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7.120.30 B 52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11062016 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培育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live bait(chironomidae larvae)cultivating of giant salamander 2016-04-01发布 2016-10-01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2/T 11062016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环境条件.1 4 培育方法.1 5 捕捞暂养.2 6 病害检疫.2 DB52/T 1106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贵州省水产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归口。本标准由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定锦江娃娃鱼开发有限公司、贵阳学院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人:杨兴、李正友、洪潇、周路、张竹青、兰洪明、李灿。DB52/T 11062016 III 引 言 为提高稚鲵的成活率,解决稚鲵开口摄食外界饵料源的问题,特制定本技术规范。本标准在进行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和实施“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范各项指标规定了大鲵活体铒料(摇文幼虫)培育过程中环境条件、培育方法、捕捞暂养、病害检疫等方面的要求,是在我省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和引用其他相关技术标准提出的,对全省大鲵养殖产业化发展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DB52/T 11062016 1 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培育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培育的环境条件、培育方法、捕捞暂养和病害检疫。本标准适用于水泥池培育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36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3 环境条件 3.1 场地的选择 应符合NY5361的规定。选择阳光充沛、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新建培育池。3.2 饲养用水 3.2.1 水源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3.2.2 培育池水质 培育池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3.3 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面积为1m2100m2,池深50cm左右,池底铺垫富含有机物的淤泥,底泥以池塘淤泥最佳,壤土次之,不宜使用砂质土,并加水20cm30cm。为了便于捕捞,池底铺设的淤泥最好采用孔径为0.6mm的筛网过滤。4 培育方法 4.1 幼虫来源 培育摇蚊幼虫不需进行引种工作。每年的春季,当水温上升到14以上,气温在17以上时,自然会有很多摇蚊在培育池中产卵繁殖。2d7d,卵便孵化出膜。刚出膜的摇蚊幼虫营浮游生活,生活期为3d6d,以各种浮游生物、菌胶团和有机碎屑等为食。DB52/T 11062016 2 4.2 培育方法 4.2.1 在培育前每 100 m2施用经发酵的猪粪等有机 150kg。在施用有机肥后,用 1ppm 漂白粉带水消毒。摇蚊幼虫采捞高峰期过后,要补充一定量的经发酵的有机肥,数量为每 100 m2施用50kg,透明度为 5cm15cm。4.2.2 当摇蚊幼虫结束浮游生活之后,逐渐转为底栖生活,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这期间要定期向池中泼洒发酵过的有机肥或直接在池中投放陆草,让陆草腐烂发酵。摇蚊幼虫具背光性,在光照强烈的夏季,要适当加深池水,使水深维持在 40cm50cm,或在池子的上方加盖凉棚、搭设葡萄架等。4.2.3 培养摇蚊幼虫的池水不需特别加以管理;但如果池水过于老化而变成臭清水,光线大量透射到水底时,会影响摇蚊幼虫的生活。此时可更换部分池水,并向池中适当施发酵过的有机肥。5 捕捞暂养 5.1 摇蚊幼虫的捕捞 捕捞时,先用孔径为1.5mm左右的网将池中大颗粒的烂草败叶捞去,然后排去部分池水,再铲取底泥,用孔径为0.6mm的筛网筛去淤泥,即可取得摇蚊幼虫。5.2 摇蚊幼虫的暂养与保存 将捕捞上来的摇蚊幼虫放在阴凉的地方用清水喂养2d3d,随后即可投喂稚鲵或冷冻储藏。6 病害检疫 对捕捞的摇蚊幼虫应检疫合格,不得带有污染性病原和寄生虫。_ DB52/T 1106-20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