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27.140 P 5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2072014 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填筑 工程质量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Earthwork Filling Quality of CPT Detection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1-25 发布 2014-12-25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207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1 5 总则.2 5.1 一般规定.2 5.2 贯入系统.2 5.3 探测系统.2 6 操作方法.3 6.1 一般规定.3 6.2 操作准备.4 6.3 操作过程.4 7 资料整理.5 8 土方填筑工程质量评价.6 8.1 一般规定.6 8.2 填筑质量评价.6 附录A(资料性附录)静力触探试验记录表.8 DB34/T 2207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城建第六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总站淮河流域分站、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淮河流域水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本标准起草人:宋新江、吕列民、徐海波、姬宏、程乙钊、张磊、付强、李晶、李营、张才庭、王海明、赵雯、朱士彬、钱财富、李宏、周松、李春燕、陈义文、魏奎烨。DB34/T 22072014 1 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填筑工程质量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填筑工程质量的术语和定义、静力触探仪器设备、操作方法、资料整理及土方填筑工程质量评价。本标准适用于除湿陷性黄土、盐渍土、有机质土等特殊性土以外的土方填筑工程质量检测与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CECS 04 静力触探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静力触探测试 cone penetration test(CPT)以静压力将一定规格的锥形探头匀速地压入土层,记录贯入过程中探头所受到的阻力,根据测得的贯入阻力大小来间接估计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进行分层的土工原位试验。3.2 土方填筑干密度 earth works filling dry density 土方工程分层填筑经碾压后,土的单位体积的干土质量。3.3 土方填筑压实度 earth filling compactness 土方工程填筑干密度与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之比。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sp:比贯入阻力,(MPa)。sf:侧摩阻力,(kPa)。cq:锥尖阻力,(MPa)。DB34/T 22072014 2 fR:摩阻比。:土的天然密度,(g/cm3)。d:土的干密度,(g/cm3)。max d:击实试验测得土的最大干密度,(g/cm3)。P:土的压实度,()。5 总则 5.1 一般规定 5.1.1 静力触探设备由贯入系统、探测系统和探头标定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a)贯入系统主机、探杆和反力装置;b)探测系统双桥探头、量测仪器;c)探头标定设备测力(压)计或力传感器、标定架、量测仪器。5.1.2 使用的静力触探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a)符合国家标准的定型合格产品;b)标定探头的测力计,应按规定定期送计量部门进行鉴定;c)试验前应对仪器进行试运转,检验其可靠性。5.2 贯入系统 5.2.1 贯入主机的主要技术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a)贯入速率为 1.20.3 m/min;b)贯入能力应满足探测深度要求;c)电绝缘性能良好;d)贯入和起拔时,施力作用线应垂直机座基准面,垂直度公差为 30。