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492013 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high-yielding Black Bamboo forest for production of culms 2013-04-07 发布 2013-04-0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849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紫竹因竹秆表面呈紫色而得名,具有特殊的用途和很高的经济价值。本标准是在总结安徽紫竹主产区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为推进特色竹种的扩大栽培和开发利用而编制的。本标准由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德县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广辉、彭仁奎、傅乐意、罗双林、张卉。DB34/T 18492013 1 紫竹材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紫竹材用林的造林母竹规格、造林方法、幼林管护、成林丰产培育技术与验收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成片紫竹林的丰产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紫竹 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又名乌竹、黑竹,学名:Phyllostachys nigra(Lodd.ex Lindl.)Munro;英文名:Black Bamboo。有两大主栽品种:a)“当年紫”(Phyllostachys nigra(Lodd.ex Lindl.)Munro Nigra),当年生新秆在 9 月初开始现淡紫色点斑,至次年全部变为紫黑色,有光泽,秆型较小。b)“三年紫”(Phyllostachys nigra(Lodd.ex Lindl.)Munro Punctata),又名胡麻竹,当年生新秆绿色,次年开始出现少量黄褐色细斑,至第 3 年整秆才变为淡紫色或淡紫黑色,无光泽,秆型较大。3.2 来鞭、去鞭 连接竹株的竹地下茎,鞭芽朝向竹株的鞭段称为来鞭,鞭芽背向竹株的鞭段称为去鞭。3.3 秆柄 DB34/T 18492013 2 俗称螺丝钉,竹秆的最下部分,与竹鞭相连,细小,短缩,不生根,由 10 数节组成。3.4 鞭芽、笋芽 竹鞭侧边生长的嫩芽,发育成竹鞭的称之为鞭芽,发育成竹笋的称之为笋芽。3.5 宿土 母竹蔸部及鞭根所携带的原生长处的土壤。3.6 紫竹材用林立地级 立地条件按其对紫竹生长和培育的适宜程度,区分为若干等级,称之为紫竹材用林立地级。本标准将其划分为 3 个等级:3.6.1 立地级 位于河流沿岸河漫滩泥沙土滩涂、房前屋后潮土平缓地和耕作层大于 40 厘米且排水良好的农田,坡度 5以下。土壤疏松、湿润、腐殖质丰富,土层厚 70 cm 以上,石砾含量不超过 10,土壤 pH 值 4.56.0。3.6.2 立地级 位于丘陵岗地、山谷洼地、山麓缓坡,坡度 15以下。土壤稍板结至疏松、湿润、腐殖质较丰富,土层厚 50 cm70 cm,石砾含量不超过 15,土壤 pH 值 4.56.5。3.6.3 立地级 位于低山山坡中下部、低丘坡地,坡度 25以下。土壤中度板结至疏松、湿润、腐殖质中等、土层厚 40 cm50 cm,石砾含量不超过 20,土壤 pH 值 4.56.5。3.7 紫竹材用林林分结构 与竹林生长关系密切的结构因子的数量组合。3.7.1 树种组成 竹林建群树种的数量组成。