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DB22/T 2474-2016.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DB22/T 2474-2016.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DB22/T 2474-2016.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DB22/T 2474-2016.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DB22/T 2474-2016.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DB22/T 2474-2016.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80 G 20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4742016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2016-05-31发布 2016-07-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474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振刚、杜东明、房杰、王剑峰、宋立新、尤迪、关玉岩、焦晓辉、孙衍、王秋彬、郭丽娟、李广明、张国恩、尹广喜、贺宇、李宁。DB22/T 24742016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田间试验、生产田样品采集与制备、土壤与植株测试、肥料配方设计、示范及效果评价、化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本规范适用于主要粮油作物和部分蔬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LY/T 1228 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 NY/T 497-2002 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NY/T 889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 890 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2 土壤检测 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8 土壤检测 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 1121.9 土壤检测 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 1121.15 土壤检测 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的测定 NY/T 2017 植物中氮、磷、钾的测定 NY/T 2420 植株全钾含量测定 火焰光度计法 NY/T 2421 植株全磷含量测定 钼锑抗比色法 DB22/T 2175-2014 县级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建设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肥料效应和农业生产要求,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营养元素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的科学施肥技术。3.2 DB22/T 24742016 2 肥料效应 fertilization effect 肥料对作物产量或品质的作用效果。注:以肥料单位养分的施用量所能获得的作物增产量和效益表示。3.3 施肥量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施于单位面积耕地的肥料或养分的质量。3.4 习惯施肥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当地有代表性的农户前三年平均施肥量和施肥方式。3.5 空白区 control plot 肥效试验中的不施肥区。3.6 地力 productivity 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3.7 肥料利用率 fertilizer use effciency 作物当季吸收肥料养分量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比。3.8 肥料效应函数 fertilizer effect function 表达肥料施用量与作物产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式。3.9“3414”试验设计“3414”experimental design 氮、磷、钾3 个因素,4 个不同施肥量,共14 个处理。3.10 相对产量 relative yield 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的百分数。4 田间试验 4.1 肥料效应试验 4.1.1 试验设计 采用“3414”方案设计,分为完全实施方案、部分实施方案或其他试验方案。4.1.1.1 完全实施方案 设置氮、磷、钾3个因素,0、1、2、3共4 个不同施肥量,14 个处理(见附录A)。4.1.1.2 部分实施方案 试验氮、磷、钾某一个或两个养分的效应,或因其它原因无法实施“3414”完全实施方案,可在“3414”方案中选择相关处理,即“3414”的部分实施方案。应设置3次重复。4.1.2 试验实施 DB22/T 24742016 3 4.1.2.1 试验地选择 应满足下列要求:试验用地应有统一规划,每年应覆盖当地行政区域、主要土壤类型、主要农作物;试验地应选择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及院、林遮荫阳光不充足等特殊地块;同一田块不能连续布置试验。4.1.2.2 试验作物品种选择 选择当地主栽的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同一试验作物品种应完全一致。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主要作物试验点不少于3 个,分布于高、中、低肥力田块上。4.1.2.3 试验准备 4.1.2.3.1 试验田调查包括作物品种、土壤名称、成土母质、地形地势、耕作制度、前茬作物及产量、化肥农药施用情况、灌溉水源、采样点地理位置简图和坐标。4.1.2.3.2 平整土地,达到适播要求。4.1.2.3.3 规划试验地,划分试验小区,设置保护行。