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30 B 4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2014-09-19发布 2014-10-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8472014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固定监测点建设.1 5 样方设置.2 6 地面调查.3 7 调查数据整理.4 8 调查数据的应用.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标示牌的制作与安装.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样方布局.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调查表格.7 附录 D(资料性附录)调查与记录方法.13 DB51/T 1847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绪校、唐川江、周俗、张新跃、谢红旗、刘勇、严林、鲁岩、严东海、侯众。DB51/T 18472014 1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生态效益固定监测点建设、地面监测等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监测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51/T 9392009 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固定监测点 Fixed monitoring points 为了监测、评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效果,在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的草原区,设定的一定范围的区域,长期、定期开展地面监测工作,获取草原植被和生态恢复状况信息。4 固定监测点建设 4.1 固定监测点选点 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的主要项目区内,综合考虑当地的植被、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草原区作为固定监测点。监测点内尽量避免有河流、道路、村庄等存在,监测点边缘离公路或河流500m以外。监测点选点的其它要求参照DB51/T 9392009中“4.1选点”执行。4.2 固定监测点数量 根据县境内草原面积、项目实施面积的大小,考虑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各县固定监测点的数量,每个县最少1个固定监测点。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范围涉及境内整个草原区,一般情况下,全县天然草原面积100,000hm2时,设1个固定监测点;100,000hm2全县天然草原面积333,000hm2,设2个;333,000万hm2全县天然草原面积667,000hm2,设3个;全县天然草原面积667,000hm2,设 4 个。4.3 固定监测点面积 DB51/T 18472014 2 固定监测点面积1500hm2,依据地形,可设为圆形(半径约2200m),正方形(边长约3900m)或多边形。4.4 固定监测点间距 县境内各固定监测点尽量分散,相邻两个固定监测点的间距应10km。4.5 监测区设定 4.5.1 监测区类型 每个固定监测点内设3个监测区,分别代表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和严重退化草原区。禁牧监测区:选择禁牧条件好、植被状况中等的草原区域;草畜平衡监测区:选择放牧利用强度中等、草原植被状况较好的草原区域;严重退化草原监测区:选择在板结地、毒害草地、鼠虫害地、沙化草地等严重退化草原区域。4.5.2 设置方法 同一个监测点内各监测区尽量集中设置,若草原分布不连片,监测区可分散设置,但同一个监测区不能分块。监测区确定后不能任意变换。4.6 标示牌设立 每个监测区安装1个标示牌,设在离公路近的一端。标示牌参考尺寸:1m0.52m0.2m,用混凝土或石材制作,地下埋设0.5m左右。标示内容为:项目名称、监测类别、建立单位和日期。标示牌的制作与安装方法见附录A。5 样方设置 5.1 样方布局 样方尽量在监测区内均匀分布,样方间距250m。样方布局方法见附录B。5.2 样方类型 5.2.1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 样地内只有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植物,布设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2,若监测区内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到2m2或4m2。每个监测区设30个样方。此类样方判定依据:一般草本高度为0.8m以下、半灌木及矮小灌木高度为0.5m以下,且不形成大株丛。