用其树冠投影面积之比值的十分数表示。紫竹纯林用“10 竹”表示。DB34/T 18492013 3 3.7.2 立竹密度 单位面积上活立竹的株数,用“株/hm2”表示。3.7.3 立竹大小 立竹个体的大小,用立竹胸径表示,单位“cm”。竹林立竹大小以单位面积上立竹平均胸径表示。3.7.4 整齐度 立竹个体大小差异的程度,用下列公式计算。整齐度越大,竹株个体的差异越小。DU.(1)式中:U 整齐度;D 平均胸径;标准差。3.7.5 均匀度 立竹在竹林中分布的均匀程度,用下列公式计算。均匀度越大,立竹分布越均匀。NE.(2)式中:E 均匀度;N 平均株数;标准差。3.7.6 立竹年龄 单株立竹存活的时间,用“年”表示。3.7.7 年龄组成 用各年龄立竹株数的百分数表示。3.7.8 DB34/T 18492013 4 叶面积指数 指单位面积上立竹叶片面积的总和与竹林面积的比值。3.8 压土 用平板拍压表土,使上部土层平整且适当紧实。3.9 冷刀竹 指不按竹子的生长节律和采伐季节要求随意砍伐竹秆。3.10 三刀伐、马耳伐 从三个不同方向持续三刀砍断竹秆,伐蔸截面约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略呈三角形,称之为“三刀伐”;从任何方向下刀且一刀砍断竹秆,截面为斜面且略呈马耳形,称之为“马耳伐”。3.11 竹材产量 指竹林每年所发全部新竹竹秆重量之和,用“t/hm2年”表示。3.12 竹笋产量 指竹林每年出笋的个数之和,用“根/hm2年”表示。4 母竹选择 4.1 母竹质量要求 4.1.1 母竹来源 4.1.1.1 从生长良好、无病虫为害且土壤结构稍粘重的竹林中选取,最好是从刚刚满园立竹密度适中的紫竹林中或老竹林的林缘选取,不宜在立竹密度过大、生长衰弱的紫竹林中选取,也不宜在土壤结构松散的紫竹林中选取。4.1.1.2 健壮、长势旺盛、分枝较低、竹秆节间较短、匀称。4.1.1.3 未开花、无病虫害。4.1.2 母竹年龄 1 年2 年生,雨季造林可选用当年新竹作为母竹。4.1.3 胸径 4.1.3.1 当年紫 1.0 cm2.0 cm。DB34/T 18492013 5 4.1.3.2 三年紫 1.5 cm2.5 cm。4.1.4 枝下高 4.1.4.1 当年紫 枝下高1.0 m1.5 m。4.1.4.2 三年紫 枝下高1.2 m1.7 m。4.1.5 留枝 母竹挖好后立即去梢,留枝 5 盘7 盘。一般枝叶茂密或远距离调运的可少留,枝叶稀疏或就近栽植的可适当多留。顶部切口距最上一盘留枝 5 cm7 cm,呈马耳形且平滑不开裂。4.1.6 留鞭 当年紫 留来鞭15 cm以上,去鞭 20 cm 以上。三年紫 留来鞭20 cm以上,去鞭 25 cm 以上。竹鞭切口平滑不开裂。秆柄和鞭根不得受损伤。4.1.7 留芽 要保证去鞭上有 5 个以上健壮饱满的笋芽,并不得受损伤。4.1.8 宿土 当年紫 每株必须带宿土,连同母竹总重 5.0 kg 以上。三年紫 每株必须带宿土,连同母竹总重 7.5 kg 以上。4.1.9 母竹级别 4.1.9.1 当年紫 胸径 1.4 cm1.6 cm,枝下高 1.0 m1.2 m,并符合 4.1.2、4.1.5、4.1.6、4.1.7、4.1.8规定的指标,为一级母竹。胸径1.6 cm,枝下高1.5 m;或者胸径 1.4 cm1.6 cm,但枝下高1.5 m,并符合4.1.2、4.1.5、4.1.6、4.1.7、4.1.8 规定的指标,为二级母竹。4.1.9.2 三年紫 胸径 1.8 cm2.2 cm,枝下高 1.2 m1.5 m,并符合 4.1.2、4.1.5、4.1.6、4.1.7、4.1.8规定的指标,为一级母竹。胸径2.2 cm,枝下高1.7 m;或者胸径 1.8 cm2.2 cm,但枝下高1.7 m,并符合4.1.2、4.1.5、4.1.6、4.1.7、4.1.8 规定的指标,为二级母竹。4.1.9.3 一级母竹适用的造林范围更广,营造的竹林满园成林快、质量高。