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40 B6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T 8002014 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Gardening Cultivation in Camellia olifera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0-14发布 2014-12-01实施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6/T 800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指标.1 5 营造技术.2 6 抚育管理.4 7 果实采收.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主要油茶无性系及栽培区域.7 附录 B(资料性附录)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9 DB36/T 800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露、吴南生、胡冬南、郭晓敏、徐林初、龚春、雷小林。DB36/T 8002014 1 油茶园艺化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园艺化栽培的立地、种苗、营造技术、抚育管理、果实采收。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油茶林营建与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LY/T 1328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DB36/T 754 油茶树整形修剪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油茶园艺化栽培 从油茶园区选址、园区规划、良种选择、造林技术、施肥技术、整形修剪技术、水分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采收技术等方面开展园艺化管理的技术。4 指标 4.1 产量 4.1.1 幼林产量 始果期头两年平均产茶油45 kg/hm2,3年5年期产茶油180 kg/hm2以上。验收面积不少于2 hm2。4.1.2 成林产量 第五年盛果期后,4年连续测产,平均年产油量600 kg/hm2。验收面积不少于2 hm2。4.2 质量 鲜出籽率(采摘当天测定)40 以上,干出籽率26 以上,种仁含油率45 以上。4.3 环境标准 DB36/T 8002014 2 4.3.1 农药肥料 不使用国家有关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和肥料。4.3.2 周边环境 油茶种植区与其他农业区之间有 100 m200 m的天然或人工屏障,林地周边没有污染企业,水、土、空气没有污染。5 营造技术 5.1 造林地的选择 5.1.1 土壤 沙壤土、壤土至粘土,赤红壤、红壤、红黄壤等,土层厚度 80 cm以上、pH值 4.56.5。5.1.2 坡向和坡度 阳坡或半阳坡,最大坡度应不超过 25o。5.1.3 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 500 m以下,相对高度 200 m以下。5.2 适宜无性系 经国家或省林木良种(用全称)审(认)定的赣无系列、长林系列、赣州油系列及引种成功的无性系等(见附录A)。5.3 苗木 5.3.1 嫁接苗 采用1年生(苗高15cm以上)或 2 年生(苗高35cm以上)裸根苗,提倡用容器苗。5.3.2 苗木质量 应符合 LY/T 1328 的规定。5.4 检疫 苗木出圃前应进行严格检疫。5.5 整地 5.5.1 规划设计 造林前开展林地本地调查,对道路、通电、排水和灌溉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道路系统中主干道最好硬化,保证能够通行大型汽车。灌溉系统应采用滴灌或渗灌,也可采用明渠饮水入林,干渠应当硬化。排水系统应在林内挖掘地表明沟,按自然坡度设置,坡度较大时应修成阶梯式,总排水沟应与水库或蓄水池相连。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暗沟排水,暗沟可采用塑料管、混凝土管或陶瓷管。DB36/T 8002014 3 施肥系统应结合施肥(追肥)与喷药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水池、动力、管道、接口等。水池可用砖、水泥等制成,不能漏水,用于配制肥液或药液,配好的液体由泵通过管道输送到小区内,管道可用塑料管。5.5.2 清山 将造林地的杂草、杂树、灌木和树蔸等清理干净。5.5.3 整地方式 5.5.3.1 全垦 适用于15以下的坡地。整地时顺坡由下而上挖垦,并将土块翻转使草根向上。挖垦深度30 cm左右。挖垦后按70 cm 70 cm 60 cm规格开穴。全垦后可沿水平等高线每隔45行开挖一条30 cm深的拦水沟。适当保留山顶和山脚部位的植被。5.5.3.2 带状整地 适合于坡度15以上的坡地。