5.2.2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 样方内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且数量较多或分布较为均匀,布设样方的面积为100m2。每个监测区设10个样方。此类样方判定依据:高大草本的高度一般为0.8m以上,灌木高度一般在0.5m以上,植物通常形成大的株丛,有家畜不能直接采食的枝条。若灌木或高大草本分布稀疏,只调查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5.2.3 鼠、虫害样方 DB51/T 18472014 3 鼠害样方面积一般为666.67m2(1亩),每个监测区设10个样方。虫害样方面积一般为1m2,每个监测区设30个样方。5.2.4 沙化草原样方 沙化草地布设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2,若监测区内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到2m2或4m2。每个监测区设30个样方。5.2.5 退化草原样方 退化草原样方包括毒害草滋生草原样方、板结化草原样方和鼠荒地样方等,主要侧重于植被状况调查,布设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2,若监测区内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到2m2或4m2。每个监测区设30个样方。5.3 样方形状 依据地形和植被特征设计样方形状。100m2样方一般可设为10m10m的正方形、20m5m的长方形或半径约5.64m的圆形。1亩鼠害样方可设为半径约14.57m的圆形。虫害样方可设为1m2、2m2或4m2的矩形,一般用1m2的取样器设样方。6 地面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草原植被和生态状况信息,进行记录、描述,并拍摄照片。6.1 样方特征调查 样方基本特征按附录C“C.1 样方基本特征调查表”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1 样方特征调查方法”。6.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 按附录C“C.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内容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方法”。同时调查上述6.1条内容。6.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 按附录C“C.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表”的要求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方法”。同时调查上述6.1条内容。6.4 鼠虫害样方调查 按附录C“C.4 草原鼠虫害野外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4 鼠虫害样方调查方法”。6.5 沙化样方调查 按附录C“C.5 草原沙化样方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5 沙化草原样方调查方法”。同时调查上述6.1条内容。6.6 家畜补饲情况调查 DB51/T 18472014 4 通过入户访问获取草食家畜补饲饲料结构。调查的农、牧户应涵盖: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大、中、小的养殖规模,放养、舍饲和半舍饲的养殖方式。按附录C“C.6 家畜补饲情况入户调查表”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6 家畜补饲情况调查方法”。7 调查数据整理 地面调查数据经整理、审核后,集中保存和管理。纸质表格一般要录入计算机,录完后按类别和次序归档;电子化数据和数码相片要规范格式和内容,完成数据的上报、统计分析后,进行存盘、备份,确保数据安全。8 调查数据的应用 8.1 生态效果初步评价 通过地面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初步评价特定区域内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生态效果。一般通过项目区内外、项目实施前后草原植被各项指标的变化,反映该项目局部植被和生态的恢复状况。8.2 整体效果评价 项目整体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工作,由有条件和技术的单位,在地面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实现。8.3 考虑气候因素 对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时,应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尽量排除因气候因素变化引起植被变化的干扰。DB51/T 18472014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标示牌的制作与安装 A.1 标示牌标示内容 标示牌标示的内容如下:(1)标牌名称:“四川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固定监测点”。