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52/T 971-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52/T 971-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52/T 971-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52/T 971-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52/T 971-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52/T 971-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01B 16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9712014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Integrated major capsicum plant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otocol 2014-10-30发布 2014-11-30实施发布 发布发布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DB52/T 971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主要病害种类、症状及其发生条件.1 4 防治原则.1 5 综合防治技术.1 附录 A(资料性附录)主要病害症状.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主要病害及有利发生条件.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辣椒主要病害防治常用药剂及安全间隔期.11 DB52/T 971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指导原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果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贵州省植保植检站、毕节市植保植检站等起草。本标准起草人:夏忠敏、刘红梅、莫纯碧、龙 玲、黎藜、吴长松、邵昌余、吴琼、杨光灿、刘春、耿坤、郑明章、龙光泉、蒋平、田斌、周尚峰、黄龙武、胡吉峰。DB52/T 9712014 1 辣椒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识别和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辣椒种植区主要病害的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主要病害种类、症状及其发生条件 3.1 主要病害种类 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炭疽病、疮痂病、病毒病、疫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斑病、青枯病、枯萎病、软腐病等。3.2 主要病害症状 参见附录A。3.3 主要病害发生条件 参见附录B。4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病害发生的各种因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对病害进行有效控制。5 综合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技术 DB52/T 9712014 2 5.1.1 培育壮苗 推广营养坨假植技术,也可根据当地实际,采用直播、营养坨移栽技术等,培育壮苗(参见辣椒漂浮育苗技术规程)。5.1.2 合理轮作 在猝倒病、立枯病、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地块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3年;选择3年未种过茄科作物的肥沃田块作为苗床。5.1.3 清洁田园 生长期及时摘除老叶、黄叶、病叶并清除病株残体,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败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5.1.4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抗逆性强、优质、高产、耐贮运的品种进行栽种。5.1.5 科学浇水施肥 合理灌溉,降低湿度,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采取以施用有机肥为主,适当追施N、P、K肥的平衡施肥技术。5.2 物理防治技术 5.2.1 晒种 播种前将种子摊开晒1 d2 d,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加速发芽和出苗,同时兼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5.2.2 温汤浸种 播种前将种子放在常温水中浸种15 min,捞出后放入50 55 的温水中不断搅拌,15 min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5.2.3 使用银灰膜避蚜 用银灰色地膜进行覆盖,驱避蚜虫,治蚜预防病毒病。方法是采用起垄移栽,栽后选用厚 0.005mm0.01 mm,宽100 cm120 cm的银灰色地膜及时覆盖压实,并在辣椒苗上方划开地膜掏出幼苗,将幼苗四周的地膜开口用土压紧封住。当田间气温超过30 时,及时揭膜培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结。5.2.4 黄板诱杀 用黄板诱杀蚜虫。黄板在田间采取棋盘状放置,每667 m2安置3050块,下端离辣椒植株长定后的冠层最高点15 cm。5.3 生物防治技术 用井冈霉素喷雾防治立枯病;用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喷雾防治病毒病;用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防治疮痂病;用春雷霉素、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用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防治软腐病;用链霉素、多抗霉素喷雾或灌根防治青枯病;用氨基寡糖素灌根防治枯萎病。