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332013 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 2013-02-04 发布 2013-03-0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833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健美、郭颖林、武小燕、周桂香、严志、黄艳玲。DB34/T 18332013 1 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育秧作业环节技术要求、大田准备及插秧作业机械化操作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杂交水稻制种中人工栽插父本、机插母本的作业方式。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 5117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DB34/T 244.3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3部分:工厂化育秧机械化 DB34/T 244.4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第4部分:栽植机械化 DB34/T 794 步进式插秧机作业技术规范 3 育秧作业 3.1 种子准备 种子应经过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环节,母本种子处理应符合 DB34/T 244.3 的规定。父本种子参照母本,催芽时需达到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的标准。3.2 秧田选择 育秧的秧床环境应符合 NY 5116 中规定的无公害水稻产地环境条件,育秧过程中的投入物应符合NY/T 5117 中规定的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标准。3.3 父本育秧(采用人工栽插大田育秧方式)3.3.1 秧田制作 按照秧田与大田比 1:40 左右准备秧田。选择土质松软、排灌方便、杂草少、无病原肥力较高的田块做秧田。干耕耖耙做畦,畦宽 1.5 m,沟宽 0.3 m,沟深 0.2 m。应达到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软硬适中。3.3.2 播种 3.3.2.1 每 667m2 大田须备干籽 0.25 kg 0.3 kg。3.3.2.2 分两期播种,每期各半,时间间隔 7 d 左右。DB34/T 18332013 2 3.3.2.3 采取人工撒播方式,分次细撒、匀播,力求播种均匀。3.3.3 苗期管理 3.3.3.1 播后晾芽 3 d4 d,苗床板结,秧苗立针后上浅水,分蘖期保持浅水层。3.3.3.2 秧苗一叶一心时每 667m2 施尿素5 kg 作断奶肥,3 叶4 叶期每 667m2 施尿素 7.5 kg 作分蘖肥。3.3.3.3 播后 2 d3 d 每667m2 喷 30扫弗特 50 ml 兑水 30 kg 防除秧田杂草。分蘖期及时喷药防治秧田虫害。3.3.4 壮秧标准 秧龄 25 d45 d(播始历期较长的父本采取两段育秧),秧苗扁蒲健壮,生长整齐,达到叶蘖同伸,无病虫、杂草。根系发达,0.5 cm 以内短白根较多,黑根少或无,没有腐根现象。3.4 母本育秧(采用规格化育秧方式)3.4.1 秧盘准备 根据栽插行距,选择大小适宜的育秧盘。育秧用的软盘、硬盘尺寸规格应标准,质量符合要求。根据秧盘规格及所播种量计算秧盘数量,一般每平方厘米播芽谷 0.06 g(2 粒种子谷)左右。若每 667 m2 用种 2 kg,需规格为 58 cm15.8 cm2.5 cm 的秧盘 45 个。3.4.2 床土准备 3.4.2.1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经秋冬季培肥地块的表层土,河塘土经过干燥含水率应控制在20左右。重粘土、沙土以及 pH值超过 7.8的田块土不宜作床土。3.4.2.2 视床土肥力情况进行培肥。冬前未能提前培肥的,宁可不培肥而直接使用过筛细土;确需培肥的,至少于播种前 30 d 进行,并堆闷熟化;也可选择适合的壮秧剂在过筛时均匀拌入床土。预留部分未培肥和未拌壮秧剂的细土留做盖籽土。3.4.2.3 床土要求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土壤颗粒细碎、均匀,稍带粘性,要求粒径 2 mm5 mm的占床土总数的 70以上,其余粒径为 2 mm 以下。3.4.2.4 床土用量根据秧盘数确定,一般每 667m2大田需准备床土 100 kg,规格为 58 cm15.8 cm2.5 cm 的秧盘每个需备床土 1.5 kg2 kg。3.4.3 秧田制作 按照秧田与大田比 1:100 左右准备秧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运秧方便,临近大田的熟地,播前 10 d 精做秧板。秧板宽 1.3 m1.4 m,板面平整光滑;四周开围沟,沟宽 30 cm,沟深 20 cm;播种时板面湿润、沉实。3.4.4 精细播种 3.4.4.1 根据适宜移栽期,按照父本秧龄 25 d45 d,母本秧龄 15 d20 d,确保花期相遇,倒推播种期。3.4.4.2 每 667m2大田用种量 1.5 kg2.5 kg。DB34/T 18332013 3 3.4.4.3 将秧盘横排两行,依次平铺秧床表面,要求盘与盘紧密整齐,盘底与床面密合。