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6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172013 中小径散生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n high-yield culti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monopodial bamboo plantation for shoot production 2013-02-04 发布 2013-03-0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8172013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宁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标准起草单位:宁国市林业局、宁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宁国市科技局、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宁国市东部竹笋产销专业合作社、浙江农林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桂仁意、徐慧琴、储德传、凌雪峰、张玉青、叶远银、王敏、汪贵才、金德保、刘宏斌、开小红。DB34/T 18172013 1 中小径散生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径散生竹笋用林的术语和定义、幼林营造、幼林管护、成林丰产培育、覆盖高产林培育、有害生物防治。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径散生竹笋用林的丰产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 525 有机肥料 NY 884 生物有机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中小径散生竹small and medium sized bamboo 指适生生境下,成竹胸径为 2 cm8 cm、具有真鞭的散生笋用竹种,如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花哺鸡竹(Phyllostachys glabrata)、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石竹(Phyllostachys nuda)、浙江淡竹(Phyllostachys meyeri)等。3.2 退笋 Degraded shoot 指自然生长过程中,由于后期营养供给不足或遭受逆境胁迫而不能生长成竹的竹笋。3.3 秆柄 Culm neck DB34/T 18172013 2 竹秆与竹鞭连接部位,俗称“螺丝钉”。3.4 竹林结构 Stand structure 竹林树种组成及其立竹(木)个体在林地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由与竹林生长和产量关系密切的林分结构因子的指标体系构成。3.5 立竹密度Standing culm density 单位面积上活立竹的株数,用“株/hm2”表示。3.6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林分中不同年龄竹株的数量之比。3.7 竹林均匀度Evenness of number distribution 单位面积平均立竹株数与其标准差的比值。3.8 竹林整齐度Evenness of breast width distribution 竹林平均胸径与平均胸径的标准差的比值。3.9 酿热物Heat generating material 酿热物是指发酵时能产生热的有机物。竹叶 C/N 为 2030,属中温型酿热物,发热适中而持久;稻草 C/N 为 70 左右,属低温型酿热物,发热慢但时间持久;菜饼、豆饼等 C/N 在 6 以下,为高温型酿热物,发热速度快且温度高。4 竹林营造 4.1 造林地选择 4.1.1 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 1516.5,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8,年均降水量 1000 mm 以上,有明显的春雨期、梅雨期和秋雨期。