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93.080.20 P 66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10412015 贵州省红粘土和高液限土路基 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ed Clay or High Liquid Limit Soil Subgrades in Guizhou province 2015-06-19发布 2015-12-19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2/T 10412015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堤填筑要求.2 5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零填、挖方路基要求.8 6 路堑边坡防护要求.9 DB52/T 10412015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指导原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果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贵州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覃俊、罗强、吴立坚、周勇、梅世龙、邓捷、许湘华、许明雷、管桂平、杨俊陈健蕾、李克伟、谢明宇、唐华伟、郑甲佳、宋常军、卞晓琳、王俊喆。本标准为首次发布。DB52/T 10412015 1 贵州省红粘土和高液限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的术语和定义、路堤填筑要求、零填与挖方路基要求和路堑边坡防护要求。本规范适用于贵州省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的新建工程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的设计与施工,其它等级公路和改扩建工程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JTG D30-2004、JTG F10-2006与 JTG E40-200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红粘土 Red clay 碳酸盐类岩石在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和红土化后形成的褐黄、褐红色坡积、残积粘性土。3.2 高液限土 High Liquid Limit Soil 液限(100 g锥试验)超过 50%的细粒土。3.3 CBR 承载比(加州承载比)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表征路基土、粒料、稳定土强度的一种指标。即标准试件在贯入量为 2.5 mm 时所施加的试验荷载与标准碎石材料在相同贯入量时所施加的荷载之比值,以百分率表示。3.4 最大 CBR 承载比 Maximum California Bearing Ratio 红粘土、高液限土在击数一定时,当含水率较低时,击实后的 CBR 值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DB52/T 10412015 2 而当含水率达到某一值时,CBR 值达到最大值,此时含水率继续增加反而导致 CBR 值的减小。CBR 值的这一最大值称为最大 CBR 值。3.5 最大 CBR 含水率 Maximum water content under Maximum CBR 与最大 CBR值相对应的土的含水率。3.6 天然稠度 Natural Consistency 土的液限与天然含水率之差和塑性指数之比,称为土的天然稠度。3.7 路床 roadbed 路面结构层底面以下 0.8 m 或 1.2 m 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分为上路床及下路床两层。上路床厚度0.3 m;下路床厚度在轻、中等及重交通公路为 0.5 m,特重、极重交通公路为 0.9 m。3.8 路堤 embankment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堤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路面底面以下0.8 m1.5 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3.9 路堑 Cutting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3.10 填石基底层 rock-fill basement 原地面清表后采用水稳性好的石料填平,作为红粘土和高液限土路堤具有良好水稳性的基础部分,其最薄处厚度不低于 0.5 m。4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堤填筑要求 4.1 填料要求 4.1.1 贵州省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多由灰岩和白云岩等碳酸盐类母岩风化而来,一般分布于中低山及缓丘的山坡上。风化程度高,粗颗粒含量少,液限多在 50%75%,个别超过 90%;塑限多在 28%42%之间;天然含水率多在 35%50%之间;CBR 值多在 315 之间,分布范围较宽。DB52/T 10412015 3 4.1.2 用于公路路基填筑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液限宜小于 75,超过此液限则应进行技术论证并确认可行后方可应用。4.1.3 用于公路路基填筑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 CBR值应不小于 3,CBR 试验按照本规范 4.3.5 条要求执行。