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DB22/T 2477-2016.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DB22/T 2477-201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DB22/T 2477-201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DB22/T 2477-201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DB22/T 2477-201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DB22/T 2477-201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B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4772016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 Rules for forecast technology of the meadow moth Loxostege sticticalis(Linnaeus)in agricultural area 2016-05-31发布 2016-07-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477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艾东、丁建、孙文武、杨丽莉、刘哲、秦文艳、段晓秋、朱赛男、张立侠、赵玲。DB22/T 24772016 1 农区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区草地螟秋季越冬基数调查、春季越冬幼虫存活率调查、化蛹羽化进度观察、成虫诱测、卵量调查、幼虫调查、预报方法及数据汇总和传输。本标准适用于草地螟田间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2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农区 rural 草地螟多发生在农田与草场、林地、荒地等交错分布的区域,其中农田比例60%的地区称为农区。2.2 越冬 hibernation 秋季最后1代越冬虫态停止发育进入越冬状态,到来年春天越冬结束开始发育为止的过程。2.3 成虫发生期 emergence period 成虫发生期指成虫始见至终见的整个时期,其他虫态发生期同此。2.4 发生盛期 occurrence period 通常指始盛期始至盛末期止,成虫发生数量达该代累计总量的16%、50%、84%的日期分别称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其他虫态同此。2.5 迁飞虫源 migration source of insect 随气流迁入或迁出的虫源。2.6 本地虫源 local insect source 本地越冬的各虫态。3 秋季越冬基数调查 3.1 调查时间 作物收获后至土壤封冻前。3.2 调查地点 选择有末代幼虫发生的玉米、大豆、向日葵、甜菜等适合草地螟越冬的各种作物田块。DB22/T 24772016 2 3.3 调查方法 随机取样,调查5点,每个样点1 m2,挖土深度为7 cm,全部过筛,仔细检查样方内虫茧数量及存活情况(死亡原因及识别方法见附录B)。结果记入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统计表(附表A.1)。4 冬后幼虫存活率调查 4.1 调查时间 于土表化冻10 cm至越冬幼虫化蛹之前。4.2 调查方法 在冬前调查见虫的田块内,调查冬后存活数量,方法同3.3。结果记入草地螟越冬代幼虫存活情况调查表(附表A.2)。5 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5.1 调查时间 幼虫化蛹、羽化进度每3天调查一次。越冬代幼虫5月5日至6月10日;一代幼虫7月1日至19日;二代幼虫8月3日至21日。5.2 调查方法 在冬前调查越冬基数田块,每次挖取虫茧50 头进行剥茧检查,计算化蛹率、羽化率和死亡率。如虫茧数量较少,可适量琢减,调查直到全部羽化完成为止。