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99 B 61 备案号:42511-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2832014 大规格苗木造林技术规程 2014-06-09发布 2014-07-01实施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832014 I 前 言 本规程按照GB/T1.1-2009规则起草。本规程由青海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管理。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林业厅科学技术处、造林绿化管理处。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徐生旺、王成、杨红文、铁汝才、李文、贺永元、赵建琪、刘永庆。DB63/T 12832014 1 大规格苗木造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用乔木大苗营造生态公益性纯林、乔灌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时造林地的选择、采用的苗木规格、造林季节、造林方法、整地方法、抚育管理、检查验收等全过程的技术要求。本规程适用于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或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63/T 236 青海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63/T 237 青海省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3.1 大规格苗木 针叶树种苗木高度80厘米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完整、顶芽饱满,冠形良好。阔叶树种苗木胸径(离地面130厘米处的树干直径)2.5厘米以上、高度250厘米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完整、树干通直、均匀。4 造林分区及主要造林树种 4.1 造林分区 见附录A。4.2 主要造林树种 见附录A。5 造林地选择 5.1 自然条件 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或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DB63/T 12832014 2 5.2 地点选择 优先选择国道、省道等公路和铁路两侧,城镇乡村周边适宜造林的地段;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相对集中连片,能够形成规模效益。6 苗木规格及管理 6.1 主要树种苗木规格 见附录B。6.2 苗木管理 6.2.1 苗木质量检验 苗木出圃前进行病虫害检疫,要求生长健壮、顶芽饱满、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优质壮苗。造林苗木优先使用本地苗木,不足部分从气候相近地区调运。必须具备“两证一签”。苗木抽样、检验、检测规则方法按DB63/T 236执行。6.2.2 起苗 6.2.2.1 时间 春季苗木萌动前或秋季苗木停止生长后进行起苗。6.2.2.2 方法及要求 起苗前一周对苗圃地灌一次起苗水。单株起苗,挖苗前拢起树冠,防止碰断侧枝和主稍。并做到随起苗、随包装、随运输、随栽植。针叶树苗木起苗时必须带土球;阔叶树苗木起苗时尽量带土球。土球直径为苗木地径的10倍20倍或苗木冠幅的1/21/3。土球挖成圆锥形或圆球形,并进行削圆处理,使其表面光滑,以利捆绑。土球挖好后及时用草绳捆绑,土球的捆绑密度视土质和土球体积而定;土球质地松散和体积较大的多缠草绳,以免搬运过程中散坨。难以带土球的阔叶树和部分灌木起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并进行泥浆蘸根处理,同时采取摘叶、修剪、封蜡等措施,减少苗木水分蒸发。6.2.3 包装 苗木起苗后立即进行包装和运输,切记风吹日晒。裸根苗根系用柴草袋或塑料袋进行包装,并附上标签,标签注明树种的苗龄、苗木数量、等级、产地等。6.2.4 运输 苗木运输要迅速及时,尽量缩短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并采取保湿、降温、防冻、透气等措施。长途运苗要给苗木根部洒水,并进行覆盖处理,尽量减少苗木失水。带土球的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进行固定,避免晃动而造成树体磨损和土球破裂。城市绿化苗木运输,有时会超高或超长、超宽,应事先办好必要的运输手续。6.2.5 假植 DB63/T 12832014 3 对不能及时栽植的裸根苗,要选择在潮湿、背阴、避风的地方进行假植。假植沟深宽各为40厘米60厘米,长度依苗木多少而定。假植时将苗木解捆,单株倾斜排列在沟内,用湿土覆盖根系并踩实。假植期间要经常检查,发现覆土下沉时要及时培土压实,并进行遮荫处理。带土球苗木禁止假植,要随运输,随栽植。7 造林方式及造林密度 7.1 造林方式 造林方式采用植苗造林。以营造混交林为主,集中连片6.7公顷(100亩)以上必须营造混交林。