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 DB41/T 1226 2016 白蛾周氏 啮小蜂人 工繁育技 术规程 2016-03-18 发布 2016-06-18 实施 河 南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布 ICS 65.020 B 62 DB41/T 1226 2016 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 规则 起草。本标准 由河 南省 林业 标准 化技术 委员 会 提 出并 归口。本标准 起草 单位:漯 河市 豫中南 林业 有害 生物 天敌 繁育研 究中 心。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陈素 贞、张 素华、李 大银、李 俊中、张可 银、袁宝 多、王静。本标准 参加 起草 人:许勤 勤、姬 琨、童玲、孔 燕、赵雷、刘曌、亓 迪、殷艳 辉。DB41/T 1226 2016 1 白 蛾周氏 啮小蜂人 工繁育 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 了白蛾周 氏啮 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人工繁 育的术语 和定 义、工艺流程、基本 设施 和设 备、替代寄 主、种蜂、繁 育、释放。本标准适用于以柞 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为替代 寄主的 白蛾周氏啮小 蜂人 工繁 育。2 规 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对 本文 件的 应用 是必不 可少 的。凡 是注 日 期的引 用文 件,仅 注日 期 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 不注 日期 的引用 文件,其 最新 版本(包括 所有 的修 改单)适 用于本 文件。LY/T 1704 2007 白 蛾周 氏啮小 蜂人 工繁 育及 应用 技术规 程 SN/T 1374 美国 白蛾 检疫 鉴定方 法 3 术 语和 定义 下列术 语和 定义 适用 于本 文件。3.1 白蛾周 氏啮 小蜂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属 膜 翅 目(Hymenoptera),姬 小 蜂 科(Eulophidae)。是目 前控 制美国白蛾、杨小 舟蛾等 杨树食叶害 虫的重 要天敌,具有寄生 率高、繁 殖力 强、雌雄 性比 大等优 点。鉴定 特征 见附 录 A。3.2 美国白 蛾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 蛾科(Arctiidae)。是我国进 出境 检疫 性有 害生 物和林 业检 疫性 有害 生物,为 食叶 害虫。寄 主广 泛,包括林 木、果树、农作 物及 野生 植物 等 370 余 种,其中 主要 是阔 叶 树。幼虫 孵出 即吐 丝做 网 幕,并在 网幕内群集,取食 树叶。老 熟 幼虫寻 觅树 皮裂 缝、树 洞、树 下或 浅土 层土 块、瓦 砾、枯枝 落叶 下及建筑 物缝 隙等 隐蔽 处化 蛹。成虫 有一 定飞 翔能 力 和趋光 性。卵 多产 于寄 主 树冠周 缘叶 片背面。各 虫态 鉴定 执 行 SN/T 1374。3.3 杨小舟 蛾 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sieversi),属 鳞 翅 目(Lepidoptera),舟 蛾 科(Notodontidae)。