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30 B 44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082 2015 代替 DB11/T 082-1997 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 Mass rearing 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Hymenoptera:Bethylidae)20 15-04-30 发布 20 15-08-01 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T 082-2015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设施条件.2 4 繁蜂寄主选择与贮存.2 5 种蜂准备.2 6 繁育方法.3 7 质量检验.4 8 包装、贮存、运输.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管氏肿腿蜂成虫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生态学特性.5 参考文献.7 DB11/T 082-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 DB11/T 082 1997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与 DB11/T 082 199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 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适当调节了 繁蜂的设施条件;根据北京地区实际情况调整了 繁蜂寄主种 类;细 化 了 种蜂准备 过程;改 进了 质量检验方法;增加了 包装运输的 内容(见第 8章)。本标准 由北京市园林绿 化 局提 出 并归口。本标准 由北京市园林绿 化 局组织实 施。本标准起草 单位:北京市西山试 验 林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梁洪柱、陈倩、张玉博、宁少华、李洋。DB11/T 082-2015 1 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人工繁育 所需 的 基 本条件、繁蜂寄主的选择与贮存、种蜂、繁育方法、质量检验、包装、贮存和运输 等 技术要 求。本标准 适用于北京地区 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2 术语和定义 下 列 术语和定义 适用于 本文件。2.1 管氏肿腿蜂 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 属膜翅目 Hymenoptera肿腿蜂 科 Bethylidae。是青杨楔天牛 Saperda populnea(Linnaeus)、双 条 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等多 种 蛀干害 虫的寄生性 天敌。管氏肿腿蜂成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参 见 附录 A。2.2 繁蜂寄主 hosts for mass rearing 用于 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 活体昆 虫。2.3 种蜂 seed wasps 用于 人工繁育的管氏肿腿蜂 无翅雌 蜂。2.4 接蜂 inoculation 把 管氏肿腿蜂 接入盛 有 繁蜂寄主的 器皿 并加 盖棉塞 的 过程。2.5 虫蜂比 host parasitoid ratio 接 蜂 时 寄主和管氏肿腿蜂的比 例。2.6 种蜂复壮 rejuvenation of seed wasps DB11/T 082-2015 2 通 过 一 定的技术 手段,使 人工繁育 数 代 后发 生 退 化的管氏肿腿蜂 恢复到正常水平 的 过程。3 设施条件 3.1 基础设施 繁育管氏肿腿蜂 需 配 备 面积 比 为 2:6:1的 接 蜂 室、培养室 和贮存 室。