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4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3512011 玉米品种描述规范 2011-12-28发布 2012-03-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3512011 I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总则.1 4 应描述的品种信息.1 5 主要特征特性.2 6 产量表现.4 7 抗性.4 8 品质.4 9 主要栽培措施.4 10 适宜种植区域.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性状的测试方法.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玉米品种描述示例.15 DB51/T 1351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四川省种子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秀、周会、高宏、韩本达、林勇、秦洁、毛双林。DB51/T 13512011 1 玉米品种描述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品种描述的内容和方式。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境内选育(引种)玉米品种公告以及玉米商品种子的品种说明。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543-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3 总则 3.1 品种描述的所有内容应真实,不以虚假、欺骗性、或者使种子使用者误解的文字方式介绍品种。3.2 品种描述的所有内容应通俗易懂、准确、有公认的科学依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所开展的试验结果或其他试验为依据。3.3 品种描述应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规范汉字。4 应描述的品种信息 4.1 品种名称 品种名称采用品种审定机构或品种权授权机构批准的名称。4.2 品种选育(引种)者和选育(引种)时间 标明品种选育(引种)单位或个人名称,选育(引种)时间以完整的年号表示。4.3 品种类型 普通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专用型;单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开放授粉品种。4.4 品种来源 应阐明品种选育的遗传背景、选育方法及系谱。4.5 品种审定编号 标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所载明的品种审定编号。DB51/T 13512011 2 5 主要特征特性 5.1 应描述的性状(在附录 A 中用*标注)5.1.1 全生育期 以天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5.1.2 抽丝期 以天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5.1.3 雄穗颖片基部颜色 分为绿、浅紫、紫、深紫、黑紫。5.1.4 雄穗颖片除基部外颜色 分为绿、浅紫、紫、深紫、黑紫。5.1.5 雄穗主轴与分枝的角度 极小、小、中等、大、极大。5.1.6 雄穗侧枝姿态 分为直、轻度下弯、中度下弯、强烈下弯、极度下弯。5.1.7 花丝颜色 分为绿、浅紫、紫、深紫、黑紫。5.1.8 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 分为极短、短、中、长、极长。5.1.9 雄穗一级侧枝数目 分为极少、少、中、多、极多。5.1.10 株高 以厘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整数。5.1.11 穗位高 以厘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整数。5.1.12 果穗长 以厘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小数1位。5.1.13 果穗形状 分为圆锥形、中间型、圆筒形。DB51/T 13512011 3 5.1.14 穗行数 以行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5.1.15 千粒重 以克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小数1位。5.1.16 出子率 以百分率(%)表示,按照区域试验结果描述。5.1.17 子粒类型(普通玉米、糯玉米)分为硬粒型、偏硬粒型、中间型、偏马齿型、马齿型。5.1.18 子粒顶端主要颜色 分为白、淡黄、黄、桔黄、橙、桔红、红、紫、褐、兰黑。5.1.19 子粒背面颜色 分为白、淡黄、黄、桔黄、橙、桔红、红、紫、褐、兰黑。5.1.20 穗轴颖片颜色 分为白色、粉红、红、紫、黑紫。5.1.21 甜玉米子粒皱缩程度 分为极弱、弱、中、强、极强。5.2 宜描述的性状(如果为标志性性状,则必须描述)5.2.1 第一叶先端形状 分为尖、尖到圆、圆到匙形、匙形。5.2.2 第一叶鞘颜色 分为绿、浅紫、紫、深紫、黑紫。5.2.3 散粉期 以天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5.2.4 叶片姿态 分为直、轻度下披、中度下披、强烈下披、极强下披。5.2.5 新鲜花药颜色 分为黄色、浅紫、紫、深紫。5.2.6 雄穗小穗密度 分为疏、中、密。DB51/T 13512011 4 5.2.7 叶宽 分为极窄、窄、中、宽、极宽。5.2.8 叶色 分为浅绿、绿、深绿。5.2.9 茎秆形状 分为直立、中间型、“之”字型。5.2.10 果穗子粒颜色数量 分为单色、双色、多色。5.2.11 甜玉米子粒长度 以厘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小数1位。