4.1.4 用于路基填筑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天然稠度宜大于 0.7,亦即压路机能够进行正常碾压而不致打滑。液限、塑限对稠度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应确保液限、塑限试验结果的准确性。4.2 适用范围 4.2.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可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基顶面 150 cm 以下范围的填筑;可用于二级公路路基顶面 80 cm 以下范围的填筑。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适用范围示意图如图 1 所示。路床和上路堤红粘土(高液限土)填石基底层原地表要求清表、开挖台阶路面层 图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填筑结构示意图 4.2.2 采用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用于路基填筑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基顶面 150 cm 以下范围和二级公路的路床(路基顶面 80 cm 以下范围)应采用水稳性好的石渣、砂砾等粗粒料填筑。路床填料最大粒径不超过 100 mm,应有较好的级配,不均匀系数应 Cu 大于 5,曲率系数 Cc=13,粒径小于 5 mm的含量小于40%。4.2.3 路基浸水部分、桥台背、挡墙背、涵洞背等部位不宜采用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4.2.4 陡坡路基不宜采用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若确需应用,应论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做好防排水措施。4.2.5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只可用于高度不超过 25 m 的路基。当路基中包含其它填料时,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宜用于路基上面部分填筑。4.2.6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完成填筑后应有 6 个月以上的自然沉降稳定期方可铺筑路面,因此应考虑工期安排。4.2.7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应满足地基和路基整体稳定要求。当边坡高度小于 8 m 时,坡率宜为 1:1.5;当边坡高度大于 8 m 时,宜设置边坡平台,平台宽度宜为 2 m,第一级路堤边坡坡率宜为 1:1.75,其余为 1:1.5。4.3 试验要求 4.3.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在填筑前应进行表 1 中的试验项目,试验土样应注明取样位置和深度。DB52/T 10412015 4 表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试验项目 序号 试验内容 序号 试验内容 1 天然含水率(%)4 最佳含水率(%)2 液、塑限(%)5 最大干密度(g/cm3)3 颗粒筛分 6 承载比CBR 4.3.2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击实试验、CBR试验应采用湿土法制件。4.3.3 颗粒筛分试验应采用水洗法。4.3.4 酒精燃烧法比烘干法的含水率约低 3 个百分点,因此含水率试验应采用烘干法。4.3.5 CBR 值是判别路基填料能否应用的关键指标,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击实曲线(密实度曲线)与其 CBR 曲线相分离,呈双驼峰曲线,因此其 CBR 试验与一般的土有所不同。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 CBR 试验应符合以下要求:a)调查确定料场土的含水率范围;b)当土的含水率不变时,调整 CBR 试验制件击数,其 CBR 值将随之改变,不同击数下的 CBR 最大值,称为该含水率时的最大 CBR。土的含水率越大,最大 CBR 值所需击数越少,反之亦然;c)当土的制件击数保持不变,调整土的含水率,其 CBR 值将随之改变,其 CBR 最大时的含水率称为该含水率时的最大 CBR。击数越大,最大 CBR时土的含水率越小,反之亦然;d)现场土的含水率一般在某一范围内,为了确定该范围内路基土的 CBR值,需进行不同含水率、不同击实功的 CBR 交叉试验。室内试验土的含水率范围应涵括现场路基填料可能的含水率,以揭示土在不同工况下的 CBR 强度特性,用于指导施工。CBR 试验时具体制件击数根据试验经验确定,当缺少试验经验时,可参考表 2 进行,必要时可增加不同击数的试验数量,每个土样含水率的间隔宜为 35 个百分点或稠度间隔 0.10.15;e)绘制不同含水率时土的 CBR 试验结果曲线,如图2 所示,根据 CBR 大于3 的要求,确定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的可用含水率范围。