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DB34/T 1832-2013.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DB34/T 1832-201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DB34/T 1832-201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DB34/T 1832-201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DB34/T 1832-201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DB34/T 1832-201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322013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 2013-02-04 发布 2013-03-0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832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桂香、高胜从 严志 方玉 张健美 郭颖林 武小燕。DB34/T 18322013 1 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后大田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确保花期相遇和制种产量及种子质量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本标准适用于杂交水稻制种采用机械栽插母本方式的大田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DB34/T 589 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 3 机插母本要求 3.1 秧苗质量 秧龄 15 d20 d;叶龄 2.5 叶3.5 叶;苗高 13 cm18 cm。3.2 栽插质量 栽插深度 1.5 cm,机插后秧苗不漂、不倒、不淹没心叶。若秧苗缺穴率 5,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人工补苗。4 肥料运筹 4.1 施肥原则 根据制种田肥力水平、父母本的分蘖能力和耐肥能力(株型、抗倒性)确定肥料用量和配比。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酌情追施穗粒肥(两系基蘖肥比 7:3,三系基蘖肥比 8:2);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化肥以多元复合肥为主;适氮增磷钾,适当补施锌肥、硅肥等微量肥料,促使父母本平衡生长,花期安全相遇,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千粒重。母本采用前期重、中期控、后期补的施肥法。父本采用顺行单条施。4.2 施肥用量 见表 1。DB34/T 18322013 2 表1 肥料种类和施肥数量 单位为:kg/667m2 制种组合 纯氮 五氧化二磷 氧化钾 两系组合 1316 57 711 三系组合 1113 35 57 4.3 施肥时期 4.3.1 基肥 基肥中的有机肥在耕前施下,每 667m2 施农家肥 2000 kg;耕田打耙时,每 667m2 施入有效成分为 45的复合肥(下同)15 kg25 kg(三系)、30 kg40 kg(两系)加尿素 5 kg。4.3.2 大田分蘖肥 分蘖肥分两次施用,父本栽后 7 d10 d,顺父本行单施,每 667m2 施复合肥和尿素各 5 kg;母本栽后 5 d7 d,每 667m2 普施 5 kg 复合肥和 5 kg 尿素。4.3.3 穗肥 两系稻组合,当母本进入幼穗分化、期(幼穗长度 1 mm2 mm),结合烤田复水,每 667m2施尿素各 5 kg。4.3.4 保花肥 母本进入幼穗分化 期(幼穗长度 4 cm5 cm),两系组合每 667m2 施尿素和氧化钾各 2.5 kg3.5 kg,三系组合看苗情酌情每 667m2 施入尿素和氧化钾 1.5 kg2.5 kg。5 水浆管理 5.1 移栽返青活棵期 薄水至湿润立苗。水层 0.5 cm1.5 cm,母本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栽后 2 d7 d 间歇灌溉,适当晾田,促进扎根立苗。5.2 有效分蘖期 浅水勤灌,促根促蘖。保持水层 03 cm 为宜。5.3 无效分蘖期至拔节初期 及时提前搁田。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 80时即可搁田;搁田采取“分次轻搁,逐次加重”,控制高峰苗数在成穗数的 1.3 倍1.5 倍。5.4 拔节至成熟期 采用湿润灌溉,干干湿湿。每次灌水 3 cm4 cm,待水自然落干,保持湿润 1 d2 d,再上新水,收割前 5 d7 d 排水晾田。注意灌浆后期防止过早脱水造成早衰。6 主要病虫草害及防治方法 DB34/T 18322013 3 6.1 病虫害防治 杂交水稻制种较大田生产的水稻病虫多,危害重,其中稻粒黑粉病、稻曲病、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以及稻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等虫害是重点防治的病虫害,在整个制种过程都应加强预测和防治。参照 GB 4285 要求,具体病虫害防治方法及用药见附录 A。6.2 草害防治 在栽插父本之前对土壤实施封闭处理,可在田耙平后每 667m2 用 60丁草胺 120 ml 均匀拌土抛撒,保持浅水层 2 d3 d,主要防治单、双子叶杂草,稗草、千金子、莎草等。母本栽后 5 d7 d,每 667m2 用 30丁.苄可湿性粉剂 100 g120 g 或 14乙.苄可湿性粉剂 50 g,与分蘖肥混合后普施。7 花期预测与调节 7.1 花期预测 父母本同期抽穗或父本早母本 2 d 以内或母本早父本 2 d 以内,即视为花遇良好。花期预测方法主要有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和对应叶龄法。