按造林时行距,沿等高线挖带,带宽随坡度和造林行距而定。每条挖垦带下方保留1 m宽的非垦带,并将垦带内挖出的草根树桩散堆于非垦带上,用以拦蓄水土。5.5.3.3 块状整地 要整成平台。坡度较陡、坡面破碎的山坡以及“四旁”植树均可采用。先拉线定点,然后将1 m见方地块内的树根、草根清理干净,再按规格挖穴,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先以表土填穴,最后以心土覆盖穴面。5.8 施基肥 挖穴后,每穴施厩肥等有机肥5 kg10 kg,磷肥0.5 kg,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有机肥1 kg2 kg。基肥在造林前1个月施入,施后立即覆盖10 cm碎土,防止肥分散失。5.9 造林密度 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栽植密度,行距应大于3.5 m,如间种时行距应大于4 m,株距一般为2.5m。5.10 品种(无性系)数量 每片林内至少要栽植可配性强的45个优良无性系。成熟期相近、花期相遇、树冠高低及冠幅不同的无性系配合栽植。主要油茶无性系及栽培区域方法见附录A。5.11 栽植 5.11.1 裸根苗栽植 起运苗木应减少苗木特别是根系损伤,宜随起随栽。短暂放置时应进行假植处理,防止苗木根系遭受风吹或日晒。栽植以当年11月至翌年3月无风阴雨天最好,不可在大风晴天起苗栽植。DB36/T 8002014 4 栽植时适当剪去过长的主根,用泥浆蘸根栽植。栽植时扶正苗木,根系舒展,深浅适中,根土紧密接触,确保苗正、根舒、压实、盖松土。定植后浇透定根水。5.11.2 容器苗栽植 将容器苗放入定植穴中央,再向容器苗四周填入表土,轻轻压实,避免挤伤幼嫩根系,再用稻草覆盖苗木周围,防止高温灼伤。5.11.3 质量要求 裸根苗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容器苗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6 抚育管理 6.1 除草松土 栽植后2年4年内每年进行除草松土2次,第一次在5月6月,第二次在9月10月。松土深度5 cm10cm。栽植当年宜浅,以后逐年加深。树兜边宜浅,向外渐深;壤土宜浅,粘土宜深。依据造林整地方式可分别选用全抚、带抚或穴抚等方式。6.2 间种 幼林可适当间种作物,宜矮杆豆科植物等,如花生、黄豆等。忌高杆藤本植物。间种物离树蔸距离50 cm以上。6.3 施肥 6.3.1 施肥量 幼林每年施肥2次,应以有机肥为主,可结合幼林抚育进行。冬季施有机肥,一般每株施10 kg15 kg,或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1 kg2 kg。春梢萌动前每株施复合肥0.3 kg,随着林龄增大,施肥量逐年增加。6.3.2 方法 有撒施、环状沟施和放射状沟施等。撒施是将肥料均匀地撒布在树冠周围,结合中耕翻入土中;环状沟施,即在树冠外沿挖宽深各20 cm30 cm的圆形或半圆形沟施入;放射状沟施,即沿树冠中轴开放射状沟施入。幼林前3年每年4月5月还可喷施0.1%0.5%的磷酸二氢钾、尿素、碳铵等速效肥。6.4 补植 缺苗穴要在造林季节用同品种同龄苗补植。6.5 整形修剪 按 DB36/T 754 执行。6.6 灌溉 灌溉用水应清洁无毒,符合GB 5084要求。DB36/T 8002014 5 当田间含水量下降到最大持水量的80%以下时应进行灌溉,干旱季节(特别是8月份10月份)必须灌溉,灌溉时要一次浇透,深度在1 m以上。6.7 修枝整形 按DB36/T 754执行。6.8 引蜂授粉 6.8.1 保护授粉昆虫 油茶授粉昆虫有40余种,但以野生土蜂,如大分舌蜂、油茶地蜂、纹地蜂、湖南地蜂等授粉效果为好,必须加以保护。6.8.2 人工引放授粉蜂 在新开辟的油茶林地,必须进行人工引放授粉蜂。在油茶林地的梯埂壁上或土壤疏松的树冠下,打直径1.0 cm1.5 cm,深30 cm40 cm的引蜂孔,傍晚每孔放一只已交尾或正在交尾的大分舌蜂,225孔/hm2300孔/hm2。或采用插花小罩法,引放油茶地蜂、纹地蜂等,放养量60罩/hm2105罩/hm2,每罩50100头。3年5年后就能满足油茶授粉的需要。套养应保证不伤害树体。如不能养羊、猪等畜类,幼林不能养鸡,可以选择鸭、鹅等家禽。6.9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6.9.1 主要病虫害种类 油茶的主要病虫害有油茶炭疽病、煤污病(烟煤病)、软腐病、叶肿病、半边疯、茶梢蛾、油茶毒蛾、油茶尺蠖、油茶毛虫、象鼻虫等。6.9.2 防治原则 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营林技术为基础,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把握“治早、治小、治好”的原则。6.9.3 防治方法 防治病虫害应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等农药。具体方法见附录B。7 果实采收 7.1 采摘 同株树5%果实正常开裂时,即可采摘,采摘期不超过10 d;采摘时不伤枝干和花器,严禁摇树、折枝取果和用棍敲打。7.2 果实处理 DB36/T 8002014 6 果实采回后,及时干燥处理,避免雨淋、霉变。