4.1.2.3.4 水田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4.1.2.4 试验小区布置 应符合下列要求:田间试验设 3 个4 个重复(或区组),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区组间允许有差异。同一生长季、同一作物、同类试验在 10 个以上时可采用多点无重复设计;大田作物小区面积为 20 m250 m2,小区宽度不小于 3.5 m。4.1.2.5 试验记载 试验记载应按NY/T 497-2002中4.2.4的规定执行。4.1.2.6 样品采集、处理与保存 4.1.2.6.1 土壤样品 应按 NY/T 1121.1 执行。4.1.2.6.2 植株样品 按下列要求进行: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田间试验按“梅花”形或“S”形采样法采样,每个“3414”试验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每个处理采集完整植株 3 株5 株(穴)。做好标签,标明试验名称、处理及序号、试验地点、采样人和采样时间等;植株样品风干后,将茎叶与果穗分开处理;脱粒后的籽实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量,粉碎过 0.5 mm 孔径筛子制成待测样品。稻DB22/T 24742016 4 谷等带壳类籽实去壳粉碎过筛;植株茎叶洗净、剪段,于 60 烘箱中烘干后粉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用量。4.1.3 试验统计分析 应按NY/T 497-2002中4.3的规定执行。4.2 肥料利用率试验 4.2.1 试验设计 设9 个处理,分为空白区、测土配方施肥无氮区、测土配方施肥无磷区、测土配方施肥无钾区、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区、习惯施肥无氮区、习惯施肥无磷区、习惯施肥无钾区、习惯施肥氮磷钾区。试验设计中,测土施肥区的氮磷钾用量按照推荐量设计,习惯施肥区的氮磷钾用量根据对有代表性农户施肥量的调查结果来设计。4.2.2 试验实施 同4.1.2。4.2.3 试验统计分析 4.2.3.1 氮肥利用率 4.2.3.1.1 习惯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见附录B中B.1。4.2.3.1.2 测土配方施肥区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见附录B中B.2。4.2.3.2 磷肥、钾肥利用率 参照氮肥利用率执行,茎叶、籽粒中磷、钾含量分别以P2O5和K2O计。4.2.4 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评价 用测土配方施肥的利用率减去习惯施肥的利用率,即可计算出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5 生产田样品采集与制备 5.1 土壤样品 5.1.1 采样准备 采样前,收集采样区域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资料,绘制样点分布图,制订采样工作计划。准备GPS、采样工具、采样袋(布袋、纸袋或塑料网袋)、采样标签等。在采样过程中不应接触容易造成样品污染的铁、铜等金属器具。土壤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填写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见附录 C)。5.1.2 采样单元与采样点 DB22/T 24742016 5 5.1.2.1 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行政区划,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应均匀一致。5.1.2.2 原则上平原区每 10 hm2作为一个采样单元,丘陵区每 5 hm2作为一个采样单元,均采集一个混合样。每个混合样应多点混合,均匀分布,每个混合样品由 15 个20 个采样点混合而成。采用 GPS定位。5.1.3 采样时间与周期 作物收获后、土壤封冻前采集或下茬作物整地前采集。3 年4 年为一个采样周期,进行周期性原位取样。5.1.4 采样方法 5.1.4.1 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采用“S”形或棋盘形布点。应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和滴灌头湿润区等特殊部位。5.1.4.2 垄作作物采样点在垄侧中间位置,平播作物采样点在两垄中间。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与耕层厚度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采样量应保持一致。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5.1.4.3 测定微量元素土壤样品采集不应用铁质工具。5.1.5 样品量 混和土样以取土1 kg为宜,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5.1.6 样品标记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用铅笔填写样品标签,内外各一张。5.1.7 土壤样品制备 土壤样品制备应按照NY/T 1121.1的规定执行。6 土壤与植株测试 6.1 土壤测试 6.1.1 容重 应按NY/T 1121.4的规定执行。6.1.2 pH 应按NY/T 1121.2的规定执行。6.1.3 有机质 应按NY/T 1121.6的规定执行。6.1.4 氮 6.1.4.1 全氮 应按NY/T 53的规定执行。DB22/T 24742016 6 6.1.4.2 水解性氮 应按LY/T 1228.4的规定执行。6.1.5 有效磷 应按NY/T 1121.7的规定执行。6.1.6 速效钾和缓效钾 应按NY/T 889的规定执行。6.1.7 有效硅 应按NY/T 1121.15的规定执行。6.1.8 有效铜、锌、铁、锰 应按NY/T 890的规定执行。6.1.9 有效硼 应按NY/T 1121.8的规定执行。6.1.10 有效钼 应按NY/T 1121.9的规定执行。6.2 土壤样品测试项目要求 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测试项目汇总表见附录D。6.3 植株测试 6.3.1 全氮 应按NY/T 2017的规定执行。6.3.2 全磷 应按NY/T 2421的规定执行。6.3.3 全钾 应按NY/T 2420的规定执行。7 肥料配方设计 7.1 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 依据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养分平衡法、反向差值法、测土配方施肥通用模型等原理,在肥效田间试验、土壤测试值基础上,提出肥料配方设计方案。