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牛姆林旅游服务规范DB35/T 1188-201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永春牛姆林旅游服务规范DB35/T 1188-201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永春牛姆林旅游服务规范DB35/T 1188-201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永春牛姆林旅游服务规范DB35/T 1188-201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永春牛姆林旅游服务规范DB35/T 1188-201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永春牛姆林旅游服务规范DB35/T 1188-201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07.060 A 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1862011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导则 Regular Detected Guidelines for Safety of Structures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2011-10-28发布 2012-02-15实施福建省质量监督局 发布 DB35/T 11862011 I 目 次 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与定义.14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一般规定.25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程序.36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工作内容.37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68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审查.7附录 A(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系统工程.9附录 B(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格式.11 DB35/T 1186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州市防雷中心、厦门市防雷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岩彬、刘隽、程辉、刘琦、邵霖、林秋、陈兴旺、陈毅芬、吴建、施平、俞成标、林永登、廖云和、胡剑威、吴灵燕、张烨方、林香民、高立。DB35/T 11862011 1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的目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管理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 21714.2-2008 雷电防护 第2部分:风险管理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601-2010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3.1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用以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两部分组成。在特定情况下,防雷装置可以仅由外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也称雷电防护系统。3.2 防雷装置检测 I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and measure 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程。3.3 分类工程 parts of construction 分类工程是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本规范特指防雷装置施工工程中各个组成部分,根据防雷装置不同功能对防雷装置系统工程进行划分。防雷装置施工工程中分类工程可分为: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屏蔽,SPD。详见附录B。3.4 子工程 kinds of construction DB35/T 11862011 2 按同一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抽检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在防雷装置施工工程中对子工程中的对象,通过科学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监测点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以反映分类工程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规范要求,这些监测点称为检验批。检验批一般包括:材料规格,焊接工艺,防腐措施,接地电阻等。详见附录B。3.5 主控项目 dominant item 建筑工程中对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3.6 一般项目 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3.7 检验批 inspection lot 按同一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抽检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在防雷装置施工工程中对子工程中的对象,通过科学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监测点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以反映分类工程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规范要求,这些监测点称为检验批。检验批一般包括:材料规格,焊接工艺,防腐措施,接地电阻等。详见附录B。3.8 错判概率 misjudge probability 抽样检测的样本中合格检验批被判定为不合格的数量与抽样检测的样本中检验批的总数的比值。3.9 漏判概率 missing probability 抽样检测的样本中不合格检验批被判定为合格的数量与抽样检测的样本中检验批的总数的比值。4 一般规定 4.1 检测对象 4.