往盘中匀铺20 mm25 mm厚度的床土,要求厚薄均匀,土面平整。3.4.4.4 播种前一天,灌平沟水,待床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水,亦可在播种前直接用喷壶洒水,播种时土壤含水率应达 8590。结合播种前浇底水,用 65敌克松与水配制成 l10001500 的药液,对床上进行喷浇消毒。3.4.4.5 人工撒播宜采取分次细撒、匀播,力求播种均匀。播种后撒盖籽土(未培肥的细土),盖土厚度 2 mm3 mm,不见芽谷即可。3.4.4.6 采用育秧播种流水线播种,调整好播种流水线的底土量(厚度 20 mm25 mm)、洒水量、播种量、覆土量,将符合规格的秧盘(硬盘)直接摆放在流水线上,覆土、洒水、播种、盖土一次完成,随后将秧盘铺放在做好的秧床上即可。3.4.4.7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搭建拱棚或直接覆膜盖草,盖草厚度以不见薄膜为宜。直接覆膜前须沿秧板每隔 50 cm60 cm 放一根芦苇或薄铺一层秸秆。3.4.5 苗期管理 3.4.5.1 育秧初期,保温保湿促齐苗,膜内温度控制在 3032,超过 35时应揭膜降温。播后3 d5 d,揭膜炼苗,膜内温度控制在 2025,膜内温度低于 15时不宜揭膜。3.4.5.2 水分管理掌握先湿后干的原则,三叶期前,保持盘土湿润不发白,缺水再浇水,浇水须早晚浇,移栽前 1 d3 d 控水促盘根。3.4.5.3 肥料管理掌握看苗施肥的原则,一叶一心期,秧苗颜色较浅时须施断奶肥,每平方米施硫酸铵50 g 或尿素 25 g30 g兑水 3 kg于傍晚浇洒,施完后,用清水淋一遍。栽插前 3 d5 d,施送嫁肥,每平方米施尿素 30 g35 g兑水 3 kg5 kg于傍晚浇洒,施完后,用清水淋苗。3.4.6 壮秧标准 毯状秧苗,秧龄 15 d20 d。苗高 13 cm18 cm,均匀整齐,叶挺有弹性,假茎基部粗壮,青秀无病,无黑根枯叶。秧块土层厚度均匀一致,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根系盘结,提起不散。移栽叶龄 2.5 叶3.5 叶。4 大田准备 4.1 田块选择 选择集中连片,肥力水平中上,排灌方便,旱涝保收,无检疫对象,前作落谷后经处理不影响种子纯度的田块。4.2 制种隔离 根据周边环境设定隔离距离,或隔离区内种植的非父本与制种母本始穗期相差 20 d,或有山丘、树林、村庄房屋做屏障隔离,或在隔离区内种植父本品种水稻。4.3 耕整方法 4.3.1 水耕水整 浅水灌入,浸泡后耕整。先用水田埋茬起浆机耕地、然后用水田驱动耙(或水田耙、星形耙、蒲滚)整地。或用小型水田耕整机先耕地,后耙地、耖地。DB34/T 18332013 4 4.3.2 旱耕水整 土壤含水量应在 1035,用铧式犁(或反转灭茬旋耕机、圆盘犁)旱耕、放水浸泡,然后用水田驱动耙(或水田耙)整地。水田驱动耙作业前的机耕田,地表基本平整,并提前一天放水浸泡,放水量以刚浸没泥土为宜。4.4 作业技术要求 4.4.1 耕地要深浅一致,到边到角,无漏耕、重耕现象,耕深 12 cm16 cm。耕后地表平坦,翻垡良好,没有立垡、回垡现象。表层根茬、杂草、肥料等翻到下部。4.4.2 整地要耙细、整平、泥烂、表面无杂物。耙田时,相邻两行间距应有 10 cm20 cm 的重叠量,避免漏耙。水田耙后耖平,要求土块细碎、土水肥能融合、起浆;田坎犁底层不漏水。4.4.3 整后大田地表应平整,全田块高低差不超过 1cm3cm,无残茬、秸秆和杂草等,埋茬深度应在4cm以上,泥浆深度达到 5 cm8 cm。整后大田泥土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插秧时不陷机、不壅泥。水田泥脚深度不大于 30 cm。4.4.4 机插田块须进行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沙质土沉实 0.5 d1 d,沙壤土沉实 1 d1.5 d,壤土一般需沉淀 2 d3 d。插秧时水层深度保持在 2 cm 左右。5 插秧作业 5.1 机具准备 5.1.1 选择行距 15 cm25 cm,株距满足 12 cm16 cm 要求的插秧机。5.1.2 正式作业前,全面检查机具状况,调整机具满足作业要求。将插秧机变速杆放置在“空档”(中立)位置,启动发动机,观察插秧机各部件运转是否正常。5.1.3 插秧机进入田间前,应将行走状态调整为作业状态。5.1.4 按照秧箱尺寸的要求装入相应尺寸的毯状秧苗。5.2 栽插方式 先人工栽插父本,栽一或两行父本留出一个厢宽。待母本秧龄满足机插要求,再在父本留出的厢宽中机插母本。父本每穴 12 粒种子苗,株距 12 cm14 cm,母本每穴 34 粒种子苗,株距 12 cm16 cm,行距 15 cm25 cm,父母本间间距为 20 cm。若栽两行父本,其行间距 20 cm25 cm。5.3 作业路线 人工栽插父本时,田块两头须留出一个工作幅宽的宽度,插秧机进田机插母本时,以 S 型路线在父本行间进行作业,田块两头和两边也空出一个工作幅宽的宽度,最后插秧机绕场一周插完,插秧机方可驶出田块。机插母本结束后再人工补插田块两头的父本秧苗。机具作业路线如图 1 所示。DB34/T 18332013 5 图1 图中说明:1“”表示父本 2“”表示插秧机行使路线 5.4 插秧机操作规程 插秧机的操作规程应符合 DB34/T 244.4 和 DB34/T 794 的规定。5.5 作业技术要求 5.5.1 机插到大田的秧苗应稳、直、不下沉。5.5.2 保持栽插的直线性,确保行距一致。5.5.3 栽插深度控制在 1.5 cm以内。5.5.4 漏插率 5,伤秧率 5,相对均匀合格率 85。5.5.5 插秧机作业时注意两边父本秧苗,不压苗、不伤苗。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