是我 省 杨树主 要食 叶害虫 之一。幼虫常群集 为害,将杨树 叶片食光,仅DB41/T 1226 2016 2 留下叶 表皮 及叶 脉。老 熟 幼虫吐 丝缀 叶化 蛹,影 响 植株叶 片光 合作 用。蛹 在 树洞、落 叶、地下植被 物松 土内 越冬。成 虫有一 定飞 翔能 力和 趋光 性。卵黄 绿色,半 球形,呈 块状排 列于 叶面。3.4 杨扇舟 蛾 杨扇舟 蛾(Clostera anachoreta),属 鳞翅 目(Lepidoptera),舟 蛾科(Notodontidae)。是我省 主要 食叶 害虫 之一。爆 发时 经常 会将 树叶 全 部吃光,严重 影响 树木 生 长。幼虫 啃食 杨树叶片,常群 集为 害,将 叶片食 光,仅 留下 叶表 皮 及叶脉。老熟 幼虫 吐丝 缀 叶化蛹,影响 植株叶片 光合 作用。蛹在 树 洞、落叶、地 下植 被物 松土 内越冬。成虫 有一 定飞 翔 能力和 趋光 性。卵黄绿 色,半球 形,呈块 状排列 于叶 面。3.5 柞蚕 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属 鳞 翅目(Lepidoptera),大 蚕蛾科(Saturniidae)。是一种 以栎属树木 为食料 的经济 昆虫,其蛹 是人工 繁育白 蛾周氏啮小 蜂的重要 替代 寄主。3.6 人工繁 育 根据白蛾周氏啮 小蜂的生 物学特性(参见 附录 B),将其成蜂接入合 适的替代 寄主,通过人为 控制 温度、湿度,使其在 寄主 体内 完成 世代 发育,增 加发 育代 数,扩 大个体 数量,用于美国 白 蛾、杨 小舟 蛾、杨扇舟 蛾等 食叶 害虫 的生 物防治。3.7 种蜂 自然环 境条 件下 生长 发育 或室内 人工 繁育 的 第 1 代2 代,个 体健 壮、适 应性 和繁 殖 力强,用 于人 工繁 育的 白蛾 周氏啮 小蜂。3.8 复壮 通过更 换替 代寄 主、变 温 等方法,使人 工繁 育数 代 后发生 退化 的白 蛾周 氏啮 小蜂的 各项指标恢 复到 正常 水平 的过 程。4 工 艺流 程 人工繁 育白 蛾周 氏啮 小蜂 工艺流 程见 图 1。DB41/T 1226 2016 3 图 1 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 小蜂工艺流程 5 基 本设 施和 设备 繁蜂室(7.2m 3.2m 3m)、接 蜂室(7.2m 3.2m 3m)、岀 蜂室(7.2m 3.2m 3m)、操作室(8.8m 5.4m 3m)、冷 藏室(5m 6m 2.8m)、实 验室等。繁蜂箱(50cm 40cm 15cm)、繁蜂架(1.8m 0.25m 2.18m)、冷暖空调、冰箱(柜)、操作台(2m 1.2m 0.6m)、紫外线消 毒灯、解 剖镜、显微镜、大玻璃试 管(30mm200mm)、小玻璃试管(10mm 70mm)、玻璃锥形 瓶(500ml)、培 养皿、干燥 箱、恒 温恒湿 培养箱、人 工气候箱、加 湿器、除 湿机、相关 实验 试剂 等。塑料透明 广口瓶、削茧刀(转刀)、美工刀、镊子、剪刀、软 毛刷、棉 花塞、橡皮筋、75%酒精 等。6 替代寄 主 柞蚕茧、柞 蚕 蛹,储 藏温 度控制 在0 5,相 对 湿度保 持 在70%80%。7 种蜂 7.1 种蜂 采集 野外人 工采 集美 国白 蛾 蛹 或杨小 舟蛾 蛹,挑 选出 腹 部节间 膜拉 长、不 能回 缩、蛹 壳光 亮而薄的 被寄 生蛹,以 单蛹 放入 小 玻璃 试管,或 从其 它地方 引种。7.2 优选 从采集 羽化 的成 蜂中 选择 体壮、个体 大、活动 能力 强的做 种蜂,淘 汰弱 蜂。7.3 扩繁 7.3.1 寄 主准 备 7.3.1.1 转 刀取 蛹 选茧入库 削 茧 选 蛹 种蜂采集 优选 开箱通风 控温控湿 养 暗室接蜂 检查寄生 装 箱 林间释放 冷 藏 暖 蜂 种蜂扩繁 DB41/T 1226 2016 4 将柞蚕 茧无 茧蒂 的一 端放 入转刀,旋 转一 周,取出 柞蚕蛹。