特殊工艺材用林及丰产林采用一级母竹造林。4.2 检验方法 4.2.1 胸径 用精度 0.1 mm 的游标卡尺测量。4.2.2 母竹重量 DB34/T 18492013 6 用台秤或电子秤称重。4.2.3 竹鞭 用精度为 0.1 cm 钢卷尺测量。4.2.4 其它 目测。4.3 检验规则 4.3.1 检验 母竹检验应逐株进行,其中 4.1.1.3、4.1.2、4.1.6、4.1.7、4.1.8 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则该株母竹为不合格,其余项目可酌情处理。4.3.2 检验证书 向外县、外省调运的母竹,应附苗木标签和检验证书,标签和检验证书的内容有:竹种名称(学名)、品种名称(学名)、年龄、批号、数量、母竹级别、起挖日期、包装日期、产地、母竹培育单位、检验人员签名、审批人签名、签证日期,并附合格证书。4.3.3 病虫检疫 母竹调运须经森林植物检疫部门检疫,出具检疫证书。4.3.4 调运 母竹调运须经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检验并出具“两证一签”,“两证一签”缺失或不全的母竹不得调运。4.4 包装、运输、贮存 4.4.1 包装 需远距离运输时,要将每株母竹的竹蔸用编织袋、稻草或其他材料包扎,防止宿土脱落致使鞭芽受损,并及时洒水,保持根部湿润,附检验合格证和苗木标签,一车一证一签。4.4.2 运输 4.4.2.1 搬运和装车时,母竹用手提(手握竹秆位置应在距离土球 30 cm 以内)或肩挑,不能肩扛,站立或向后斜立于车厢内,每车不要装得过满,做到轻拿轻放并用蓬布覆盖。4.4.2.2 长距离运输母竹宜选择夜间或阴雨天,装车后及时启运。运到目的地卸货时不能运输车辆自卸,要人工轻拿轻放,不可抛丢。4.5 贮存 要求随挖、随运、随栽。需贮存的母竹,起栽间隔时间最好控制在 24 小时以内,一般不超过 48 小时。起挖好的母竹及时用草类、树枝等遮盖,防风吹、日晒、雨淋。5 造林技术 DB34/T 18492013 7 5.1 造林地选择 5.1.1 气候 年平均气温 15.016.5,1月平均温度 3.55.0,出笋期所在 4 月平均气温 15.517.0,极端最低气温大于-10,极端最高气温小于 40。年降水量 800 mm 以上,春夏雨水充沛,9 月无持续干旱天气。5.1.2 地形 海拔 300 m 以下、坡度小于 25的山谷、山麓、丘岗地中下部、河漫滩、潮土平缓地或弃耕农田,阳坡、半阳坡或平地,忌阴坡。5.1.3 土壤 宜黄红壤、红壤、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忌石灰土、酸性紫色土。土层深度 40 cm 以上,腐殖质层 5 cm 以上,中度板结至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无大石块,石砾含量小于20,pH 值为 4.56.5。土壤环境质量应至少符合 GB 15618 中三级标准的规定。5.1.4 立地级 以生产中小径级竹秆用材为主要目的的紫竹林宜选择在、类立地级上造林,以生产中径级竹秆用材为主要目的的紫竹林宜选择在、类立地级上造林。5.1.5 环境空气质量要求 应至少符合 GB 3095 中二级标准规定。5.1.6 其他 交通便利,机动车可通达。最好靠近水源,便于浇灌,水质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5.2 整地 5.2.1 砍灌 翻垦前全面砍灌和清理造林地一次,砍倒的杂灌依次铺放在栽植行间,不炼山,待嫩枝叶脱落或腐烂后再将剩余物清除。砍灌最好在 8 月底前完成。5.2.2 翻垦 翻垦在栽植的 1 个月之前完成。5.2.2.1 全垦整地 坡度在 15以下的山场可全面深翻造林地。整地深度不低于 30 cm,且土块细化,表层近于平整。清除树蔸、石块、杂竹鞭。