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30 B 40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7572014 高寒草地引狐治鼠技术规范 2014-04-08发布 2014-06-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7572014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狐狸选择.1 5 狐狸运输.2 6 狐狸释放.3 7 狐狸释放后监测.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野化狐狸释放跟踪调查表.4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狐狸控鼠效果调查表.5 DB51/T 1757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甘孜州草原工作站、阿坝州草原工作站、凉山州草原工作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东海、周俗、张新跃、廖习红、赵磊、严林、谢红旗、刘勇。DB51/T 17572014 1 高寒草地引狐治鼠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引进狐狸控制草原鼠害技术中狐狸的选择、运输、释放、存活及控鼠效果监测等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高寒草地引入狐狸进行草原鼠害控制。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 624-2011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DB51/T 1090-2010 高原鼠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狐狸 fox 食肉目犬科动物。嘴尖耳大,身长腿短,尾巴较长。毛色变化很大,一般呈赤褐、黄褐、灰褐色,各种程度的灰色、白色或黑色。耳背黑色或黑褐色,尾尖白色,尾巴基部有个小孔,能分泌恶臭。食性杂,主要以虫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鸟兽和野果等为食。主要种类有红狐、赤狐、草狐、沙狐等。目前人工饲养的主要是银狐,是赤狐的一个亚种。3.2 引进 introduction 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其潜在扩散范围以外地区的过程。4 狐狸选择 4.1 原则 4.1.1 种类 引入高寒草地进行草原鼠害控制的狐狸,应能适应高原气候,原产于高原或相似地区,引入前应按照HJ 624-2011的规定进行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4.1.2 年龄 引入高寒草地进行草原鼠害控制的狐狸,一般为当年出生,6月龄7月龄大小。DB51/T 17572014 2 4.1.3 健康 狐狸应健康无病,引进前应进行检疫并具备当地兽医防疫部门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4.1.4 性比 引进狐狸时雌雄性别比例为1:1。4.2 狐狸野化 引进的狐狸应在野化场地经过野化训练,获得野外生存能力,具备捕捉活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的能力。狐狸野化一般经过三个阶段。4.2.1 笼养育成阶段 5月中旬6月上旬,选择出生早,发育正常的仔狐分窝进行约30d的育成饲养。期间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仔狐体质,在饲喂人工配合饲料过程中,少量投放鼠肉、兔肉等食物。同时接种犬七联疫苗2次。4.2.2 人工散养野化训练阶段 7月中旬8月下旬,在育成的狐狸中,选择无血缘关系的狐狸若干对,投放到人工散养场地进行捕食训练,初步野化。每只狐狸散养面积70m2。初期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少量投喂活体食料,以后逐渐减少配合饲料,增加活体动物食料。8月上旬全部改喂活鼠、活兔。4.2.3 自然散养野化训练阶段 8月下旬9月下旬,选择人为干扰少,有丘陵、沟壑、水源、植被茂盛的草原地段进行围栏自然散养,每只狐狸自然散养野化训练场面积3800m2。按狐狸日食量(2只/d3只/d)每隔7d投放一次活鼠,共投放5次。4.3 野化训练效果辨别 4.3.1 食性变化 经野化训练的狐狸,捕鼠动作敏捷,具有贮藏剩余食物的行为,食谱较广,有捕食昆虫和采食牧草的行为。4.3.2 自我保护意识 野化后的狐狸,打洞能力不断提高,对外界声音刺激、其它动物及人为恐吓反应灵敏,能迅速避险。5 狐狸运输 5.1.1 消毒防疫 狐狸在运输前,应对运输笼、用具消毒。启运前几天应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5.1.2 分笼装运 狐狸在运输过程中,应单独装笼,做笼时网眼规格为2.5cm2.5cm,两笼中间的电焊网要用小眼,防止狐狸互相抓咬,一个笼装1只,每两个或四个笼为一组,装笼时公母相邻,防止逃跑。DB51/T 17572014 3 5.1.3 缩时运输 狐狸在运输时应缩短时间,避免时走时停和中途变换运输工具,运输时间应3d4d。5.1.4 遮光运输 狐狸在运输过程中,应遮光,减少狐狸活动,保持安静,避免笼体冲撞和相互挤压。5.1.5 增水缩食 狐狸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饮水供给,保证食物质量,喂食不宜过多,每天喂食比正常次数减少1次2次。6 狐狸释放 6.1 释放场地的选择 6.1.1 场地与面积 狐狸的释放场地应为高原鼠兔等地面鼠常发区,成片分布,危害面积6500hm2的草原地区,海拔4800m,具浅丘和灌丛分布,附近有水源。6.1.2 远离居民区 狐狸的释放场地距居民地5km,应设立标识牌,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和捕捉的影响,提高释放成功率。6.1.3 减少干扰 狐狸的释放场地应与招鹰鹰架分布区域留有一定距离,避免互相干扰,使狐狸成为老鹰的捕食对象。6.2 释放时期 狐狸的释放时期一般选择在9月10月。6.3 释放密度 释放狐狸时,每处释放3对4对,间隔10km左右再行释放。7 狐狸释放后监测 7.1 存活监测 释放后观测狐狸粪便和借助高倍望远镜跟踪监测。黎明和傍晚时分,观测狐狸的存活、活动范围和种群大小。观察结果填入附录A。7.2 控鼠效果监测 狐狸释放一段时间后,按照DB51/T1090-2010的规定调查释放地老鼠密度,并进行中长期观测。测定结果填入附录B。DB51/T 17572014 4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野化狐狸释放跟踪调查表 调查时间 释放地点(经纬度)释放 时间 释放 只数 存活 只数 活动半径(km)生产仔狐窝数生产 时间 生产仔狐只数 存活 只数 DB51/T 17572014 5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狐狸控鼠效果调查表 释放时间: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样方编号 样方经度()样方纬度()海拔高度(m)释放时间 有效洞口密度(个/hm2)释放前 产草量(g/m2)调查时间 有效洞口密度(个/hm2)释放后 产草量(g/m2)_ DB51/T 175720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