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6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3052015 苗木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seedling blight 2015-09-28发布 2015-11-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305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梨树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东丰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安图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松江河林业局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峻崇、蔡宇军、周江山、刘育清、于腾达、乔磊、赵文武、徐继峰。DB22/T 23052015 1 苗木立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苗木立枯病的侵染及发病、预防措施、监测调查以及防治技术。本文件适用于苗木立枯病的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苗木立枯病 seedling blight and root rot 在苗木繁育过程中,因土壤中丝核菌、镰孢霉、腐霉、交链孢霉等致病菌滋生繁衍,继而侵染种芽及幼苗根茎,破坏输导功能而导致苗木死亡的一类病害。其发病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特征见附录A。3.2 药土防治法 the mixture of chemical agent and soil broadcast sowing 将化学药剂和细土按体积比例充分混合配制成药土,在播种时将其均匀施撒在苗床进行土壤消毒,或在雨天、苗床湿度较大时将其均匀施撒在苗木根茎部进行防治的方法。4 侵染及发病 4.1 病原菌的侵染 病原菌多生存于10 cm左右的表土层中,以罹病植物残体为营养,具有较强的腐生能力,一旦遇到合适的寄主和潮湿环境,便发生侵染危害。可单独或同时侵害苗木,幼苗期可连续多次发病。4.2 发病流行条件 4.2.1 前作因素 前作是茄科感病植物或发病的针叶树苗,土壤内病株残体及病原菌多,滋生繁殖快,易使苗木发病。4.2.2 土壤因素 土壤粘重、土块粗糙、畦面不平以及在雨天整地、做畦或播种等,易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芽生长,种芽易发病。DB22/T 23052015 2 4.2.3 施肥因素 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常带有病株残体,其携带的致病菌会侵染苗木,导致发病。4.2.4 种子因素 种子质量差、发芽力低,播种过早或过迟、幼苗出土不整齐等,致使幼苗生长纤弱,抗病能力差,发病率高。4.2.5 天气因素 苗木出土后,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导致病菌在土壤中繁殖过快,此时幼苗尚未木质化,抗病能力低,极易发病;此外当苗木受到烈日灼伤后,幼苗常成片倒伏死亡。5 预防措施 5.1 土壤改良 5.1.1 整地施肥 在春季或秋季对圃地35 cm以上的表层土壤进行灭茬、翻耕;视肥力状况,施腐熟有机肥40 m/hm80 m/hm;匀耕细耙,使土肥混合均匀、结构疏松、土粒细小。5.1.2 酸碱度调整 结合整地施肥,调整土壤酸碱度值至 pH 6.07.5。对pH7.5 的土壤用2%3%硫酸亚铁(FeSO4)水溶液、对 pH6.0 的土壤用生石灰(CaO)粉进行调整。5.1.3 做畦打垄 应保持畦面平整,垄宽适度,排水顺畅。对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圃地,应做高畦高垄,防止畦(垄)积水淹苗。5.2 育苗管理 5.2.1 适时播种 播种前应浸种催芽;当春季地温和气温有利于种子顺利萌发时,及时播种育苗。春播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初进行。5.2.2 苗床喷灌 宜用河水或经蓄水池晒过的井水进行细雾喷灌,保证种子萌发和苗木生长所需适宜的土壤温、湿度。5.2.3 苗木遮荫 对需要遮阴的幼苗,应搭遮阴网进行遮阴,保持苗木所需的最佳透光率,防止强光灼伤幼苗。6 监测调查 6.1 发生程度指标划分 DB22/T 23052015 3 苗木立枯病发生程度指标划分如下:低感病:0苗木发病率5%;轻度发生:5%苗木发病率15%;中度发生:15%苗木发病率30%;重度发生:苗木发病率30%;6.2 病情监测 按照种子发芽期、出苗期、木质化前期和木质化后期4个阶段,对各苗床苗木发病情况进行跟踪巡查,监测种芽及苗木发病迹象或发病症状。6.3 确定病原 对发病种芽或发病苗木进行取样,分离或培养病原菌,镜检观测,依据其形态特征,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致病性的主次关系。6.4 调查方法 6.4.1 抽样 按育苗面积的0.5%5.0%、棋盘式设点抽取样方,每样方面积为1m,按照发芽期10 个种芽/样方、苗期100 样株/样方进行抽样调查。