5.2.2.2 带状整地 沿等高线带状开垦造林地,带宽和带距为 1.6 m2.1 m,整地深度不低于 30 cm。清除树蔸、石块、杂竹鞭。造林后 1 年内对未垦带翻挖。5.2.2.3 块状整地 DB34/T 18492013 8 按初植密度定点块状开垦,地块的大小一般为 1.5 m1.5 m,其余同带状整地。造林后 1 年2年内逐步拓展翻垦范围至全垦状。5.2.3 挖穴 根据初植密度,呈“品”字形布点挖穴,即相邻的两行起始栽植穴应错开半个株距。穴长 70 cm,宽 45 cm,深 35 cm。栽植穴的长边方向与山坡等高线平行。5.3 造林密度 常规 900 株/hm2,株行距均为 3.33 m;“当年紫”可密植 1 350 株/hm2,株行距均为 2.72 m。5.4 造林季节 一般在 2 月下旬3 月中旬、梅雨季节前中期或 10 月11 月。掌握好水分平衡,除严寒、酷暑和笋期外,其他季节也可造林。5.5 母竹要求 按本标准 4 规定的有关质量要求执行。5.6 栽植 先将表土回填于穴底,回填厚度视母竹土球大小而定,将母竹土球置于穴正中,保持竹鞭呈水平状态,地面竹秆顺其自然,不强求直立,土球表面与穴上口面持平,每穴施腐熟有机肥 10 kg 或复混肥0.25 kg,与回填土充分拌匀。填土时从四周向中间慢慢填塞,表土埋入下面,心土填在上面,分层踏实,使鞭根与土壤密接。注意不得损伤秆柄和鞭芽。在填土接近土球表面时一次性浇足定根水,再覆土至母竹周围成馒头形,栽植深度以比母竹原产地深度深 5 cm 左右为宜。风大处或秆歪斜的母竹须搭设支撑架。5.7 成活率、保存率和发竹率 造林成活率 90以上,保存率 85以上,发竹率 80以上。5.8 幼林管护 5.8.1 套种 前 2 年宜间作豆类、花生、绿肥等作物,以耕代抚。不能套种玉米等高秆作物和攀援型藤本作物,也不宜套种红薯等喜肥作物。中耕不能损伤竹鞭和鞭芽,并将间作物收获后的秸秆埋于林地内。5.8.2 松土除草 未套种的年份每年 6 月和 9 月各进行 1 次松土除草,直至竹林郁闭。杂草翻埋于土中。5.8.3 未套种地施肥 在造林当年的秋冬季节,沿栽植穴四周沟施有机肥 5.0 kg/株,次年所留的新竹于当年 9 月和第二年 2 月在其附近穴施复混肥 0.2 kg/株,此后至满园前各年所留的新竹于当年 9 月和第二年 2 月在其附近穴施复混肥 0.1 kg/株。肥料均埋入土层 15 cm20 cm 处。5.8.4 浇灌排水 DB34/T 18492013 9 造林当年栽植穴处经常盖草覆土保持湿润,土壤干燥时,及时浇水。林地积水时,尽快排水。5.8.5 疏笋养竹 及时疏去弱笋、小笋及病虫笋,保留健壮竹笋,促使长成新竹。幼林期间,局部地方(一般在母竹附近)竹株过密应及时疏伐细弱竹。5.8.6 护笋管竹 禁止放牧,严防人畜为害。6 培育技术 6.1 竹林地管理 6.1.1 垦复 坡度在 15以下竹林地每年或隔年在 6 月全垦一次;坡度大于 15的竹林地采用隔年水平带状轮垦,带宽及带距 1.65 m(初植密度 900 株/hm2)或 1.35 m(初植密度 1 350 株/hm2)。垦复一般在 6月进行,避免在秋冬或出笋季节实施。垦复深度以不伤及竹鞭为准,可采用“两锄法”(先试探性浅挖一锄,无鞭则再深挖一锄),有鞭处垦复深度略小于鞭的分布深度,无鞭处垦复深度不低于 30 cm,重点是清除树蔸、竹伐蔸、石块,并除去死鞭、老鞭,培埋地表浮鞭、跳鞭,深埋幼、壮龄鞭,培养专门用途的小径材,还应适当削薄土层,尽量保护新鞭和壮龄鞭免遭损伤。6.1.2 劈山 轮休年或休垦带于 7 月进行一次。6.1.3 松土除草 每年 9 月进行一次,松土深度 10 cm,杂草埋入土中。6.1.4 压土 土壤过于疏松,易长出粗大竹笋,不符合专门的工艺用材规格,也常易遭致雪倒风折。10 月林间压土一次,促使耕作层平整坚实。6.1.5 浇灌排水 9 月笋芽分化期遇持续干旱,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60时应进行浇灌,浇透为止。