(2)监测类别:标示出固定监测点的监测类别。采用“县名+监测类型”进行标示。监测类型: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草原鼠害、草原虫害、严重退化草原监测区。有多个固定监测点的,在监测类型后加数字序号以示区别。例如:石渠县第1个监测点的草原禁牧监测区,其类型为“石渠县草原禁牧监测区(1)”。(3)建设单位:项目承建单位的名称。(4)设立日期:固定监测点建设的年份。A.2 标示牌示例图 标示牌设计与安装示例图如下:地上部分50cm 地下部分50cm 厚度1020cm 宽52cm DB51/T 18472014 6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样方布局 样方尽量在监测区内均匀分布,可沿监测区的对角钱、中线随机布设样方,样方间距250m。野外调查时宜采用“十”字或“米”字形状的路线,依次设置、调查样方。样方布局示意图如下:DB51/T 18472014 7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调查表格 C.1 样方基本特征调查表 样方编号: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所 在 行 政 区 州 县 乡 村 行 政 编 码 样地类型 草 原 类 草原组 草原型 景观照片编号 具有灌木和高大草本 有/无 地 貌 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坡 向 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坡 位 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土壤质地 砾石质()、沙土()、壤土()、粘土()地表特征 枯落物情况(有/无);覆沙情况(有/无);侵蚀情况(有/无),侵蚀原因(风蚀、水蚀、冻融、超载、其它);盐碱斑(有/无);裸地面积比例(%)水分条件 地表有无季节性积水(有/无);年平均降雨量 m m 利用方式 全年放牧()、冷季放牧()、暖季放牧()、春秋放牧()、打草场()、禁牧()、其它()利用状况 未利用()、轻度利用()、合理利用()、超载()、严重超载()综合评价 好()、中()、差()说明:每个样方填写 1张表格。样方编号:县名+监测点编号+样地类型+序号,如石渠 1-禁牧-001。2、样地类型:注明监测样地的项目类型,如禁牧、草畜平衡、板结、毒害草、沙化等。DB51/T 18472014 8 C.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样方编号 样方面积 m2 东经 北纬 样方 定位 海拔 坡度o 样照片编号 俯视照:枯落物(kg/hm2)植物盖度 草群平均 高度(cm)植物种数 毒害草种数 主要植物种名称(2-3种)主要毒害草名称(1-2种)鲜 重(g/m2)风 干 重(g/m2)产草量 可 食 产草量 总产草量(kg/hm2)可食产草量(kg/hm2)鲜 重 风 干 重 鲜 重 风 干 重 产 草 量 测 定 产草量 折 算 备 注 DB51/T 18472014 9 C.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表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人:样方 编号 照片 编号 空间 定位 经度:纬度:海拔:产草量(g)平均产草量 折算(kg/hm2)可食产草量(g)平均可食 产草量折算(Kg/hm2)1m2草本及矮小灌木小样方 植物种数主要 植物种 平均高度(cm)鲜重 风干重 鲜重 风干重 鲜重 风干重 鲜重 风干重100 平方米样方内草本及矮小灌木调查 样方 大株丛(cm,g)中株丛(cm,g)小株丛(cm,g)产草量折算(kg/hm2)灌木及高大草本名称 丛径 鲜重风干重 株丛数 丛径 鲜重风干重株丛数丛径鲜重风干重株丛数覆盖面积(m2)鲜 重 风 干 重 灌丛高度(cm)100 平方米样方内灌木及高大草本调查 合计 植被 总盖度(估算)总产草量 鲜重:(kg/hm2)风干重:(kg/hm2)枯落物(kg/hm2)DB51/T 18472014 10 C.4 草原鼠虫害野外调查表 样点编号 调查日期 县名 经度 纬度 高程,m 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g/m2 地形 坡向 坡位 土壤类型 地表特征 草原类型 主要植物 害虫种类 龄期 密度(头/m2)害虫 发生情况 害鼠种类 有效洞口密度或土丘数量(个/亩)备注 害鼠 发生情况 天敌种类 DB51/T 18472014 11 C.5 草原沙化样方调查表 调查日期:年 月 日 调查地点:县 乡 村 样 方 编 号 样方面积 经度 未见沙丘和风蚀坑 纬度 较平缓的沙地,固定沙丘 平缓沙地,基本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样方 定位 海拔 地形特征中、大型沙丘,大型风蚀坑,半流动沙丘 照片编号 俯视照:周围景观照:植被盖度 植被高度 裸沙面积百分比 沙生植物为一般伴生种或偶见种 沙生植物成为优势种 植被组成 沙生植物成为主要伴生种 植物稀少,仅存少量沙生植物 主要植物名称 名 称 株 数 草地沙漠化 指示植物 鲜重(g/)风干重(g/)样方总产量 产草量测定 可食产草量 初判沙化等级 参考点()、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土壤质地 壤土()、轻沙()、重沙()、沙粒()DB51/T 18472014 12 C.6 家畜补饲情况入户调查表 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牧户所在行政村 市(州)县 乡(镇)村 户主姓名 家庭人口数 承包天然草场 耕 地 人工草地 面积(亩)单位面积产量(风干重,公斤/亩)粮食:秸秆:年总产量(公斤)年用于养畜量(公斤)年补饲情况 用于养畜量占总产量比率(%)上年出栏(头)上年末存栏(头)绵羊 山羊 牛 马 骡 其它草食家畜折算羊单位 绵羊 山羊 牛 马 骡 其它草食家畜折算羊单位 饲养 牲畜数量(只、头)饲养方式 放牧()舍饲圈养()半舍饲()放牧总天数:补饲总天数:说明:1、所有产量均为风干重。