生 产能力为每批 2000万头 的 单位 应至 少 配 备 接 蜂 室、培养室 和贮存 室各 20m2、60m2、10m2。接 蜂 室,需 配 备 超净台 和 座椅。培养室,需 配 备 风淋室、换气扇、培养架(90cm 35cm 200cm,共 8层)、加 湿器、冷暖空 调、紫 外 灯 和 干 湿温度计。贮存 室,需 配 备 保鲜柜 和 冰柜。3.2 繁蜂工具 指 形管(10mm 50mm)、接 蜂 笔(1 号平头毛笔)、饲养筐(30cm 20cm 8cm,塑 料 网筐)、棉 塞 等。4 繁蜂寄主选择与贮存 4.1 繁蜂寄主选择 繁蜂寄主 应 选择虫 体体 壁完 整、有弹 性、有光泽、未感病 的 健康 活体。可 选择 青杨楔天牛 Saperda populnea(L.)老熟幼 虫、双 条 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ulsky)老熟幼 虫、大蜡螟 Galleria mellonella(L.)老熟幼 虫、亚洲 玉 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老熟幼 虫、黄粉甲 Tenebrio molitor(L.)蛹(初蛹期)或 大 麦 虫 Zophobas morio(Fabricius)蛹(初蛹期)。4.2 繁蜂寄主贮存 4.2.1 青杨楔天牛 老熟幼 虫和 双 条 杉天牛 老熟幼 虫存 放 于-10 的 冰柜 中,贮存 时 间不 超 过 180d。4.2.2 大蜡螟老熟幼 虫和 玉 米螟老熟幼 虫存 放 于 3 保鲜 箱中,贮存 时 间不 超 过 45d。4.2.3 黄粉甲蛹 和 大 麦 虫 蛹 存 放 于-4 的 冰柜 中,贮存 时 间 为 20d 30d。5 种蜂准备 5.1 种蜂要求 种蜂 应 是 健 壮、交 配 过 的 无翅雌 蜂,体 色黑亮,体 长 3.5mm以上,反 应 灵敏。5.2 种蜂来源 5.2.1 野外采集 在 双 条 杉天牛 幼 虫 期,剖木采集 幼 虫 上 寄生的管氏肿腿蜂 幼 虫 或茧,然 后 在 温度为 25、相 对 湿度为 70%的 培养室 中 饲养至 成虫,选择 个 体 健 壮、适 应 性和繁 殖 力 强 的成虫 作 为 种蜂。5.2.2 种蜂引进 DB11/T 082-2015 3 从其他 单位 引 进 个 体 健 壮、适 应 性和繁 殖 力 强 的管氏肿腿蜂种蜂。5.3 种蜂扩繁 将野 外 采集 饲养 出的 或引 进 的管氏肿腿蜂成虫 用青杨楔天牛、双 条 杉天牛 老熟幼 虫 等进 行 种蜂 扩繁,扩 繁 不 超 过 11代。5.4 种蜂贮存 种蜂 于 5 保鲜柜 中低 温保 存,保 存 时 间不 应超 过 90d。5.5 种蜂复壮 5.5.1 复壮频次 种蜂 应至 少 两年 复 壮 1次,繁 殖 代 数 不 超 过 11代。5.5.2 复壮方法 于 6 7月份,在野 外选 取被 双 条 杉天牛 幼 虫 危 害 的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或桧柏 Sabina chinensis(L.)Ant.,释放 无翅雌 蜂,1个月 后,解剖上述原木,采集 管氏肿腿蜂的 幼虫 或茧,饲养至 成虫,选择 无翅雌 蜂 做 为 种蜂。6 繁育方法 6.1 消毒 玻璃 指 形管 于 烘 干 箱 内 121高 温 消毒 1h;塑 料 指 形管 用 10%NaClO溶液浸泡消毒 1h;接 蜂 笔 用75%的 酒精浸泡消毒 30min;培养室 用 紫 外 灯光 照 消毒 30min。6.2 接蜂 在 超净台 中,混合 3支以上不同 的种蜂管的种蜂,用接 蜂 笔 将其扫 入盛 有 繁蜂寄主的 指 形管。接 蜂的 单 管虫蜂比 见 表 1。表 1 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所用的单管虫蜂比 寄主 寄主虫态 单 管虫蜂比 青杨楔天牛 老熟幼 虫 6:6 双 条 杉天牛 老熟幼 虫 1:4 大蜡螟 老熟幼 虫 1:2 亚洲 玉 米螟 老熟幼 虫 1:2 黄粉甲 蛹 4:4 大 麦 虫 蛹 1:3 注:单 管虫蜂比 中 的 数 值分别 代 表 接 蜂 时一 支 指 形管 中 繁蜂寄主 数 和管氏肿腿蜂 数。如 以 青杨楔天牛 老熟幼 虫 为 繁 蜂寄主 时,应 在 指 形管 中 接入 6头 青杨楔天牛 老熟幼 虫和 6头 管氏肿腿蜂。6.3 培养 DB11/T 082-2015 4 每 300支 接 蜂 后 的 指 形管 放 入 1个 饲养筐 中,并 置 于 消毒 过 的 培养室 中 进 行 培养,培养温度为 24 28、相 对 湿度为 60%75%。