参见附录C。DB52/T 9712014 3 5.4 化学防治技术 5.4.1 种子处理 用温水将种子预浸4 h5 h,起水后浸入1%的硫酸铜、或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5 min,或浸在100倍福尔马林液中20 min,可预防辣椒种子带菌的炭疽病、疫病、猝倒病、立枯病、疮痂病等;将预浸过的种子放入1000 mg/kg的农用链霉素液中浸30 min,可预防疮痂病、青枯病。用种子重量0.3%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预防猝倒病、立枯病等。用药液浸种后,为避免影响发芽率,要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后,再催芽或直接播种。5.4.2 床土消毒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对棚膜、立柱、土壤等表面喷雾,预防灰霉病;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喷洒苗床预防猝倒病、立枯病等;每667 m2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500 g2000 g,拌细土40 kg60 kg,穴施或沟施,或播种时将药土下垫上覆,预防猝倒病、立枯病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每苗床8 g10 g的药量制成药土施用预防炭疽病、疮痂病、青枯病等;或按每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 g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g的药量配制药土施用预防疫病。5.4.3 主要病害化学防治方法(主要防治药剂见附录 C)5.4.3.1 猝倒病 发病初期,用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5.4.3.2 立枯病 中心病株出现阶段,用杀菌剂喷雾防治,隔7 d10 d喷1次,轮换用药23次。5.4.3.3 病毒病 在有翅蚜集中迁入阶段,用吡虫啉等进行全田喷雾,治蚜防病;在发病初期,用宁南霉素可溶性水剂等杀菌剂喷雾防治,隔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5.4.3.4 疮痂病 发病初期或暴风雨过后,及时用多抗霉素水剂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5.4.3.5 疫病 苗期发病,用甲霜灵等杀菌剂配成药液灌根12次,或在定植前浸根10 min,每窝浇50 ml100 ml坐窝水。大田期发病,刚出现中心病株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对地面、茎基部和枝叶进行喷雾,预防再侵染,隔7 d10 d喷1次,连喷3次;若病情加重,用以上药剂隔5 d7 d,灌根12次。5.4.3.6 炭疽病 发病初期,用碱式硫酸铜悬浮剂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交替喷雾防治,隔7 d10 d喷1次,连喷 23次。5.4.3.7 灰霉病 DB52/T 9712014 4 发病初期,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5.4.3.8 白星病、褐斑病 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或百菌清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连续用药23次。5.4.3.9 白粉病 发病初期,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喷雾,隔7 d10 d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5.4.3.10 细菌性叶斑病 发病初期用春雷霉素、多抗霉素、链霉素等药剂喷雾,隔7 d10 d防1次,连续用药23次。5.4.3.11 青枯病 零星发病田块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或烧毁,病穴用甲醛液或石灰水灌注消毒。出现零星病株时用链霉素或多抗霉素喷雾防治,每隔7 d10 d喷1次,连用34次;或用链霉素、氢氧化铜交替灌根,每株250 g,隔7 d10 d灌1次,连用23次。5.4.3.12 枯萎病 发病初期用氨基寡糖素等药液灌根,每窝灌药液0.5 kg左右,隔7 d10 d灌药1次,连续灌根23次。5.4.3.13 软腐病 在辣椒植株结果期,雨前雨后及时喷药保护,用碱式硫酸铜悬浮剂、链霉素等,交替使用,隔 7 d10 d喷1次,连喷23次。5.5 辣椒主要病害防治常用药剂及安全间隔期 见附录C。DB52/T 9712014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主要病害症状 A.1 猝倒病 猝倒病属于苗期病害,从接近地面的茎基部最先表现症状,初为水浸状,像被开水烫过一样,后变为黄褐色腐烂,可绕茎一周,使幼茎缢缩呈细脖状,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于地。倒伏的幼苗,叶片在一段时间内仍保持绿色,以后失水干枯。湿度大时,病株及附近床土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物(病原菌的菌丝体)。发病苗床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呈团状或核心状,在适宜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病苗倒地较快。A.2 立枯病 立枯病属于苗期病害。主要危害辣椒植株的茎基部,受害植株基部变褐,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具同心轮纹,可绕茎一周,湿度大时可见淡褐色蛛丝状霉。发病部位缢缩,有时上方膨大,形成上大下小的棒锤状。根部腐烂,呈深褐色或黑色。A.3 病毒病 病毒病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生较为普遍,危害后常造成植株落叶、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受害植株一般表现为花叶、黄化、坏死和畸型四种症状。