2、%100 年总产量年用于养畜量率 用于养畜量占总产量比 3、羊单位折算按四川省草原载畜量及草畜平衡计算方法。DB51/T 18472014 13 D D 附 录 D(资料性附录)调查与记录方法 样方基本特征按“C.1”内容调查并记录。(1)样方号 以县为单位,按监测区的类型和样方选择顺序编号,具体为:县名+监测点编号+样地类型+序号。如:石渠县第1个监测点禁牧监测区内第1个样方的编号为“石渠1-禁牧-001”。同一个县内,样方号不得重复。(2)样地所在行政区 标明样地所在州、乡、村。(3)草地类型 指样地所在区域的草原类型。按四川草地类型分类系统中确定的类和组的名称分别填写。(4)景观照片编号 在样方调查中,需要同时拍摄样方所在区域最有代表性的景观照片1张,在样方编号后加英文大写字母“A”表示景观照片编号。景观照是指最能反映样方周围特征景物的照片。如:“石渠1-禁牧-001A”,为石渠县第1个监测点禁牧监测区内第1个样方的景观照片。(5)样地类型 注明监测样地的项目类型,如禁牧、草畜平衡、板结、毒害草、沙化等。(6)地貌 地貌通常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类型,各种地貌类型的判断依据如下:【平原】地势漫平,高差很小的广阔的平坦地面,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相对高差在50m左右。【山地】按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来确定,包括下列情况:海拔3000m,相对高度在1000m的陡峭山坡;海拔为1000m3000m,相对高度为500m1000m的山坡;海拔为500m1000m,相对高度200m500m的平缓山坡,与丘陵无明显界线。【丘陵】海拔高度500m,相对高度200m的平原地貌。【盆地】指周围被山岭环绕,中间地势低平,似盆状地貌。(7)坡向 分为阳坡(坡向向南)、半阳坡(坡向向东南)、半阴坡(坡向西北)、阴坡(坡向向北)。(8)坡位 分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7)、(8)仅在地形为山地或丘陵时填写。(9)土壤质地 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组成,矿物质颗粒的大小相差悬殊,且在不同土壤中占有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的土粒的比例组合叫土壤质地。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DB51/T 18472014 14【砾石质】土壤中砾石含量超过1%时的土壤。【沙土】土壤松散,很难保水,无法用手捏成团,用手捏时有很重的沙性感,并发出沙沙声。【壤土】土壤孔隙适当、通透性好、保水性好,湿捏无沙沙声,微有沙性感,用手成团后容易散开。【粘土】土壤颗粒小、通透性差、水份不易渗透、容易积水,用手捏成团后不易散开。(10)地表特征 地表特征主要包括枯落物、覆沙、土壤侵蚀状况等情况,具体判断方法如下:【枯落物情况】主要指地表有无枯枝落叶覆盖。【覆沙情况】主要指由于风积作用使表层土壤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后在地表造成的沙土堆积。【盐碱斑】在土壤盐碱化地区,要填写地表有无碱斑和龟裂情况。【裸地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所占比例的估测,主要用于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状况的判别。【土壤侵蚀情况】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使表层土壤受到破坏的情况。地表有无土壤侵蚀主要通过调查区域是否有植物根系裸露、表层土壤是否移动或流失、有无岛状沙丘、有无雨水冲刷痕迹等判断。侵蚀原因:一般在降雨量较少的西北草原地区,有植物根系裸露或表层土壤有移动痕迹为风蚀;坡度在中坡以上地区或低洼地带,有雨水冲刷痕迹为水蚀;居民点、工矿企业附近,地表裸露面积比例较大、且地表多沙砾石,一般为人为活动所致;地表多牲畜粪便和有蹄类动物践踏痕迹,且地表多沙砾石覆盖、裸地比例较大,植物高度、盖度明显下降,一般为超载过牧所致。侵蚀原因以本省区实际情况判断。(11)水分条件 主要填写样方所在地区,地表有无季节性水域和当地气象台站记载的年平均降雨量。(12)利用方式 草原利用方式的具体信息要通过对当地牧民或专业人员的访问获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全年放牧】全年放牧利用。【冷季放牧】北方一般指冬季和春季放牧,南方一般指冬季放牧。【暖季放牧】牧草生长季节放牧。【春秋放牧】春季和秋季放牧。【禁牧】全年不放牧。【打草场】用于刈割的非放牧草地。(13)利用状况 指草原上家畜放牧和人类活动情况。