5.2.12 甜玉米子粒宽度 以厘米表示,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精确到小数1位。5.2.13 爆裂玉米爆花形状。分为蝶形、中间型、球形。6 产量表现 以参加XX年度XX区域(省、区、市)XX组别(类型)的试验产量(千克/亩),比对照增产情况表示。引用产量数据时应与区域试验或者生产试验结果一致。7 抗性 7.1.1 抗倒伏性 按区域试验和抗性鉴定结果描述。7.1.2 抗病性 按区域试验和抗病鉴定结果描述。8 品质 按区域试验结果描述。9 主要栽培措施 9.1 播期 DB51/T 13512011 5 播期以某月上、中、下旬表示。9.2 密度 以株/亩表示。9.3 施肥方式 明示基肥和追肥的种类、比例和数量,以及追肥的时期和方法。9.4 病虫防治措施 明示防治对象、时期与方法。10 适宜种植区域 以审定通过的区域为准。注:若有其他特性而未列在本规程中的,也可以指出。DB51/T 13512011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性状的测试方法 A.1*全生育期 观测时间:播种至成熟。观测方法:计算从播种到果穗成熟的天数。观测量:整个群体。A.2 第一叶鞘颜色 观测时间:幼苗期,3叶展开之前。观测部位:幼苗第一叶叶鞘。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品种,并按表A.1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1 第一叶鞘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绿 浅紫 紫 深紫 黑紫 标准品种 本7884-7 丹340 黄早四 P138 A.3 第一叶先端形状 观测时间:幼苗期,展开3叶之前。观测部位:幼苗第一叶片。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品种及图A.1,并按表A.2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2 第一叶先端形状的分级标准 描述 尖 尖到圆 圆 圆到匙形 匙形 标准品种 CA335 黄早四 4F1,吉419 X178 掖478 尖 尖到圆 圆 圆到匙形 匙形 图A.1 第一叶先端形状 A.4 散粉期 DB51/T 13512011 7 观测时间:群体50%植株雄穗主轴中部1/3处开始散粉。观测部位:植株雄穗。观测方法:计算从出苗到50%的植株雄穗主轴中部1/3处散粉的天数。观测量:整个群体。A.5*抽丝期 观测时间:群体50%的植株花丝露出雌穗苞叶5厘米。观测部位:植株上位穗。观测方法:计算群体从出苗到50%的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天数。观测量:整个群体。A.6 叶片姿态 观测时间:雌雄穗盛花期至开花结束。盛花期轻度乳熟期。观测部位:植株上位穗上叶。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品种和分级标准及图A.2,并按表A.3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3 叶片姿态的分级标准 姿态分类 直线型 轻度弯曲 弯曲 高度弯曲 极强烈弯曲 描述 直 轻度下披 中度下披 强烈下披 极强下披 标准品种 掖478 掖107 Mo17 自330 直 轻度下披 中度下披 强烈下披 极强下披 图A.2 上位穗上叶姿态 A.7*雄穗颖片基部颜色 观测时间:散粉盛期。观测部位:雄穗上部主轴1/3处颖片基部(图A.3)。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4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4 雄穗颖片基部颜色的分级标准 DB51/T 13512011 8 描述 绿 浅紫 紫 深紫 黑紫 标准品种 丹340 H21 H4 K22 图A.3 观测部位:雄穗颖片基部 A.8*雄穗颖片除基部外颜色 观测时间:散粉盛期至开花结束。观测部位:雄穗上部主轴1/3处颖片除基部以外部分。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品种并按表A.5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5 雄穗颖片除基部外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绿 浅紫 紫 深紫 黑紫 标准品种 丹340 沈5003 掖107 P138 F31 A.9 新鲜花药颜色 观测时间:散粉盛期。观测部位:雄穗上部主轴1/3处新鲜花药。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6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6 新鲜花药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黄色 浅紫 紫 深紫 标准品种 Mo17 黄早四 掖515 P138 A.10 雄穗小穗密度 观测时间:雄穗始花至开花结束。观测部位:雄穗主轴中部1/3处。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7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7 雄穗小穗密度的分级标准 描述 疏 中 密 DB51/T 13512011 9 标准品种 Mo17 黄早四 丹340 A.11*雄穗主轴与分枝的角度 观测时间:散粉盛期至开花结束。观测部位:雄穗下部倒数第二侧枝。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8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8 雄穗主轴与分枝的角度的分级标准 角度分类 90 描述 极小 小 中 大 极大 标准品种 F16 掖107 丹340 桦94 A.12*雄穗侧枝姿态 观测时间:散粉盛期至开花结束。观测部位:雄穗下部倒数第二侧枝。