a)花叶和斑驳:叶面、果面出现不规则的褪绿,形成轮廓清晰的浓绿、淡绿、黄绿和失绿部位,相间和交错分布,这种症状称为“花叶”;若各种变色部位轮廓不甚清晰,则称为“斑驳”。b)黄化:病叶均匀地褪绿,变为黄色。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部黄化,发生落叶。c)坏死:植株的细胞和组织死亡。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枯死,称为“顶枯”;枝条和叶柄上还可产生褐色条斑状坏死,沿枝条上下扩展;叶片和果面上则产生形状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有时植株下部叶片上有多种形状不同的坏死斑纹。发生坏死的植株往往严重落叶、落花、落果,有时整株干枯。d)畸形:叶片增厚,细小狭窄,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小,枝叶丛生呈丛簇状。严重矮化的株高不及健康植株的一半。结果少,病果短小,扭曲或卷曲。A.4 疮痂病 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幼苗和成株均能发病,可危害叶、茎和果实,受害后常造成辣椒植株大量落叶、落花和落果。幼苗子叶受害初产生水浸状银白色小斑点,后变为暗褐色凹陷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植株枯死。成株叶片受害在贵州省毕节市表现有两种症状,一种是受害叶片先产生黄绿色水渍状小斑,然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稍隆起,中间浅色,稍凹陷,嫩叶受害沿叶脉生水渍状病斑,可相互连接成条斑,叶片卷缩畸形,重病叶片由叶尖、叶缘变黄干枯并脱落;另一种是受害叶片先产生许多黑绿色或黄褐色的圆形不整齐水渍状斑点,边缘有时带紫红色,中央有轮纹,病部不整齐隆起,呈疮痂状,病斑多时可融合成较大的斑点,引起叶片脱落。DB52/T 9712014 6 茎杆发病初生水浸状褪绿斑,纵向扩展,形成褐色不规则条斑,中间稍凹陷,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木栓化隆起、开裂,呈现疮痂状。叶柄、果柄发病症状与茎杆发病相似。茎杆、叶柄、果柄受害后常造成辣椒植株落叶、落花和落果,严重时全株叶片掉光,变成光杆。果实受害表面产生水浸状褪绿斑点,初期病斑周围常有黄绿色晕圈,边缘有裂口,潮湿时病斑上有菌脓溢出,干燥后残留一层发亮的薄膜。病斑直径0.1 cm0.3 cm,黑褐色,近圆形,稍隆起,呈疮痂状。A.5 疫病 疫病在辣椒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可危害根、茎、枝、叶和果实,引起根系、颈部、茎枝分杈处变黑腐烂,导致枯枝死株。幼苗发病主要在根和茎基部表现症状,茎基部水浸状,暗绿色,以后逐渐形成梭形大斑,病部软腐,变褐缢缩呈蜂腰状,致使幼苗折倒,或呈立枯状死亡。成株发病多在茎基部和枝杈处表现症状,最初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以后扩展成为长条形黑褐色斑,可绕茎一周。发病部位皮层腐烂,缢缩,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明显。根系染病变褐色,皮层腐烂,常导致植株青枯死亡。叶片受害病斑暗绿色,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迅速扩展后使叶片枯缩脱落,出现秃枝。天气干燥时,病斑变褐色而停止扩展。花、蕾受害后变黄褐色,腐烂脱落;果实受害多从蒂部首先发病,最初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稍凹陷,病斑扩展后,全果变褐软腐,脱落。病果表面可产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若天气干燥,病果干缩,多挂在枝杆上不脱落。A.6 炭疽病 炭疽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可危害叶、茎和果实,以危害成熟期和近成熟期的果实为主,果实受害初生水浸状褪绿斑,很快扩大为圆形、近圆形黑褐色病斑,大小不一,有的直径可达2 cm以上,病斑明显凹陷,周边果皮有细小皱纹。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纹,潮湿时表面生有粉红色至淡红色胶质物,病果比健果更易红熟。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相互汇合,病果大部分腐烂或呈烫伤状皱纹,天气干燥时病部干缩。叶片受害最初生成水浸状褪绿斑,以后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后期在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粒点。在较适宜的天气条件下,会发生急性症状,叶片呈烫伤状萎蔫,易脱落。茎部受害形成梭形、不规则形黑色病斑,纵裂凹陷,有时缢缩,易折断。A.7 灰霉病 灰霉病可危害辣椒植株各部位,以幼苗和花、果受害最重。幼苗期受害,小苗发病后下胚轴或幼茎变褐腐烂,植株倒伏,大苗发病子叶由叶缘变黄,水浸状皱缩,可扩展至心叶和幼茎,使植株萎缩倒伏,同时,幼茎上产生的梭形病斑发展后可绕茎一周,使幼茎腐烂变细,植株萎蔫折断。田间湿度高时发病部位长出灰霉。成株期叶、茎、枝条、花器和果实等器官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多从叶缘产生“V”字形病斑,也可在叶面上生成近圆形病斑,初发病时病斑水浸状,边缘不清晰,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生有不清晰的轮纹,病叶干枯。茎和枝条发病生成灰白色至褐色的病斑,可绕茎一周,并由此折断,上部枯死。严重发病造成小枝大量枯死。高湿时,叶、茎各发病部位长出灰色霉层。花瓣受害产生黄褐色或褐色斑点,以后整朵花变褐腐烂而枯萎,上密生灰色霉层。果实受害多从果蒂处开始发病,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大斑,灰白色,表面光滑,果肉腐烂。病部很快扩展至半个或整个DB52/T 9712014 7 果实,表皮破裂,密生灰白色或灰褐色霉层。病果内部或表面可产生黑色米粒状物(病原菌的菌核)。幼果发病多软腐脱落。灰霉病的主要鉴别特点为病部水浸状褐色腐烂,产生灰色霉状物。