7.1.1 肥料效应函数法 DB22/T 24742016 7 根据“3414”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试验点所在田块的、某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并可直接用以指导试验点附近区域中,与试验点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水平相类似的田块。7.1.2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7.1.2.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划分 应用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用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见表 1)。表1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划分 7.1.2.2 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应与作物目标产量、推荐施肥量相结合,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根据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最佳施肥量作物产量等内容相结合,建成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用于指导具体田块的施肥。7.1.2.3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地块的土壤测试结果、作物目标产量等内容,直接与当地的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进行比对,即可直接获得氮、磷、钾肥料适宜用量的一个范围,可参考具体地块农户以往施肥习惯等因素,为具体地块推荐出氮、磷、钾肥料的适宜施用量。7.1.3 养分平衡法 7.1.3.1 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3;养分平衡法是根据作物带走养分量和以土壤养分测试值计算出的土壤养分供应量,确定肥料养分施用量的方法。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等参数。包括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4;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土壤养分校正参数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5;施肥量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6。7.1.3.2 有关参数的确定 以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为 5%;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低 较低 中 较高 高 相对产量 相对产量60%60%相对产量75%75%相对产量90%90%相对产量95%相对产量95%注:依据本表确定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数量。提供肥料配方。DB22/T 24742016 8 目标产量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7;作物需肥量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8;土壤供肥量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9;肥料利用率计算公式见附录 B 中B.10。7.1.4 差值调整法 是在对国内外测土配方施肥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原理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养分平衡理论、黑箱理论、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等基础理论,结合大量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结果,构建的测土配方施肥通用精准模型。施肥量计算公式见附录B中B.11。7.2 基于宏观区域的肥料配方设计 7.2.1 划分县域施肥分区 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依据作物产量、土壤类型(土种)、土地利用方式、行政区划(村)和肥效田间试验结果,结合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生成区域施肥指导单元。应用适合于当地实际的肥料用量推荐方式,计算每一个施肥指导单元所需的氮肥、磷肥、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用量,根据氮、磷、钾的比例,为不同作物设计肥料配方,形成县域施肥分区图。7.2.2 制作县域施肥分区图 依据县域施肥分区区域肥料配方设计,按经济、环保施肥原则,推荐肥料配方,具有相同肥料配方的施肥指导单元合并为同一个施肥分区。将施肥指导单元图根据肥料配方进行渲染后形成区域施肥分区图。7.2.3 肥料配方校验 在肥料配方区域内针对特定作物,进行肥料配方验证试验,不断优化肥料配方。7.3 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 基于测土配方施肥的肥料配方设计原理,利用土壤与植株测试、肥料效应及肥料利用率试验和农户调查等工作中获取的各项参数,将土肥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建立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在互联网、电信技术支撑下,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信息化,通过计算机、触摸屏、手机终端产品查询施肥信息,加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在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施肥参数,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效率。8 示范及效果评价 8.1 生产示范 以测土配方施肥分区为示范单元,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生产示范。示范面积不少于25 hm2。8.2 效果评价 评价依据包括生产示范效果和农户反馈意见。生产示范效果以示范区域内习惯施肥地块为对照,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及经济、生态效益的影响,见附录E。农户意见反馈以调查问卷形式开展。