4.1 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抚育改造:a)中幼林失管林分中杂灌丛生、林木生长不良的幼林;b)中幼林失管林分中密度过大、林木生长纤细的林分;c)多代萌芽林分中多株丛生的林分;d)森林灾害林分中遭受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及其它森林灾害的林分。5.4.2 方法 抚育改造的方法如下:a)中幼林失管林分中杂灌丛生、林木生长不良的幼林采用割灌除草、扩穴松土和施肥抚育措施;b)中幼林失管林分中密度过大、林木生长纤细的林分采用疏伐法;c)多代萌芽林分:采用除蘖复壮或疏伐法;d)森林灾害林分:采用卫生伐,伐后保留郁闭度 0.5 以上;若遭受重度森林灾害伐后保留郁闭度 0.5 以下的,应进行补植。DB35/T 1478-2014 5 5.4.3 要求 通过抚育改造,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保留木健康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与效益。5.5 更新改造 5.5.1 对象 生态公益林林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进行更新改造:a)保护等级为三级的生态公益林、坡度小于 30、立地条件较好的多代萌芽林分中已退化或残败的人工林;b)保护等级为三级的生态公益林、坡度小于 30、立地条件较好的小老树林林分中未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的人工林;c)森林灾害林分中遭受易传染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重度的、无复壮能力的林分。5.5.2 方法 更新改造方法如下:a)对多代萌芽林分、小老树林林分,采用带状采伐更新改造,伐后补造乡土阔叶树;b)对遭受易传染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重度的林分,进行块状皆伐,伐后补造抗病虫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种。5.5.3 要求 通过更新改造,改萌芽林为实生林,改纯林为混交林,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扩散蔓延,促进森林健康,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分质量。6 作业设计 6.1 要求 在调查基础上进行作业设计,确定修复对象、修复方式和技术措施,填写小班作业设计表,表格式见附录B的表B.1,并编制作业设计说明书和作业设计成果。6.2 设计内容 6.2.1 封山育林 根据林分现状确定封山育林对象、地点、面积、封山育林年限、方式、类型、技术措施等,具体按DB35/T 96-2005第5章执行。6.2.2 补植补造 确定补植对象、地点、面积、林地清理、整地规格,补植树种、苗木规格、栽植方法和时间、补植密度、株行距、幼林抚育等技术措施。6.2.3 抽针补阔 确定抽针补阔对象、地点、面积、疏伐方式、采伐蓄积量、出材量、保留郁闭度、保留株数、伐后补植技术措施等。DB35/T 1478-2014 6 6.2.4 抚育改造 抚育改造的设计内容如下:a)确定抚育改造对象、地点、面积、方法、采伐蓄积量、出材量、保留郁闭度、保留株数等。伐后进行补植的,还应进行补植技术措施设计。b)对采用割灌除草、扩穴松土、施肥等抚育方法的,应确定抚育年限、每年抚育次数、技术要求等;需要施肥的,应确定肥料种类、施肥方式、施肥量、施肥时间、次数等。6.2.5 更新改造 确定更新改造对象、地点、面积、方法、采伐蓄积量、出材量、作业道等。6.3设计成果资料 作业设计文件由作业设计说明书、作业设计图和小班作业设计表组成,见附录C。7 技术措施 7.1 封山育林 7.1.1 封禁措施 以封山育林区为单位设置围栏、哨卡、标志牌、防火林带等设施,开展巡山管护、护林防火等工作,禁止放牧、砍柴、割草等人畜破坏活动。7.1.2 人工促进育林措施 7.1.2.1 促进天然更新 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松土等抚育措施。7.1.2.2 除蘖复壮 每根株保留13根健壮的萌芽条,伐除其余萌芽条及杂草杂灌。7.2 补植补造 7.2.1 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方法如下:a)带状清理:沿等高线带状清除种植带内杂草杂灌,种植带宽 1m1.5m,保留带间植被,将清理的杂草杂灌平铺于保留带内。b)块状清理:块状清理定株穴内的杂草杂灌,规格 1.0m1.2m 见方,将清理下来的杂草杂灌平铺于定株穴外。7.2.2 整地方式 整地方式如下:a)采用穴状整地,根据苗木规格确定整地挖穴规格;b)水土流失林分,坡度 1525的,采用小水平沟整地;坡度25的,采用鱼鳞坑整地;c)整地技术要求按 DB35/T 84-2005 执行。DB35/T 1478-2014 7 7.2.3 苗木选择 苗木选择方式如下:a)有苗木质量标准的树种,选择 DB35/127或 DB35/T 503-2003中规定的 I级容器苗;b)没有苗木质量标准的树种,苗木质量要求地径0.5cm、苗高35cm、侧根发达的苗木;c)采用大苗造林的树种,苗木规格按作业设计要求确定。7.2.4 栽植 栽植方式如下:a)裸根苗:一般在 1 月至3 月栽植。栽植前应用加有 3%磷肥的黄泥浆沾根,栽植时适当深栽至原土印深 5 cm 左右,做到舒根、扶正、打实,表层覆盖一层松土。