7.2 造林密度 7.2.1 纯林造林密度 7.2.1.1 针叶树种纯林造林密度 苗高80厘米100厘米,株行距2米2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苗高101厘米120厘米,株行距2米2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苗高121厘米150厘米,株行距2米3米,每公顷1670株(每亩111株);苗高151厘米以上,株行距3米3米,每公顷1110株(每亩74株)。7.2.1.2 阔叶树种纯林造林密度 胸径2.5厘米3.0厘米,株行距2米2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胸径3.1厘米4.0厘米,株行距2米2米,每公顷2500株(每亩167株);胸径4.1厘米5.0厘米,株行距2米3米,每公顷1670株(每亩111株);胸径5.1厘米以上,株行距3米3米,每公顷1110株(每亩74株)。7.2.2 混交林造林密度 针阔混交林初植密度参照针叶或阔叶树纯林的初植密度执行,混交比例为 1:1-4或 1-4:1;乔灌混交林初植密度参照针叶或阔叶树纯林的初植密度执行,混交比例为 3-5:1。7.3 混交林营造 7.3.1 混交方式 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混交、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混交二种方式。7.3.2 混交方法 株间混交:种间矛盾不大的树种混交,适用于瘠薄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在乔木间栽植具有保土、保水的灌木,或在灌木中栽植耐干旱、瘠薄的乔木。行间混交:种间矛盾较小的树种混交,适用于阴性和阳性树种混交或乔灌混交。带状混交:种间矛盾较大的树种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块状混交:种间矛盾大的树种混交,适用于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7.3.3 混交林树种搭配模式 DB63/T 12832014 4 7.3.3.1 乔灌木树种搭配模式 见附录C。7.3.3.2 针阔叶树种搭配模式 见附录D。8 整地技术 除新采伐迹地、东部脑山条件较好的灌丛地、易造成冻拔的宜林地、宜林沙荒地外,其余新造林地在造林前必须提前整地。8.1 整地方法 8.1.1 穴状整地 适宜高位山区及中位山区陡坡、沟头、地形破碎的坡地及砾石地。圆形或矩形坑穴,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穴径、穴深大于50厘米。有灌溉条件的中位山区和川水地区沟谷阶地、河漫滩地,采用大穴状整地。圆形或矩形坑穴,穴径0.8米1.2米,穴深0.6米1.0米。穴与穴之间呈“品”字形排列。8.1.2 反坡梯田整地 适宜坡度在1525的山坡,因地制宜,沿等高线方向整地。梯田面向内倾斜,反坡度35,外埂踩实拍光;梯田宽1米3米,长度不限,每隔一定距离修筑土埂;梯田间距2米3米。8.1.3 水平阶整地 适宜坡度在1525的山坡,因地制宜,沿等高线方向整地。里切外垫、做成小台阶、外高里低,外埂踩实拍光。阶宽1米1.5米,阶间距2米3米。每条水平阶每隔2米做一条垂直于水平阶的塄坎。8.1.4 水平沟整地 适宜坡度在1525的山坡,因地制宜,沿等高线方向整地。沟口宽0.5米1.0米,沟底宽0.4米0.6米,沟深0.3米0.4米;外土埂顶宽0.2米0.3米,底宽0.3米0.4米,土埂高0.2米。生土筑埂,表土回填,沟间距2米3米,外埂踩实拍光。每条水平沟每隔2米做一条垂直于水平沟的塄坎。8.2 造林时间 除高位山区外,在造林前一年雨季或当年春季造林前进行整地,同时施基肥。9 施肥 9.1 基肥 土壤贫瘠地块,要施用基肥,基肥采用熟透的有机肥或化肥,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施肥量乔木树种每穴施有机肥3千克5千克,或施复合化肥0.3千克0.5千克;灌木树种每穴施有机肥1千克2千克,或施复合化肥0.1千克0.2千克。所施肥料与栽植穴内土壤拌匀。DB63/T 12832014 5 9.2 追肥 有条件的地区,栽植后1年3年施用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苗木大小和苗木生物特性确定。10 造林技术及造林季节 10.1 栽植技术 10.1.1 裸根苗栽植 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规定进行栽植,根系要舒展,扶正栽直,分层填土踩实。10.1.2 带土球大苗栽植 整地坑口径必须大于苗木土球20厘米30厘米,扶正栽直,分层填土踩实。10.2 造林季节 春季造林(3月中旬至5月下旬)、秋季造林(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11 造林规划及施工设计 除苗木规格、造林密度外,其他指标依据DB63/T 237进行规划设计。12 抚育管理 12.1 灌溉 对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有灌溉条件的造林地,栽植前1天2天在栽植坑(穴)中进行灌水。栽植后及时进行第二次浇灌。第一、二次灌溉要灌足、灌透,之后根据天气状况适时灌溉。大苗栽植后采用可降解地膜进行覆盖,即回填土埋到离地面5厘米10厘米时,进行浇水并覆盖地膜,或降雨后借墒覆膜,地膜铺成“锅底”形,四周高中间低,最后在地膜上覆土。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12.2 扶正固定 第二次灌溉后,要及时对苗木进行扶正、填土、踩实,2米以上的大苗栽植后必须用木棍等材料进行支架固定。12.3 封禁保护 对新造林地要及时拉设网围栏,并派专人管护,禁止人为和牲畜破坏。12.4 松土除草 造林后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在幼林郁闭前连续进行3年5年,每年2次3次。