6.4.2 观察记录 观察抽取的样株是否发病,将结果填入表B.1:树种立枯病(阶段)发生情况样方调查记录表,详见附录B,统计样方中的种芽或苗木发病率。7 防治技术 7.1 人工防治 对监测调查中发现苗木立枯病,应及时拔除病苗,集中烧毁。7.2 化学防治 7.2.1 常用防治药剂 主要有恶霉灵、咯菌腈、五氯硝基苯、多菌灵、乙磷铝、甲霜灵、福美双、瑞毒霉,按药剂说明书标注用量施用,用于土壤消毒或发病苗木防治。药剂性质详见附录C。7.2.2 施药方法 7.2.2.1 药土防治法 播种时,按照药剂量6 g/m10 g/m配制1:201:30的药土,取1/3均匀施撒在床面上,播种后再用剩余的2/3药土覆盖种子,用于土壤消毒;苗期,在苗床湿度较大时,按照药剂量4 g/m8 g/m配制1:401:50的药土,均匀施撒在苗木根茎部,用于病害防治。7.2.2.2 喷雾防治法 DB22/T 23052015 4 播种后,用清水将药剂稀释成700 倍液1500 倍液,均匀喷施于苗床上,确保苗床土层10 cm土壤湿透,用于土壤消毒;苗期,在苗床较干燥时,用清水将药剂稀释成1000 倍液2000 倍液,对苗木喷雾,用于病害防治。7.2.3 施药时机 7.2.3.1 当监测到苗木立枯病达到轻度发生时,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主次关系,及时对症施药防治(见附录 C)。7.2.3.2 在幼苗木质化前,若遇持续降雨,苗床湿度过大甚至局部积水,即使未监测到发病,雨停后利用广谱性杀菌剂,采取药土防治法进行防治。7.2.4 施药次数 首次施药后10 d内,若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则每隔10 d再进行1次施药防治,共需施药2 次3 次;否则,应更换药剂并增加施药次数,每隔10 d施药1 次,共需施药3 次5 次。7.3 注意事项 7.3.1 施药后,应及时用清水喷淋幼苗,以防幼苗的茎叶遭受药害。7.3.2 药剂混配施用时,应详细阅读药剂使用说明书,避免降低药效和产生药害。7.3.3 药剂的安全使用应按 NY/T 1276 的规定执行。DB22/T 23052015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苗木立枯病 A.1 分布与为害 该病属于世界性苗木病害,分布十分广泛,为苗期大害。主要危害松、杉类等针叶树幼苗,阔叶树苗木也有易感病的种类。该病发病率一般10%30%不等,常造成苗圃缺苗断条;严重发生时,发病率可达60%以上,能够导致育苗失败。A.2 发病症状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1 a生以下幼苗上,特别是出土45 d以内的苗木受害最重。因苗木受感染的时期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4 种症状类型:种芽腐烂型:出苗前,种芽在土中被病菌侵染,引起种芽腐烂,不能出苗,地面表现缺苗断条。茎叶腐烂型:出苗后,因苗木过密、土壤湿度过大,幼苗茎叶被病原菌侵染而腐烂。腐烂茎叶上常有白色丝状物,干枯茎叶上有细小颗粒状、块状菌核。幼苗猝倒型:幼苗木质化前,病原菌自根茎侵入,局部发生内陷细缢,使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病部失去韧性和支撑力,苗木倒伏。苗木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至2年生之前,病菌从根部侵入,使根部皮层变色腐烂,皮与木质部分离,地上部分呈现失水状态,病苗不倒伏,直立枯死。A.3 病原菌 苗木立枯病病原菌组成较为复杂,因地、因苗而异,主要由丝核菌、镰孢霉、腐霉、交链孢霉等土传真菌侵染造成的。A.3.1 丝核菌Rhizoctonia spp.丝核菌喜含氮物质,最适宜在pH4.5pH6.5的环境中生长,对CO2忍受耐力较低,因而在透气性不良的粘重土壤中多作水平性扩散,而在透气性好结构良好的土壤中则可向下延伸扩展,多分布在10 cm15 cm的土层中。致病菌主要是茄丝核菌(R.solani),其形态特征如下:菌丝有横隔,粗8 m14 m,初期无色,多油点,呈锐角分枝,侧枝与主枝相连处稍内缩,其上往往有横隔。老菌丝黄褐色,呈直角分枝,侧枝与主枝相连处不缢缩。菌丝可交织成疏松的菌核,菌核的大小与形态不一,直径1 mm10 mm,浅褐色至褐色,或至近黑色,由大量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内外颜色基本相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4 28,但在18 22 时苗木发病最多。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当土壤含水量达到60%以上时,发病最严重。A.3.2 镰孢霉Fusarium spp.DB22/T 23052015 6 其菌丝多隔无色,在培养基上常产生色素而呈红、紫、黄等颜色,能产生两种分生孢子,一种是大型多隔镰刀状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小型单细胞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集生于垫状分生孢子座上。致病菌主要是茄腐皮镰孢霉(F.solani),其形态特征如下:分生孢子散生或生于假头状体、分生孢子座或粘分生孢子团中,群集时呈淡褐色至土黄色,或因子座色泽而呈绿色至深褐色。