7.2 花期调节 7.2.1 调节要求 根据制种田禾苗的长势长相、生长发育进程、土壤肥力水平、病虫害发生状况和需调节的天数等因素确定。前期(幼穗分化 期前)调节为主,后期调节为辅;以推迟和延长花期为主,以提早和缩短花期为辅。7.2.2 推迟和延长花期措施 穗分化前期重施氮肥,可推迟父本抽穗 1 d2 d;穗分化 期前重晒田,可推迟父本抽穗 1 d3 d。7.2.3 提早和缩短花期措施 穗分化期灌深水(10 cm)以上,能加快父本发育进程 1 d3 d;穗分化中期施氯化钾(父本每 667m2 施 3 kg5 kg,母本每 667m2 施 10 kg12 kg),可提早抽穗 1 d2 d;穗分化 期末,喷施赤霉素(父本每次每 667m2 施 0.2 g,母本每次每 667m2 施 0.5 g,23 次,每次间隔 1 d2 d,可提早抽穗 1 d3 d)。8 赤霉素使用技术 8.1 喷施用量和始喷抽穗指标 根据母本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确定。敏感型:每 667m2 用量 10 g15 g,始喷时的抽穗指标 2540。中间型:界于敏感型和钝感型之间,每 667m2 用量 20 g30 g,始喷时的抽穗指标 1015。DB34/T 18322013 4 钝感型:每 667m2 用量 50 g60 g,始喷时的抽穗指标 5。喷施次数同常规制种。制种盛花期,母本每 667m2 喷赤霉素 1 g2 g 养花,每天一次,连续 2 d3 d。8.2 喷施时间 上午 7:0010:00 或下午 17:0019:00。用普通背负式喷雾器,每 667m2 用水量为 15 kg20 kg。8.3 喷施方法 根据母本类型、花遇情况、群体数量、天气情况灵活掌握。花期相遇良好的制种田,父母本同时喷施,花期相遇差的田块,父母本分开喷施。根据父本对赤霉素反应程度,每 667m2 适当加喷 2 g10 g,以提高父本穗位高于母本 10 cm20 cm。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赤霉素用量增加 50100;喷赤霉素 6 h 内遇雨淋,需补喷。9 提高制种产量的辅助措施 9.1 割叶 生长过旺,冠层叶过长(25 cm)的母本,在喷赤霉素前 1 d2 d 割叶,保留剑叶长度 5 cm10 cm。9.2 人工辅助授粉 父本开花时开始人工辅助授粉,每天 34 次,每次间隔 30 min 左右,直到父本基本无花粉为止。10 田间去杂 制种全程都需去除杂株,重点是始穗期至齐穗期。11 收获 父本与母本严格分开收割。收割前 3 d5 d 人工割除父本,并逐行清理干净。黄熟期及时收割。12 清选干燥 收割脱粒后的种子及时烘干或晾晒,干燥至含水量 13.0(籼)或 14.0(粳)以下。机械精选,净度98.0。标准包装,安全储藏。DB34/T 18322013 5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杂交水稻制种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关键时期 关键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秧田期(播前晒种到移栽前)种传病虫:如恶苗病、稻干尖线虫病、稻水象甲等;灰飞虱、稻蓟马、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预防措施 播种期:播前晒种 48 h 后,用 4.2浸丰乳油 2 ml或 25咪鲜胺乳油 2 ml 对水 5 kg 浸种 5 kg 稻种 36 h后催芽播种。秧苗期:秧苗 2 叶 1 心期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每667 用 25噻嗪酮 50 g 加 40毒死蜱 60 ml,对水 11 kg15 kg 均匀喷雾。一次防治 10 d 后,每 667 用 40毒死蜱 80 ml 对水 15 kg 均匀喷雾。分蘖期(移栽后到一个月,大体时间为 6 月上旬至 7 月上旬)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纹枯病 稻瘟病 百丛 1000 头 百丛幼虫 100头 病丛率 30 病叶率 10 害虫防治:按照 DB34/T 589 要求,做好健身节水灌溉,适期烤田。本期不用化学农药,保护稻田蜘蛛等主要天敌种群增长。在稻纵卷叶螟特别早发年份,每 667 用 Bt 8000IU(国际单位)WP 200 g 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条纹叶枯病防治:6 月中旬,在灰飞虱三代若虫初孵期每 667 用 25吡蚜酮 20 g 加 5南宁霉素 300 ml 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成穗期(7月中旬到 8 下旬)稻纵卷叶螟 二、三化螟 稻飞虱 纹枯病 稻曲病 稻粒黑粉病 稻瘟病 百丛幼虫 60头活虫 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1500 头/百丛 病丛率 30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感稻瘟病预防 总体防治适期:防治适期把握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卵孵高峰期,结合稻曲病防治适期(剑叶与倒 2 叶叶枕平期)选定;稻瘟病、稻粒黑粉病在水稻破口前 5 d。总体防治用药:每 667 用 25噻嗪酮WP 100 g 或 25吡蚜酮 WP 20 g 加 5氯虫苯甲酰胺 10 ml 加 20烯肟戊唑醇(爱可)20 ml 或 10井蜡芽水乳剂 120 ml 对水 40 kg(机动喷雾器 20 kg)均匀喷雾。适期补治:一次防治后 7 d(在破口前 5 d),在稻瘟病适宜发生年份,对中感以上水稻品种,每 667 用 20三环唑WP 100 g 加 20烯肟戊唑醇(爱可)20 ml 对水 40 kg(机动喷雾器 20 kg)均匀喷雾。二次防治后 7 d,每 667 再用爱苗 10 g 对水 40 kg 补治稻粒黑粉病。一次防治后 15 d20 d,根据田间虫情,每 667 用 1.8阿维菌素(蓝锐)75 ml100 ml 对水 50 kg(机动喷雾器 25 kg)均匀喷雾。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