有冻拔害和风沙危害的地区,第一年可减少松土除草次数,以培土为主。12.5 除蘖、抹芽 DB63/T 12832014 6 对于要培育高大主干、根系萌蘖力强的阔叶树种(如杨树、榆树等),每年要及时除蘖、抹芽,每年1次2次,以保证主干旺盛生长和干形通直圆满。12.6 修枝 对于分枝多或主干不明显的树种要进行修枝、去叉,除去树冠下枯死枝和多余枝,增加林内通透度。修枝时间选择在春季萌动前或秋季树木停止生长后,避免在极端严寒天气修枝。12.7 有害生物防控 造林后,如树木感染病、虫等林业有害生物,要及时进行无公害防治;对死亡的林木及时清除。12.8 防火 加强秋冬季造林地的防火工作,在防火期及时割除造林地内的杂草,并指定专人巡护。20公顷以上集中连片造林地应设计并修建防火隔离带和防火道路。12.9 补植补栽 造林后3年内保存率达不到90%以上的,每年都要进行补植补栽。13 检查验收 13.1 面积计算 连续成片造林在667平方米以上的,进行实测统计为片林面积;防护林带在四行以上(包括四行),林带宽度4米以上的进行实测统计为片林面积。对四行以下的林带(林网)、行道树,按照各树种苗木规格所对应的造林密度折合0.067公顷(1亩)面积。13.2 造林成活率调查 13.2.1 调查方法 片林采用标准地或标准行方法。标准地选择采用机械或随机抽样,造林面积在5公顷以下,标准地面积应为5%;造林面积在5公顷10公顷应为3%;造林面积在10公顷以上应为2%。山地应在不同坡位和坡度选择标准地。防护林带每隔50米检查10米。13.2.2 造林成活率计算 13.2.2.1 平均成活率 见公式(1):平均成活率=100%小班面积 成活率小班面积.(1)13.2.2.2 小班成活率 见公式(2):DB63/T 12832014 7 小班成活率=100%标准地成活率标准地块数.(2)13.2.2.3 标准地(行)成活率 见公式(3):标准地(行)成活率=100%()()标准地(行)成活株(穴)数设计 标准 栽植株 穴 数.(3)设计(标准)栽植株(穴)数按本标准7.2造林密度计算。标准地造林成活率100%的,一律按100%计算。13.3 评定标准 合格:成活率90%。补植:成活率在70%90%(不含70%和90%)。重造:成活率70%。造林合格的面积计入造林完成面积;造林不合格的经过补植或重造达到标准后再计入造林面积。13.4 技术档案 技术管理档案,主要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造林作业设计、种苗来源、苗木调运和处理措施(包括产地、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标签等),促根保水材料、肥料,幼林抚育措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卡片,施工单位及日期,各工序用工量,监理工作情况,检查验收,资金投入及来源情况等。专人负责,按时填写,杜绝漏记和中断。DB63/T 12832014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造林分区及主要造林树种 表A.1 造林分区及主要造林树种 主要造林树种 区 域 范 围 乔 木 灌 木 东部黄土丘 陵沟壑区 西宁市、海东地区(互助县部分)、贵德、尖扎县 青海云杉、青扦、祁连圆柏、白榆、青杨、新疆杨、河北杨、小叶杨、青海杨、油松、华北落叶松、旱柳、沙枣、山杏 柽柳、中国沙棘、乌柳、金(银)露梅、丁香、榆叶梅、连翘、珍珠梅祁连山地区 门源、祁连、海晏、刚察、天峻县全部,互助、共和、乌兰部分 青海云杉、青扦、祁连圆柏、青杨、小叶杨 乌柳、中国沙棘、柽柳、金(银)露梅、珍珠梅 柴达木盆地区 都兰县全部,乌兰、德令哈、格尔木市大部,大柴旦、芒崖、冷湖 青杨、河北杨、青海杨、小叶杨、新疆杨、白榆、青海云杉、青扦、祁连圆柏、沙枣 中国沙棘、柽柳、乌柳、丁香、珍珠梅 黄河上游地区 共和县(青海南山以南)、贵南、同德、兴海、同仁、泽库、河南、玛沁县(阿尼玛卿山以北)青海云杉、青扦、紫果云杉、祁连圆柏、白榆、青杨、小叶杨、沙枣、樟子松 柽柳、乌柳、中国沙棘、柠条 青南高原区 玉树、果洛州 川西云杉、紫果云杉、大果圆柏、青杨、小叶杨 中国沙棘、金(银)露梅、丁香 DB63/T 12832014 9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苗木规格 表 B.1 苗木规格 种类 主要树种名称 苗木高度(厘米)胸径(厘米)地径(厘米)分枝(个)80-100 101-120 121-150 针叶 树种 云杉、青扦、圆柏、油松、华北落叶松、樟子松 151以上 250-300 2.5-3.0 301-400 3.1-4.0 401-500 4.1-5.0 阔叶 树种 青杨、新疆杨、河北杨、小叶杨、青海杨、白榆、旱柳、沙枣、山杏 501以上 5.1以上 中国沙棘 100以上 0.6 柽柳、乌柳 120以上 0.8 丁香、榆叶梅、连翘、珍珠梅 120以上 5 灌木 树种 金(银)露梅 50以上 4 DB63/T 12832014 10 B B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乔灌木树种搭配模式 表 C.1 乔灌木树种搭配模式 灌木树种 乔木树种 中国沙棘 柽柳 金(银)露梅 乌柳 丁香 榆叶梅 连翘 珍珠梅 青海云杉 川西云杉 紫果云杉 青扦 祁连圆柏 油松 华北落 叶松 樟子松 青杨 新疆杨 河北杨 小叶杨 青海杨 白榆 旱柳 沙 枣 DB63/T 12832014 11 C C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针阔叶树种搭配模式 表 D.1 针阔叶树种搭配模式 阔叶树种 针叶树种 青杨 新疆杨 河北杨 小叶杨 青海杨 白榆 旱柳 沙枣 青海云杉 川西云杉 紫果云杉 青扦 祁连圆柏 油松 华北落叶松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