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DB35/T 1487-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DB35/T 1487-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DB35/T 1487-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DB35/T 1487-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DB35/T 1487-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DB35/T 1487-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29.130 K 3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4872015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low voltage lifting device at the end of low voltage network electric distribution system 2015-02-28发布 2015-06-01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DB35/T 14872015*2015年 7月第一版 2015年 7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4872015 I 目次 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装置的分类.35 使用条件.35.1 正常使用条件.35.2 运输、存放条件.46 技术要求.46.1 基本参数.46.2 装置功能.46.3 结构.57 试验方法.87.1 型式试验.87.2 出厂试验.118 试验规则.128.1 试验分类.128.2 型式试验.128.3 出厂试验.139 标志、铭牌、包装、运输和储存.139.1 标志、铭牌.139.2 包装.139.3 运输.139.4 储存.14附录 A(资料性附录)智能掌上终端.15附录 B(资料性附录)低压线路低电压提升装置分析主站.16附录 C(资料性附录)装置安装接线图(三相).17附录 D(资料性附录)装置安装接线图(单相).18DB35/T 1487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漳州供电公司、福建省阳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振才、黄小雷、孙轶群、陈彬、刘松喜、宋健康、刘至锋、陈育曙、陈思培、傅谦、傅宇宏、易智勇。DB35/T 14872015 1 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的分类、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存储等。本标准适用于户外正常使用条件下,额定绝缘电压660 V,额定工作电压交流400 V及以下,频率50 Hz的三相或单相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6388-1986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 7251.1-201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GB 7251.5-2008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5部分:对公用电网动力配电成套设备的特殊要求 GB/T 10233-2005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电控设备 基本试验方法 GB/T 12747.1-2004 标称电压 1kV 及以下交流电力系统用自愈式并联电容器 第 1 部分:总则性能、试验和定额安全要求安装和运行导则 GB 14048.4-2010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 4-1 部分: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机电式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含电动机保护器)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DL/T 842 