每个项目县随机选取200 个农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满意情况调查工作,填写农户测土DB22/T 24742016 9 配方施肥满意情况调查表,见附录F。在生产示范效果和农户反馈意见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测土配方施肥总体评价结果。8.3 参数调整 以施肥分区为单元,针对生产示范中发现的问题,继续开展肥料肥效田间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调整施肥参数,完善施肥专家系统。8.4 农户施肥调查 每县选择100 个以上有代表性的农户,开展农户施肥调查,以权重、按比例选择测土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农户及不同生产水平的农户,调查填写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见附录G。9 化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 应按DB22/T 2175-2014的规定执行。DB22/T 24742016 10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3414”试验完全方案处理 A.1“3414”试验完全方案处理 表A.1“3414”试验完全方案处理 处理编号 处理 N P K 1 N0P0K0 0 0 0 2 N0P2K2 0 2 2 3 N1P2K2 1 2 2 4 N2P0K2 2 0 2 5 N2P1K2 2 1 2 6 N2P2K2 2 2 2 7 N2P3K2 2 3 2 8 N2P2K0 2 2 0 9 N2P2K1 2 2 1 10 N2P2K3 2 2 3 11 N3P2K2 3 2 2 12 N1P1K2 1 1 2 13 N1P2K1 1 2 1 14 N2P1K1 2 1 1 注:0施肥量指不施肥,2施肥量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施肥量=2施肥量0.5,3施肥量=2施肥量1.5 DB22/T 24742016 11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计算公式 B.1 习惯施肥下氮肥利用率 100+=习惯籽粒习惯籽粒 习惯茎叶 习惯籽粒 习惯籽粒习惯WW S WAN NNS.(B.1)式中:A习惯N 习惯施肥区形成100kg经济产量氮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W习惯籽粒习惯施肥区籽粒产量,单位为kg;S习惯籽粒N 习惯施肥区籽粒氮养分含量,单位为%;W习惯茎叶习惯施肥区茎叶产量,单位为kg;S习惯茎叶N 习惯施肥区茎叶氮养分含量,单位为%。100NNA WM习惯 习惯习惯=.(B.2)式中:M习惯N习惯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A习惯N习惯施肥区施氮肥下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W习惯习惯施肥区产量,单位为kg。100N NNA WM习惯无 习惯无习惯无=.(B.3)式中:M习惯无N习惯施肥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A习惯无N习惯施肥区无氮下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W习惯无N 习惯施肥无氮区产量,单位为kg。%100=NN NNGM MX习惯习惯无 习惯习惯.(B.4)式中:X习惯N习惯施肥区氮肥利用率,单位为%;M习惯N习惯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M无N习惯施肥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G习惯N习惯施肥区所施肥料中氮总量,单位为kg。B.2 测土配方施肥下氮肥利用率 DB22/T 24742016 12 100+=测土籽粒测土籽粒 测土茎叶 测土籽粒 测土籽粒测土WW S WAN NNS.(B.5)式中:A测土N测土配方施肥区形成100kg经济产量氮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W测土籽粒 测土配方施肥区籽粒产量,单位为kg;S测土籽粒N 测土配方施肥区籽粒氮养分含量,单位为%;W测土茎叶测土配方施肥区茎叶产量,单位为kg;S测土茎叶N 测土配方施肥区茎叶氮养分含量,单位为%。100NNA WM测土 测土测土=.(B.6)式中:M测土N 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W测土测土配方施肥区产量,单位为kg。A测土N 测土配方施肥区施氮肥下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100N NNA WM测土无 测土无测土无=.(B.7)式中:M测土无N 测土配方施肥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A测土无N 测土配方施肥区无氮下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W测土无N 测土配方施肥无氮区产量,单位为kg。%100=NN NNGM MX测土测土无 测土测土.(B.8)式中:X测土N测土配方施肥区氮肥利用率,单位为%。M测土N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M测土无N测土配方施肥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单位为kg;G测土N测土配方施肥区所施肥料中氮总量,单位为kg。B.3 施肥量 X TQ HG=.(B.9)式中:G施肥量,单位为kg/667m2;H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单位为kg;Q土壤供肥量,单位为kg;T肥料中养分含量,单位为%;X肥料利用率,单位为%。DB22/T 24742016 13 B.4 施肥量 X TA B AGB=缺素 缺素 全肥 目标.(B.10)式中:G施肥量,单位为kg/667m2;B目标目标产量,单位为kg/667m2;A全肥全肥区经济产量单位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B缺素缺素区产量,单位为kg/667m2;A缺素缺素区经济产量单位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T肥料中养分含量,单位为%;X肥料利用率,单位为%。B.5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15.0=ZE BJ缺素.(B.11)式中:J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B缺素缺素区产量,单位为kg/667m2;E667m2产量养分吸收量;Z土壤测试值,单位为mg/kg;0.15耕层土壤质量转换系数。B.6 施肥量 X TJ Z B EG=15.0目标.