DB36/T 8002014 7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主要油茶无性系及栽培区域 表A.1 主要油茶无性系及栽培区域 序号 良种名称 良种编号 选育单位 适生区域 1 GLS 赣州油 1 号 国 S-SC-CO-012-2002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南部 2 GLS 赣州油 2 号 国 S-SC-CO-013-2002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南部 3 赣石 84-8 国 S-SC-CO-003-2007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4 赣抚20 国 S-SC-CO-004-2007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5 赣永6 国 S-SC-CO-005-2007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6 赣兴 48 国 S-SC-CO-006-2007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7 赣无 1 号 国 S-SC-CO-007-2007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8 GLS 赣州油 3 号 国 S-SC-CO-008-2007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南部 9 GLS 赣州油 4 号 国 S-SC-CO-009-2007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南部 10 GLS 赣州油 5 号 国 S-SC-CO-010-2007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南部 11 亚林 1 号 国 S-SC-CO-011-2007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湖南、江西、浙江、广西等油茶适生区12 亚林 4 号 国 S-SC-CO-012-2007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湖南、江西、浙江、广西等油茶适生区13 亚林 9 号 国 S-SC-CO-013-2007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湖南、江西、浙江、广西等油茶适生区14 长林 3 号 国 S-SC-CO-005-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江西、广西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15 长林 4 号 国 S-SC-CO-006-2008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广西、福建、湖北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16 长林 18号 国 S-SC-CO-007-2008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广西、福建、湖北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17 长林 21号 国 S-SC-CO-008-2008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18 长林 23号 国 S-SC-CO-009-2008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19 长林 27号 国 S-SC-CO-010-2008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20 长林 40号 国 S-SC-CO-011-2008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广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21 长林 53号 国 S-SC-CO-012-2008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油茶适生区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22 长林 55号 国 S-SC-CO-013-2008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浙江、江西、广西油茶适生区 23 赣州油 1 号 国 S-SC-CO-014-2008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广东、福建油茶适生区 24 赣州油 2 号 国 S-SC-CO-015-2008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省油茶适生区 25 赣州油 6 号 国 