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 JB/T 3085-1999 电力传动控制装置的产品包装与运输规程 JB/T 5877-2002 低压固定封闭式成套开关设备 3 术语和定义 3.1 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 low voltage lifting device at the end of low voltage network 按照电气接线要求,将低压开关、采集与控制装置、低压电容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箱体中,安装在电力配电网低压线路末端上,用于提升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及调整低压线路的三相不平衡(三相四线)的装置。DB35/T 14872015 2 3.2 低电压 low voltage 低压线路供电电压低于90%额定工作电压。3.3 切除 cut off 装置的主电路开关处于断开状态。3.4 投入 put into 装置的主电路开关闭合工作10分钟后,装置处于稳定运行状态。3.5 低电压提升值 low voltage lifting value 低电压线路(三相或单相)上接入装置,对应同一低电压相序,装置在处于“切除”与“投入”状态下的电压实测有效值之差,即低电压提升值U,计算公式见公式(1)。p c U U U(1)式中:U对应同一低电压相序的低电压提升值;Uc 装置处于“切除”状态下对应低电压相序的电压实测值;Up 装置处于“投入”状态下对应低电压相序的电压实测值。3.6 平均电压提升值 the average voltage lifting value 在低电压线路(三相或单相)上接入装置,对应同一低电压相序,装置在处于“切除”与“投入”状态下的电压实测有效值之差,得到低电压提升值Ux,重复测量6次,每次测量间隔时间10 min,按公式(2)计算出平均电压提升Uav 61xav6UU(2)式中:Uav 对应同一低电压相序的平均电压提升值;Ux 对应低电压相序的每次低电压提升值Ux之和。3.7 三相不平衡率 three-phase imbalance rate 三相低压线路中,任意两相电压的最大差值与三相电压平均值之比的百分数称为三相不平衡率,计算公式见公式(3)。DB35/T 14872015 3%100UU U(%)Wavmin maxu(3)式中:Wu 三相不平衡率;max 相、相、相中的最高电压值;min 相、相、相中的最低电压值;av 相、相、相三相平均电压值。3.8 三相不平衡改善率 three-phase imbalance improvement rate 三相低电压线路上接入装置后,装置在处于“切除”与“投入”状态下测量各相电压值,并按公式(3)计算“切除”状态下的三相不平衡率u1和“投入”状态下的三相不平衡率u2,按公式(4)计算三相不平衡改善率,按公式(5)计算三相不平衡平均改善率。%100WW W(%)u1u2 u1(4)n1pn(%)(5)式中:三相不平衡改善率;Wu1“切除”状态下的三相不平衡率;Wu2“投入”状态下的三相不平衡率;p 三相不平衡平均改善率;n 测量总次数。4 装置的分类 4.1 按提升电压的低压线路划分:a)用于三相低压线路的装置;b)用于单相低压线路的装置。4.2 按投切电容器的元件类型划分:a)复合开关(半导体电子开关和机电开关并联的组合体);b)机电开关;c)半导体电子开关。5 使用条件 5.1 正常使用条件 5.1.1 周围空气温度 DB35/T 14872015 4 周围空气温度不高于40,在24 h内其平均温度不超过35,周围空气温度的下限为-25,箱体内最高温度不高于65。5.1.2 海拔 安装场地的海拔应不超过2000 m。5.1.3 湿度 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最高温度为25 时,相对湿度短时可高达100%(包括凝露)。5.1.4 污秽等级 满足GB 7251.1-2013规定的污染等级III。5.1.5 安装方式 户外杆上或墙上安装,三相装置和单相装置均以并联方式接入电力配电网中。5.1.6 安装位置的要求 安装地点无剧烈震动和冲击,安装倾斜度不超过5度。5.2 运输、存放条件 装置运输和存放过程的温度范围在25 55 之间,且在短时间内(不超过24 h)可达到70。装置在未运行的情况下经受上述极限温度后,不应遭受任何不可恢复的损坏,然后在规定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6 技术要求 6.1 基本参数 6.1.1 额定绝缘电压:660 V。6.1.2 额定工作电压:380 V/220 V。6.1.3 额定工作电流:装置的额定工作电流或电容最大容量由制造商在铭牌上规定。6.1.4 额定频率:50 Hz。6.1.5 电压总谐波畸变率:5.0%。6.1.6 绝缘电阻:4 M。6.1.7 介电强度:主回路相间及相对地为 2.5 kV,5 s;辅助回路对地为 2.0 kV,5 s。