A.8 白星病 白星病初发生时病斑主要分布在辣椒上部叶片,随着植株的生长,病斑逐渐下移,在分枝开花阶段达危害高峰,病斑多数分布在下部叶片上,呈圆形、近圆形等,略隆起,直径多为1 mm5 mm,中部灰白色或浅灰色,边缘黑褐色。病斑上有较多黑色小粒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中心部分常破裂脱落。严重发生时,造成病株大量落叶。A.9 褐斑病 褐斑病在苗床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以大田期较常见,病斑多时布满整个叶片,发病严重时病叶变黄脱落,造成辣椒减产。发病叶片初生白色小斑,直径2 mm3 mm,以后扩展为灰褐色的圆形、近圆形病斑,直径10 mm15 mm。成熟病斑表面稍隆起,周缘有黄色晕圈,斑中央有一个浅灰色中心,四周黑褐色,略似蛙眼。A.10 白粉病 白粉病可危害植株幼嫩叶片和老熟叶片,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病叶正面呈褪绿斑点或不规则形的腿绿黄色斑驳,边缘不清晰,背面密生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两面都布满白粉。病叶黄化,枯死,脱落。A.11 细菌性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俗称“落叶病”,是辣椒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较小,呈水浸状黄绿色不规则小斑点,扩大后变红褐色或深褐色至铁锈色,病斑膜质,大小不等。病健交界明显。扩展迅速较快,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植株死亡。A.12 青枯病 青枯病病株多在开花期后现症,发病初期,仅枝条顶部嫩叶萎蔫,傍晚还可恢复,病势加重后整株叶片迅速萎蔫,幼叶迅速脱落,出现顶枯和枝枯。植株较大时受害叶色先变淡,后期叶片变褐枯焦。病茎外表症状不明显,有时生水浸状褐色条斑,纵剖茎部维管束变为黄色或褐色,髓部和皮层组织也变色。A.13 枯萎病 枯萎病在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受侵染后幼苗茎部萎缩,根部坏死腐烂,成株期根部变褐,皮层易脱落,枝叶枯黄,病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植株枯死。病株矮小,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渍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有时病部只在茎的一侧发展,形成一纵向条状坏死区,后期全株枯死。地下部根系呈水渍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潮湿时茎基部有粉红色霉层,病株叶片由下而上发黄枯死。DB52/T 9712014 8 A.14 软腐病 软腐病是辣椒果实上的常见病害,田间和贮运过程中都能发生。多于近果柄处发生危害,开始在萼筒周围或害虫蛀孔、伤口周围发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边缘稍凹陷,以后迅速扩展,可使果实全部腐烂。烂果有臭味,果皮变白绿色,破裂后,果内溃烂液体流出,仅残留皱缩的表皮。病果脱落或挂在枝上成僵果。DB52/T 9712014 9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主要病害及有利发生条件 病害 名称 病原类别 传播途径 有利发生条件 猝倒病 真菌:瓜果腐霉 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 病残体、土壤、未腐熟的农家肥、灌溉水、雨水、农具 温度低、湿度大、光照不足 立枯病 真菌: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病残体、种子、土壤、未腐熟的农家肥、灌溉水、雨水和农具时晴时冷,湿度大,播种密、通风不及时 病毒病 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TMV和 PVX:人为传播;CMV和 PVY:蚜虫传播 高温干旱缺水缺肥或氮肥过量 疮痂病 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Dye或Xanthomonas vesicatoria(Doidge)Dowson种子、病残体、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和植株间相互接触 高温高湿,低洼密植,管理粗放,暴风雨、害虫危害、果实遭受日晒造成伤口 疫病 真菌:辣椒疫霉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病残体、土壤、灌溉水 温度27 30,土壤含水量达到40%以上;雨水多,灌溉不当,大水漫灌 炭疽病 真菌:辣椒炭疽菌 Colletotrichumcapsici(Syd.)Butl;胶孢炭疽菌 C.coccodes(Wallr.)Hughes 病残体、种子 气流、雨水、昆虫、农事操作 最适温度25 27。温度高,降雨多,低湿、缺肥、偏施氮肥;暴风雨造成伤口 灰霉病 真菌:灰葡萄孢Botytis cinerea Pers 病残体、种子、气流、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 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 白星病 真菌:辣椒叶点霉 Phyllosticta capsici Speg 病残体、种子、风雨、昆虫、农事操作 高温高湿,低洼积水,密度大,脱肥 褐斑病 真菌:辣椒尾孢 Cercospora capsici Heald.et Wolf 病残体、种子、风雨、昆虫、农事操作 高温高湿,低洼积水,密度大,脱肥 白粉病 真菌:鞑靼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Liv.)Arn 气流 湿度为52%75%,气温为20 25 DB52/T 9712014 10 表B.1 主要病害及有利发生条件(续)病害 名称 病原类别 传播途径 有利发生条件 细菌性叶斑病 细菌: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aptata(Brown et Jamieson)Young.Dye et Wilkie 风雨、灌溉水、田间农事操作 高温、高湿 青枯病 细菌:茄生假单孢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雨水、灌溉水、土壤、病残体、带菌肥料、田间多年生杂草 高温高湿,农事操作、害虫危害造成伤口 枯萎病 真菌:辣椒镰孢 