出笋之前 15天至出笋期间遇持续干旱,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65时也应进行浇灌,浇透耕作层。雨期遇洪涝,需及时排掉积水。6.2 施肥 6.2.1 施肥种类 按各立地级竹林经营的产量指标和测土结果来决定施肥量,同时考虑到碱性对紫竹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而给出合理配方。一般每生产 1 000 kg 的鲜竹材并运走其上的所有枝叶,要消耗竹林中的 N 2.94 kg,P 0.70 kg,K 4.56 kg。因土壤中 K 的含量较高,以施 N:P:K 为 5:3:2 的配方复混肥为主(宜配过磷酸钙),提倡多施略偏酸性的有机肥。DB34/T 18492013 10 实际施肥量(理论净消耗量/利用率)见表 1。表1 施肥量 kg/年hm2 立地级 N P K 110 66 44 80 48 32 60 36 24 注:N、P、K 均为净含量。6.2.2 施肥方法 6.2.2.1 撒施 将肥料均匀地撒在地面,垦复时翻入土中。6.2.2.2 穴施 在距竹秆基部上方或外围 30 cm 处开挖约 10 cm 深、20 cm 宽的半月形沟,施入肥料并随之覆土。6.2.2.3 沟施 沿等高线水平开沟,深 10 cm15 cm,宽 20 cm,沟距 1.5 m2.0 m,施入肥料并随之覆土。6.2.3 施肥时间与方式 施肥时间与方式见表 2。表2 施肥时间与方式 名称 施肥时间 种类 用量 方法 行鞭肥 6 月 含氮素较高的有机肥或复混肥 总量的 50 沟施 孕笋肥 9 月 含磷钾较高的有机肥或复混肥 总量的 20 沟施或穴施 长笋肥 翌年 3 月 含氮素较高的复混肥 总量的 30 穴施 6.3 留笋养竹 6.3.1 留养时间 在出笋的高峰期(约 4 月中下旬)选留合适的竹笋。6.3.2 留养质量 要求留养健壮饱满、匀称、无病虫危害的竹笋,留养竹笋的粗细要符合工艺材用规格的要求。过粗、过细的竹笋均应挖除。6.3.3 留养数量 不同品种紫竹材用林竹笋留养数量见表 3。DB34/T 18492013 11 表3 竹笋留养数量 根/年hm2 立地级 品种 当年紫 9 00010 200 7 8009 000 6 6007 800 三年紫 5 7006 600 4 8005 700 3 9004 800 留养的竹笋在竹林中均匀分布,不符合用材规格的竹笋及早挖除。6.4 冻害预防“当年紫”的秆壁和叶片俱薄,冬季易遭冻害。宜选择在背风向阳的地方造林,并在竹林的北风口处营造常绿乔木防护林带,也可在强冷空气来临之前喷施地面增温剂预防。维持合理的林分结构,冬季增施有机肥,促使其来年提前出笋,以延长新竹的生长期和提高竹秆的木质化程度,增强其抗性。6.5 有害生物防控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竹笋禾夜蛾、竹蝗、竹织叶野螟、竹镂舟蛾、竹丛枝病等危害性大的有害生物要做好预测预报并及早防治,同时做好有害生物的检疫工作,防止蔓延扩散。紫竹有害生物是否成灾执行 LY/T 1681 标准,其防控方法参见附录 A,农药使用严格执行 GB 4285 标准。6.6 采伐 6.6.1 采伐量 采伐量应不大于生长量,以不破坏竹林合理的立竹密度和龄级结构为准。6.6.2 采伐对象 根据用途,遵照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的原则,采伐 3 年4 年生竹,同时清除次品竹、弱小竹、病虫竹、风倒竹、雪压竹。6.6.3 采伐季节 除竹林孕笋和发笋长竹期外,其他季节皆可采伐,以白露至立春期间为佳,不砍“冷刀竹”。6.6.4 采伐方式 胸径小于 2 cm 的细秆平地砍伐或带蔸采挖,不留伐桩;胸径大于 2 cm 的粗秆平茬或带半蔸砍伐。平茬以“三刀伐”砍伐效果较佳,不提倡一刀砍断的“马耳伐”,伐桩不高于 3 cm。7 验收 7.1 对象 为原有竹林改建的紫竹材用林和新造紫竹材用林。