6.1.8 额定耐受电流:1 s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为 6.3 kA。6.1.9 箱体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GB 4208-2008 规定的 IP44。6.2 装置功能 6.2.1 低电压提升的功能 在线路末端供电电压为(75%-90%)额定电压的低电压状况下,接入装置后线路末端的平均电压提升值应不低于33 V。DB35/T 14872015 5 6.2.2 三相不平衡改善的功能(适用于三相低压线路使用的装置)装置的三相不平衡改善率应不低于40%。6.2.3 近、远程监控功能(适用时)6.2.3.1 装置能通过智能掌上终端(参见附录 A)在30 m 距离内进行信息交换,并可通过智能掌上终端对装置进行数据采集、监测、参数设置及状态控制。6.2.3.2 装置能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主站(参见附录 B)进行信息交换,并可通过主站远程对装置进行参数采集、监测、参数设置及状态控制。6.2.3.3 判别断相故障功能,告警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传输至主站。6.2.3.4 电压失压报警功能,当地或远程可设置报警阈值。6.2.3.5 支持智能掌上终端和主站的无线抄读和无线升级。6.3 结构 6.3.1 结构的一般要求 6.3.1.1 装置应由能承受一定的机械、电气和热应力的材料构成,应能够承受元件安装或短路时可能产生的电动力和热应力。同时不因装置的吊装、运输等情况影响装置的性能,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经得起可能遇到的潮湿影响。6.3.1.2 装置采用功能单元独立布局、分层分布式结构、设计应合理。6.3.1.3 各组成单元可快速拆卸与安装,安装板采用绝缘的材料底板。6.3.1.4 接线方式采用箱体侧面开孔接线,接线孔应设置专用防水措施。6.3.2 箱体 6.3.2.1 箱体材料应采用防紫外线的纤维增强型不饱和聚酯材料。箱体的绝缘材料物理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a)冲击强度不小于60 kJ/m2;b)阻燃性FV0。6.3.2.2 装置的箱体不设立外接保护导体的端子。6.3.2.3 箱内金属紧固件应全部镀锌处理,镀层不应脱落、变色及生锈。6.3.2.4 箱体单门开启,门的开启应灵活,开启角度应不小于 90。门上铰链满足 JB 5877-2002 中3.7 规定,门锁要具有防雨防锈功能。6.3.2.5 箱体不设观察窗,可不设散热孔,箱体顶部应有 5的坡度。6.3.2.6 箱体外壳设计应充分考虑进出线孔、进出线固定、吊装、安装等要求。6.3.2.7 箱体的顶盖、面板、门应能承受不大于 20 J 能量的外部机械冲击。6.3.2.8 箱门上应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布局与外壳整体协调、美观,警示标识应防日光老化及腐蚀。6.3.3 装置的安装与外部接线连接 6.3.3.1 装置底部距地面高度宜为 2.0 m 以上,装置应能满足坚固、防雨、防锈蚀的要求。6.3.3.2 装置的接线应使用专用铜铝转接头与主电路开关连接,连接导线的线径截面须与专用铜铝转接头的线径截面一致。6.3.3.3 装置安装时应确保主电路开关处于断开状态,装置与三相低压线路的接线联接采用 A、B、C、N 四线并联接至三相低压线路(参见附录 C),装置与单相低压线路的接线联接采用 L、N 两线并联接至单相低压线路(参见附录 D)。DB35/T 14872015 6 6.3.3.4 装置与外部联接除 N 线必须认相接驳外,A、B、C 相线可以与装置内元器件任意进线接驳,无须辩相。6.3.3.5 箱体安装后与垂直面的倾斜度不超过 5 度。安装完毕后,锁闭装置的箱门,紧固防水接头并充分填充防火泥。6.3.4 元器件选择 6.3.4.1 装置内安装的元器件应选择列入强制性认证目录的产品,并获得“CCC”有效认证证书的元器件。对未列入强制性认证目录的器件应有材质保证、必要的出厂或型式试验报告,并标明各相关数据。6.3.4.2 手动操作的电器元件进行 5 次机械操作应无异常现象。6.3.4.3 控制器应满足以下要求:a)应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b)控制器的面板应设有电源、故障、运行、通讯以及电容投切状态显示,可采用单色LED灯显示这些功能,允许在各显示装置的近旁附加表达其功能的文字或符号说明;c)应具有过电压保护功能;d)具备电磁兼容性能,具备抵御强脉冲群、强静电、雷击浪涌的干扰能力;e)控制器电源端子与外壳之间以及输出电路端子与外壳之间应能承受工频耐压试验电压:2500 V,而无击穿或闪络现象;f)具有判别断相、相序自适应等功能;g)具有电压失压报警等功能,当地或远程可设置报警阈值;h)具有温度保护功能,可在温度超限情况下逐一退出电容投入;i)控制输出路数不少于9 路。