7.3.1.2 选蛹 观察蛹 的颅 顶板 及蛹 体,挑选颅 顶板 清白 透明、环 节紧凑、不 萎缩、蛹 皮坚 韧有 光 泽、脂肪饱 满细 腻的 健康 柞蚕 蛹。7.3.2 瓶 内接 蜂 将选好 的裸 蛹,放入 锥形 瓶内,再用 软毛 刷轻 轻将 种蜂扫 入。接好 后用 棉花 塞塞紧,接蜂量1 头柞 蚕蛹 接50 70 头 蜂。接 蜂温 度控 制在23 左右,相对 湿度 保持 在60%70%。7.3.3 培 养箱 内繁 蜂 接蜂后,将 锥形 瓶放 入培 养箱内 无光 培养,温 度控 制在23 左 右,相对 湿度 保持在60%70%。7.3.4 出蜂 接蜂57天后,打开培养 箱光源,每天给光16h左右。温度设为25 左右,湿 度保持在60%70%,直至 出蜂。8 繁育 8.1 寄主 准备 8.1.1 选 茧入 库 柞蚕茧 宜在 东北 秋茧 收获 后大量 准备。挑选 茧壳 完 整、饱满、新 鲜、干燥、无病菌、发霉、污染、虫 蛀鼠 咬的 柞 蚕茧放 入冷 库,储 藏温 度 控制 在 02,相对 湿 度保持 在 70%80%。8.1.2 削茧 采用三 刀破 茧法,将 柞蚕 茧有茧 蒂的 一端 用刀 削1 个口(露出 颅顶 板,便于 观察),另一端 削2 个 椭圆 形口,孔 口直径 为 1.5 cm 2.0 cm,以蛹 不掉 出茧 壳为 宜。8.1.3 选蛹 参照7.3.1.2。8.2 暗室 接蜂 8.2.1 接 蜂前 准备 接蜂前,对繁蜂器具用75%酒精消毒,接蜂室24h紫 外 线照射消毒,消毒完成2天 后方可使用。8.2.2 箱 内接 蜂法 挑选个 体大 小相 对一 致的 三孔茧,均 匀地 放入 繁蜂 箱中,摆放 整齐。在无 光的 接蜂室 内,将蜂种均 匀的敲入 繁蜂箱 内,接蜂 量1头柞 蚕蛹接80 90头蜂。接蜂温 度控制 在23左右,相对湿 度保 持在60%70%。DB41/T 1226 2016 5 8.3 接蜂 后管 理 8.3.1 繁 蜂室 准备 启用前,对 繁蜂 室进 行 24h 紫外 线照 射消 毒,消毒 完成 2 天后 方可 使用。8.3.2 控 温控 湿培 养 接蜂后,将 繁蜂 箱 放 在无 光繁蜂 室内 的繁 蜂架 上,繁蜂温 度 为23 左 右,相 对湿度 保持在60%70%。8.3.3 开 箱通 风 接蜂5 7 天后,开 箱通 风,并将 腐烂 变质 的柞 蚕茧 剔除。8.3.4 检 查寄 生 接蜂 后10 12 天,开始 挑 选寄生 的柞 蚕茧。寄 生良 好的柞 蚕茧,颅 顶板 黄棕 色、有 米粒状、节间 拉长 不可 活动、腹部 饱满 有光 泽。8.4 出蜂 期控 制 8.4.1 冷藏 如需要 推迟 岀蜂,待白 蛾 周氏啮 小蜂 发育 至老 熟幼 虫期(接 蜂后1012 天),将 被寄 生的柞蚕 茧转 入 16 的繁 蜂 室内,24h 后转入 05 的冷 藏室 中保 存(冷藏 时间一 般不 超过30 天)。8.4.2 暖蜂 根据林 间放 蜂时 间,将冷 藏的寄 生蛹 提前 取出 暖蜂。暖蜂温度按每1h 提高12逐渐升温,1 天后控制 在25左右,并给予自 然 光照,相对湿度 保持 在60%70%,期间应 注意 通风。8.5 出蜂 8.5.1 出 蜂时 间 应与美 国白 蛾 等 杨树 食叶 害虫 的 老熟 幼虫 期和 化蛹 初期吻 合。8.5.2 出 蜂质 量要 求 8.5.2.1 用 于林 间释 放的 柞蚕蛹 被白 蛾周 氏啮 小蜂 寄生率 达 到 95%以上。8.5.2.2 柞蚕 蛹出 蜂量 每 个蛹 4000 5000 头。8.5.2.3 白蛾 周氏 啮小 蜂 雌雄 比 85:15 以上。8.6 复壮 8.6.1 待 复壮 白蛾 周氏 啮 小蜂 人工繁 育5 6 代后 退化 的 白蛾周 氏啮 小蜂。