7.2 内容 7.2.1 竹林结构因子 DB34/T 18492013 12 不同品种紫竹材用林结构因子指标见表 4。表4 林分结构因子指标 立地级 物种组成 10 10 10 当年紫 21 00024 000 18 00021 000 15 00018 000 立竹密度(株/hm2)三年紫 18 00021 000 15 00018 000 12 00015 000 当年紫 1.82.2 1.82.2 1.82.2 平均胸径(cm)三年紫 2.63.0 2.63.0 2.63.0 1年 40 40 40 2年 40 40 40 当年紫 3年 20 20 20 1年 30 30 30 2年 30 30 30 3年 30 30 30 年龄组成(%)三年紫 4年 10 10 10 立竹整齐度 7 7 7 立竹均匀度 5 5 5 叶面积指数 67 5.56 55.5 注:立竹密度系未采伐前的指标;注:年龄组成比例为大约数。7.2.2 产量指标 不同品种紫竹材用林竹材年产量指标见表 5。表5 竹材年产量指标 t/hm2 立地级 品种类型 产量(鲜净重)当年紫 6.07.5 三年紫 9.010.5 当年紫 4.56.0 三年紫 7.59.0 当年紫 3.04.5 三年紫 6.07.5 7.2.3 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按本标准 6 规定的内容验收。7.2.4 面积 用精度为 0.1 m 的罗盘仪或 GPS 测量。8 调查 DB34/T 18492013 13 根据竹林调查资料分析和产量统计,来评定紫竹材用林经营效果。8.1 调查方法 采用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可分两类:一类为固定标准地,每块面积为 100 m2;另一类为临时标准地,每块面积不小于 50 m2。标准地要充分代表竹林的立地条件、经营水平和竹林生产状况,标准地调查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 5。8.2 调查内容 8.2.1 立地条件 气候中的年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无霜期、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空气相对湿度等因子;地形中的海拔高、相对高、坡度、坡位、坡向等因子;土壤中的质地结构、母岩、土类、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物理机械组成、颜色、pH 值等因子,并划分出立地级。8.2.2 竹林结构 物种组成、立竹密度、年龄组成、平均胸径、整齐度、均匀度等。8.2.3 标准地内每竹调查 立竹编号、竹龄、胸径、枝下高、冠幅等。8.3 产量统计 紫竹材用林产量包括分级后的特用竹材产量和竹笋产量(当年出笋数量)。8.3.1 竹材产量 在标准地内进行新竹每竹检尺,调查胸径和高度,计算平均值,寻找平均竹,伐倒后称取竹秆重量,计算每块标准地内的新竹竹秆重量之和,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产量。8.3.2 竹笋产量 将标准地一年内所发的成竹笋和退笋分别逐一点数,以根数统计,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产笋根数、成竹率和退笋率。8.4 蓄积量统计 在标准地内进行每竹检尺,分别竹株的年龄,调查胸径和高度,计算平均值,寻找龄级平均竹,伐倒后称取竹秆重量,计算每块标准地内各龄级竹秆重量之和及总重量,折算成平均单位上的竹秆重量,乘以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就是该竹林蓄积量。