利用状况以目视和调查为准。【未利用】指没有被放牧或打草利用的草原。【轻度利用】放牧较轻,对草地没有造成损害,植被生长发育状况良好。【合理利用】草原利用合理,草畜基本平衡,植物生长状况优良。【超载】指草原被过度利用,草原载畜量超过草畜平衡规定,幅度小于30,草地有退化迹象,群落的高度盖度下降,多年生牧草比例减少。【严重超载】指草原被重度利用,草原家畜超载幅度大于30%,草原退化现象严重,草群高度盖度明显下降,优良牧草比例明显减少,一年生或者有害植物增加。DB51/T 18472014 15(14)综合评价 为便于综合评判草原的质量,将草原质量大体分为以下3个级别。【好】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植物种群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植被盖度较高,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不明显。【中】草原植被盖度和产草量降低,表土裸露,土壤发生盐渍化。适口性好和不耐踩踏的牧草品种减少,适口性差和耐踩踏的牧草品种增加,主要组成种群为矮化杂草以及耐践踏的灌丛。【差】植被盖度和产草量明显降低,表土大面积裸露,土壤盐渍化严重。可食牧草几乎消失,主要组成种群为可食性差的牧草及一年生杂草。DB51/T 18472014 16 D.1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方法 样方内只有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植物时,按“C.2”调查并记录。(1)样方面积 填写样方的实际面积。(2)样方定位 GPS记载样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经纬度统一用度、分、秒格式,比如:某样方GPS定位为:E11504 44.5,N 4227 19.8,A 2990m。(3)坡度 样方所处位置的坡面和水平面的夹角。(4)样方照片编号 在样方调查中,每个样方需要拍摄1张俯视照,其编号要与样方编号对应,在样方编号后加字母“B”。俯视照是指在样方中心上方垂直向地面拍摄的照片,应涵盖样方整个范围。(5)植被盖度测定 指样方内各种植物投影覆盖地表面积的百分数。植被盖度测量采用目测法或样线针刺法。目测法:目测并估计样方内所有植物垂直投影的面积。样线针刺法:选择50米或30米刻度样线,每隔一定间距用探针垂直向下刺,若有植物,记做1,无则记做0,然后计算其出现频率,即盖度。(6)草群平均高度 测量样方内大多数植物枝条或草层叶片集中分布的平均自然高度。(7)植物种数 样方内所有植物种的数量。(8)主要植物种名 填写样方内优势种或群落的建群种的规范中文名称、优良牧草种类(饲用评价为优等、良等的植物)。(9)毒害草种数 样方内对家畜有毒、有害的植物种数量。(10)主要毒害草名称 样方内对家畜有毒、有害的主要植物的规范中文名称。(11)产草量测定 总产草量是指样方内草的地上生物量。通常以植被生长盛期(花期或抽穗期)的产量为准。【剪割】对草本、半灌木及高大草本,样方内植物齐地面剪割。矮小灌木及灌木只剪割当年枝条。【鲜重】将割下的植物按照可食产草量和总产草量分别测定鲜重。可食草产量是总产草量减去毒害草产量。【风干重】风干重是指植物经一定时间的自然风干后,其重量基本稳定时的重量。可将鲜草按可食用和不可食分别装袋,并标明样品的所属样地及样方号、种类组成、样品鲜重,待自然风干后再测其风干重。根据风干重可以推算该草地植物的重量干鲜比。【产草量折算】将样方内鲜草总产量和可食鲜草产量折算为单位面积内的产量,并按照干鲜比,分别折算单位面积的风干重。单位用千克/公顷。DB51/T 18472014 17 D.2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方法 所调查的样地具有灌木和高大草本植物时,按“C.3”的内容调查并记录。在样地内布设100m2的样方,分别测定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灌木及高大草本两类植物。(1)填写样方编号和样方照片编号 样方照片编号要标明该照片所在样方号。(2)调查方法 测定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100 m2的样方内设置3个1m2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样方,测定内容和方法同表2,草本产量测量一律采用齐地面剪割,测定结果记录于表3,取3个样方的平均值作为100 m2内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的测定结果。测定灌木和高大草本:对80cm以上的高大草本和50cm以上的灌木产量的测定,采用测量单位面积内各种灌丛植物标准株(丛)产量和面积的方法进行。记录灌丛名称 株丛数量测量:记载100m2样方内灌木和高大草本株丛的数量。先将样方内灌木或高大草本按照冠幅直径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当样地中灌丛大小较为均一,冠幅直径相差不足10%20%时,可以不分类,也可以只分为大、小两类),并分别记数。丛径测量: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大、中、小标准株各1丛,测量其丛径(冠幅直径)。灌木及高大草本覆盖面积 灌丛面积按圆面积计算。某种灌木覆盖面积=该灌木大株丛面积(一株)大株丛数+中株丛面积(一株)中株丛数+小株丛面积(一株)小株丛数。