6.3.4.4 复合开关应满足以下要求:a)技术参数应满足GB 14048.4-2010的要求;b)具备电磁兼容性能,具备抵御强脉冲群、强静电、雷击浪涌的干扰能力。6.3.4.5 电容器应满足以下要求:a)执行单元采用自愈式电容器,符合GB/T 12747.1-2004和DL/T 842的要求;b)电容器应保证在1.1 倍的额定电压下长期运行;c)装置的放电设施应保证电容器断电后,从额定电压峰值放电至50 V的时间不大于3 min。电容器未放电前,接触会造成危险,应装有警告标志。6.3.5 装置内部的连接和布置 6.3.5.1 箱内元器件的布置及间距应保证便于安装、接线、调试、维护、检修更换和安全运行的要求。各种电器元件在箱内安装应有专用支架、安装板或固定措施。6.3.5.2 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多股绝缘导线的连接都应采用冷压接线头进行连接,压接端头应搪锡处理。电器元件间的连接导线,中间不应再有铰接点或焊点,接线应尽可能在固定的端子上进行。6.3.5.3 装置内的电气连接线按 JB/T 5877-2002中 3.13 规定,并补充如下:a)导线应选择铜芯绝缘导线。选用的绝缘导线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性,能够耐受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机械应力、电气应力和热应力;b)导线绝缘材料阻燃能力不低于FH1级;c)导线的绝缘电压不低于500 V;d)装置辅助回路(二次回路)绝缘导线采用单股绝缘铜芯线,电压回路不小于2.5 mm2,电流回路不小于4 mm2;DB35/T 14872015 7 e)连接执行单元(电容器)的导线截面积应根据不小于可能通过该电路额定工作电流的1.5 倍来选择。6.3.6 温升 温升限值按照GB 7251.1-2013中10.10规定的方法验证,装置的温升限值应不超过表1的规定。表1 温升限值 部位 温升/K 内装元件 根据不同元件的有关产品标准要求,或根据制造厂的说明书,考虑装置内的温度。用于连接外部绝缘导线的端子 内装元件与母线连接处 70 母线固定连接处:(如有)铜搪锡铜搪锡 铜镀银铜镀银 65 70 可接近的外壳和覆板:金属表面 绝缘表面 30 40 注:箱体内允许最高温度+65。6.3.7 安全防护 6.3.7.1 装置内的电器元件全部安装在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内完全封闭,外壳上应标有从外部易见的符号“”,采用完全绝缘进行防护。6.3.7.2 装置的外壳采用绝缘材料制作,这种绝缘材料应能耐受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机械应力、电气应力和热应力,而且还应具有耐老化和阻燃能力。6.3.7.3 外壳上不应有因导电部件穿过而可能将故障电压引出壳体外的部件。6.3.7.4 外壳上的门必须带有门锁,使用钥匙才能开启,经过允许的专业人员才可借助钥匙开启装置外壳上的门。6.3.7.5 绝缘材料的外壳不设立外接保护导体的端子。装置不设置保护导体(PE)。6.3.8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应符合GB 7251.1-2013中8.3规定。6.3.9 箱体外壳防护等级 箱体(顶盖和门关闭后)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GB 4208-2008规定的IP44。6.3.10 耐气候环境性能的要求 6.3.10.1 耐低温性能 DB35/T 14872015 8 装置在环境温度-25 低温条件下,经过24 h时间的存放后,其电气性能按7.1.7验证应符合要求,外壳及所有部件的外观应无明显的变形和龟裂。6.3.10.2 耐高温性能 装置在环境温度+70 高温条件下,经过24 h时间的存放后,其电气性能按7.1.7验证应符合要求,外壳及所有部件的外观应无明显的变形和龟裂。6.3.10.3 耐交变湿热性能 装置在环境温度:高温55,循环次数2次的条件下,进行交变湿热(Db)的验证。试后其电气性能按7.1.7验证应符合要求,外壳及所有部件的外观应无明显的变形和龟裂。6.3.10.4 耐高低温冲击性能 装置在环境温度:低温-25,高温 65 的条件下,进行高低温冲击循环验证,循环次数为 5 次。试后其电气性能按 7.1.7 验证应符合要求,外壳及所有部件的外观应无明显的变形和龟裂。7 试验方法 7.1 型式试验 7.1.1 一般检查 按本标准6.3.16.3.2,6.3.5,6.3.4.16.3.4.2,9.1对装置进行检查应符合要求。7.1.2 温升试验 按 GB 7251.1-2013 中10.10 规定进行,应符合 6.3.6 的要求。7.1.3 介电强度试验 按 GB 7251.1-2013 中10.9 规定进行,应符合 6.1.6,6.1.7 的要求。7.1.4 安全防护检查 按本标准 6.3.7 对装置进行检查应符合要求。