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蓄积量,乘以竹林总面积,就是竹林蓄积量。9 建档 9.1 档案内容 详细记载造林规划设计、立地条件、母竹来源、栽植培育等技术作业情况,竹林结构情况以及竹材、竹笋和副产品产量情况。DB34/T 18492013 14 9.2 要求 9.2.1 及时、清楚、准确无误记录有关内容。9.2.2 原始资料不得涂改。9.2.3 资料要有连续性,建立专门档案并永久保存。DB34/T 18492013 1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紫竹有害生物及防控方法 表A.1 序号 有害生物 发生或危害部位 防 控 方 法 1 竹丛枝病(Balansia take)发生在枝条上。a.如期采伐老竹和衰败竹,保持适当的立竹密度,谨防过密,并进行中耕施肥,促进新竹生长;b.清除病枝病株,在林地外集中烧毁;c.3 月4 月,用粉锈宁 500 倍液,1 周 1 次,连喷 3 次。2 竹煤污病(Meliola stomata)发生在叶和小枝上。a.疏伐老竹,控制竹林立竹密度,使之通风透光,降低林间湿度;b.由蚧壳虫、蚜虫诱发引起,在其初孵期用 5吡虫啉乳油 1 000 倍液1 500 倍液喷雾防治虫害。3 竹叶锈病(Puccinia phyllostachydis)发生在叶子上。a.保持竹林合理的立竹密度和龄级结构,及时伐除老弱竹,促进竹林健康生长;b.清除病枝落叶,集中烧毁;c.3 月中下旬开始,喷洒 20三唑酮乳油 800 倍液1 000 倍液,每周 1 次,连喷 3 次。4 竹鞘黑团子病(Myriangium haraeanum)大多发生在小枝节杈处,少数发生在叶鞘茎部和叶柄上。a.保持竹林合理的立竹密度和龄级结构,及时伐除老弱竹;b.冬季或早春,清除病重株和病枝,集中烧毁;c.5 月6 月,用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800 倍液或 50杀菌王可溶性粉剂 500 倍液,每周 1 次,连喷 3 次4 次。5 竹笋禾夜蛾(Oligia vulgaris)幼虫取食竹笋。a.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结合林地除草、松土和施肥等,消灭杂草中越冬卵;4 月5 月及时清理林间虫笋、退笋,减少翌年幼虫虫口密度;b.杀虫灯诱杀成虫;c.保护好林内蚂蚁、蜈蚣、蜘蛛等天敌;d.笋期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或 1.2苦参碱乳油 500 倍液地面喷雾防治。6 毛笋泉蝇(Pegomya phyllostachys)幼虫取食竹笋。a.清除林中杂草、林地枯枝落叶,及早挖除退笋;b.成虫羽化期,白酒 1 份、醋 4 份、白糖 3 份、水 5 份、敌百虫少许混配诱杀;6 月灯光诱杀成虫;c.笋期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或 1.2苦参碱乳油 500 倍液地面喷雾防治。DB34/T 18492013 16 表 A.1(续)序号 有害生物 发生或危害部位 防 控 方 法 7 竹蝗(Ceracris spp.)成虫和若虫取食竹叶。a.冬季垦复,破坏土茧的越冬场所;b.每 100 kg 人尿加 2 kg3 kg 敌百虫或 40乙酰甲胺磷 2 kg 拌均,浸透稻草人工诱杀;c.跳蝻盛期于早上露水未干前用高效阿维菌素喷雾防治,上竹后用 1.8阿维菌素乳油喷烟防治;d.疫情发生时,用 40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实施竹腔注射防治。8 竹黛蚜(Melanaphis bambusae)成虫在竹叶背面取食。a.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蝇和竹蚜茧蜂等天敌;b.