5.2.2 探杆应符合下列要求:a)探杆应采用耐磨损的钢制材料,抗拉强度应大于 600 MPa;b)探杆宜平直,丝扣完好无裂纹,探杆两端连接螺纹的同轴度误差应不大于 1 mm/m;c)直径在 25 mm50 mm 之间;d)同一台触探主机的探杆长度(含接头)应相同,丝肩能紧贴,具有良好的互换性;e)探杆轴线的直线度误差应小于 1 mm/m。5.2.3 反力设施应根据设备和现场条件及探测深度确定,宜采用触探车自重、地锚或堆压的重物等方式作为反力装置。5.3 探测系统 5.3.1 静力触探的探头可分为单桥触探头、双桥触探头和测孔隙水压力探头三种,触探头应符合以下规定:a)探头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b)传感器的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示值误差均应不大于 1.0F S;c)侧摩阻力传感器与锥头传感器间的相互干扰应小于自身传感器额定输出值的 0.3F S;d)密封性能良好,在 500 kPa 的水压下,恒压 2 h 后,其绝缘电阻应大于 50 M;DB34/T 22072014 3 e)探头能在-1045的环境温度中正常工作;f)探头系统各部件松紧适度;g)锥头锥面平整无凹陷,侧摩阻筒无明显刻痕。表1 单桥和双桥探头规格表 锥底截面积(cm2)锥底直径(mm)锥角()单桥触探头 双桥探头 有效侧壁长度(mm)摩擦筒表面积(cm2)摩擦筒长度(mm)10 35.7 60 57 200 179 15 43.7 60 70 300 219 20 50.4 60 81 300 189 注:侧壁摩阻筒直径与锥头直径之比应在 1.001.01 之间。5.3.2 探头使用过程中,当发现锥头锥面刻痕明显、存在不平整有明显凹面或侧壁摩擦筒直径明显小于锥头直径时应予以更换。5.3.3 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屏蔽网应合理接地,表皮破损的电缆不得使用。5.3.4 探头与探杆和探杆与探杆之间应加装密封装置。5.3.5 用于试验记录的静探自动记录仪,应满足下列要求:a)电子电位差计的精度不应低于 0.5 级;b)供桥电压连续可调,并配有能够准确显示桥压值的数字电压表;c)记录深度的传感装置必须与记录仪走纸同步,深度记录比例应有 1:100 或 1:200 两种。5.3.6 用于试验记录的原位测试微机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a)操作方便,数据可靠,具有屏幕显示试验状态曲线;b)具有读初值、测量、采集数据、储存资料、输出资料、打印资料功能;c)具有第二次触探功能,即第一次应意外原因终止试验,后又重新恢复试验的功能;d)每贯入 10 cm 记录一组数据;e)可打印静力触探测试成果资料。5.3.7 量测系统的安装与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a)量测仪器的性能应符合其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一般每年检定/校准一次。当在规定期限内出现故障时,应随时检验。b)安装自整角机时,应保证导轮工作正常。记录的孔深误差为 1,若误差大于 1,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换。5.3.8 标定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a)测量荷载的测力计,其精度不得低于 等,量程应与传感器的额定荷载相适应;b)能对探头分别加、卸不同的已知荷载;c)能使压力作用线与探头的中心线重合,以免探头偏心受压。6 操作方法 6.1 一般规定 6.1.1 静力触探测试前应将探头、电线及量测仪器进行系统联机,并根据 CECS 04 规定的方法进行标定,确定标定系数;标定完毕,将各部件单独放置,便于装运。6.1.2 探头一般每三个月标定一次,当在规定期限内发现异常情况时,应重新标定。DB34/T 22072014 4 6.1.3 孔位应避开地下电缆、管线、涵洞及其它地下设施;6.1.4 孔位处场地应平整,当拟定孔位处底面不平时,应进行处理。6.2 操作准备 6.2.1 探杆的准备工作:a)探头以上的探杆在 8 倍探头直径长度范围内,直径必须小于探头直径,且不得设置扩孔器;b)逐根检查试接,顺序放置,再将探头电缆穿过全部备用探杆;c)已变形,不圆不直、丝扣太紧或太松的探杆不得使用;d)备用探杆总长度应大于测试孔深度 2.0 m;e)试验前,应将电缆线一次性穿入所需用的全部触探杆。6.2.2 电缆长度宜根据公式(1)进行计算:(0.2)7 L n l.(1)式中:L 电缆长度,m;n 备用探杆根数;l 单根探杆长度。