表2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 CBR试验 湿密度w(g/cm3)干密度d(g/cm3)含水率(%)稠度Wc 重型 层数x击数 泡水前 泡水后 泡水前 泡水后压实度(%)承载比 CBR(%)线膨胀率(%)3x13 3x20 0.7 3x30 3x20 3x30 3x40 3x30 3x50 1.2 3x98 DB52/T 10412015 5 0246810123x303x503x983x253x403x603x203x303x403x153x253x353x133x203x3030 33.4 38.5 43.2 47.8CBR值含水率与击实功图2 不同含水率时土的 CBR试验结果曲线 4.4 地基处理 4.4.1 稳定斜坡上地基表层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面横坡缓于 1:5 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可直接碾压后填筑填石基底层;b)地面横坡为 1:51:2.5 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 2 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4.4.2 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或地表水较丰富时,应提前开挖纵向及横向边沟排水,以降低路基范围的地下水位及疏干地基,边沟深度可根据地下水位确定,一般不小于 0.5 m。4.4.3 存在地表汇水、泉水和地下潜水的沟谷型填筑体应做好相应的排水措施,防止水渗入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4.4.4 特殊地基应按规范要求处理,处理后的地基与路基应满足整体稳定与工后沉降控制要求。4.5 试验路铺筑 4.5.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在填筑前应先铺筑试验段。试验段铺筑应达到以下目的:a)检验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用于路基填筑的适用性;确定土的碾压含水率范围;b)确定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的压实标准。压实标准通过现场实测压实度确定,同时压实标准所对应的路基 CBR 值不小于3;c)确定合适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碾压施工工艺,包括上料方式、运输便道、摊铺工艺、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机具组合、晾晒速度及翻松设备等。4.5.2 试验路作业流程如图 3所示,试验内容与步骤如下:a)压路机等机械设备为正常使用的型号;b)试验段的确定应满足如下条件:1)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具有典型代表性且填筑方量较大;2)地形地貌平坦;3)地质状况较好;4)试验段长度不短于 100 m。c)试验检测指标主要为压实度。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天然含水率较高,易弹簧,因此碾压遍数少。试验路从第 1 遍开始,每单程碾压一次即需检测压实度与沉降差,压实度采用灌砂法,压实度每次检测点数不少于 6个。DB52/T 10412015 6 d)绘制碾压遍数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根据现场实测压实度(或干密度)与含水率,与室内 CBR试验结果(表 2 和图2)进行对比,采用插值的方法确定现场路基的 CBR 值,以此判断路基的CBR 值是否满足要求。e)根据实测路基压实度与 CBR 值,确定相应的压实度标准。f)总结施工工艺,确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与验收标准。图3 试验路作业流程 4.6 路堤填筑 4.6.1 路基填筑前应先作清表处理。路基底部采用填石路堤,填石料应有良好的水稳性。填石料从最低处开始分层水平填筑,每层厚度不超过 0.5 m,填石料的最大粒径不超过 300 mm,沿路基横向水平填筑,填石层厚度不少于 0.5 m,如图 1所示。质量检测按填石路基执行,以施工工艺控制为主,配合沉降差检测,最后两遍的沉降差小于 5 mm 则认为合格。4.6.2 当填石基底层填料的粒径 D60大于100 mm 时,应在顶部设置石渣或无纺土工布反滤层。石渣反滤层厚度不小于 0.3 m,最大粒径不超过 100 mm,应有较好的级配。无纺布反滤层的厚度不得小于 3 mm,抗刺破与撕裂指标应符合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反滤层上面进行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填筑。4.6.3 路基纵向地形变化较大,填石基底层沿纵向无法填筑同一水平高度的,应设置台阶进行搭接,每级台阶高度不高于 0.5 m,台阶长度及搭接长度不小于 3 m。4.6.4 路基横向超宽填筑不宜小于 0.5 m。DB52/T 10412015 7 4.6.5 压实层厚不得超过 0.3 m。松铺厚度宜在 30 cm35 cm,当填料需要翻拌晾晒时,为了提高晾晒效果,松铺厚度可减薄至 25 cm30 cm。4.6.6 宜采用羊足碾压路机,压路机最大激振力不宜超过 40 吨。碾压路线按先两边后中间的方式。当土的稠度小于 1.0 时,宜采用静压碾压方式,当土的稠度大于 1.0 时,可采用先静压 1 遍,后低频弱振的碾压方式。碾压遍数由试验路确定,一般 2遍即可,在土体软弹前停止碾压。4.6.7 质量检测以施工过程记录及压实度指标进行控制。压实度标准根据试验路确定结果执行,压实度应在 85%93%之间,实际操作中不得一律直接取低限。压实度的检测频率每 1000 m2检验2 点,不足1000 m2时检验 2 点。4.6.8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堤应优先安排施工填筑,以利于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堤的自然稳定。4.6.9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料来源不同,性能相差较大时,应水平分层填筑。4.6.10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堤应避免雨天施工,避免松土被雨淋湿。施工中应保持作业面横坡不小于3%,路基施工期间应设置边沟以防路基被雨水浸泡。