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4.1.2 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危险环境设施。4.1.3 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4.1.4 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4.2 基本原则 4.2.1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应对防雷装置现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条款做出评价,提出整改或优化的建议。4.2.2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应对防雷装置现状是否满足风险评估提出的风险管理的要求做出评价。DB35/T 11862011 3 4.2.3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中的系统工程、分类工程、子工程、检验批、主控项目、一般项目划分及检测要求参见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 相关规定。5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的程序 定期检测程序一般包括:准备阶段;现场检测;定性、定量评价;检测结论;提出整改意见;整改后重新组织检测;记录整理备案等。注: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的程序框图见附录A。6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工作内容 6.1 前期准备 6.1.1 项目工程资料的收集和准备 定期检测需收集以下资料:建筑物周边气象、环境情况;建筑物内设备、设施、存储物的相关资料;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质量验收报告或往年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报告。6.1.2 明确检测范围、制定检测方案 依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明确检测的范围、制定检测方案。6.1.3 准备仪器 准备检测必需的仪器仪表;检查仪器有效期,并对仪器仪表进行校准。6.2 现场检测 6.2.1 现场检测工作应根据制定的检测方案实施。6.2.2 按确定的检测范围来选取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检测内容参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08 相关规定。6.2.3 检测项目的主要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防雷区的划分;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SPD)。6.3 定性、定量评价 6.3.1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宜采用定性、定量评价方法。6.3.2 宜采用检查表法对建筑物防雷装置现状是否符合现行有关防雷规范标准要求做出定性评价。6.3.3 宜采用树状图分析法对影响防雷装置运行的因素做出定性评价。DB35/T 11862011 4 6.3.4 对于第 8.3.1 条规定的项目宜同时采用专家咨询法做出定性评价。6.3.5 应按照 GB/T 21714.2-2008 有关规定进行风险计算做出定量评价。6.4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 6.4.1 检验批现状检测合格规定:按照 GB/T 21431-2008 有关规定对检验批进行抽样检测,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现状应经抽样检测合格;检验批的抽样检测方案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中第 3.0.4条的规定。对生产方风险(或错判概率),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合格质量水平的错判概率值不宜超过 5%;对使用方风险(或漏判概率),主控项目的合格质量水平的错判概率值不宜超过 5%,一般项目的合格质量水平的漏判概率值不宜超过 10%。6.4.2 子工程现状检测合格规定:所含的检验批均符合合格规定;所含检验批的现状检测记录应完整、真实、准确。6.4.3 分类工程现状检测合格规定:所含子工程现状检测合格;所含子工程的现状检测记录应完整、真实、准确;分类工程中有关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检测结果应达到设计和相关规范标准要求。6.4.4 系统工程现状检测合格规定:所含分类工程现状检测合格;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真实、准确;所含分类工程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依据 GB/T 21714.2-2008计算的系统工程风险值在规范要求的风险容许值范围内。6.5 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缺陷的处理 6.5.1 防雷装置安全性能达不到规范标准和使用要求的,经修补可以达到规范标准和使用要求,可以采取修补处理的方法。6.5.2 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缺陷经修补处理仍不能满足规范标准和使用要求的,应采取返工处理。6.5.3 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缺陷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鉴定不影响安全和使用要求的,可不作处理。6.5.4 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缺陷经修补或返工处理仍不能满足规范标准和使用要求的,严禁使用。6.6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应反映定期检测的全部工作,可同时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检测过程和结论清楚、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符合性评价的数据、资料和相关计算过程等可编入附录。6.7 记录整理备案 6.7.1 总则 检测单位应建立和保持识别、收集、索引、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定期检测技术记录的程序。所有记录应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和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环境的设施中。