4.1.2 地形条件 海拔 500 m 以下,坡度 20 度以下,背风向阳、光照充足、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丘岗缓坡、山麓、山谷洼地、河漫滩、平原旱地或抛荒地。DB34/T 18172013 3 4.1.3 土壤条件 疏松、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壤土,土层深 50 cm 以上,pH 值 5.07.0。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中二级标准的规定。4.1.4 灌溉水要求 竹林灌溉用水质量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4.1.5 环境空气质量要求 造林地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B 3095 中二级标准规定。4.2 造林地整理 4.2.1 整地方法 全垦整地,清除石块、杂草(灌)。整地深度为 30 cm40 cm。15 度以下可采取全垦,16 度20 度可采用带状垦复整地。4.2.2 开沟排水 谷洼地带或抛荒地栽植须开排水沟。每隔 10 m 开一条,沟宽 30 cm,沟深 40 cm。4.2.3 挖穴 挖穴 900 个/hm21 350 个/hm2,穴长 60 cm,宽 50 cm,深 40 cm,上下等大,“品”字型排列。4.3 母竹选择 4.3.1 来源 从生长健壮、分枝较低、竹节正常、未开花、无病虫害且土壤有一定粘度的竹林中选取。生长衰弱、病虫为害严重的老竹林或土壤沙性重的竹林中均不适合选挖母竹。4.3.2 年龄 1 年2 年生。4.3.3 秆高 去梢后秆高 3 m4 m,枝下高 1.8 m 以下。4.3.4 胸径 1.8 cm3.5 cm 4.3.5 竹鞭 竹鞭为 2 年3 年生壮龄鞭,金黄色。4.4 母竹挖掘 4.4.1 挖掘方法 DB34/T 18172013 4 根据母竹鞭的走向,沿竹鞭两侧逐渐深挖,截断竹鞭,然后沿竹篼四周 30 cm 左右带土深挖、起苗。4.4.2 留鞭 来鞭留长 20 cm 左右,去鞭留长 30 cm 左右、且有 3 个以上健壮饱满的侧芽。竹鞭切口平滑不开裂。4.4.3 留枝 挖起后立即截梢,留枝 6 盘7 盘,就地栽植或枝叶稀疏的可留枝 89 盘,远距调运、起栽间隔时间较长、2 株3 株挖成一丛或枝叶浓密的可留枝 56 盘,。顶部切口呈马耳形且平滑不开裂,并在最上一盘留枝之上多出留 10 cm 以上节段。枝叶浓密时要适当修剪。4.4.4 带土 竹篼须带宿土 7.5 kg10 kg。4.4.5 其它 秆柄、侧芽不得受损伤。4.5 检验、调运 4.5.1 检验要求 母竹检验应逐株进行,其中 4.3、4.4.2、4.4.3、4.4.4、4.4.5 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则该株母竹为不合格,其余项目可酌情处理。4.5.2 检验证书 向外县、外省调运的母竹,应附检验证书,检验证书的内容有:母竹名称、年龄、批号、数量、起挖日期、包装日期、母竹培育单位、检验人员签名、审批人签名、签证日期,并附合格证书。4.5.3 病虫检疫 母竹调运须经森林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出具检疫合格证书。4.5.4 调运 母竹调运须经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合格证书,无合格证书的母竹不得调运。4.6 包装、运输、存放 4.6.1 包装 需远距离装运时,要将每株母竹的竹篼用麻袋、稻草或其他材料包扎,防止宿土脱落致使鞭芽受损,并及时洒水,保持根部湿润,附检验证书,一车一证。4.6.2 装运 搬运和装车时,母竹用手提或肩挑,不能用肩扛,平放或斜放于车厢内,做到轻拿轻放并用蓬布覆盖。装车后及时启运,长距离运输要常洒水,保持竹篼和竹叶湿润。运到卸货时要轻拿轻放,不可抛丢。应随挖、随运、随栽。起挖后的母竹应妥善存放,覆盖遮荫,避风吹日晒。DB34/T 18172013 5 4.7 造林方法 4.7.1 造林时间 以春季 2 月下旬3 月、梅季 6 月上中旬、秋季 10 月11 月为宜,遇久旱不宜种植。4.7.2 造林密度 900 株/hm21350 株/hm2。4.7.3 栽植技术 栽植技术要点为“深穴、浅栽、鞭平、鞭土密接”。栽植时,先回填表土,母竹的竹鞭平置,深 15 cm20 cm,鞭土密接,下紧上松,表面培成馒头形,栽植深度比母竹原产地深 5 cm10 cm 即可。