雨后作业面,应经晾干重新压实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4.6.1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含水率较高,运料车在碾压后的路基表面行驶车辙过深时,可在路基边缘填筑石渣便道,以利于上料运输。4.6.12 运输车辆在石渣便道上卸下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料后,用推土机进行推平。当填料粘车时需用挖机辅助卸料。4.6.13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应连续施工,压完一层经检测合格后马上进行下一层的填筑,防止作业面因水分蒸发而开裂。对于碾压完成的作业面,如长时间不能进行下层施工,路基顶面应采取防裂措施。4.6.14 当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至下路堤顶面,路基表面需平顺,考虑到路基沉降宜预留 5%的横坡,以确保路基沉降后能顺利排出渗入路基顶面的水。4.6.15 采用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床与上路堤(路基顶面以下 150 cm)和二级公路的路床(路基顶面以下 80 cm)应采用遇水不易崩解的石渣、砂砾等粗颗粒填料,填料及填筑工艺规定如下:a)粗颗粒填料粒径小于 2 mm 的含量不得超过 15%,当肉眼观察无法判断时采用筛分法进行小于 2 mm 的含量检测。b)上路堤碾压层厚不超过 50 cm,填石最大粒径不超过 20 cm。c)路床碾压层厚不超过 40 cm,最大粒径不超过 10 cm,路床填料应有较好的级配,不得有明显的粗粒料集中的现象。d)路床顶面采用最大激振力 40 吨以上的压路机碾压 6 遍或以上,表面无轮迹。路床顶面标高不得用细粒土贴皮找平。4.6.16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堤可采用常规的边坡防护方式,如:拱形护坡、菱形骨架等。在地表迎水面设置边沟。4.6.17 对于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路段可采用挡墙收坡,在挡墙底部每隔 2 m3 m 设置一个泄水孔,泄水孔直径不小于 5 cm。挡墙高度超过 2 m 时,应在墙背设置厚度不小于 50 cm的砂砾或其他透水性材料排水层;排水层顶部应用厚度不小于 50 cm 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层封闭。4.6.18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高度超过 10 m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应进行沉降观测,路线纵向上每300 m400 m 设一观测断面,地形和路基高度变化大的地方可适当加密,不足 300 m 的路段单独设观测断面。4.6.19 每一观测断面设置 3 个沉降观测点,如图 4。沉降观测采用沉降板,沉降板分别埋设于路堤中央和两侧路肩位置。沉降板在竖向上分别埋置于原地面和路基顶面,以反映路基和地基的压缩变形量。DB52/T 10412015 8 图4 路基沉降与位移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4.6.20 沉降板的加工、埋设、接长与安全警示规定如下:a)沉降板由钢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底板尺寸不小于 40 cm40 cm1 cm,测杆直径以 4 cm 为宜,保护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留有适当空隙为宜。b)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 50 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 50 cm。c)在沉降板周围设置警示框,避免施工破坏,确保人员安全,如图 5 所示。图5 路基沉降板埋设与警示保护图 4.6.21 可能存在较大侧向位移的路基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如图 4所示。观测点埋设于最大水平位移处,一般位于路基坡脚,该位移观测点兼作沉降观测点。4.6.22 沉降与位移观测频率在路基填筑期间每周一测,间歇期 2周一测,自然稳定期 1月一测,根据观测值变化适当调整观测频率。观测精度误差应小于 1 mm。4.6.23 将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的沉降观测结果绘制成沉降量时间曲线,分析路基的稳定性、沉降变形规律与发展趋势,为路面铺筑提供依据。4.6.24 路面铺筑时路基最后三个月的沉降量应小于 10 mm。5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零填、挖方路基要求 5.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零填及挖方段路基应进行换填处理,如图 6 所示。换填厚度按如下规定处理:a)路基顶面以下 150 cm 范围内发育有石柱、石笋时,应将该范围内的石柱、石笋等予以清除。b)与岩石交界处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天然含水量普遍较高,若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厚度小于 DB52/T 10412015 9 150 cm,应将基岩面上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完全清除并换填。c)若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厚度超过 150 cm,应将路床范围内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挖除并换填。图6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零填、路堑换填示意图 5.2 换填材料应采用水稳性好的石渣、砂砾等粗颗粒填料,填料最大粒径上路堤不大于 20 cm;路床不大于 10 cm。