每 日 检 查 并 及 时 清 除 发 霉 的寄主。培养 过程 中 每 日早、午、晚 各 强制 通风 30min。培养 35d 45d后,管氏肿腿蜂 开始羽 化。7 质量检验 7.1 检验指标 繁育出的管氏肿腿蜂 中,健康 管氏肿腿蜂的 数 量 达 90%以上、有 翅雌 蜂的比 例 小 于 5%者 方 为 合 格。健康 管氏肿腿蜂 应 具 备 以 下特征:体 色黑亮、体 长 3.5 mm以上、反 应 灵敏。7.2 检验方法 产 量 小 于 每批 1万 管 时,随机抽 取 1%的 指 形管;产 量 大 于 每批 1万 管 时,随机抽 取 的 指 形管 数 不 少于 100管。将 随机抽 取 的 指 形管 中 的管氏肿腿蜂 倒 在 桌 面 上,目 测 其 体 色、体 长;用 手指 敲击桌 面,观察 管氏肿腿蜂 反 应 是 否 灵敏。8 包装、贮存、运输 8.1 包装 直 接 采 用 繁育管氏肿腿蜂的 指 形管 为 基 本包装,选择规 格 为 240mm 270 mm 180 mm的 瓦楞纸 箱 为外包装。每 个 纸 箱 内无 规则 盛 放 1 000支 指 形管。包装 内 附 有 管氏肿腿蜂的 使 用 说明书。包装外 应 标 有防雨、易碎 及 低 温 图 标,并 标 明 管氏肿腿蜂 数 量、出蜂 日期、保 质 期、保 存条件和 注意事项 等 信息。8.2 贮存 管氏肿腿蜂 宜 在 4 8低 温保 存,时 间不 超 过 180d。8.3 运输 可 在 4 25 下 进 行 运输,运输 时 间不 超 过 7d。DB11/T 082-2015 5 A A 附 录 A(资料 性 附录)管氏肿腿蜂 成 虫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A.1 成 虫 形态特征 无翅雌 蜂:体 长 约 3.0mm 4.0mm。头 部褐 色,复 眼 黑 褐 色,上 颚 除 端部 外 红褐 色,唇 基 褐 色;前 胸 背板褐 色 略带红褐 色,中 胸 及 后 胸褐 色 至 深褐 色,并 胸腹 节 深 黄 褐 色 至 红褐 色;腹部 黑 褐 色,背板 6 8节 之 间 颜 色 较淡,黄 褐 色 至 褐 色;足 黄 褐 色,腿 节 和 胫 节 除 基 部 和 端部 为 土 黄色 外,其 余 为 褐 色 到 黑 褐色,跗 节 及 爪淡 黄色 至 黄色。头 部略 成方 圆 形,长 为 宽 的 1.1倍,复 眼 间 的 额部宽 为复 眼 长 的 1.28倍;口 宽约 为复 眼 长 的 1.35倍,复 眼 后 缘 至后头 的 长 度为复 眼纵 长 的 1.71倍,颚眼距 为 口 宽 的 1/4,头 顶稍隆 起,近 口 部鼓 起;上 颚具 3齿,最 前(端)部 的 齿最 大,第 3齿最小,第 2齿 大 小居 中;唇 基 前 缘略呈半椭圆 形 凹 入,具倒“V”字 形 脊突。触角 第 1 5节 长 度 之 比 为 6:2:1:0.8:0.8;柄 节 长 为 最宽处 的 2.25倍,第 2节、最末 节 长 大 于 宽,其 余 各 节 均宽 大 于 长。无单 眼。前 胸背板 中 部 长 略 大 于 其 最 大 宽 度;中 胸背板 长 为 宽 的 2/3;并 胸腹 节 最宽处 位于 后 侧 角处,后 侧 角明显呈钝角状凸 出。头 与 胸部 及 腹部 第 1节 背板 上 具浅 网 状刻 纹。有 翅雌 蜂:体 长 约 3.2mm 4.5mm。体 色 明显较 无翅雌 蜂 深,黑 褐 色;触角 黄 褐 色,支 角突 及 柄 节基 部 2/3褐 色,复 眼颜 色 较 体 色 更 深,为 深 黑 褐 色 至 黑色;唇 基 外 缘、上 颚 大 部 分 深红褐 色;上 颚端缘 黑 褐 色;单 眼红褐 色;颈 黄 褐 色,前 胸 盾片 较 体 色 浅,为 褐 色 至 黑 褐 色;中 胸背板、后 胸 及 并 胸腹 节 颜 色 较深;腹部 黑 褐 色 至 黑色;足褐 色,腿 节 端部、胫 节 端部 色 淡,为 黄色 至 黄 褐 色,跗 节 黄色。翅 透 明,翅 脉 黄色 至 黄 褐 色。头 部 特征与 无翅雌 蜂相 似。复 眼 长 0.12 mm 0.19 mm,单 眼 成 锐 角 三 角 形 排 列;头长 约 为头 宽 的 1.23倍,额宽约 为复 眼 长 的 1.72倍;中 单 眼 与 复 眼 间 距约 为 2侧 单 眼 间 距 的 3.3倍;2侧 单眼 间 距 为 中、侧 单 眼 间 距 的 0.73倍;复 眼 至后头 的 长 为复 眼 长 度 的 1.77倍,颚眼距 为 上 颚 基 部宽 的 1/4。