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检测单位应有程序来保护和备份以上形式存储的记录,并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注:记录可存放于任何形式的载体上,例如硬拷贝或电子媒体。DB35/T 11862011 5 6.7.2 技术记录 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所得数据和信息的累积,它们表明检测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或规定的过程参数。技术记录可包括表格、合同、工作单、工作手册、核查表、工作笔记、控制图、外部和内部的检测报告及校准证书、客户信函、文件和反馈。6.7.3 技术记录备案 检测单位应将检测原始记录、报告制作和报告审查的充分信息的记录、以及发出的每份检测报告的副本按规定的时间保存。每项检测的技术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可能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测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括负责抽样的人员、每项检测的操作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检测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并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错误应划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迹模糊或消失,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7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 7.1 基本内容 7.1.1 概述 概述应包含项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气象状况,项目的防雷类别的划分,项目包含单体数量,功能分布,项目防雷装置设计情况。7.1.2 定期检测程序与方法 说明定期检测的工作流程和选用的方法。7.1.3 风险识别 列举检测过程中,检测对象潜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7.1.4 定性、定量评价 应包括以下内容: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注:具体内容可参考本标准第6.3条。7.1.5 安全性措施与建议 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给出安全性建议,对于无法达到规范要求的风险防护能力的建筑物应提出相应的措施。7.1.6 检测结论 DB35/T 11862011 6 检测结论应与报告中各子工程顺序相对应。结论应包含:各子工程的名称,符合性评价结果;如果子工程不符合规范要求,应列出该子工程中不符合规范的检验批,注明相应的符合性评价依据;应给出建筑物防雷装置能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风险防护能力的预测性评价结果。7.1.7 附录 为了报告的完整,对了解正文内容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的材料可作为附录。附录按大写英文字母顺序编号进行编排,依次为“附录A”、“附录B”、“附录C”等。至少应包括:防雷装置技术服务委托协议书;委托单位提供的原始资料目录;检测人员资格证书复印件。7.1.8 附件 检测单位需提交给委托单位的相关表单或文件。7.1.9 有效数据 通过仪器采集的数据,应估读到仪器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凡涉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计算的数值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据取舍参照 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相关规定。7.2 定期检测报告格式 7.2.1 基本格式:封面;著录项;防雷装置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复印件;编制说明;目录;正文;附录;附件。7.2.2 规格 报告应采用A4幅面,左侧装订。7.2.3 封面格式 封面格式见附录C。8 报告审查与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实行报告评审制度,报告审查分为内部审查与专家评审。8.2 内部审查 在报告完成阶段,由检测机构内部组织相关资格人员对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进行审查。内部审查可分为复核与审批两个阶段。由报告制作人向报告复核人提交定期检测报告与原始DB35/T 11862011 7 记录。复核无误后,由报告复核人向报告审批人提交定期检测报告与数据原始记录。当审批无误后方可发放报告。8.2.1 复核阶段 报告制作人完成报告编制后,向报告复核人提交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等相关资料。报告复核人对下列内容复核无误后方可提交报告审批人审批。项目信息应真实无误;检测资料应完整、真实;检测所用仪器应在检定合格有效使用期内使用;原始记录应完整、真实、有效;风险计算应准确无误;检测报告应符合第 7 章的要求;其他应当复核的内容。8.2.2 审批阶阶段 报告审批人应对报告复核人提交的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等相关资料进行下列审查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批准。检测资料应完整、真实;检测所用仪器的检测方法正确;检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正确;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正确;检测结论正确;检测报告内容完整;其他应当审查的内容。8.3 专家评审 8.3.1 当定期检测报告出现下列情况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项目使用性质发生改变;建筑物内部布局发生重大改变,破坏防雷系统整体防护性能,增大雷电灾害风险的;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缺陷经修补或返工处理仍不能满足规范标准和使用要求的;其他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的改变。8.3.2 专家评审要求 评审专家组应由5人以上奇数组成,其中技术专家人数应占评委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抽选的专家不应与评审项目有利害关系,专家应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十年以上,并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同等专业水平。