路床填料应有较好的级配,不均匀系数应 Cu大于 5,曲率系数 Cc=13,粒径小于 5 mm的含量小于 40%。5.3 作为路基填料的土方,应分类开挖分类使用。5.4 零填、路堑路段开挖至底部后,应尽快进行换填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底面标高以上预留30 cm 厚的保护层,以防长期曝露后土的性能发生开裂和软化。5.5 零填、挖方段换填路基质量检测与控制采用填料与施工工艺双指标控制,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a)路床填料粒径小于 5 mm的含量小于 40%,单个测点含量不大于 50%。目测法不能确定粗颗粒含量时,需进行试验检测,检测频率每 2000 m2检验 2 点,不足 2000 m2时检验 2 点,检测方法采用挖坑法。b)最大激振力 40 吨以上的压路机碾压 6遍以上,表面无轮迹。5.6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堑边沟深度在 60 cm80 cm;边沟宜采用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现浇;为增加行车安全性,并防止边坡坍塌冲刷物堵塞边沟,边沟外侧应设宽度不小于 1 m 的平台,边沟宜采用盖板覆盖。6 路堑边坡防护要求 6.1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堑边坡高度不宜超过 20 m,否则应与隧道方案比选。路堑边坡设计应遵循“缓坡率、宽平台、固坡脚”的原则。6.2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堑边坡高度超过 10 m 时应进行稳定性检算,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时,宜采用饱水剪切试验和重复慢剪试验等强度指标。6.3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堑边坡极易坍塌,防护方式参照表 3,当有条件时宜在表 3 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坡率后采用生物防护。表 3 中的边坡高度指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堑边坡的高度,而不是指整个边坡的高度。DB52/T 10412015 10 表3 路堑边坡防护方式 边坡高度(m)边坡坡率 平台宽度(m)适用防护方式 6 1:1.251:1.5/生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常用工程防护措施有:矮脚墙、骨架(拱形、菱形、人字形)等 610 1:1.51:1.75 2.0 工程防护加生物防护,常用工程防护措施有:挡墙、骨架(拱形、菱形、人字形)、加强型(支撑渗沟)骨架等1020 1:1.51:2 2.0 工程防护为主,生物防护为辅,常用工程防护措施有:满铺式护面墙、窗式护面墙、锚杆框架加菱形砖护面、挡墙等 6.4 路堑边坡坡面防护宜采用骨架植物防护,边坡稳定性不足时应增设支挡工程。6.5 全封闭的圬工防护,地面横坡为 1:51:2.5 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 2 m。应在墙背设置厚度为 0.15 m0.30 m 的排水垫层,圬工应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距宜为 2.5 m3.0 m,泄水孔采用直径 5 cm10 cm的 PVC管。6.6 拱形、人字形骨架防护应每隔 10 m15 m 设置一道宽 2 cm的沉降缝,缝内用沥青麻絮填塞。基础砌筑前,基底应夯实,压实度大于 90%,骨架采用挖槽法施工。6.7 骨架防护、护面墙等基础应设置在稳固的地基上,埋置深度根据地质状况确定。当坡面无基岩出露时,护面墙的前趾应低于边沟铺砌的底面。6.8 设置平台的边坡宜在平台上设置纵向排水沟,排水沟纵坡坡率不小于 3%,沟沿略低于地表。平台采用 5 cm 厚砂浆封面或满铺 15 cm厚浆砌片石且表面 2 cm砂浆抹面封闭。6.9 做好地表与地下排水系统的综合设计,及时引排地面水和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发育状况,因地制宜在堑坡坡面上设置仰斜式排水孔、支撑渗沟。6.10 宜保留坡顶的植被与覆盖层。在坡顶设置拦水埝(或截水沟),截水沟边沿略低于地表,保证周围水体进入排水沟,截水沟的纵坡不应小于 3%。6.11 坡面上不得出现集中冲刷,否则应增设、修复和完善骨架与裙边的导流设施。6.12 骨架周边与未防护的坡面衔接处,应完全封闭,护面墙顶部宜用土夯实密封,防止水流渗入引起破坏。6.13 挡墙背应设置厚 0.3 m0.5 m 的排水垫层。6.14 护面墙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直径 5 cm 的 PVC 管。6.15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堑边坡在开挖后的第二、第三个雨季坍塌严重,因此,坡面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防护,防止坡面开裂渗水,加速坍塌。6.16 坡面出现局部的坍塌与冲刷时,宜采用植生袋或浆砌片石予以填补,以保持坡面平顺。6.17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本身不易长出植物,生物防护宜采用挂网客土草灌喷播。将植物种子、保水材料、稳定材料、疏松材料、植生土和肥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压缩空气喷至坡面,盖上无纺布,淋水养生至成坪。6.18 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边坡开挖与防护施工宜避开雨季。_ DB52/T 1041-20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