(B.12)式中:G施肥量,单位为kg/667m2;E667m2产量养分吸收量;B目标目标产量,单位为kg/667m2;Z土壤测试值,单位为mg/kg;J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T肥料中养分含量,单位为%;X肥料利用率,单位为%;0.15耕层土壤质量转换系数。B.7 目标产量 DB22/T 24742016 14 F U B+=)(目标1.(B.13)式中:B目标目标产量,单位为kg/667m2;U增产率,单位为%;F前三年平均单产,单位为kg/667m2。B.8 作物需肥量 100A BL=目标.(B.14)式中:L作物需肥量,单位为kg;B目标目标产量,单位为kg/667m2;A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B.9 土壤供肥量 100AQW=无.(B.15)式中:Q土壤供肥量,单位为kg;W无 无肥区产量,单位为kg;A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单位为kg。B.10 肥料利用率%100=T GM MX缺素.(B.16)式中:X肥料利用率,单位为%;M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量,单位为kg;M缺素 缺素区作物吸收养分量,单位为kg;G施肥量,单位为kg;T肥料中养分含量,单位为%;B.11 施肥量 DB22/T 24742016 15 DpTcTpF F=s.(B.17)式中:Fs作物所需纯养分量;Fp区域平均适宜施肥量;Tc测土值;Tp区域平均测土值;D单位测土值肥差通用系数。min maxmin maxT TF FD=.(B.18)式中:D单位测土值肥差通用系数;Fmax施肥量上限;Fmin肥量下限;Tmax土测值上限;Tmin土测值下限。DB22/T 24742016 16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 C.1 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C.1 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 统一编号 调查组号 采样序号 采样目的 采样日期 上次采样日期 省名称 市(州)名称 县(市、区)名称 乡(镇)名称 村组名称 邮政编码 农户名称 地块名称 电话号码 地块位置 距村距离(m)地理位置 纬度(度:分:秒)经度(度:分:秒)海拔高度(m)地貌类型 地形部位 地面坡度(度)田面坡度(度)坡向 通常地下水位(m)最高地下水位(m)最深地下水位(m)自然条件 常年降雨量(mm)常年有效积温()常年无霜期(天)农田基础设施 排水能力 灌溉能力 水源条件 输水方式 灌溉方式 生产条件 熟制 典型种植制度 常年产量水平(kg/667m2)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俗名 成土母质 剖面构型 土壤质地(手测)土壤结构 障碍因素 侵蚀程度 耕层厚度(cm)采样深度(cm)土壤情况 田块面积(667m2)代表面积(667m2)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作物名称 品种名称 来年种植意向 目标产量 单位名称 联系人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 采样调查人 采样调查单位 E-Mail DB22/T 24742016 17 D D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测试项目汇总表 D.1 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测试项目汇总表 表D.1 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样品测试项目汇总表 测试项目 选 项 1 土壤容重 选测 2 土壤pH 必测 3 土壤有机质 必测 4 土壤全氮 选测 5 土壤水解性氮 必测 6 土壤有效磷 必测 7 土壤缓效钾 20%样品必测 8 土壤速效钾 必测 9 土壤有效铁、锰、铜、锌、硼 20%样品必测 10 土壤有效硅 选测 11 土壤有效钼 选测,豆科作物必测 DB22/T 24742016 18 E E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测土配方施肥生产示范评价统计表 E.1 测土配方施肥生产示范评价统计表 表E.1 测土配方施肥生产示范评价统计表 年度:县:乡(镇):村:姓名:作物:面积(667m2):成本(元/667m2)产量(kg/667m2)效益(元/667m2)增效率(%)测土配方施肥 习惯施肥 DB22/T 24742016 19 F F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满意情况调查表 F.1 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满意情况调查表 表F.1 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满意情况调查表 年度:县:是否开展技术指导 是否增收 是否满意 农户姓名 所在 乡(镇)村 耕地面积(667 m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67 m2)是 否 是 否 是 否 DB22/T 24742016 20 G G 附 录 G(规范性附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 G.1 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 表G.1 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 统一编号:年 度 作物名称 品种名称 播种日期 收获日期 产量水平 生长期内降水次数 生长期内降水总量/施肥相关情况 生长期内灌水次数 生长期内灌水总量 灾害情况 是否推荐施肥 推荐单位性质 推荐单位名称 化肥(kg/667m2)有机肥(kg/667m2)大量元素 其它元素 N P2O5 K2O 养分名称 养分用量肥料名称 实物量 推荐施肥情况 配方内容 目标产量(kg/667m2)推荐肥料成本(元/667m2)化肥(kg/667m2)有机肥(kg/667m2)大量元素 其它元素 实际产量(kg/667m2)实际肥料成本(元/667m2)N P2O5 K2O 养分名称 养分用量肥料名称 实物量 实际施肥总体情况 施肥情况 施肥序次 施肥日期 项目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肥料种类 肥料名称 N P2O5 大量元素K2O 养分名称 养分含量情况(%)其它元素 养分含量 第一次 实物量(kg/667m2)肥料种类 肥料名称 N P2O5 大量元素K2O 养分名称 养分含量情况(%)其它元素 养分含量 第二次 实物量(kg/667m2)肥料种类 肥料名称 N P2O5 大量元素K2O 养分名称 养分含量情况(%)其它元素 养分含量 实际施肥明细 施肥明细 第三次 实物量(kg/667m2)DB22/T 24742016 21 参 考 文 献 1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