7.1.5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 按 GB 7251.1-2013 中10.4 规定进行,应符合 6.3.8 的要求。7.1.6 防护等级试验 按GB 4208-2008对装置进行试验,应符合6.3.9的要求。7.1.7 机械、电气操作试验 装置内手动操作的电器元件应进行5 次机械操作,应符合6.3.4.2的要求。装置进行通电操作试验前,首先检查装置的内部连线是否符合装置的电气接线图,当接线正确无误后,对装置施加额定工作电压进行操作验证,装置的动作应符合电路原理图的要求,各个电器元件应动作灵活无异常现象。DB35/T 14872015 9 7.1.8 电磁兼容(EMC)试验 7.1.8.1 装置中的控制器、复合开关必须能承受电磁兼容(EMC)的浪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静电放电的验证。控制器应符合 6.3.4.3 d)的要求,复合开关应符合 6.3.4.4 b)的要求。7.1.8.2 浪涌(冲击)试验按 GB/T 10233-2005中 4.11.4.1进行。7.1.8.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挠度试验按 GB/T 10233-2005 中4.11.4.2 进行。7.1.8.4 静放电试验按 GB/T 10233-2005中 4.11.4.3 进行。7.1.9 电容器放电试验 放电试验在不同容量的电容器上进行。用交流法或直流法将电容器充电至额定电压峰值,然后接通放电装置,应符合 6.3.4.5 c)规定的要求。7.1.10 机械强度冲击试验 按GB 7251.5-2008中8.2.101.2规定进行。应符合本标准6.3.2.7的要求。7.1.11 低电压提升性能试验 7.1.11.1 试验线路图 7.1.11.1.1 用于三相低压线路的装置的低电压提升性能试验的线路图见图 1。图1 三相低压线路的装置的低电压提升性能试验的线路图 7.1.11.1.2 用于单相电压线路的装置的低电压提升性能试验的线路图见图 2。图2 单相电压线路的装置的低电压提升性能试验的线路图 DB35/T 14872015 10 7.1.11.2 试验参数 试验参数如下:a)试验线路电源端施加额定电压Ue;b)低电压相序和其它相序试验线路参数预设值,各相试验参数预设值见表 2;c)单相试验线路预设值:电压 U 为165 V;电流和功率因数由制造商提供。表2 三相装置低电压提升性能试验参数预设值 No.1 No.2 No.3 U V W U V W U V W Ux(V)165 220 220 220 165 220 220 220 165 Ix(A)由制造商提供 由制造商提供 由制造商提供 Cos 7.1.11.3 试验步骤 7.1.11.3.1 用于三相低压线路的装置的试验 在装置的每一相上,按表2试验参数预设值分别进行低电压提升性能试验。按图1试验线路接线,在装置处于“切除”状态下,将试验线路中各阻抗按表2依次调节至预设值允许范围,闭合开关K,测量各相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实测值并记录。然后将装置处于“投入”工作状态,待装置工作稳定后再次测量各相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实测值并记录。最后按3.5计算对应同一低电压相序前后两次电压实测值之差,即得到同一低电压相序的低电压提升值U。7.1.11.3.2 用于单相低压线路的装置的试验 按图2试验线路接线,在装置处于“切除”状态下,将试验线路中阻抗按7.1.11.2 c)调节至预设值允许范围,闭合开关K,测量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实测值并记录。然后将装置处于“投入”工作状态,待装置工作稳定后,再测量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实测值并记录。最后按3.5计算线路前后两次电压实测值之差,即得到线路的低电压提升值U。7.1.11.4 利用实际低电压线路的现场测试(测试方法二)若实验室的设备条件无法满足图1和图2的试验线路要求情况下,可适当选择实际安装装置的低电压线路的现场进行测试,但必须选择线路的某一相低电压不低于165 V,重复测量6 次,每次间隔时间10 min。计算其平均电压提升值。7.1.12 三相不平衡改善性能试验 7.1.12.1 试验线路图 用于三相低压线路的装置的三相不平衡改善性能试验的线路图见图1。7.1.12.2 试验参数 试验参数如下:a)试验线路电源端施加额定电压Ue;b)低电压相序和其他相序试验线路参数预设值,各相试验参数预设值见表3。DB35/T 14872015 11 表3 三相不平衡改善性能试验参数预设值 No.1 No.2 No.3 U V W U V W U V W Ux(V)165 165 220 165 220 165 220 165 165 Ix(A)由制造商提供 由制造商提供 由制造商提供 Cos 7.1.12.3 试验步骤 在装置各相按表3试验参数预设值分别进行三相不平衡改善性能试验。