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9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9 雄穗侧枝姿态的分级标准 姿态分类 直线型 轻度弯曲 中度弯曲 高度弯曲 极强烈弯曲 描述 直 轻度下弯 中度下弯 强烈下弯 极度下弯 标准品种 Mo17 黄早四 本7884-7 沈农92-67 桦94 A.13*花丝颜色 观测时间:雌穗盛花期,新鲜花丝露出苞叶5厘米。观测部位:上位雌穗新鲜花丝。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10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10 花丝颜色强度的分级标准 描述 绿 浅紫 紫 深紫 黑紫 标准品种 中黄64 沈137 掖502 黄早四 获白 A.14*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 观测时间:颖果水样期。观测部位:雄穗最上部侧枝以上的主轴。观测方法:测量雄穗主轴最高位侧枝处到主轴顶部的长度(图A.4),并按表A.11进行分级。观 测 量:20株。DB51/T 13512011 10 表A.11 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的分级标准 描述 极短 短 中 长 极长 标准品种 U8112 C8605-2 黄早四 Mo17 吉963 图A.4 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 A.15*雄穗一级侧枝数目 观测时间:散粉盛期至乳熟中期。观测部位:雄穗侧枝。观测方法:目测记数雄穗一级侧枝数目,并按表A.12进行分级。观 测 量:20株。表A.12 雄穗一级侧枝数目的分级标准 描述 极少 少 中 多 极多 标准品种 Mo17 掖 478 自 330 A.16 茎秆形状 观测时间:盛花期至颖果水样期。观测部位:植株茎秆。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品种,并按表A.13进行分级。观 测 量:20株。表A.13 茎秆形状的分级标准 描述 直立 中间型“之”字型 标准品种 黄早四 掖 478 铁7922 A.17 叶宽 观测时间:颖果水样期至乳熟中期。观测部位:植株上位穗的穗位叶。观测方法:测量上位穗的穗位叶最宽处的叶宽,并按表A.14进行分级。观 测 量:20株。表A.14 叶宽的分级标准 DB51/T 13512011 11 描述 极窄 窄 中 宽 极宽 标准品种 U8112 黄早四 E28 A.18 叶色 观测时间:轻度乳熟期。观测部位:植株上位穗上叶。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15进行分级。观 测 量:整个群体。表A.15 叶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浅绿 绿 深绿 标准品种 中451 Mo17 掖478 A.19*株高 观测时间:乳熟中期。观测部位:植株。观测方法:测量地面至植株雄穗颈节的高度,精确至厘米。观 测 量:20株。A.20*穗位高 观测时间:乳熟中期。观测部位:植株穗位高。观测方法:测量地面至上位穗处的高度,精确至厘米。观 测 量:20株。A.21*果穗长 观测时间:普通玉米为干果穗期,甜玉米为乳熟中期至腊熟始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观测方法:用直尺测量单个果穗的长度,精确至0.1厘米。观 测 量:20个。A.22*穗行数 观测时间:普通玉米为干果穗期,甜玉米为乳熟中期至果穗坚硬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观测方法:记数穗中部穗行数。观测量:20个。A.23*千粒重 DB51/T 13512011 12 观测时间:普通玉米为干果穗期,甜玉米为乳熟中期至果穗坚硬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籽粒。观测方法:按照GB/T 3543-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进行测定。观测量:重复二次,计算平均值。A.24*出子率 观测时间:干果穗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观测方法:用天平称量干子粒重量和干果穗(子粒和穗轴)重量,计算比值,以百分率表示。观测量:20个。A.25*果穗形状 观测时间:普通玉米为干果穗期,甜玉米为乳熟中期至腊熟始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16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16 果穗形状的分级标准 描述 圆锥形 中间型 圆筒形 标准品种 太16-3 掖478 吉资32 A.26*子粒类型(普通玉米、糯玉米)观测时间:干果穗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17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17 子粒类型(穗中部)的分级标准 描述 硬粒型 偏硬粒型 中间型 偏马齿型 马齿型 标准品种 X178 黄早四 Mo17 黄C 中106 A.27*子粒顶端主要颜色 观测时间:干果穗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子粒顶端。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18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18 子粒顶端主要颜色的分级标准 DB51/T 13512011 13 描述 白 淡黄 黄 桔黄 橙 桔红 红 紫 褐 兰黑 标准品种 获白 黄早四 黄C Oh43 吉880 中134 A.28*子粒背面颜色 观测时间:干果穗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子粒背面。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19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19 子粒背面颜色的分级标准 描述 白 淡黄 黄 桔黄 橙 桔红 红 紫 褐 兰黑 标准品种 获白 掖478 黄C Mo17 X178 掖107CA335 A.29 果穗子粒颜色数量 观测时间:乳熟中期至果穗坚硬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子粒。