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39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0082013 灵芝栽培技术规程 Regulation of Ganoderma lucidum cultivation techniques 2013-12-05 发布 2014-01-05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008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旌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旌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安徽黄山云乐灵芝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金珠、张正高、姜宏、周俊、杨颖。DB34/T 20082013 1 灵芝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灵芝菌种的制备、栽培料的选择与处理、栽培管理、弹粉及采收、病虫害防治。本标准适用于灵芝的生产栽培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GB/T 18407.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灵芝菌种的制备 采用加附 PDA 固体培养基。4 栽培料选择和处理 4.1 树种 除松、杉、樟、桉等含油脂及芳香刺激性气味的树种不能用于灵芝栽培外,其他阔叶树种均可用于栽培灵芝。4.2 取材 树冠 2/3 黄叶时,砍伐。直径 613 cm,以 812 cm 为佳。自然凉干,随之截段,用于横埋栽培方式段木长度 30 cm、坚埋的段木长度 15 cm,含水量 3542。4.3 袋装 一般采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膜袋,小棒套袋规格17*33 cm,大棒套袋规格(2030)*(4052)cm,装入段木至袋满,缝隙用小木棍插实,段木两头填充木屑培养基以使段木间隙填满,木屑培养基符合 NY 5099 规定,装入后袋口用棉线扎紧。装椴木需防扎破膜袋,若袋破则应及时更换袋膜。4.4 灭菌 采用常压蒸灭菌和高压灭菌两种方式。4.5 接种 DB34/T 20082013 2 实施无菌操作。4.6 菌丝培养 将接完菌的料袋分装于灭菌框中,再搬入培养室中,层层堆码,在 2025温度条件下培养 5080 天使得菌丝长满料袋,呈洁白状。5 栽培管理 5.1 场地选择 选择平整开阔,通风向阳土壤 ph 值 66.5 无洪水之害,无污染的水稻田。环境质量符合 GB/T 18407.1 的要求。5.2 栽培棚 5.2.1 栽培棚采用平棚加拱形农膜架 5.2.1.1 栽培棚搭建 栽培场四周间距 4 m 立柱,柱深埋 50 cm,视栽培场大小中间立柱数根,用口径 8 cm 长毛竹搭在立柱中以铁丝扎牢,横梁间用细竹作经纬,棚顶铺设茅草等不易腐烂遮阴材料,荫棚四周加挂草帘起保温、降温、防热风作用。5.2.1.2 拱形农膜架搭建 每畦两旁插入弧形毛竹片,构成拱形架,架起中间离畦面 45 cm 高,架上盖塑料薄膜,将整个畦地罩住。5.3 脱袋覆土 5.3.1 整畦 棚内左右设畦,中间设通道,畦宽 90140 cm,畦长最好不超过 40 m;两畦间沟宽 40 cm,深 30 cm,以低于菌木底平面为宜。5.3.2 上床覆土 选择气温在 20以下的晴天脱袋覆土埋木。5.3.3 菌木排放 在3月10日4月底之前选晴天下地排放。5.3.3.1 密度 每畦排放 610 排。5.3.3.2 排放方法 5.3.3.2.1 割去下半部菌袋口;5.3.3.2.2 菌棒直立或横置,接种口垂直朝上,入土栽培,菌袋全部埋入土中;5.3.3.2.3 选用干爽细碎“生土”覆土最佳,覆土高出菌木 130 cm。DB34/T 20082013 3 5.4 出芝管理 菌木埋土后继续凉亭式防雨拱棚保持 20 天之内畦床泥土干爽,泥土含水率小于 25,之后每次轻洒少量水,保持畦床面始终湿润,含水率控制 50以内,棚温控制在 2630,1520 天即现蕾出土。保持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 8595,当通气量、温度、湿度、光照条件都适宜时,即分化出菌盖,因此出芝管理重点是水份、通气、温度光照三要素的调节。5.5 出芝调控 5.5.1 水分管理 5.5.1.1 空气相对湿度 菌蕾形成至开片时,空气湿度保持在 9095;子实体开片基本开足,菌盖边缘稍有黄色时,空气湿度保持在 8590;子实体趋于成熟至孢子期,空气湿度保持在 80。5.5.1.2 土壤湿度 可视天气状况,以保持大棚内空气湿度 8595为基本条件,方法以微喷雾化为最佳。5.5.2 通风管理 5.5.2.1 菌蕾未出土时,只要土壤干爽见白(含水率少于 25%)一般不需要接膜通气,要求空气 CO2含量低于 0.3,在观察生长或喷水时开启覆盖膜即可达到通气要求。严防空气不流通高温高湿。5.5.2.2 菌蕾未出土时,后到子实体开片时,每天通风一次,每次二至三小时,以上午 11时至下午3时之间为宜。5.5.2.3 子实体完全开片通风量增大,空气中 CO2含量低于 0.05,拱形棚两侧薄膜可卷起。5.5.3 温度调节 5.5.3.1 保持温度 20,促进菌蕾形成至开片时气温控制在 2632,超出则有害。5.5.3.2 开片后调节温度到较低范围,子实体虽然长得慢、但盖厚、质量好。5.5.3.3 子实体趋于成熟至散发孢子期的最适宜气温 2830。5.5.3.4 在栽培管理过程中,温度低时则盖膜升温,温度高时则掀膜降温。5.5.4 光照调节 5.5.4.1 菌蕾形成时光照强度为 100Lx左右。5.5.4.2 子实体开片时的光照强度为 400Lx600Lx。5.5.4.3 子实体趋于成熟至散发孢子期的光照强度为 500Lx800Lx。5.6 修剪嫁接 5.6.1 修剪 在菌蕾分化初期易形成多头,可修去多余菌蕾,每个菌棒留一个芽。5.6.2 嫁接 将疏下的蛋黄色芝芽剪成 1 cm 左右芽段,嫁接到芝蕾稀疏菌木的菌丝层上,同时用潮湿的泥土固定。DB34/T 20082013 4 6 弹粉及采收 当菌盖边缘白色消失,边缘变红,菌盖开始木质化时,孢子开始弹射 1015 天后开始布置布质器具培养收集孢子,具体技术方法可采用“凉亭式雨棚加布质笼加风机间歇收集孢子”、“凉亭式雨棚加布质圈罩收集孢子”、“凉亭式雨棚加食品级纸圈罩收集孢子”50 天之内收集孢子结束,采子实体。孢子和子实体采收前畦床面均停止喷水,但塑膜拱棚之外的空中和畦沟要采用喷雾法、灌溉“跑马水”以保持环境空气温度 8595。采收后孢子和子实体一定要晒干或烘干,干燥、阴凉处贮存。7 病虫害防治 7.1 病虫害防治用磷化铝气体薰蒸、灭虫灯的方法,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使用严格按 GB/T 8321.9 及 GB 4285 执行。7.2 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温湿度。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