按图1试验线路接线,在装置处于“切除”状态下,将试验线路中各相阻抗按表3依次调节至预设值允许范围,闭合开关K,测量各相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实测值并记录。然后将装置处于“投入”工作状态,待装置工作稳定后,再次测量各相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实测值并记录。最后按3.8计算得出三相不平衡改善率。7.1.12.4 利用实际三相不平衡低电压线路的现场测试(测试方法二)若实验室的设备条件无法满足图1的试验线路要求情况下,可适当选择实际安装装置的三相不平衡低电压线路的现场进行测试,但必须选择线路的某一相低电压不低于165 V,重复测量6 次,每次间隔时间10 min,最后按3.8计算得出三相不平衡改善率。7.1.13 耐气候环境性能的试验 7.1.13.1 耐低温性能试验 按 GB/T 10233-2005中 4.10.1 进行试验,应符合 6.3.10.1 的要求。7.1.13.2 耐高温性能试验 按 GB/T 10233-2005中 4.10.2 进行试验,应符合 6.3.10.2 的要求。7.1.13.3 耐交变湿热性能试验 按 GB/T 10233-2005中 4.10.4 进行试验,应符合 6.3.10.3 的要求。7.1.13.4 耐高低温冲击性能试验 按 GB/T 10233-2005中 4.10.6 进行试验,应符合 6.3.10.4 的要求。7.2 出厂试验 7.2.1 一般检查 按本标准6.3.16.3.2,6.3.5,6.3.4.16.3.4.2,9.1对装置进行检查应符合要求。7.2.2 机械、电气操作试验 装置内手动操作的电器元件应进行5次机械操作,应符合6.3.4.2的要求。装置进行通电操作试验前,首先检查装置的内部连线是否符合装置的电气接线图,当接线正确无误后,对装置施加额定工作电压进行操作验证,装置的动作应符合电路原理图的要求,各个电器元件应动作灵活无异常现象。DB35/T 14872015 12 7.2.3 主要元件性能试验 7.2.3.1 控制器性能 控制器应符合 6.3.4.3的技术要求。7.2.3.2 复合开关性能 复合开关性能应符合如下要求:a)复合开关应符合GB 14048.4-2010的技术要求;b)复合开关具备抗干扰能力,其中静电放电的抗扰度试验需满足GB/T 17626.2-2006,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需满足GB/T 17626.5-2008,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需满足GB/T 17626.4-2008;c)复合开关具备既可用于投切三相电容,即角型接法的电容;又可用于投切单相电容,即接三只星型接法单相电容;d)复合开关操作响应时间应小于500 ms;e)在常温状态下,复合开关无带负载连续动作至少10 万次,复合开关应能正常工作。7.2.3.3 电容器性能 电容器性能应符合如下要求:a)电容器应符合GB/T 12747.1-2004的技术要求;b)电容器应能满足电容器端子间施加直流电压,在达到0.64 kV时,断开电源,3 min内电容器端子间电压应降至50 V或更低。7.2.4 安全防护检查 按6.3.7规定对装置进行检查应符合要求。7.2.5 绝缘电阻验证和 1s 工频耐压试验 绝缘电阻验证按GB 7251.1-2013中11.9规定进行。但工频耐压施压时间为1 s,应符合6.1.6,6.1.7的要求。8 试验规则 8.1 试验分类 试验分为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8.2 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是验证装置的设计和电气性能、机械性能是否达到本标准要求。当装置定型设计,样品试制完成后,制造厂应主动进行型式试验。型式试验项目有以下内容:a)一般检查;b)温升;c)介电强度试验;d)安全防护检查;e)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DB35/T 14872015 13 f)防护等级试验;g)机械、电气操作试验;h)电磁兼容试验;i)电容器放电试验;j)机械强度撞击试验;k)低电压提升试验;l)三相不平衡改善试验;m)耐气候环境性能的试验。8.3 出厂试验 每台装置出厂前均需经严格的出厂检验,并应向用户提供出厂合格证,出厂试验应有以下项目:a)一般检查;b)机械、电气操作试验;c)主要元件性能试验;d)安全防护检查;e)绝缘电阻试验及1 s的工频耐压测试。9 标志、铭牌、包装、运输和储存 9.1 标志、铭牌 9.1.1 装置箱体表面可见处应安装永久性的产品铭牌,其位置应该是在装置安装好后易于看见的位置。所列项目应有制造厂名称、商标、产品型号、名称、出厂编号、性能参数、执行标准。内容应满足 GB 7251.1-2013中6.1 的要求。9.1.2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至少应包括“易碎物品”、“向上”、“怕雨”、“由此吊起”等。