DB35/T 11862011 8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的程序框图 图A.1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的程序框图 DB35/T 11862011 9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系统工程 B.1 防雷装置系统工程 表B.1 防雷装置系统工程 检验批 序号 分类工程 子工程 主控项目 一般项目 接闪带 接地电阻值,敷设,材料规格,连接工艺,电气线路附着,支持卡高度,支持卡与外檐距离,闭合情况。接闪带弯角,过伸缩缝处理,支持卡间距,防腐措施,承受拉力,锈蚀情况。接闪网格 接地电阻值,敷设,材料规格,网格尺寸,连接工艺,电气线路附着,闭合情况。承受拉力,防腐措施,锈蚀情况。单支接闪杆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保护范围,安全距离,电气线路附着。连接工艺,防腐措施,锈蚀情况。架空接闪网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网格尺寸,保护范围,电气线路附着。连接工艺,防腐措施,锈蚀情况。架空接闪线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保护范围,安全距离,电气线路附着。连接工艺,防腐措施,锈蚀情况。金属屋面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电气线路附着,下方有无易燃物品,绝缘被覆层情况。连接工艺,防腐措施,锈蚀情况。1 接闪器 屋顶上永久金属物作接闪器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电气线路附着。连接工艺,防腐措施,锈蚀情况。明敷引下线 接地电阻值,数量,材料规格,近地面人身安全保护措施,电气线路附着。承受拉力,连接工艺,防腐措施,布置情况,间距,预留测试点,锈蚀情况。2 引下线 暗敷引下线 数量,间距,布置情况,接地电阻值。预留测试点。DB35/T 11862011 10 表B.1(续)检验批 序号 分类工程 子工程 主控项目 一般项目 桩基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连接工艺,桩基直径,利用桩主筋直径。防腐措施,锈蚀情况,利用桩主筋接地数量,利用系数。地梁 材料规格,预留电气干线材料规格,接地电阻。防腐措施,锈蚀情况,连接工艺。3 接地装置 承台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连接工艺。总等电位 过渡电阻值,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位置,连接工艺。局部等电位 过渡电阻值,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位置,连接工艺。辅助等电位 过渡电阻值,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位置,连接工艺。均压环 过渡电阻值,接地电阻值,垂直环间距,材料规格,预留材料规格。首层均压环位置,连接工艺。电子系统等电位连接 过渡电阻值,接地电阻值,连接材料规格,机房M或S型连接。连接工艺。4 等电位 长金属物等电位连接 长金属物弯头、阀门或法兰盘等连接处过渡电阻值,接地电阻值,连接材料规格,平行或交叉敷设长金属物净距、跨接,跨接材料规格。连接工艺。线路屏蔽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屏蔽层等电位连接。连接工艺。板型屏蔽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屏蔽层等电位连接。连接工艺。5 屏蔽 网型屏蔽 接地电阻值,材料规格,网格尺寸,屏蔽层等电位连接。连接工艺。电源SPD 供电制式,多级SPD间距,保护模式,安装级数,性能参数,泄漏电流,直流参考电压,连接导线最小截面要求,过渡电阻值。外观,型号,安装位置,安装工艺,两端接线长度。6 SPD 信号SPD 性能参数,泄漏电流,直流参考电压,连接导线最小截面要求,过渡电阻值。外观,型号,安装位置,安装工艺。DB35/T 11862011 11 表B.1(续)检验批 序号 分类工程 子工程 主控项目 一般项目 电子系统 接地电阻值,安全距离,连接线材料规格。防雷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7 合理布线 电气系统 接地电阻值,安全距离,连接线材料规格。防雷界面处的等电位连接。DB35/T 11862011 12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格式 C.1 封面样张 封面样张见图C.1。委托单位名称(二号宋体加粗)检测项目名称(二号宋体加粗)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一号黑体加粗)报告编号(五号宋体加粗)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名称(二号宋体加粗)防雷装置检测机构资质证书编号(三号宋体加粗)报告完成日期(三号宋体加粗)图C.1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封面样张 DB35/T 11862011 13 C.2 著录项格式 C.2.1 布局“检测机构项目组主要人员:报告编制人,检测人,复核人、审批人”等著录项一般分两张布置,第一张署明检测机构的审核定稿人(应为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项目组长等主要人员,下方为报告编制完成的日期及检测机构公章用章区;第二张则为检测人员以及其它有关人员名单,检测人员和有关人员均要手写签名。如有专家评审,可再增加一张专家签字著录项。C.2.2 样张 著录项样张见图C.2、图C.3和图C.4所示。DB35/T 11862011 14 委托单位名称(三号宋体加粗)检测项目名称(三号宋体加粗)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报告(二号宋体加粗)法定代表人:(四号宋体)技术负责人:(四号宋体)检测项目组组长:(小四号宋体加粗)(防雷装置安全评价机构公章)图C.2 著录项首页样张 DB35/T 11862011 15 检测人员(三号宋体加粗)姓名 资格证书号 从业登记编号 签字 检测项目组长 检测项目组成员 报告编制人 报告复核核人 报告审核人 图C.3 著录项次页样张 DB35/T 11862011 16 评审专家(三号宋体加粗)姓名 职称 专业 签字 组长 评审专家组成员 图C.4 评审专家签字样张 DB35/T 11862011 17 参 考 文 献 1 GB/T 21714.3-2008 电防护 第3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 2 ISO/IEC 1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_ DB35/T 11862011 福建省地方标准 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定期检测导则 DB35/T 11862011*2012年 1 月第一版 2012年 1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