天气干旱时要浇水保湿,应一次灌透。可单株或成丛栽植,成丛栽植可 2 株3 株 1 丛;种植时竹鞭应水平,竹秆顺其自然,不强求直立。单株种植要求去鞭方向一致,成丛栽植时要求鞭向成离心状。5 幼林管护 5.1 间作套种 新造林地前两年可进行林农间作,以耕代抚。间种作物以能起固氮的豆类植物或能改良土壤的绿肥、蔬菜、非攀援性瓜果类为宜,忌种高秆作物、攀援性植物、秸秆或地下部分腐烂后呈碱性及耗肥量大的作物。5.2 除草 若未间作农作物,须根据杂草生长情况,适时除草,一般每年至少 3 次,即春、夏、秋季各一次。杂草铺于地面或翻埋土中。5.3 施肥 一年施肥 2 次,结合除草松土进行。第四年以后按成林标准施肥。5.3.1 第一年:种植后34个月,结合除草松土,按 N:P2O5:K2O=3:1:1、30有效含量配方肥计算,每株母竹施配方肥 0.5 kg。5.3.2 第二年:5 月6 月、9 月10 月,结合除草松土进行 2 次施肥,全年施配方肥 600 kg/hm2。第一次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 60,第二次占全年的 40。5.3.3 第三年:5 月6 月、9 月10 月,结合除草松土进行 2 次施肥,全年施配方肥 900 kg/hm2。第一次施肥量占全年总量的60,第二次占全年的 40。5.4 新竹留养 遵循“稀、壮、远”原则,即采用疏笋养竹、留大挖小、留远挖近等方法,选留均匀健壮笋作母竹,每株母竹留新竹 1 株2 株。至第 4 年竹林郁闭时,可按成林标准留养。5.5 水分管理 栽后若久旱无雨,土壤干燥时,应及时浇灌。若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时需及时清沟排水。5.6 钩梢 DB34/T 18172013 6 新竹抽枝展叶后钩梢,留枝 1214 档,防止风雪为害。5.7 竹林保护 防止家畜进入,及时防治有害生物危害。6 成林丰产培育 6.1 竹林结构控制 6.1.1 立竹密度 根据不同竹种,平均立竹胸径 2.0 cm8.0 cm,立竹密度 6000 株/hm221000 株/hm2,具体见下表1。表1 立竹平均胸径(D)D3 cm 3 cm D 5 cm 5 cm D 7 cm D 7 cm 立竹密度(株/hm2)21000 15000 10500 6000 6.1.2 均匀度 竹林均匀度大于 3。6.1.3 整齐度 竹林整齐度大于等于 7。6.1.4 年龄结构 保留 1 年3 年生竹。1 年、2 年、3 年生竹比例各占 1/3。6.1.5 母竹留养 出笋盛期,均匀留养生长健壮竹笋,数量为立竹量的 1/3 略多一些。挖除不符合留养要求的笋,在其出土 15 cm20 cm 时,及时采挖利用。6.1.6 合理采伐 采伐 4 年生及以上竹株,以及病、残、弱和开花竹株,保持采伐后竹林的立竹均匀分布。采伐季节以秋冬季为主,但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提前,笋期和梅季不宜采伐。6.1.7 地下结构控制 结合松土、砍竹,挖除 5 年生以上的老竹鞭、适当培埋跳鞭。6.2 林地管理 6.2.1 松土 每年进行一次深翻垦复,深度 20 cm25 cm。6.2.2 施肥 DB34/T 18172013 7 6.2.2.1 施肥原则:提倡有机肥、生物肥、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质量符合 NY 525、NY 884标准。人畜粪肥、饼肥等农家肥,应高温发酵腐熟后施用。6.2.2.2 施肥量:按N:P2O5:K2O=3:1:1、30有效含量配方肥计算,每年需施配方肥 1500 kg/hm2。可根据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目标竹笋产量适量增减。6.2.2.3 施肥时间和方法:全年分 3 次施肥。5月6 月为第 1 次,结合松土,翻入土中,以氮肥为主,肥有效量占全年的 60。8月9月为第 2次,撒施并浅翻入土,以化肥为主,肥有效量占全年的20。11月12月为第 3 次,以农家肥为主,铺施地表并浅翻入土,肥有效量占全年的 20。6.3 6.3 钩梢 新竹抽枝展叶后钩梢,留枝 1214 档,防止风雪为害。7 覆盖高产林培育 对散生型中小径竹林,在成林丰产培育的基础上,加强肥、水管理,并在秋冬季进行覆盖增温,使竹林提早出笋,实现竹林高产培育。由于秋冬季节竹笋价格高昂,采用覆盖栽培技术可极大地提高中小径竹笋用林培育的经济效益。7.1 竹林选择 选择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的成林丰产竹林。