常绿阔叶树种栽植时需修剪枝叶,萌芽力强的树种,可采用截干栽植。b)容器苗:以雨季栽植为佳。栽植时,种植穴应回填表土,拆除容器后把苗木放入穴中,扶正、培土、分层压实。7.2.5 幼林抚育 补植后采用除草松土、扩穴培土、或劈草进行抚育。连续抚育3年4年。第1年至第3年,每年5月至6月、8月至9月各抚育1次,第4年5月至6月抚育1次。有条件的结合抚育施肥,抚育时发现缺株的应进行补苗。7.3 疏伐法 在中、幼龄林中,伐去位于林冠下层生长落后、径级较小的被压木后,疏伐去密度较大的林木,间密留匀、去劣留优,伐后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6,林分平均胸径不低于伐前林分平均胸径。7.4 卫生伐 在遭受林业有害生物、火灾、台风、雨雪冰冻等灾害的林分中,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难以恢复的病虫害木、濒死木、枯立木、风折木、雪压木等受灾林木,或危及目的树种或保留木生长的林木。对发生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林木应全株清理。7.5 带状采伐更新 按一定距离划分保留带和采伐带,在采伐带上除保留有价值的林木和幼树幼苗,伐除其它林木,经过4年5年后或更新林带已郁闭成林,再采伐更新保留带。采伐更新带宽度一般为保留木平均树高的12倍,不超过20 m。采伐更新带走向山坡沿等高线,风害严重地区采伐更新带应与主风害方向垂直。7.6 割灌除草 清除影响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生长的杂灌杂草和藤本植物,注意保护珍稀濒危树木。7.7 扩穴松土 以种植穴为中心,扩穴松土0.6 m21 m2,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 cm10 cm。7.8 施肥 DB35/T 1478-2014 8 选择以有机肥或复合肥为主,结合扩穴松土时将肥料沟施于林木根系集中分布区,不超出树冠覆盖范围,并用土盖实。7.9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发现林木遭受危害,及时采取无公害防治,并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化学等为辅的措施进行防治;提倡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多树种补植补造,提高林木抗御灾害能力,促进森林健康。7.10 森林防火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火源管理和火险监测。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要及时排除,一旦发现火灾,要及时扑灭,具体按照LYJ 127-1991 执行。8 检查验收 8.1 检查验收依据 审批的作业设计、设计变更批复文件以及与设计配套的小班调查记录卡片、施工设计图(表)等。8.2 检查内容与方法 林分修复涉及封山育林、补植、抚育采伐等修复技术措施,不同的修复方式方法,检查的内容与方法也相应不同。8.2.1 封山育林检查内容与方法 按DB35/T 96-2005第7章的规定执行。8.2.2 补植检查内容与方法 8.2.2.1 检查内容 主要包括补植面积、单位面积补植株数、补植造林成活率、补植的阔叶树株数比例。8.2.2.2 检查方法 8.2.2.2.1 补植面积、单位面积补植株数、补植造林成活率检查方法按 DB35/T 84-2005 第14章的规定执行。单位面积补植株数与作业设计误差5%为合格。8.2.2.2.2 补植的阔叶树株数比例按下式计算:%100%=补植总株数小班补植的阔叶树株数)(补植的阔叶树株数比例 补植的阔叶树株数比例80%为合格。8.2.3 抚育采伐检查内容与方法 按GB/T 15781-2009第14章的规定执行。DB35/T 1478-2014 9 9 档案管理 9.1 档案单位 林分修复技术档案以小班为单位建立。9.2 档案主要内容 修复作业设计文件、图表、林业部门审批文件、封山育林、补植、抽针补阔、抚育改造、更新改造的施工记录、施工日期、施工组织管理、林分修复技术措施、各项作业完成情况、检查验收报告,用工量、投资和效果等。9.3 档案管理 林分修复技术档案要选定专人负责、落实专人管理。坚持按时填写,不要漏记和中断,不得弄虚作假。技术档案应由业务领导和技术人员审查签字,档案类型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两种,并纳入信息化管理。DB35/T 1478-2014 10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等级分类标准表 表 A.1 林地土壤侵蚀等级分类标准(面状水蚀)植被总覆盖度%坡 度 58 815 1525 2535 35 75 无 侵 蚀(微 度)6075 4560 轻 度 中 度 强 度 3045 强 度 极强度 30 强 度 极强度 剧 烈 注:引自 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水利部编制。