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稍弯曲,两端较圆,基部在长轴的斜向有微小突起或稍具足形,有隔膜3 个5 个,大小为(19.0 m68.0 m)(3.5 m7.0 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单生、褐色,球形或梨形,单细胞的大小为8 m8 m;双细胞的(9 m16 m)(6 m10 m),平滑或有小瘤。该菌多生长在表土层中,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 30。以土温23 28 时致病力强,苗木发病严重。A.3.3 腐霉Pythium spp.其菌丝无隔,无性世代产生薄壁的游动孢子囊,内生游动孢子,借水游动侵染幼苗。有性世代产生厚壁且色泽较深的卵孢子。腐霉菌喜水湿环境,对CO2有较强的忍耐力,适宜在微酸性,耐微碱性。致病菌主要是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形态特征如下:菌丝发达,直径2.8 m9.8 m,孢子囊瓣裂,不规则分枝,顶生或间生,大小为(63 m477 m)(4.9 m22.6m),萌芽生泡囊,形成6 个25 个或更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侧面有鞭毛2根,大小为12m17m。藏卵器球形,直径13 m34 m。卵孢子球形,表面光滑,直径12 m24 m,雄器有柄,每个藏卵器一般只与一个雄器交配。该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6 28,但一般在17 22 时苗木发病最严重。A.3.4 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p.其菌丝体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长出,棕褐色,有分隔无分枝,分生孢子串生,由8 个10 个以上孢子组成。分生孢子有斜横隔及少数纵隔。分生孢子形状变化较大,颜色较深。致病菌主要是细交链孢霉(A.tenuis),形态特征如下:分生孢子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淡榄褐色至绿褐色,有屈曲,顶端常扩大而有多个孢子痕,(5 m125 m)(3 m6 m)。分生孢子能形成长达10 个左右孢子所组成的孢子链。孢子形状变化大,椭圆形、卵形或肾形,倒棍棒形至圆筒形,表面平滑或有瘤,淡榄褐色至深榄褐色,有横膈膜1 个19 个,纵隔膜0 个6 个,大小为(7 m70.5 m)(6 m22.5 m)。DB22/T 23052015 7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苗木立枯病调查记录表 苗木立枯病调查记录表见表B.1。表B.1 树种苗木立枯病(阶段)发生情况调查记录表 样方 编号 取样数量(株)发病数量(株)发病率(%)样方 编号 取样数量(株)发病数量(株)发病率(%)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合计 合计 病原种类确定 发病原因分析 防治技术措施 调查人员:填报日期:年 月 日 DB22/T 23052015 8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苗木立枯病防治常用药剂 恶霉灵可湿性粉剂: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常用作土壤及种子消毒及叶面喷施防治,抑制菌丝体生长或直接杀死病原菌,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提高苗木成活率。该药剂与甲霜灵或福美双混用效果更佳。咯菌腈悬浮剂: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对腐霉等病原真菌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可用于种子和苗床土壤消毒处理等。五氯硝基苯粉剂:低毒、高效杀菌剂,在土壤中残效期长,主要用作土壤消毒处理,防治丝核菌效果显著。该药剂与代森锌混用效果更佳。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可用于叶面喷雾防治、种子和土壤消毒处理等。本药剂不能与强碱性药剂或含铜药剂混用。乙磷铝可湿性粉剂: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适用于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可喷施、拌种、灌根、浸渍等,对腐霉菌防效显著。甲霜灵可湿性粉剂:高效、低毒、内吸渗透性杀菌剂,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施药后30分钟即可在植物体内上、下双向传导,持效期长,对链孢霉等感染的立枯病以及根腐病、茎腐病等病害有特效。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中毒、广谱杀菌剂,用作土壤处理或喷雾防治,适用于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不能与铜、汞及碱性农药混用或前后紧接使用。瑞毒霉可湿性粉剂: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对霜霉、疫霉、腐霉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可用于叶面喷洒、种子处理和苗床土壤处理等。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