灌木覆盖总面积=各类灌木覆盖面积之和 灌木及高大草本产草量计算 分别剪取样方内某一灌木及高大草本大、中、小标准株丛的当年枝条并称重,得到该灌木及高大草本大、中、小株丛标准重量,然后将大、中、小株丛标准重量分别乘以各自的株丛数,再相加即为该灌木及高大草本的产草量(鲜重)。将一定比例的鲜草装袋,并标明样品的所属样地及样方号、种类组成、样品鲜重、样品占全部鲜重的比例等,待自然风干后再测其风干重。将样方(100m2)内的所有灌木和高大草本的产草量鲜重和干重汇总得到总灌木或高大草本产草量,并分别折算成单位面积的重量,填入表3。实际操作时,可视株型的大小只剪一株的1/3或1/2称重,然后折算为一株的鲜重。样方(100m2)内总产草量 样方内总产草量包括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重量、灌木及高大草本重量,折合成每公顷的产草量。总产草量=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产草量折算(100-灌木覆盖面积)/100+灌木及高大草本产草量折算合计 DB51/T 18472014 18 D.3 鼠虫害样方调查方法 鼠虫害样方调查按“C.4”的内容调查并记录。(1)样点编号 监测样方编号按照“县名+类型(“鼠害”或“虫害”)+序号”进行编号。如若尔盖县鼠害草地第一个监测样地第一个样方编号为:若尔盖-鼠害-001。(2)样方定位 GPS记载样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经纬度统一用度、分、秒格式,比如:某样方GPS定位为:E11504 44.5,N 4227 19.8,A 2990m。(3)县名 县级行政名称,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4)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 均可以目测,如果有条件可以实际测量。(5)地形、土壤【地形】台地、平地、坡地、陡坡、沟谷、悬崖、其它。【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坡位】坡顶部、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底部。【土壤类型】如栗钙土、淡栗钙土等。(6)地表特征 主要记录枯落物多与少;覆沙多与少;覆砂砾多与少;盐碱斑多与少;土壤侵蚀;地表板结重与轻;地表龟裂多与少。(7)草原类型 按四川草地类型分类系统中确定的类和组的名称分别填写。(8)主要植物 只要记录前三种主要植物名称。(9)害虫种类 害虫种类填入学名,如“草原毛虫”,龄期填入“幼虫或者成虫”,密度填入“幼虫每平米头数或者百步惊蛾量”。(10)害鼠种类 在害鼠发生情况的备注需要填写土丘的大小以及单位。DB51/T 18472014 19 D.4 沙化草原样方调查方法 沙化草原样方特征调查按“C.1”的内容并记录,植被调查按“C.5”的内容调查并记录。(1)样方编号 监测样方编号按照“县名+类型(沙化)+序号”进行编号。如若尔盖县沙化草地第一个监测样地第一个样方编号为:若尔盖-沙化-001。(2)样方定位 用全球定位仪(GPS)记载样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经纬度统一用度、分、秒格式,比如:某样方GPS定位为:E11504 44.5,N 4227 19.8,A 2990m。(3)照片编号 样方测定前应采集景观照片和俯视照片,照片编号应与所测定样方编号相同。在样方编号后加英文大写字母“A”表示景观照片,加“B”表示俯视照片。(4)植被盖度 测量样方内所有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例,用%表示。(5)植被平均高度 测量样方内大多数植物枝条或叶片的平均自然高度。在样方内及样方附近分别测量5次植株叶片自然高度,加以平均,得出植被平均高度。(6)裸沙面积百分比 测量样方内所有裸沙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例,用%表示。(7)主要植物种名称 样方内主要的优势种或群落的建群种名称。(8)产草量测定 剪取整个样方内地上部分的鲜草称重测生物量。自然风干后测干重。【剪割】样方内植物齐地面剪割。【鲜重】将剪割的植物按照可食产草量和总产草量分别测定鲜重。【风干重】将鲜草按可食用和不可食分别装袋,并标明样品的所属监测点及样方号、种类组成、样品鲜重,待自然风干后再测其风干重。根据风干重推算重量干鲜比。(9)初判沙化等级 沙化等级根据裸沙面积百分比为指标进行初判,分为三个等级:轻度沙化10%,10%中度沙化50%,重度沙化 50%。DB51/T 18472014 20 D.5 家畜补饲情况调查方法 按“C.6”的内容进行调查并记录。(1)家庭各类饲草产量 调查家庭承包天然草场、耕地及人工草地的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及用于饲养家畜的比例。%100 年总产量年用于养畜量率 用于养畜量占总产量比。(2)饲养牲畜数量(只、头)调查家庭各类牲畜的头(只)数,并折算成羊单位。羊单位折算按四川省草原载畜量及草畜平衡计算方法。(3)饲养方式【散养】家畜全年可以在草场上自由放牧、采食。【舍饲圈养】全年圈养。【半舍饲】牧草生长季节自由放牧,其它季节圈养补饲。【补饲总天数】指一年内补饲时间折合的总天数。【放牧天数】一年内放牧时间的总天数。补饲总天数加放牧总天数应为365天。_ DB51/T 184720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