前 胸背板 梯 形,前 缘 弧 形下 倾,背板 中 部 长 约 与 最宽处 等 长。并 胸腹 节 方形,两侧 缘约 平 行,后 侧 角处不 为 钝角状,而 是 圆 滑 下 倾。前 翅 同 雄 蜂前 翅,臀脉 退 化 消 失;翅 痣 中 等 长 度,位于 前 翅 1/3处。雄 蜂:体 长 2.65mm 3.2 mm。体 色 较深,褐 色 至 黑 褐 色;触角 和前、中 足褐 色,后 足褐 色 至 深褐 色。头 长 约 等于 头 宽;额宽 为复 眼 长 的 1.87倍;额 与 头 顶 上 具 弱 的 细 密 网 状刻 纹。上 颚具 4齿;端齿 大 而尖。触角 前 4节 长 度 之 比 为 50:26:15:15;复 眼 大,突 出。单 眼小,呈 锐 角 三 角 形。头、中 胸背板 上 的 网 状刻 纹 明显,大 部 分 光 滑而 有光泽。前 翅无 臀脉;翅 痣 中 等 长 度,位于 前 翅 1/3处。1 A.2 生物学特性 管氏肿腿蜂 在 北京 一 年 发 生 5代,以 受 精 雌 虫 在 天牛 虫 道 内 越冬,翌 年 4月上中 旬 出 蛰 活 动,寻找 寄 主。其 钻 蛀 能力 极 强,能 穿 过 充满 虫 粪 的虫 道寻找 到 寄主。雌 蜂 爬 行 迅速,1 min可 爬 行 0.5 m左右。肿腿蜂 为 体 外寄生蜂,其 寄生 活 动 可 分 为 5个 步骤:(1)麻痹 寄主;(2)取 食 发 育;(3)清 理 寄 主 周 围 环境;(4)产 卵;(5)育 幼。肿腿蜂 用 尾刺蛰刺 寄主 注 入 蜂 毒,将 寄主 麻痹 后,拖 到 隐蔽 场所,然 后 守卫警戒。肿腿蜂 通 过 取 食 寄主 体 液 补充营 养,为产 卵 作 准备。有 些 小 型 昆 虫,在 肿腿蜂 蛰刺 取 食过程 中 就已死亡;而 一 些 体 型 过 大 的寄主,不 能 被其 麻痹 产 卵。肿腿蜂的 产 卵 量 在 几粒 至 几十粒 不 等。在 青杨楔天牛 幼 虫 上 一 次 最 多 能产 76粒,若 寄主 营 养 足 够,其 都 能正常发 育成 子 代蜂。一头 雌 蜂 一 生 能产 卵 29 290粒,平 均 136粒。肿腿蜂 产 卵 后,能 将 掉离 寄主的 卵 或 幼 虫 移 到 寄主 体 表,搬 开 发 霉 有病 的寄主 体,将 老熟幼 虫 从 寄主 残 体 处 移 至 干 净 的 地 方 集中 吐丝DB11/T 082-2015 6 做茧 化 蛹,始 终守护 后 代。有 学 者 推 测 母 蜂 有 与 子 代蜂 交 尾,继续寻找 寄主繁 殖 后 代的 习 性。一头 雌 蜂一 生 最 多 能 寄生 5头 青杨楔天牛 幼 虫,可 繁 子 蜂 247头。育出的 子 代蜂 若 超 过 100头,则 25%为 雄峰。雄 蜂羽 化 早 于雌 蜂 1 d 2 d,常 咬破 蜂 茧 与 茧 内雌 蜂 交 尾。雌 蜂 寿 命 长 于 雄 蜂,野 外 自 然 发 生的 越冬 代 雌 蜂可 存 活 210 d 左右,当 年 各 代 在 找 到 寄主的条件下 能 存 活 60d 90d,否 则 20d左右 即 死亡。雄 蜂 寿 命 一 般6 d 9 d。雌 蜂 在 2 5 下 平 均 寿 命 283d,可 较 长期 冷 藏,仍 不 失 去 生 命 力。A.3 生态学特性 肿腿蜂的 发 育与 温度 密 切 相 关。15 以 下 时 雌 蜂 不 能产 卵;23.1 时完 成 一 个 世 代 需 53 d 62 d;25.9 需 29 d 30 d;28 30 时 需 21 d 24 d。卵、幼 虫、茧、蛹 的 发 育起 点 温度 分别 为 11.85、14.69、11.51、12.58;有 效 积温 分别 为 46.69日 度、73.21日 度、225.42日 度、359.27日 度。该 蜂 对 湿度 的 应 用 范围 较 广,在 相 对 湿度 40%90%条件下 均 能正常发 育,但 相 对 湿度大 于 80%时 茧 易 发 黄。肿腿蜂的成虫和 蛹 均 能 经 受-24 的 低 温,能 在 海拔 1 200 m 1 450 m 的 地区 越冬,但 在 海拔 1 700 m以上 时,因 冬 季 气温 低,肿腿蜂 不 能 越冬。DB11/T 082-2015 7 参 考 文 献 1 杨 忠岐,王 小 艺,曹 亮 明,等.管氏肿腿蜂的 再描 述 及 中 国硬皮 肿腿 属 Sclerodermus(Hymenoptera:Bethylidae)的种 类 J.中 国 生物 防 治 学 报,2014,30(1):1-12.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