7.2 覆盖技术 7.2.1 覆盖材料:可选择竹叶、谷壳、稻草、麦壳等,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热量提高土壤温度。7.2.2 覆盖时间:较目标上市时间提前 12 个月,通常在 10 月下旬12 月上旬。7.2.3 覆盖厚度:25 cm40 cm,可根据竹种和覆盖材料进行适当调整。中温型酿热物以 25 cm左右为宜,低温型酿热物以 30 cm 为宜。雷竹等 3 月上、中旬出笋的竹种覆盖厚度以 25 cm30 cm 为宜,红壳竹、高节竹等4月上、中旬出笋的竹种覆盖厚度以 30 cm40 cm 为宜。适当添加高温型酿热物,可以减少覆盖用量,减薄厚度。7.2.4 覆盖方法:采用双层覆盖法。下层为增温层,约 15 cm,用增温效果好的材料,用稻草、竹叶等与菜饼或鸡粪拌匀;上层为保温层,10 cm25 cm,用保温效果好的材料,如砻糠、竹叶等。7.2.5 温度控制:控制地表温度在1520,发热太强,升温过高,会发生烧鞭现象。7.2.6 水分灌溉:10 月12月覆盖前,灌溉水 150 t300 t/hm2,视天气降水情况增减,以浇透为宜。7.2.7 覆盖物去除:3月上旬,气温升到高于覆盖地温时,应逐步移去覆盖物,并开始留养母竹。7.3 覆盖持续性 经营合理的竹林,可连续多年覆盖。一般可连续覆盖 34 年,休闲复壮 12 年。7.4 施肥 全年分 4 次施肥。前 3 次施肥同丰产林培育,但第 3 次施肥采用铺施,结合浇水覆盖进行。增加第 4 次施肥,即 12 月次年 2 月笋穴施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 10 g20 g,全林施尿素 400 kg/hm2。7.5 土壤pH值 DB34/T 18172013 8 化肥施用和覆盖物腐烂等会酸化土壤,使土壤质量劣变,影响竹林健康。当土壤 pH 值低于 5.0 时,需施用生石灰调高土壤 pH 值至 5.0 以上。具体用量应根据土壤酸化程度确定。8 有害生物防治 8.1 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为指导,以营林技术为基础,提升竹林健康水平,增强竹林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严格执行 GB 15569、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和国家有关植物检疫制度,禁止检疫性病虫害传播;依据“地下害虫地上治,病害虫害一起治”策略,防治有害生物,生产安全、优质的竹笋产品。8.2 防治方法 8.2.1 营林防治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鸟类等害虫天敌数量;冬季垦复,夏季除草,及时清理林地,破坏有害生物的越冬过夏场所;减少立竹数,以增加透光度、降低林内湿度,抑制病微生物的繁殖;优化竹林地上和地下结构,提高竹林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8.2.2 物理防治 每公顷林地安装 1 盏诱虫灯,利用害虫趋光性诱杀害虫。8.2.3 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微生物治虫防病及利用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8.2.4 化学防治 采用竹腔注射法。每年新竹抽枝展叶后,竹腔注射 30乙酰甲胺膦或 5吡虫啉等内吸性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农药与水按 1:3 比例混合,在节上 5 cm 处注射,每株用量 3 ml。若虫害较为严重,可在 1 周后再注射 1 次。除竹腔注射外,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禁止在采笋期间使用任何农药。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使用须按 GB 4285 和 GB/T 8321.16 的规定执行。8.3 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 具体参见附录 A。DB34/T 18172013 9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主要病虫害常用防治方法 表A.1 主要病虫害常用防治方法 序号 病虫害 防 治 方 法 1 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深翻土壤,精耕细作,破坏幼虫栖身场所。