并符合GB/T 191-2008 的规定,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应符合 GB/T 6388-1986 的规定。9.2 包装 9.2.1 装置的包装和运输应符合 JB/T 3085-1999 的规定。9.2.2 包装箱应牢固,应能保证在正常运输条件下装置和装置内的电器不受损伤。9.2.3 包装箱外表面字迹应清晰、整齐,宜标明如下内容:a)型号、制造厂名称;b)收货单位和地址。9.2.4 装箱时应附下列文件资料及附件:a)装箱清单;b)安装使用说明书;c)产品合格证;d)主电路方案图和电路接线图或原理图(包括元件明细表);e)按合同规定的备品、备件。9.3 运输 运输和装卸中应避免强烈震动、颠簸和倒置,装卸和放置时应符合包装箱上储运图示标志的要求。DB35/T 14872015 14 9.4 储存 装置应储存在通风、干燥、无腐蚀性气体中,温度不超出-25+55,相对湿度不大于85的场所。DB35/T 14872015 1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智能掌上终端 智能掌上终端提供了一种能够在通讯距离 30 m 内,实现对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的现场数据采集、参数设置的设备。一般具备以下功能:a)可在通讯距离 30 m 内,对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参数设置及状态控制,支持无线升级;b)兼容多种不同类型装置的数据采集、监测、参数设置及状态控制;c)具备对装置状态控制的功能,可控制装置的手动投切、停止投切和恢复投切;d)具备采集装置各种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功能:1)采集装置软件版本信息;2)采集装置当前运行的瞬时值;3)采集装置当前运行的投切状态;4)采集装置当前故障告警信息;5)采集装置历史投入的电容总容量;6)采集装置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历史运行数据。e)具备设置装置各种运行参数的功能:1)设置装置的电压上、下限值;2)设置装置过电压保护限值及过电压回差值;3)设置装置电容器的容量参数;4)设置装置投切间隔及投切延时;5)设置主站 IP地址及端口。DB35/T 14872015 16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低压线路低电压提升装置分析主站 低压线路低电压提升装置分析主站以通讯解析服务程序为核心平台,对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的原始数据进行保存和分析,并提供可视化的界面方便用户使用。一般具备以下功能:a)主站可通过无线通讯方式远程对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参数设置、状态控制及无线升级;b)主站可以图表方式提供可视化界面,可显示装置历史运行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曲线;c)主站可兼容多种不同类型装置的数据导入;d)主站具备对装置状态控制的功能,可控制装置的手动投切、停止投切和恢复投切;e)具备采集装置各种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功能:1)采集装置当前软件版本信息;2)采集装置当前故障告警信息;3)采集装置电容器投切运行状态;4)采集装置当前运行的瞬时值;5)采集装置当前运行的温度值;6)采集装置电压、电流、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容器投入总容量、电容器投入次数等历史数据。f)具备设置装置各种运行参数的功能:1)采集装置当前软件版本信息;2)设置装置的电压上、下限值;3)设置装置过电压保护限值及过电压回差值;4)设置装置电容器的容量参数;5)设置装置投切间隔及投切延时;6)设置装置温度保护限值;7)设置主站 IP地址及端口。DB35/T 14872015 17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装置安装接线图(三相)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三相)的安装接线图见图C.1。图 C.1安装接线图 DB35/T 14872015 18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装置安装接线图(单相)电力配网低压线路末端低电压提升装置(单相)的安装接线图见图D.1。图D.1 安装接线图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