结果记入草地螟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附表A.3)。6 成虫诱测 6.1 灯光诱测 6.1.1 自动测报灯诱测 在草地螟常年发生场所,设置1台20瓦黑光灯诱蛾。要求其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1.5 m。诱蛾时间从5月10开始,到9月30日结束,每天傍晚开灯,早晨关灯。定时检查诱到的成虫数量。结果记入草地螟成虫诱测记载表(附表A.4)。同时记载夜间天气情况。6.1.2 高空灯光诱测 针对迁飞虫源,在开阔地设置一台1000瓦高空探照灯诱集空中过境成虫,调查草地螟成虫迁飞路径、数量及雌雄比例,同时记载夜间天气情况。结果记入草地螟成虫诱测记载表(附表A.4)。6.2 扫网捕蛾 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每种类型各选择23块田,利用捕虫网进行扫网调查。每天在9:0010:00调查。每块田按照一定方向扫10个网次(持捕虫网从左挥向右,再由右挥向左,DB22/T 24772016 3 计作1个网次),虫量少时可酌情增加扫网次数。计数并辨别雌、雄蛾。将调查结果记入草地螟成虫诱测记载表(附表A.4)。6.3 雌蛾卵巢发育情况检查 6.3.1 调查时间 各世代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每3天调查一次。越冬代成虫5月25日至6月15日;一代成虫7月10日至25日;二代成虫8月15日至27日。6.3.2 调查方法 每次从灯诱或网捕的成虫中随机取雌蛾20头,解剖检查雌蛾卵巢发育级别、数量和雌虫交尾情况(划分方法见附录C),计算交尾率。结果记入草地螟雌蛾卵巢发育及交尾率调查表(附表A.5)。7 卵量调查 7.1 调查时间 在各代成虫始见期进行,每3天调查一次。一代卵量调查5月25日至6月15日;二代卵量调查7月10日至25日;三代卵量调查8月15日至27日。7.2 调查方法 固定不同作物类型田,采用对角线取样法,每点50 cm50 cm,仔细检查调查样点内的作物、杂草和地面枯枝落叶以及地表上的卵块,数清卵粒数,计算多种作物平均卵量和累计卵量。结果记入草地螟卵量调查统计表(附表A.6)。8 幼虫调查 8.1 调查时间 各代草地螟幼虫,每3天调查一次。一代幼虫6月5日至29日;二代幼虫7月15日至8月8日。8.2 调查方法 固定选择适宜草地螟发生的各种作物田及草地各一块,每块田面积在10亩以上,随机取样调查10 点。甜菜、向日葵、玉米等稀植作物,每点调查10 株,共100 株;大豆等密植作物,每点调查1 m2,共10 m2,调查幼虫数量。同时要重点检查作物田内草地螟喜食杂草上的幼虫。如幼虫密度过大时,每点取样数减半(幼虫龄期区分见附录D)。结果记入草地螟幼虫密度调查表(附表A.7)。9 虫源确定与发生期预测 9.1 虫源确定 来自于高空探照灯的虫源主要为迁飞虫源。在迁飞虫源出现之后为混合虫源。迁飞虫源出现之前来自于多功能测报灯的虫源主要为本地虫源。9.2 发生期预测 DB22/T 24772016 4 在成虫出现高峰前后,解剖雌蛾卵巢、观察发育情况,当3-4级雌蛾占50%以上时,根据环境温度及卵和幼虫发育历期预测发生期。草地螟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见附录E。10 数据汇总和上报 在各项调查结束时,填写“草地螟测报资料统计(汇总)表册”(见附录A),同时上报。“草地螟测报资料统计(汇总)表册”用于各地留档保存当年草地螟发生测报资料。DB22/T 24772016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测报资料统计(汇总)表册 草地螟(年)测报站名 盖章 站址(北纬:东经:海拔:)测报员 负责人 DB22/T 24772016 6 表A.1 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统计表 表A.2 草地螟越冬代幼虫存活情况调查表 虫茧数(头)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作物 取样面积()总茧数 活茧数 死茧数 存活率(%)备注 表A.3 草地螟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表 调查日期月/日 世代 地点 虫茧数(头)幼虫数(头)蛹 数(头)蛹壳数(头)化蛹率(%)羽化率(%)备注 表A.4 草地螟成虫诱测记载表 表A.5 草地螟雌蛾卵巢发育及交尾率调查表 雌蛾卵巢发育级别数量和百分比 调查日期 1级 2级 3级 4级 月 日 雌虫 来源 检查 