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1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602014 缓坡耕地建设技术规程 2014-11-11发布 2014-12-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602014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工程规划.1 5 工程标准.3 6 工程施工.4 7 管理维护.5 DB51/T 1860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孝强、黄有胜、蒲波、陈琨、赵燮京、蒲勇等。DB51/T 18602014 1 缓坡耕地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缓坡耕地建设工程规划、工程标准、工程施工与管理维护。本标准适用于与四川省缓坡耕地建设有关的规划、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以及项目的评估、施工建设、检查考评和验收等活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NY/T 309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 525 有机肥料 DB51/T 379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51/T 846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 DB51/T 1386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耕地 Farmland 指常年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和旱地。3.2 缓坡耕地 Gentle Slope Farmland 是指地面坡度在515之间且基本连续一致的较为集中连片的旱地。3.3 缓坡耕地建设 Gentle slope farmland construction 是指通过采取坡面整理工程(地面平整、地块调形、增厚土层)、坡面水系治理、田间道路和地力建设等措施,对缓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提高其生产能力的相关活动。4 工程规划 DB51/T 18602014 2 4.1 资料收集 4.1.1 改造区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4.1.2 土地利用现状:参照 GB/T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相关规定,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等类型进行调查。4.1.3 坡耕地基本情况: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水土流失量及面积,农田基础设施现状、坡度状况、土层厚度、土壤肥力、农作模式、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等。4.1.4 图件和技术资料:地形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壤侵蚀图等资料;相关标准,工程定额和当地物价等资料。4.2 资料分析 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改造区水土资源条件、坡面水系分布、道路分布,坡耕地利用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缓坡地建设工程范围、建设措施布局和分区,并在图上做好标记。4.3 野外勘察 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结合实地进行踏勘与座谈访问,对室内规划的成果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4.4 方案确定 4.4.1 进行野外踏勘与测绘,结合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从项目建设条件、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项目建设必要且可行的条件下,初步拟定工程建设内容与布局。4.4.2 根据实地踏勘情况和测绘成果,结合拟定的建设内容与单体工程,编制工程设计方案,确定单体工程参数,计算工程量;根据相关概(估)算定额标准,编制投资概(估)算方案。经反复比较论证后确定缓坡地改造区工程最优方案。4.5 规划内容 缓坡耕地建设主要由坡面整理工程、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地力建设工程构成。4.5.1 坡面整理工程规划 坡面整理工程规划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针对不同的地面坡度、土层厚度、气候条件、自然台位、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障碍因素、种植模式、改后利用方向等因素实地规划,打破地块间界限,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统一规划。以坡面台位为规划单元,以道路和固定渠道为骨架,合理布置坡面地块大小,规划单元内应有水源保障。对高差较小的相邻地块应进行合并,规范调整土型,降缓坡度,减少台位,尽可能扩大耕地面积。对地形有波状起伏的坡面,应通过地面平整和增厚土层措施,使地表平整度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4.5.2 坡面水系工程规划 坡面水系工程应重点规划坡面排水系统、拦截系统,并辅以配套水源和灌溉工程。规划要做到渠池配套齐全,形成沟沟相通、池沟相连的截、蓄、灌、排、引相结合的坡面水系网络。4.5.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 田间道路工程包括机耕道和生产路工程。要根据生产、生活需要,以及规划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进行规划。本着占地少、生产方便、便民出行、投资省、利用率高、线路最合理、行驶安全的原则,科学DB51/T 18602014 3 规划布局机耕道与生产路,保证田间路网布设密度合理,提高作业效率和降低耕作成本。机耕道一般应在规划单元周边布设,包括机耕干道和机耕支道,机耕道建设应能满足当地农产品运输与农业机械作业的通行要求,要合理布设农机下田通道。生产路布设应根据缓坡耕地地形条件,沿等高线布设,与机耕道进行配套建设,方便村民出行与农事作业。4.5.4 地力建设工程规划 地力建设工程规划以提高缓坡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为原则,重点从地力培肥措施方面进行规划。