6.2.3 反力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a)各部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能与主机坚固连接;b)提供的反力应大于最大贯入总阻力;c)采用地锚提供反力时,所下地锚必须对称、垂直,并使主机能与地锚固定连接;d)采用重物堆压提供反力时,重物形状应规整,堆压力应均匀、稳固;6.2.4 主机的安装应按下列程序进行:a)清除测试孔口及表层的杂物,整平场地,对孔安装主机;b)将机座与反力装置相连接,调平机座至水平,并用水平尺进行检验,调平后将机座与反力装置紧固锁定;c)按要求连接各部件,使主机处于工作状态,启动贯入装置动力源,检查升降操纵装置是否灵活、可靠。6.2.5 采用自动记录仪进行记录时,贯入前记录仪的操作应遵守下列规定:a)正确连接探头电缆,通电预热 1015 min;b)用手试压探头,观测记录仪器显示方向,若方向显示,应调换有关接线,使其符合要求;c)使用桥压可调的自动记录仪时,必须按探头标定的要求,调准桥压值,然后调零(平衡)。6.2.6 采用原位测试微机系统进行记录时,贯入前原位测试微机系统操作应遵守下列规定:a)正确连接探头、电缆、微机,然后开机;b)操作微机,填写工程名称、工程编号和孔号等信息,按要求设置仪器初值,一般在 200500左右;c)用手试压探头,观察初值数字在受力状态下变化情况,若数值变小,应重新接线,使初始值在受力状态下变大。6.3 操作过程 6.3.1 触探主机就位后,应调平机座并用水平尺校准,与反力装置衔接、锁定并随时进行检查;当触探主机不能按制定孔位安装时,应记录移位后的孔位和地面高程。6.3.2 开孔贯入时,应清除影响垂直贯入的块状物,并仔细观察探头与土层接触时的情况,防止锥尖侧移,孔位偏斜。当贯入 1 m2 m 后,探杆如有明显偏斜,应重新移位开孔。DB34/T 22072014 5 6.3.3 贯入速率应遵守本规程第 4.2.1 条的规定,在同一孔中贯入速率应保持均匀。6.3.4 每次加接探杆时,丝扣必须上满;卸探杆时,不得转动下面的探杆,防止探头电缆压断、拉脱或扭曲。6.3.5 贯入过程中,按照下列要求对探头进行归零检查:a)第一次检查应在贯入 0.5 m1.0 m 深度处进行,将探头提升约 10 cm,使之不受力,记取读数,静待 10 min15 min,等记录仪器显示值基本稳定后(以后各次检查不需静待),重新调零,继续贯入;b)贯入中归零检查,宜按每间隔 5 m 进行一次,记取归零读数;c)终孔时必须记录归零读数。6.3.6 贯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地锚的紧固情况,发现松动应及时调整或停止贯入。6.3.7 当采用自动记录仪记录单孔静探量测成果时,记录操作应遵守下列规定:a)将深度记录装置(自整角机)与自动记录仪联接好,用手转动摩擦滚轮,检查记录走纸是否正常,然后将自整角机夹在探杆上,进入贯入记录状态;b)在记录纸上应注明工程名称、孔号、仪器号、探头号、桥压值、探头电缆规格及长度、日期、观测人等项目 c)贯入后,每次归零检查,探杆提升约 10 cm 后,必须在记录纸上标记笔尖所在位置,重新调零也应有记号标明;d)随时注意桥压、划线、走纸情况,深度差异,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贯入,检查处理;e)终孔后,拆除自整角机,关闭仪器,用手转动走纸机构,使孔与孔之间的记录保持一定距离。6.3.8 当采用原位测试微机系统记录单孔静探量测成果时,记录工作应按下列程序操作:a)打开记录系统,选择相应试验项目的量测状态,输入与工程相关的各项参数;b)将微机系统调整至试验状态;c)将自整角机或深度信号记录器连接到探杆上,进入贯入记录状态;d)试验中按本规程 5.3.4 条对探头进行归零检查,终孔时必须读取初值;e)试验结束后,存储试验资料;f)记录贯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或影响正常贯入的情况。6.3.9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贯入:a)贯入深度已达到土方填筑厚度;b)反力装置失效或贯入阻力超过额定荷载值的 20;c)探杆明显弯曲,有断杆危险;d)记录仪显示异常。6.3.10 贯入终止后,应立即起拔探头,防止探头长时间置于孔内,起拔操作应符合以下规定:a)拔起探杆,卸探杆时应防止孔中探杆滑落孔底;b)起拔过程中,应将探杆表面粘附的土体清除干净;c)应理顺探杆中的电缆,依次妥放至探杆箱内;d)探头拔起后应立即拆洗、上油,装复后妥放原处;6.3.11 单孔试验完成后应及时做好以下工作:a)主机离位、收拢;b)拆除反力设备、起拔地锚;c)拆卸电源、收拾仪器设备和工具;d)采用水泥浆对静力触探孔进行封堵。