虫数(头)头数 百分比 头数百分比 头数百分比头数百分比交尾率(%)备注 虫茧数(头)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地势土壤类型 作物 取样面积()虫茧总数活茧数 死茧 数 空茧数折合每公顷活虫量(头)备注 自动测报灯诱蛾量(头)10网次捕蛾量(头)高空探照灯蛾量(头)调查日期(月/日)雌蛾 雄蛾 合计 雌蛾 雄蛾 合计 雌蛾雄蛾 合计 夜间天气情况 DB22/T 24772016 7 表A.6 草地螟卵量调查统计表 样点 调查日期(月/日)地点 世代 作物 1 2 3 4 5 累计卵量(粒)备注 表A.7 草地螟幼虫密度调查表 取样数量 幼虫量(头)调查日 期 世代 调查地 点 作物 株数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6龄 每亩虫量(头)备注 DB22/T 24772016 8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草地螟越冬茧及其死亡原因识别方法 草地螟的茧为丝质袋装,长2cm5cm,直径0.3cm0.5cm,中部略粗,一般在土质坚硬处结茧较短,反之结茧较长。茧外表粘有细土或细砂粒,外观颜色与结茧处的土壤颜色一致。虫茧垂直于土壤表层,羽化口与地面平行,性状似小的枯草(木)棍。在虫茧侧壁有比较规则的孔洞,茧内遗留呗天敌吃剩的草地螟幼虫头壳,或有灰白色的天敌粪便,即为被捕食;在幼虫的前胸背板处可见1粒灰白色的寄生蝇卵粒,如寄生蝇完成幼虫态发育,茧内可留有寄生蝇围蛹,即被蝇类寄生;在幼虫、蛹体上可观察到蜂类产卵螫扎后愈合的伤口,如寄生蜂已完成幼虫态发育,在茧内可查到一个(单寄生),或数个(多寄生)蜂蛹,即为被蜂类寄生;幼虫死虫体比较完整,外观可见到白色或绿色菌丝,即为被真菌感染;如虫体发生腐烂,如死亡时间较长则遗留有干燥的头壳、表皮等残体,即为幼虫被细菌感染;不属于以上情形者归入其它类。DB22/T 24772016 9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草地螟雌蛾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和交尾划分方法 级别 特征 一级 卵未形成。腹腔乳白色,卵管透明,肉眼辨不出卵管中的分节形状,脂肪体多,乳白色。二级 卵粒可辨。卵管白色、较长,卵管中卵粒呈分节状,脂肪体较多,乳白色。三级 卵粒已成熟,尚未产卵。腹腔黄白色,卵管黄色,脂肪体减少。四级 卵已部分产出或产完。脂肪体很少,卵管已萎缩或仅有少量遗卵。1级:腹内有大量脂肪体,卵巢管呈透明状或卵黄沉积在1/3以下;2级:腹内有较多脂肪体,卵巢管卵黄沉积在1/3以上或沉积已完成;3级:腹内脂肪体明显减少,卵巢管内有大量成熟待产的卵粒或部分卵已产出;4级:腹内脂肪体很少,卵巢管已萎缩或仅有少量遗卵。凡雌蛾交尾囊(生殖腔)扩大变硬呈淡紫色,并具有12个精珠的,可认定为已交尾个体;交尾囊柔软透明、内无精珠的,则为未交尾个体。DB22/T 24772016 10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草地螟幼虫龄期的区别 幼虫龄期 头宽(mm)体长(mm)颜色特征 1 0.310.34 1.982.53 淡绿色,半透明,有许多暗褐色沟。2 0.410.48 4.305.70 初脱皮为淡黄色,逐渐变为混绿色,从上面看,第二、第三胸节每侧各有两个斑点。头黑色,胸盾暗棕色,有三条淡色纵带。3 0.620.75 7.2011.50 主要体色为灰绿色,体侧面有淡色纵带,头和胸盾暗色。4 0.951.19 10.5014.20 暗绿色或暗黑色头和胸盾黑色斑点明显,两侧纵淡黄色较显著。5 1.431.60 16.5021.00 体灰黑或淡绿色,两侧有鲜黄色线条,背上有两条黄色断线条。DB22/T 24772016 11 E E 附 录 E(资料性附录)草地螟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虫态 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历期(天)完全世代 12.5 414.8 越冬代蛹 10.8 176.9 越冬代成虫产卵前期 16.7 21.4 46 第一代卵 11.3 36.3 34 第一代幼虫 11.2 180.2 18.06 其中:一龄 30.7 3.08 二龄 26.8 2.68 三龄 20.3 2.03 四龄 18.1 1.82 五龄 84.3 8.45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