8.6.2 寄 主准 备 野外采 集美 国白 蛾、杨小 舟蛾、杨扇 舟蛾 等的 蛹。DB41/T 1226 2016 6 8.6.3 小 试管 内接 蜂寄 主 准备 将选好 的美 国白 蛾、杨 小 舟蛾、杨 扇舟 蛾等 的蛹,放入小 试管 内,利 用白 蛾 周氏啮 小蜂的趋光 性,将其 引入。接 好后用 棉花 塞塞 紧,接蜂 量 1 头蛹 接 1020 头蜂。接蜂温 度控 制在23 左 右,相对 湿度 保 持在 60%70%。8.6.4 培 养箱 繁蜂 参照7.3.3。8.6.5 出蜂 参照7.3.4。9 释放 9.1 时间 应 根 据 各 地 气 候 和 美 国 白 蛾、杨 小 舟 蛾、杨 扇 舟 蛾 发 育 进 度 决 定。放 蜂 应 选 择 气 温 25 以 上、晴朗、风 力小 于3级 的天 气,10 00 1600之 间进 行。9.2 次数 放蜂防 治应 持续 进行35 年,每 年2 3 代。9.3 释放 量 每667m2林地68个 成品 茧。9.4 释放 方法 9.4.1 牛 皮纸 袋法 将6cm 22cm 厘 米牛 皮纸 条 折成漏 斗状,钉 在树 干1.5m 1.8m 处,把 成品 茧放 入 其中。9.4.2 绳 子悬 挂法 将绳子 穿过 三孔 茧其 中的 两个孔,系 在树 干1.5m 1.8m 处。9.4.3 扎 丝悬 挂法 扎丝其 中一 端钉 在树 干1.5m 1.8m 处,另 一端 弯成W 状并挂 上三 孔茧。DB41/T 1226 2016 7 附录 A(资料 性附 录)白蛾周 氏啮 小蜂 成虫 形态 特征 A.1 雌成虫 体长1.1 mm 1.5 mm。红 褐 色稍带 光泽,头 部、前胸 及腹部 色深,尤 其是 头部 及前胸 几乎成黑 褐色,并 胸腹 节、腹柄节 及腹 部第 一节 色淡;触角 各节 褐黄 色;上颚、单眼 褐红 色;胸部侧板、腹板浅 红褐色 带黄色;3 对足及 下颚、下 唇复合体 均为污黄 色;翅 透明,翅 脉 色同触角。头部正 面观 宽于 高(24 19),触 角窝 中部 位于 复眼 下缘的 连线 上;触 角11 节,梗 节与鞭节的 长度 之和 与头 宽(背观)相 等;触角 洼下 缘 下延达 唇基 基部,脸部 在 唇基基 部处 隆起最高。唇 基基 部两 侧角 各 具 1 小陷 孔。2 侧 单眼 间 距是侧 单眼 到中 单眼 距离 的 2 倍。颚眼距明显 小于 口宽(5 10)。前胸背板 除后缘有1 排鬃毛 外,其它 部分也生 有较密 的黑色短 毛,贴伏。中胸 背片中 叶上散生 着30 根左 右刚 毛;2 侧叶 上的 刚毛 也较 密,但 三角片 上无 毛。中 胸小 盾 片上的 浅而 细的网状刻 纹明显较 密且小,似乎形 成1纵线。中胸小 盾片略呈 八边形,长宽近 相等,但 两 后侧角明 显向 外延 伸,显 得 小盾片 后部 较宽;小盾 片 在前面1对 鬃毛 着生 处的 宽 度与2 后侧 角处的宽度为9 10.5;小盾 片 上的2对长 鬃毛紧 靠两侧着 生。前翅 长为宽的 2 倍,基室正面 在端部的 中部 生有 毛 2 根;基室外 方区 域内 的纤 毛比 翅面其 它区 域的 纤毛 稍稀;基 脉上 有毛,肘脉及 亚肘 脉上 在基 室长 度的 1/2 前后 开始 生有1 排整齐 的纤 毛;缘脉 上的 鬃 比痣脉 上的 明显为长;亚 缘脉 与缘 脉及 痣脉的 长度 为12 19 5。腹柄背 观长 度为 并胸 腹节 长度的 1/2。腹部 圆形,长宽相 等,背 面常 有浅 的 塌陷,背 观腹部宽 度比 胸部 明显 为大(28 21)。腹部 长度 比 胸部略 小(28 30)。腹 部在 第 二节 后缘及第三 节前 缘处 最宽,向 前向后 逐渐 变狭;第七 节 最小,圆 锥形 位于 腹末,各节长 度之 比为10 5 4445 21;位于腹 末的尾 须鬃很 明 显,每个 尾须上 的3根鬃 毛 中,有1根特别长,长度 是其 它的2根的2倍。