S-SC-CO-016-2008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省油茶适生区 DB36/T 8002014 8 序号 良种名称 良种编号 选育单位 适生区域 26 赣州油 7 号 国 S-SC-CO-017-2008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广东、福建油茶适生区 27 赣州油 8 号 国 S-SC-CO-018-2008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广东、福建油茶适生区 28 赣州油 9 号 国 S-SC-CO-019-2008 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江西省油茶适生区 29 赣 8 国 S-SC-CO-020-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湖南、广西油茶适生区 30 赣 190 国 S-SC-CO-021-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湖南、广西油茶适生区 31 赣 447 国 S-SC-CO-022-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油茶适生区 32 赣石 84-3 国 S-SC-CO-023-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油茶适生区 33 赣石 83-1 国 S-SC-CO-024-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湖南、广西油茶适生区 34 赣石 83-4 国 S-SC-CO-025-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湖南、广西油茶适生区 35 赣无 2 国 S-SC-CO-026-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36 赣无 11 国 S-SC-CO-027-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37 赣兴 46 国 S-SC-CO-028-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湖南油茶适生区 38 赣永 5 国 S-SC-CO-029-2008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油茶适生区 DB36/T 8002014 9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表B.1 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种类 危害特点 防治方法 炭疽病 为害果实、花芽、花蕾、叶、梢、枝干等,每年 4 月10月都有危害,7 月9 月蔓延最快,是油茶严重而普遍的病害 冬春季清除病枝、病株、病叶、枯梢、病蕾、病果,并集中烧毁。春季新梢生长时喷洒 1%波尔多液,发病严重时每半个月喷洒一次 1%波尔多液+0.2%茶枯水连续 3次4次。另外,发病前期或初期,用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800 倍液喷洒,可防止病害蔓延。水源缺乏的地方可用赛力散、消石灰粉(1:10)喷撒。烟煤病 主要危害油茶枝叶,在叶片和枝条上形成黑色圆形煤斑,妨碍光合作用,使油茶树枯萎 应用瓢虫、寄生蜂、食蚜蝇、蚧生真菌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用 40%的乐果乳剂 1000倍2000倍液或 50%敌敌畏乳油 500 倍1000 倍液可杀灭传播害虫。发病后,用 50%的三硫磷 1500倍2000倍液防治。软腐病 主要危害叶片及果实,引起大量落叶落果,枝条枯死 冬春季及发病期及时清除病果和病叶,减少侵染源。适当整枝修剪,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洒 0.8%波尔多液和 0.5%赛力散混合液,也可喷洒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400 倍600倍液。半边疯 油茶树干半边或全部枯死,树皮腐烂,木质变色干枯 加强抚育管理、避免机械损伤。及时刮除病部,再涂抹波尔多液。叶肿病 主要危害嫩叶、嫩梢、花及子房 及早摘除病果病叶,减少侵染源。在重病区,于每年新叶发生时喷洒 0.5%波尔多液,或 0.20.5%硫酸铜液一次。茶苞病 主要危害花芽、叶芽和嫩叶,导致过度生长,芽、叶肥肿变形,嫩梢最终枯死。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在受害部位以下,剪除受害部分,烧毁或深埋。必要时在发病期间喷洒 1:1:100 波尔多液或波美 0.5度石硫合剂三至五次,亦可收到防病的效果。白绢病 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基部或根颈部。