杀虫灯诱杀雄性成虫。疫情严重地块,可用 5好年冬颗粒剂拌土均匀撒施或喷施于地表,然后翻入土中。2 竹小蜂(Harmolita phyllostachitis)春季全林所有竹株用 5吡虫啉 1:3 倍在竹秆基部竹腔注射,每株注射 3 ml剂量。虫害较为严重时,可连续注射 2 次,时间间隔 1 周。受害严重竹株,老竹更新时将枝叶清出林地外烧毁。3 竹黛蚜(Melanaphis bambusae)保护蚜虫天敌一瓢虫与草蛉,食蚜蝇和竹蚜茧蜂。疫情发生时,用乙酰甲胺磷或吡虫啉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方法同上,可多次进行。4 竹釉盾蚧(Unachionaspis bambusae)秋冬季节,清除被害枝叶烧毁。疫情发生时,用乙酰甲胺磷或吡虫啉进行竹腔注射,方法同上,可多次进行。5 竹笋夜蛾(Oligia vulgaris)加强林地抚育管理。78 月结合林地除草、松土和施肥等,消灭杂草中越冬卵;45 月及时清理林间虫笋、退笋,减少翌年幼虫虫口密度。杀虫灯诱杀成虫。6 一字竹笋象(Otidognathus davidis)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秋冬两季对竹林进行除草松土,破坏竹象虫土室,降低越冬虫口。疫情发生时,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0.3印梀素可湿性粉剂 800 倍喷雾。7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冬季垦复,破坏土茧的越冬场所。2、6 月上旬成虫高蜂时期灯光诱杀或蜜源地灭蛾。成虫卵期林中施放赤眼蜂。幼虫期林间喷 Bt(160000IU Bt 可湿性粉剂 800 倍喷雾)或白僵菌(每 hm2 施放 3060 个白僵菌粉孢)。幼虫期林间喷 BT 或白僵菌,或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8 竹蝗(Ceracris spp.)冬季垦复,破坏土茧的越冬场所。疫情发生时,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人尿诱杀。0.3印梀素可湿性粉剂 800 倍喷雾。9 竹箩舟蛾(Ceira retrofusca)松土除草杀死越冬蛹和老熟幼虫。疫情发生时,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杀虫灯诱杀成虫。幼虫期林间喷 Bt(160000IU Bt 可湿性粉剂 800 倍喷雾)。卵期释放赤眼蜂。DB34/T 18172013 10 表A.1(续)序号 病虫害 防 治 方 法 10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杀虫灯诱杀成虫。疫情发生时,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在幼龄幼虫期用 7.5鱼藤精 800 倍液进行防治。11 竹釉盾蚧 Unachionaspis bambusae 保护天敌。保护瓢虫、草蛉、寄生小蜂等天敌昆虫。清理严重受害竹并予以烧毁,减少虫源。疫情发生时,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12 竹卵圆蝽(Hippotiscus dorsalis)垦复除草施肥,破坏越冬场所。3 月下旬在林区喷洒白僵菌,3 月底 4 月初在卵圆蝽越冬若虫即将上竹前,用 4 份黄油 1 份乐果调匀后,涂刷在竹秆基部,宽 1520 cm,密封一圈。13 竹丛枝病 清除病枝病株,在林地外烧毁。3 月4 月,每公顷用粉锈宁 3000 ml,500 倍液,一周一次,连喷 3 次。14 竹煤污病 由蚧壳虫、蚜虫诱发引起,及时防治虫害。控制竹林密度,通风透光,降低湿度。15 竹秆锈病 控制竹林密度,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竹林中一旦发现个别病株时,应及早砍伐,并进行烧毁,以免蔓延。5 月6 月,每公顷用粉锈宁 2250 ml,250 倍500 倍液喷雾竹秆。16 竹枯梢病 清理林地。冬季或早春出笋前,把病株、病梢、病枝清理出林外,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5 月6 月,50多菌灵 500 倍喷雾,一周一次,连喷 3 次。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