表 A.2 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表 等级 评 定 标 准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森林火灾 气候灾害和其它 无 未成灾 未成灾 未成灾 轻 按LY/T 1681-2006评定 受害立木20%以下,仍能恢复生长 受害立木株数20%以下 中 按LY/T 1681-2006评定 受害立木20%49%,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受害立木株数20%59%重 按LY/T 1681-2006评定 受害立木50%以上,以濒死木和死亡木为主 受害立木株数60%以上 注:引自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操作细则(福建省林业厅2013年),其中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按LY/T 1681-2006评定。DB35/T 1478-2014 11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小班作业设计表 表 B.1 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小班作业设计表 县(市、区):林分现状 乡镇、场 林班号(村)大班号 小班号 小班面积(hm2)生态公益林级别 保护等级 起源 郁闭度 林种 优势树种 树种组成 林龄 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单位蓄积(m3/hm2)公顷株数 林木分布状况 天然更新树种名称 幼树(苗)株数 林下植被盖度(%)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 森林火灾受害程度 气候灾害和其它灾害程度 立地条件 地貌类型 海拔高(m)立地质量等级 坡位 坡度 坡向 土壤名称 腐殖质层厚度(cm)土层厚度(cm)土壤侵蚀等级 修复作业 设计 修复方式 修复对象 修复方法 修复作业面积(hm2)修复时间 修复技术措施 物资量 用工量 内容 设计要求 数量 单价 投资 数量 定额 投资 备注 调查者:设计者:调查设计日期:年 月 日 DB35/T 1478-2014 12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林分修复设计文件组成格式 C.1 文件组成 C.1.1 说明书 以林分修复单位为单元编制作业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a)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修复地点、范围、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水土流失、森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等;b)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c)修复对象、规模、内容与布局;d)修复技术设计;e)种苗设计;f)辅助工程设计;g)施工进度安排;h)投资概算;i)保障措施;j)效益评估。C.1.2 表格 主要包括下列表格:a)小班作业设计表;b)作业设计一览表;c)作业设计汇总表。C.1.3 设计图 主要包括下列图:a)总平面图;b)作业设计图;c)栽植配置图。C.2 文件装册 文件装册按以下顺序装订 a)封面;b)设计单位资质证书;c)作业设计参加人员名单,加盖设计单位资质章;d)目录;e)修复作业设计说明书;f)附表(小班作业设计表、作业设计一览表、作业设计汇总表);g)附图(总平面图、作业设计图、栽植配置图)。DB35/T 1478-2014 13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参考表 表 D.林分修复主要林种补植树种参考表 林种 气候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水土保持林 马尾松、黄山松、木荷、枫香、黄樟、闽粤栲、光皮桦、青冈栎、米老排、无患子、鹅掌楸、细柄阿丁枫、麻栎、榕树、杨梅、丛生竹等。湿地松、火炬松、木荷、闽粤栲、任豆树、枫香、榕树、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厚荚相思、卷荚相思、黄樟、米老排、千年桐、肯氏相思、任豆树、无患子、麻栎、臭椿、杨梅、海南蒲桃、红椎、山杜英、火力楠、铁刀木、丛生竹等。水源涵养林 柳杉、栲树、福建柏、青冈栎、黄樟、闽粤栲、米槠、甜槠、苦槠、福建青冈、水青冈、石栎、罗浮栲、南岭栲、光皮桦、南酸枣、枫香、乌桕、泡桐、米老排、闽楠、刨花楠、红楠、青钩栲、拟赤杨、细柄阿丁枫、观光木、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福建含笑等。湿地松、火炬松、福建柏、青冈栎、黄樟、闽粤栲、米槠、甜槠、红椎、台湾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厚荚相思、肯氏相思、乌桕、山杜英、厚壳桂、南岭黄檀、格木、榕树、麻楝、枫香、米老排、火力楠、刨花楠、红楠、重阳木等。农田防护林 水杉、池杉、落羽杉、香椿、苦楝、银杏、桤木等。木麻黄、厚荚相思、黄槿、湿地松、卷荚相思、马占相思、樟树、苦楝、榕树、蒲葵、丛生竹等。护路护岸林 樟树、泡桐、喜树、悬铃木、木棉、枫杨、苦楝、川楝、重阳木、桤木、乌桕、福建山樱花、丛生竹、紫薇等。樟树、木麻黄、悬铃木、木棉、苦楝、川楝、槐树、马占相思、卷荚相思、黄槿、刺桐、红千层、黄金香柳、盆架木、黄花槐等。防风固沙林 木麻黄、湿地松、黄槿、苦楝、丛生竹等。木麻黄、湿地松、卷荚相思、马占相思、肯氏相思、大叶相思、黄槿、刺桐、苦楝、丛生竹等。