Fusarium oxysporumSchlecht.f.sp.l.vasinfectum Snyd.et Hans土壤、粪肥、病残体、雨水、灌溉水、农具温度24 28,低洼积水、土壤偏酸性 软腐病 细菌:胡萝卜软腐欧氏菌 Erwinia 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Erwinia aroideae(Towns.)Hollandl 病残体、雨水、灌溉水、带菌农家肥、工具、昆虫、田间或贮运环境中发病的植物和植物产品 遇暴风雨、连绵阴雨,低洼积水,田间害虫多,人为或自然造成伤口多 DB52/T 9712014 11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辣椒主要病害防治常用药剂及安全间隔期 病害名称 常用药剂名称 使用剂量 安全间隔期(d)备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 7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7 64%噁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杀毒矾)500600倍液 7 猝倒病 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14 喷雾 5%井冈霉素 10001500倍液 14 立枯病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7 喷雾 10%宁南霉素可溶性水剂 10001500倍液 7 2%氨基寡糖素水剂 600800倍液 7 20%病毒A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3 病毒病 1.5%植病灵乳油 8001000倍液 7 喷雾 47%春王铜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21 72%链霉素可溶粉剂 20004000倍液 2 1%多抗霉素水剂 8001000倍液 7 14%络氨铜水剂 300400倍液 710 疮痂病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7 喷雾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7 64%噁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7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300400倍液 14 灌根 浸根 喷雾 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 8001200倍液 714 72.2%霜霉威水剂 500800倍液 7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300600倍液 15 疫病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 7 喷雾 DB52/T 9712014 12 表C.1 辣椒主要病害防治常用药剂及安全间隔期(续)病害名称 常用药剂名称 使用剂量 安全间隔期(d)备注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350500倍液 3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 7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 7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 14 炭疽病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700倍液 14 喷雾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7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 7 灰霉病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7 喷雾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20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 14 白星病、褐斑病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7 喷雾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 7 20%三唑酮乳油 15002000倍液 20 白粉病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1000倍液 14 喷雾 2%春雷霉素液剂 300500倍液 21 1%多抗霉素水剂 8001000倍液 7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 20004000 2 14%络氨铜水剂 300400倍夜 710 细菌性叶斑病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7 喷雾 10002000倍液 2 灌根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 20004000倍液 2 喷雾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500600倍液 7 灌根 青枯病 1%多抗霉素水剂 8001000倍液 7 喷雾 2%氨基寡糖素水剂 300400倍液 7 14%络氨铜水剂 300400倍液 710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1000倍液 14 枯萎病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可杀得)500600倍液 7 灌根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350500倍液 3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 20004000倍液 2 软腐病 新植霉素 15002000倍液 7 喷雾 _ DB52/T 971-2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