7 资料整理 DB34/T 22072014 6 7.1 静力触探测试资料整理应按单孔进行,每孔从地表 1.0 m 以下,沿贯入深度每隔 10 cm 记录比贯入阻力 ps 或锥尖阻力 qc 和侧壁摩阻力 fs,静力触探试验记录表参见附录 A。7.2 当采用单桥探头时,以比贯入阻力 ps 为横坐标,深度为纵坐标,绘制单孔静力触探成果曲线;当采用双桥探头时,将锥尖阻力 qc、侧壁摩阻力 fs、摩阻比 Rf 与相对应的深度分别绘制静力触探成果曲线。7.3 用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填筑工程质量时,必须与钻孔取样或探坑取样配合使用,沿贯入深度分层取样测试土方填筑干密度值,建立沿相同深度下比贯入阻力 ps、锥尖阻力 qc 和侧壁摩阻力 fs 与干密度 d 之间关系。根据各孔静力触探测试结果,按比贯阻力 ps、锥尖阻力 qc 和侧壁摩阻力 fs 建立拟合方程,换算各孔相同深度的干密度值。7.4 检测成果应至少包含建立的拟合方程、土体干密度值和每孔的静力触探试验曲线。8 土方填筑工程质量评价 8.1 一般规定 8.1.1 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填筑工程质量,应辅以钻孔取样或探坑取样测试土体干密度,将静力触探测得的 ps、qc 及 fs 与干密度 d 进行拟合。8.1.2 当土方填筑层存在薄弱、疏松等质量缺陷时,可根据静力触探贯入阻力参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的界限值进行质量判定。8.1.3 土方填筑较为均匀时,根据静力触探测试的 ps、qc 及 fs 与干密度 d 拟合关系,由各单孔贯入阻力参数换算土方填筑的干密度或压实度。8.1.4 堤防土方填筑工程宜每 300 m 布置 1 个静力触探孔,每个工程静力触探孔总数不少于 3 个,且钻孔数量不宜少于静力触探孔总数的10,至少布置 1 个钻孔;每个钻孔每隔一定距离取一组土样,在地层变化处宜增加取样数量,土样总数量不宜少于 30 个。8.1.5 当静力触探检测土方填筑工程质量存在异常时,应在异常区附近布置钻孔进行验证。8.2 填筑质量评价 8.2.1 当土方填筑存在薄弱层或疏松土层时,应采用静力触探贯入阻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作为标准界限值进行判别,判别标准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土方填筑薄弱、疏松土层判别标准 sp 或cq(MPa)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薄弱 疏松 1.0 1.0 1.5 1.03.0 1.5 2.0 3.0 2.0 2.5 8.2.2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ps 值与土体的干密度值 d 进行拟合,其拟合方程主要有如下五种函数形式公式(2)公式(6):多项式函数:2d 0 1 2ns s n sa a p a p a p.(2)DB34/T 22072014 7 指数函数:dspa be.(3)幂函数:dbsap.(4)对数函数:dln()sa b p c.(5)双曲线函数:d1ssapbp.(6)式中:d 填筑土层干密度值,g/cm3;ps 比贯入阻力,MPa;a、b、c 拟合参数。根据地区经验,也可选择其它函数形式拟合,但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应满足要求。8.2.3 采用双桥探头时,低液限粘性土拟合公式(7)如下:ln 0.077ln 0.139 0.498d c fq R.(7)式中:d 填筑土层干密度值,g/cm3;qc 锥尖阻力,MPa;fR 摩阻比,100/f s cR f q。8.2.4 工程质量评价 8.2.4.1 临界深度内回填土 由于静力触探测试中存在临界深度问题,所以浅层比贯入阻力值不具有代表性,对于浅层回填土宜采用环刀法测试干密度和压实度;测点数量应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8.2.4.2 临界深度下回填土 将各个静力触探孔贯入阻力参数按拟合公式换算得到的回填土干密度值,其值除以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值,计算填土的压实度见公式(8);测点数量应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max100%ddP.(8)式中:P 土的压实度,;d 填筑土层干密度值,g/cm3;dmax 击实试验测得填筑土体最大干密度值,g/cm3。8.2.4.3 按公式(9)计算测点的压实度合格率:测点合格率=合格测点数量/总测点数量.