风景林 枫香、紫薇、鹅掌楸、栾树、福建山樱花、榕树、观光木、乳源木莲、沉水樟、闽楠、檫树、深山含笑、福建含笑、花榈木、福建柏、柳杉、南方红豆杉、紫花泡桐、鄂西红豆树、木荚红豆树、乐东拟单性木兰、黄山木兰、南酸枣、红楠、细柄阿丁枫、香椿、无患子、桤木、天竺桂、银杏等。油杉、雪松、樟树、木荚红豆树、铁刀木、格木、白花泡桐、红椎、山杜英、火力楠、乌桕、福建柏、红楠、榕树、长序榆、福建山樱花、枫香、香椿、青钱柳、木棉、格木、盆架木、栾树、无患子、南洋楹、白兰花、天竺桂、皂荚、翅荚木、银杏等。环境保护林 青冈栎、樟树、闽楠、檫树、光皮桦、苦楝、桤木、木荷、鹅掌楸、川楝、银桦、女贞、枫香、山杜英、细柄阿丁枫、拟赤杨、南酸枣、榕树、悬铃木、重阳木、青钱柳、白花泡桐、罗汉松、紫薇、栾树、乌桕等。红椎、铁刀木、枫香、山杜英、格木、火力楠、南洋楹、榕树、苦楝、重阳木、青钱柳、白花泡桐、川楝、枫香、罗汉松、紫薇、樟树、女贞、栾树、乌桕、任豆树等。DB35/T 1478-2014 14 表 D.2 福建省主要优良乡土树种一览表 树种 栲树(丝栗拷)、南岭栲、罗浮栲、闽粤栲、青钩栲、拉氏栲、米槠、甜槠、苦槠、青冈栎、石栎、卷斗栎、福建青冈、红锥、锥栗、板栗、大叶石栎、麻栎、多脉青冈、突脉青冈、香樟、黄樟、沉水樟、闽楠、红楠、檫树、刨花楠、天竺桂、木荷、观光木、乳源木莲、福建含笑、深山含笑、厚朴、鹅掌楸、乐昌含笑、绿楠、枫香、细柄阿丁枫、南酸枣、杜英、猴欢喜、泡桐、红豆树、南岭黄檀、台湾相思、光皮桦、桤木、拟赤杨、香椿、苦楝、青钱柳、杨梅、千年桐、三年桐、乌桕等。表 D.3 适宜林冠下造林主要树种参考表 树种 细柄阿丁枫、山杜英、深山含笑、乳源木莲、木荷、闽粤栲、米槠、闽楠、南方红豆杉、红锥等。DB35/T 1478-2014 15 表 D.4 福建省稀疏林分主要树种补植密度参考表 单位:株/hm2 造林树种 补 植 密 度、级地、级地 闽楠、刨花楠、黄枝润楠、桢楠 9001500 香樟 300600 6001200 木荷 7501500 12002400 红锥 6001200 9001500 枫香 450900 6001500 火力楠、观光木 6001500 12001800 乳源木莲、福建含笑 6001500 12001800 乐昌含笑、深山含笑 7501800 12002400 厚朴 600900 9001800 鹅掌楸 600900 9001800 台湾相思 12001800 15002400 建柏 9001500 12002400 檫树 450900 6001200 卷荚相思、大叶相思 7501200 12001800 马占相思、厚荚相思 6001200 12001800 杉木、柳杉、6001200 12002100 格氏栲、闽粤栲 4501200 9001500 米槠、赤皮青冈、甜槠 7501200 9001500 米老排 7501200 9001800 千年桐、三年桐 300750 450900 拟赤杨 9001500 12001950 南方红豆杉 12002100 15002700 马尾松 9001800 15002400 无患子 9001200 10501800 火炬松、湿地松 6001200 9001800 银杏 6001050 9001500 杨梅 9001200 10501500 细 柄 阿 丁 枫 9001050 10501800 青钱柳 6001050 9001500 光皮桦 9001200 12001950 山杜英 10501500 12002100 油茶 9001800 12002400 泡桐、白花泡桐 375600 450900 苦楝 450900 6001200 南酸枣 450900 6001200 南洋楹 300600 600900 翅荚木 9001200 10501800 木麻黄 9001500 12002400 栾树 9001200 10501800 任豆树、铁刀木、海南蒲桃 9001200 12001800 注:表中没有规定补植密度的树种、各地应参照习性相近的树种合理确定补植密度。DB35/T 1478-2014 16 参 考 文 献 1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2 GB/T 18337.1-200l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3 GB/T 18337.3-200l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4 LY/T 1690-2007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5 DB35/T 88-1998 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 6 DB35/T 641-2005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程 7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林资发201371号)8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闽林20051号)9 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森林采伐技术规范的通知(闽林2006政41号)10 福建省林业厅关于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利用有关问题的通知(闽林政200713号)DB35/T 14782014 福建省地方标准 生态公益林林分修复技术规程 DB35/T 14782014*2015年 2月第一版 2015年 2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