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20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20 甜玉米、糯玉米:果穗子粒颜色数量的分级标准 描述 单色 双色 多色 标准品种 黄色:脆王 黄白:库普拉 彩糯1号 A.30*穗轴颖片颜色 观测时间:干果穗期。观测部位:上位穗穗轴中部颖片。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21进行分级。观 测 量:整个群体。表A.21 穗轴颖片颜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白色 粉红 红 紫 黑紫 描述 无或极弱 弱 中 强 极强 标准品种 丹340 丹341 Mo17 掖107 掖52106 A.31 甜玉米子粒长度 观测时间:乳熟中期至蜡熟始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子粒。观测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子粒长度,精确至0.1厘米。DB51/T 13512011 14 观测量:20粒。A.32 甜玉米子粒宽度 观测时间:乳熟中期至蜡熟始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子粒。观测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子粒最宽处宽度(图A.5),精确至0.1厘米。观测量:20粒。图A.5 甜玉米子粒宽度 A.33*甜玉米子粒皱缩程度 观测时间:果穗坚硬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子粒。观测方法:目测,并按表A.22进行分级。观测量:整个群体。表A.22 甜玉米子粒皱缩程度的分级标准 描述 极弱 弱 中 强 极强 标准品种 珠贝粒 脆王 A.34 爆裂玉米爆花形状 观测时间:干果穗期。观测部位:上位穗果穗中部子粒。观测方法:加热使干子粒(最适含水量为13-13.5%)爆裂,观察典型的爆裂子粒的类型,并按表A.23进行分级。观测量:20粒。表A.23 爆粒玉米爆花形状的分级标准 描述 蝶形 中间型 球形 标准品种 DB51/T 13512011 15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玉米品种描述示例 玉米品种描述内容通常包括品种信息、主要特征特性、使用价值和栽培措施。描述要求:1、名称 按审定名或保护名描述。2、来源 杂交种介绍两个亲本,常规种介绍血缘关系。3、类型 按本标准规定的类型进行描述。4、主要特征特性的描述 应描述的性状(全部)、宜描述的性状(显著区别于其他品种的性状必须描述)。5、适宜种植区域和使用价值须严格按审定公告进行描述。6、栽培措施须按本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描述。示例:成单30 B.1 品种名称 成单30。B.2 品种来源 成自 2142成自 205-22,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200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玉2004 002),2007 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030463.1)。B.3 品种类型 普通型。B.4 主要特征特性 播种至成熟全生育期126天,播种至抽丝86天。雄穗颖片基部绿色,雄穗颖片浅紫色。雄穗主轴与分枝的角度中,雄穗侧枝姿态轻度下弯。花丝绿色。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度长,雄穗一级侧枝数目中。株高276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果穗长19.0厘米,果穗形状圆筒形。穗行数16-18行。千粒重282.1克,出子率87.0%。子粒类型中间型,子粒顶端黄色,子粒背面黄色,穗轴颖片红色。B.5 产量表现 2002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D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21.1千克/亩,比对照品种成单14增产17.3%;2003 年继续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 B1 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5491.7 千克/亩,比对照品种成单 14 增产16.1%;两年平均产量 506.4 千克/亩,比对照品种成单 14 增产 16.3%;2003 年参加四川省玉米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557.7 千克/亩,比对照品种成单 14 增产17.8%。DB51/T 13512011 16 B.6 抗性 抗大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和丝黑穗病。倒伏倒折率3.2%。B.7 品质 子粒粗蛋白9.7%,粗脂肪3.8%,粗淀粉67.3%,赖氨酸0.31%,容重774克/升。B.8 主要栽培措施 播期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为宜,密度每亩3200-3600株/亩。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育苗移栽为佳。施足以农家肥和磷肥为主的底肥(40%),适施苗肥和拔节肥(25%),重施攻穗肥(35%)。每亩施肥总量纯N 20千克、P2O5 12千克、K2O 12千克。注意防治玉米螟。B.9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四川省平丘及低山区种植。_ DB51/T 135120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