(9)根据合格率计算结果,按相关规范评价土方填筑工程质量。DB34/T 22072014 8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静力触探试验记录表 表A.1 静力触探试验记录表 第 页 共 页 工程名称 静 探 孔 位 置 草 图 孔 号 桩号/位置 孔口高程 孔 深 仪器类型及编号 探头类型及编号 率定系数 测试日期 触探 深度(m)比贯入阻力 ps 锥尖阻力cq 侧摩阻力sf(MPa)摩阻比 100sfcfRq(%)备注 仪表读数(,mV)阻力值(MPa)仪表读数(,mV)侧摩阻力(MPa)操作:记录:校核:_ DB34/T 22072014 9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填筑工程质量技术规程 DB34/T 22072014 条 文 说 明 DB34/T 22072014 10 1 范围 目前,利用静力触探法在检测回填土干密度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其资料整理方法多样,提出的计算公式和评价标准差异较大,不利于该检测技术应用和推广。为规范和统一利用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工程填筑质量技术,本标准从仪器设备、检测方法、资料整理、土方填筑工程质量评价等方面均做了具体规定,其中仪器设备和操作方法可参照 GB/T 12745、TB 10018-2003、SL 237、CECS 04 等相关规程。静力触探检测土方工程填筑质量是基于贯入阻力原理,该原理由美国 ASTM C803 标准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建筑、岩土等工程的质量检测和试验。如建筑工程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岩土工程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袖珍贯入仪试验及液塑限联合试验等。此外,地基砂石垫层也有采用贯入仪、钢筋和钢叉等方法检测填筑质量。贯入阻力原理是是给定贯入力或一定能量,测定贯入器的贯入深度大小,当贯入深度浅,贯入阻力大,当贯入深度深,贯入阻力小;根据贯入器的贯入深度与被贯入材料参数建立的相关关系,测定材料的相关物理和力学属性。静力触探在地层中的贯入阻力方法与上述贯入阻力原理基本一致,但测定方法是将探头在地层(土体)中连续贯入,依此获得贯入阻力值。静力触探在地层半平面域的试验参数(比贯入阻力、锥尖阻力、侧摩阻力等)与土的含水率、干密度之间存在着规律关系,通过建立静力触探试验参数与钻孔取样测得的干密度之间的回归方程,把比贯入阻力值间接换算为土体的干密度值。鉴于回填土性质的复杂性,静力触探法检测土方工程填筑质量过程中应准确建立静力触探试验参数与干密度的回归方程。对于特殊性土料的回填土比贯入阻力与干密度之间关系研究很少,应加强这方面试验研究。4 静力触探检测设备 4.1 一般规定 静力触探测试是用静压力匀速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压入土层中,利用探头内的传感器量测探头阻力,测定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近年来静力触探的新设备、新型探头和新的测试方法不断涌现,但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测量系统和贯入系统两部分。贯入系统:加压设备手摇式、齿轮式和液压式;反力装置地锚、堆载和车辆自重;探杆等。测量系统:圆锥探头单桥探头、双桥探头和孔隙水压力探头;信号传输电缆、声波。上述静力触探设备两大系统中,近年有无电缆测试系统,该系统将探头阻力转换为高频声波信号,通过探杆传送到探杆顶部麦克风,利用麦克风和中控箱,将声波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到计算机接口箱。该测试系统可同时量测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孔隙水压力及探头倾斜度等指标。4.2 贯入系统 国内外大量实测资料表明,同一孔中贯入速度差别过大,会影响到探头的贯入阻力测定值。国外大部分国家采用的标准是贯入速度 1.2 m/min,为使资料与国外资料能够相互引用对比,选取贯入速率为1.2 m/min 是合适的。同时,在不影响测试成果的前提下,为便于适应现场工作,这里参考欧洲地区选用的标准,规定贯入速率为 1.20.3 m/min,允许贯入速度在 0.91.5 m/min 范围内变化。4.3 探测系统 DB34/T 22072014 11 本规定仅定性给出了探头磨损后应更换锥头及侧壁摩擦筒的判断方法,探头的更换条件定量要求可参照表3。