A.2 雄成虫 体长1.4 mm 左右,近 黑色 略带光 泽,并胸 腹节 色较 淡,腹 柄节、腹部 第一 节 基部为 淡黄褐色,触角 及 2 分 裂的 唇 基片黄 褐色,足 除基 节色 同触角 外,其余 各节 均为 污黄色。头部正 面观 宽显 著大 于高(22 14),在一 些骨 化程 度很弱 的个 体标 本中,连 中单眼 也陷入颜面 中部的塌 陷中;在两触角 窝之间的 脸部的 倒“V”字 形缺口 两侧各着 生相向生 长 的刚毛 5 根;2 唇 基裂片外 侧、颜面 端部与上 颚前端 部形成的 半圆形凹 入部分 的缘部分 有 很密的刷 状毛。上颚 内方 端 部密生 白色 短毛、上颚 外 方稍凹 陷,表 面密 布颗 粒 状突起。胸部 中胸小盾片 上的前1 对鬃毛着 生位置在 中部稍前 一点;后盾片在 中部稍比 其前方 的中胸盾 片 沟后区为 长(2.5 2),此沟 后区两 侧前 方的 2/3 部 分 为一系 列短 纵脊,中部 及 两侧 1/3 的后缘部 为不 规则 的密 的纵 脊;并前 胸腹 节上 的气 门 比雌性 略小,着生 于该 节 长度的 1/2 处,与并胸腹 节前缘的 距离稍 大于气门 直径;气 门前方 有1 凹陷。前中 后 足胫节上 的距均与 第 一跗等长。腹部 背观 卵圆 形,背 面及 腹面 均生 有密 毛,宽 度与 长度 都比 胸部 显 著为小(宽23 28,长2836)。DB41/T 1226 2016 8 附录 B(资料 性附 录)白蛾周 氏啮 小蜂 生物 学特 性 1a 发生7代,以老 熟幼 虫 在美国 白蛾 蛹内 越冬,群 集寄生 于寄 主蛹 内,其 卵、幼 虫、蛹及产卵前 期均在寄 主蛹内 度过。雌 蜂平均怀 卵量270.5 粒,雌 雄比为44 1 95 1,人工 接蜂时雄 蜂可 忽略 不计。冬 季无滞 育现 象。成 蜂在 寄 主蛹中 羽化 后,先 进行 交 配(无重 复交 配现象),随后 咬一“羽 化”孔 爬出,其 余的 成蜂 均 从该孔 羽化 而出。刚羽 化 的成蜂 当天 即可产 卵寄 生。从 卵产 入寄 主 蛹中至 成蜂 羽化、咬破 寄 主蛹壳 出来 这一 时期 的有 效积温 和发 育起点温度分别是365.12 日 度和6.14,有 效 积 温 式、回 归 模 型、函 数 关 系 曲 线 图 分 别 为 公 式(B.1)、公式(B.2)和 图B.1。人工 繁殖 时可 用当 天“羽 化”出来 的雌 蜂接 蜂,或“羽 化”出后1 天2 天 的雌 蜂接 蜂。接蜂 后,雌 蜂异 常活 跃,迅速 爬到 寄主 体上,伸出产 卵器,试探着刺 入寄 主蛹 中,然 后 产卵。在 自然 界中 还可 寄 生多种 鳞翅 目食 叶害 虫:如榆毒 蛾(Ivela ochropoda)、柳毒 蛾(Stilpnotia salicis)、杨 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杨 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大袋 蛾(Clania variegata)、国槐 尺蠖(Semiothisa cinerearia),能保 持较 高的种 群数 量。N=K/(T-C)(B.1)式中:N发 生历 期(天);K有 效积 温(日度),取365.12 15.56;T控 制温 度();C发 育起 点温 度(),取6.14 0.83。y=64.4514e-0.04708x(B.2)式中:y发 生历 期(天);x控 制温 度();e常 数,取2.718。图B.1 白 蛾周 氏啮 小蜂 发 育历期 与温 度的 函数 关系 曲线图 141618202224262817 19 21 23 25 27 29 31温度()发育历期(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