5 工程标准 5.1 坡面整理工程标准 5.1.1 地面坡度 对于地面坡度小于10的坡耕地,可保持原有地面坡度不变;对于地面坡度在1015之间的坡耕地,可因地因势适当降低地面坡度。5.1.2 地块调形 地块调形应因地制宜,根据规划单元大小和形状,对规划单元内的地埂进行取消或合并,地块形状相对规则,地块纵向坡长应在50m350m之间,横向长度100m5000m之间,调整后地块大小应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5.1.3 地面平整度 对地形有波状起伏的坡面,根据机械化耕作的要求进行耕作田面平整,平整后应使地块耕作面纵向坡度应与地面坡度保持一致,横向坡度小于1/8001/500,耕作面起伏高差应15cm。5.1.4 土层厚度 缓坡耕地土层厚度应60cm,耕作层15cm。5.2 坡面水系工程标准 5.2.1 排水工程 缓坡耕地排水工程应包括地块边沟、沿山沟和排洪沟建设,合理布局,形成完整的坡面排水体系。地块边沟为土沟,沟深20cm30cm,沟宽30cm40cm,边坡系数1:0.51:1。地块边沟应结合春夏季农事在坡面开挖,减缓强降雨对坡面冲刷,增强地块排水能力。沿山沟根据规划单元山形、地势、集雨面积和坡长进行布局,一般在规划单元与山丘交界处布置,主要是防止山洪直接冲刷坡面。沿山沟末段与排洪沟相通,过水断面应以控制单位集雨量多少计算而定,保证设计排水能力。排洪沟在集雨面较大,汇水集中的地方修建,在坡面平缓处应设置沉沙池,一般设计为长方形,容积lm32m3。排洪沟要从上到下,分段按来水汇流面积计算断面流量。排洪沟断面一般为矩形和梯形,应采用砖、石、混凝土衬砌,设计要符合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排水标准应满足GB/T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6.4.7要求。DB51/T 18602014 4 5.2.2 拦截工程 拦截沟主要作用是拦截长缓坡地表径流,减缓降雨冲刷耕地。缓坡耕地坡长100m,沿等高线方向,在坡面由下而上每隔50m设置一条拦截沟,拦截沟断面一般为矩形和梯形,应采用砖、石、混凝土衬砌。5.2.3 水源工程 缓坡耕地建设应因地制宜配套山坪塘、提灌站和旱地蓄水池、水窖等水源工程。5.2.4 灌溉工程 灌溉工程设计应根据灌溉规模、地形条件、田间道路、耕作方式、水源设施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管道输水和喷微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模式。5.3 田间道路工程标准 5.3.1 机耕道工程 机耕道建设主要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缓坡耕地机耕道通达度应0.85,路网密度应5%。机耕道建设应符合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有关规定。干道路基宽一般4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3.5m;支路路基宽一般3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2.5m。路面横向坡度为1%2%。路面层材料可选用泥结石、连砂石、混凝土、沥青等。路肩材料可选用土路肩或块石等。路面纵比降按6%9%,个别地段11%。当平曲半径小于规定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置弯道超高与加宽段。每隔200m300m加一错车道,干道错车道宽6.5m,支道错车道宽5m,有效长度均20m。为方便农业机械下田作业,在机耕道与地块的适宜位置应设计农机下田通道。农机下田通道宽度为2.0m3.0m,一般可采用浆砌块(卵)石、混凝土或泥结石结构。对于坡面长且坡度较大(1015)坡耕地,为减轻农业机械行驶负荷和保证下坡行驶安全,可在机耕道分段设置缓冲路段,适当降低路面坡度或结合地形采用“S”型上下坡形式。5.3.2 生产路工程 生产路的路面净宽1m2.5m,路面高出田面20cm30cm,沿等高线水平布设,与机耕道相连配套。路基夯实平整。1.5m宽以下生产路路面可采用混凝土或石板(预制块)铺筑,厚度10cm12cm,1.5m以上生产路路面应采用混凝土现浇、泥结碎石铺筑,厚度15cm18cm。5.4 地力工程标准 5.4.1 新改造后的缓坡耕地应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土壤培肥措施应连续实施3 年,通过施用商品有机肥、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翻压等措施增施有机肥,使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 20g/kg以上。施用有机肥应符合 NY525规定。5.4.2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5.4.3 对土壤酸化严重土壤,可在坡面整理工程剥离的表土中施用生石灰或土壤调理剂,充分混匀后回填表土;对质地过粘或过砂的土壤,可采用客土法在剥离的表土中均匀地掺入砂土或粘土进行改良。6 工程施工 6.1 坡面整理工程施工 DB51/T 18602014 5 6.1.1 施工工序 其施工工序为:表土的处理与保护平整与处理底土回覆表土。6.1.2 施工方法 6.1.2.1 表土的处理与保护 缓坡耕地田面平整前,应采取表土保护措施。在作物收获后,采用机械方法将坡面熟化表土层分厢进行剥离,剥离厚度20cm30cm。将剥离后的表土搬运到坡面平整区中间部位,待底土平整工程完成后用于表土回覆。6.1.2.2 平整与处理底土 对地形起伏较大的缓坡耕地,底土处理前先确定全田开挖线(即挖方和填方分界线),对剥离表土后的坡面用机械方法挖高填低,使全田坡度保持一致,底土的厚度30cm。6.1.2.3 回覆表土 底土平整后,应将原剥离的表土均匀地回覆于平整好的底土表面。坡面平整工程完成后,缓坡耕地的土体厚度60cm。6.2 坡面排水工程施工 6.2.1 田间厢沟依据断面设计尺寸挖好毛渠,按其流水方向平整沟底,并人工拍紧沟壁,再将泥土回散耕地表面即可。6.2.2 拦截沟、沿山沟和排洪沟采用矩形渠或梯形渠。根据渠道走向和位置,依据断面设计尺寸,先挖好毛渠,平整基面,然后进行硬化处理。渠底一般采用C20 混凝土现浇,渠墙用C20 混凝土现浇,或用 M7.5 水泥砂浆浆砌 C20 预制混凝土块(板)、砖、石等材料,同时应布设渗水孔与渗水缝。6.3 田间道路工程施工 机耕道和生产路建设施工按照DB51/T1386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规程7.5.3执行。7 管理维护 7.1 工程管护 加强改造后的缓坡耕地的工程管护。建立管理养护制度,明确权属与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实行谁承包,谁管护。7.2 强化监测 对改造后的缓坡耕地,可根据需要布置土壤肥力和土壤墒情长期定位监测,为指导缓坡耕地培肥地力提供科学数据,更好地发挥缓坡耕地建设的工程效益。_ DB51/T 186020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