表3 不同锥头底面积的探头各部件磨损后更换条件 锥头底面积(cm2)更换条件 锥头 单桥探头侧摩擦筒有效长度 双桥探头侧摩擦筒 直径(mm)锥高(mm)锥面 有效长度(mm)直径 10 35.52 29 不平整 有凹面 55 177 小于锥 头直径 15 43.48 35 68 217 20 50.15 41 79 187 静力触探初期采用静态电阻应变仪进行采集,仪器准确性差、操作误差大、后期整理资料工作量大。通过技术改进,研制了由电子电位差计改装的静探自动记录仪,实现了自动记录功能,资料整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近几年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几代原位测试微机系统,很大的提高了采样精度,尤其是资料整理相当简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鉴于静态电阻应变仪已很少使用,本规程仅规定了静探自动记录仪和原位测试微机系统操作步骤及记录方法。4.3.8 本条是以江苏如皋市大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 2Y-20E 型静力触探车原位测试微机系统为原型来介绍原位测试微机系统。用于静力触探测试的微机还有 LYJ-B 性静探微机、LMC-J110 型智能静探仪等,在使用时,应参考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6 操作方法 6.1 一般规定 探头标定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应严格按照 CECS 04 及相关规范规定的方法,对探头及其测试系统进行标定。应用新型的静力触探仪器和设备前,应对试验测试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包括设备操作、数据读取与存储等方面,同时对现场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教育,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仪器使用安全。8 土方填筑工程质量评价 8.1 一般规定 8.1.1 静力触探法对土方填筑工程进行质量检测时,必须辅助现场取样测试回填土的干密度;当土方回填土较厚时,宜采用钻孔取样,取样筒应为对开土筒,保证原状土样不受扰动;填土较浅宜采取探坑取样。8.1.4 静力触探孔与堤肩或坝肩的距离不宜小于 2.0 m,钻孔距静力触探孔的距离不宜小于2.0 m;钻孔中取土样的距离一般不大于 1.0 m,取土样的深度应尽量相同。为保证拟合公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规定了钻孔取得的有效土样个数。在统计静力触探参数时,应统计钻孔取样深度上下一定距离内的静力触探参数(剔除异常值)的平均值作为代表值,与钻孔取样测得的土样干密度建立关系。如钻孔过程中每 1 m 取一组土样,可选取土样深度上部 0.5 m 至土样深度下部 0.5 m 范围内的静力触探参数(剔除异常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层的土体静力触探参数的代表值,与该深度下土样测得的干密度值建立关系。DB34/T 22072014 12 8.2 填筑质量评价 8.2.2 国内外资料表明,不同土质、不同环境中静力触探的比贯入阻力、锥尖阻力和摩阻比与土体干密度建立的拟合方程差别较大,如多项式拟合、指数函数拟合、幂函数拟合、对数函数拟合、双曲线拟合等。TB 10018-2003 给出的饱和粘性土天然重度 估算经验公式,见表4。表4 饱和粘性土天然重度估算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kN/m3)适用范围(kPa)=8.23ps0.12 ps400=9.56ps0.095 400ps4500=21.3 ps4500 根据表4 和其他行业对土的重度 与比贯入阻力 ps 拟合的结果分析,土的天然重度与比贯入阻力大部分呈幂函数关系。8.2.3 针对淮河流域堤坝填筑常用的低液限土料,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在利用静力触探法检测其填筑质量方面进行专项研究,通过拟合 420 组数据,得出锥尖阻力 qc、摩阻比Rf 与 d 干密度之间的关系,即 ln 0.077ln 0.139 0.498d c fq R。8.2.4 研究表明,临界深度与表层土体的压实度有关。对于水利工程中的土方工程,土体的临界深度宜取为 1.0 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