发病初期,用 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或用萎锈灵 10ppm,或氧化萎锈灵 25ppm抑制病菌生长;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掘起周围病土,加入新土;在发病迹地上,每亩施用石灰100斤;注意排水,消灭杂草,并增施有机肥料。藻斑病 发生在老叶上,叶的正反面均可发生病斑,以叶反面为多。对地下水位高的油茶园要开沟排水,并加强茶园清理,促使通风透光;多施磷钾肥,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对发病严重的茶园,可以在 4-6月或采果季节结束后,喷杀菌剂进行防治,出于藻类对铜素非常敏感,故可用 1%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毒蛾 主要取食幼叶、嫩梢、嫩树皮、幼果等,为害严重时,树叶被全部吃光 结合营林抚育管理适时灭蛹,盛蛹期结合中耕垦复和培土,直接杀蛹或使成虫不能羽化出土。11 月至翌年 3 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及时剪下群集幼虫的枝叶就地处死幼虫。成虫羽化盛期,设置黑光灯诱杀。药剂防治:幼虫 3 龄前,用 90%晶体敌百虫或 80%敌敌畏 1000倍2000倍液喷洒,或 50%杀螟松 1500倍2000 倍液进行防治。尺蠖 主要危害叶片,造成落果,严重时叶片、嫩茎全部吃光,植株枯死 每年 4 月上旬卵块基本孵化为 4 龄幼虫以前用 3%敌百虫粉剂喷粉。幼龄幼虫期喷洒阿维菌素、敌百虫、杀螟松、二溴磷等 1000倍1500倍液,敌敌畏 1500倍2000 倍液或鱼藤精 300倍400倍液。卷毛蜡蚧 危害枝叶,叶片黄萎,严重时枝条枯死 造林时选用无虫苗木。加强抚育管理,清除杂草和枯枝落叶,剪除过密枝和病虫枝,促进林内通风透光。保护瓢虫,草蛉、寄生蜂等蚧虫天敌。5 月6 月若虫盛期喷洒 50%马拉硫磷或 40%乐果 1000倍液。DB36/T 8002014 10 病虫害种类 危害特点 防治方法 茶籽象鼻虫 成虫和幼虫为害茶籽,以幼虫蛀害较严重,并引起油茶炭疽病,为害籽仁。冬挖夏铲,林粮间作,修枝抚育;定期收集落果;在成虫发生盛期,用盆或瓶盛置糖醋液,诱杀成虫;摘收的茶果堆放在水泥晒场,或堆放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第 2 年放水灌田。在高温高湿的 6 月用白僵菌防治成虫。在 4-7月成虫盛发期,用绿色威雷 200-300倍液于成虫羽化前喷 1 次。茶蚕 幼虫成团群集枝叶上取食,严重时叶片全被吃光。结合秋冬油茶垦复培土消灭越冬蛹。利用幼虫的群集性,人工捕捉或摘除卵块。每亩用 100亿/g的苏云金杆菌孢子菌粉 0.5kg,对水 100kg喷雾。在幼虫发生期喷洒鱼藤精 300倍液。茶织镰蛾 幼虫蛀食枝干,造成叶子凋萎及蛀道上部枝条枯死。加强林地管理。7-9月剪除被害枝,集中烧毁,清洁林地,减少病虫孳生环境。成虫羽化盛期设黑光灯诱杀。必要时用脱脂棉蘸 80%敌敌畏乳油 40-50倍液,塞进虫孔后用泥封住,毒杀幼虫。茶梢蛀蛾 初孵幼虫潜食叶肉,形成淡黄色透明斑点。秋末转蛀当年夏秋梢,梢叶逐渐枯萎死亡。加强苗木调运检疫,防止传播蔓延。剪除被害梢,集中放置林间纱笼内,待寄生蜂羽化后,茶梢蛾成虫羽化之前烧毁。利用黑灯光诱杀。4 月中、下旬用含孢子 2108/ml的白僵菌喷雾或喷粉。5-6 月对严重受害林分用 40氧化乐果 2.0溶液加适量黄泥制成药泥浆,涂刷树干。黑附眼天牛 幼虫蛀害枝干。常绕食茶树皮层一周,然后蛀入干心为害,被害处形成多个瘤状节结。加强抚育管理并修剪灭虫,将被害枝条平环痕处剪去烧毁。人工捕捉成虫。成虫羽化期间,可以在每天早晨进行人工捕杀。保护和利用黄翅黑兜姬蜂等幼虫期的天敌。8 月间晴好的天气,用 40氧化乐果的 20稀释液于有虫枝节结下部涂刷一圈,可杀死上年幼虫。绿鳞象甲 成虫取食林木的嫩枝、芽、叶,能吃尽叶片,严重时还啃食树皮。利用成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捉。成虫盛发期,用棉油皂 50 倍液喷雾。用桐油加火熬制成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 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 2 个月。八点蜡蝉 多在嫩枝叶及茶桃上吸食汁液。其排泄物又能诱致煤污病。秋冬结合整枝,把产卵枝剪去,集中烧毁。5 月中、下旬若虫孵化盛期,喷48%乐斯本乳油3000 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成虫可用烟雾剂熏杀,每亩用药量1-2 斤。葡萄丽金龟 成虫取食叶片及嫩枝,严重时被害叶片仅存叶脉。幼虫在土中为害根部。冬季结合垦复,破坏越冬土室,使幼虫死亡。成虫羽化盛期,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扑杀或利用其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大发生时喷洒3%高渗苯氧威乳油2000 倍液。油茶叶蜂 幼虫为害油茶春梢嫩叶,大发生时,油茶新老叶全被吃光。用幼虫的集中性及假死性,在3 龄后,用塑料布摊在树下,摇落幼虫进行人工捕杀。结合冬季垦复茶山,挖出叶蜂蛹,任其暴露冻死或让天敌捕杀。在幼虫爬出芽苞后,每亩用2.5溴氰菊酯5000 倍液喷杀。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