用 1.2苦参乳油 500 倍液喷雾防治;c.用 5蚜虫净乳油或 2.5功夫乳油 1 000 倍液喷雾防治;疫情发生时,用 40乙酰甲胺磷或吡虫啉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防治。9 竹梢突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群集嫩竹叶、笋尖刺吸竹汁。a.保护天敌;b.敌马烟剂喷烟防治;c.5蚜虱净乳油或 2.5功夫乳油 1 000 倍液或 1 500 倍液喷雾防治。10 竹织叶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幼虫取食竹叶。a.冬季垦复,破坏土茧的越冬场所;b.6 月上旬成虫高蜂时期灯光诱杀或蜜源地灭蛾。成虫卵期林中施放赤眼蜂;c.幼虫期林间喷 BT 或白僵菌,或用乙酰甲胺磷对全林所有竹株进行竹腔注射防治。11 竹镂舟蛾(Periergos dispar)幼虫取食竹叶。a.冬季抚育,杀死土中越冬幼虫;夏季砍去弱小新竹,可以减少林间的卵量;b.人工摘卵和捕捉幼虫;c.成虫期灯光诱杀;d.幼虫为害期用 1.8阿维菌素乳油或 1.2苦参碱乳油喷雾或喷烟防治;e.幼虫为害期用 4.5高效氯氟菊酶乳油或乙酰甲胺磷乳油注射或喷雾防治。12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幼虫取食竹叶。a.加强抚育,合理采伐和控制立竹密度;b.人工摘卵、刮卵;c.杀虫灯诱杀成虫;d.幼虫为害期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或 1.2苦参碱乳油 500 倍液地面喷雾;e.幼虫为害期用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 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 40辛硫磷乳油注射、喷雾或喷烟防治。DB34/T 18492013 17 表 A.1(续)序号 有害生物 发生或危害部位 防 控 方 法 13 两色绿刺蛾(Latoia bicolor)幼虫取食竹叶。a.及时摘除带虫枝叶;b.杀虫灯诱杀成虫;c.幼虫危害时,用 1.8阿维菌素乳油或 1.2苦参碱乳油喷雾或喷烟防治;d.幼虫期用 4.5高效氯氟菊酶乳油或 40乙酰甲胺磷乳油注射或喷雾防治。14 一字竹笋象(Otidognathus davidis)幼虫和成虫取食竹笋。a.加强林地抚育管理。秋冬两季对竹林进行除草松土,破坏竹象虫土室,降低越冬虫口;b.竹笋长到 1 m 时套上塑料袋,保护笋尖免遭为害;c.人工捕捉;d.疫情发生时,用 50乙酰甲胺磷乳油加水 1 倍,对竹林中的所有竹笋在基部进行竹腔注射防治。15 竹巢粉蚧(Neslicoccus sinensis)以成虫或若虫寄生于小枝腋间和叶鞘内吸汁。a.加强竹园管理,保持通风透光;b.保护寄生蜂、瓢虫、草蛉等天敌;c.若虫孵化盛期用 5吡虫啉乳油 1 000 倍液喷雾 2 次;d.成虫越冬后恢复取食期和若虫孵化盛期用 30乙酰甲胺磷乳油按 1:2 浓度,在竹秆基部竹腔注射 2 ml/株防治。16 竹皱绒粉蚧(Eriococcus rugosus)雌成虫和若虫刺吸竹组织汁液。a.冬季清园喷 1 次松碱合剂 8 倍液10 倍液,或 20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融杀蚧螨)60 倍液防治母蚧;b.若虫期用 1.8阿维菌素乳油或 30松脂酸钠水乳 200 倍液或 1.2苦参碱乳油 1 000 倍液喷雾;c.在未固定、未分泌蜡丝时,在 2 龄3 龄若虫期用 40乙酰甲胺磷乳油加煤油 20 倍液涂秆或用 40杀扑磷乳油喷雾防治。17 蒙链眼蝶(Neope murheadii)幼虫取食竹叶。a.人工摘除裸蛹;b.用 20速灭杀丁 1 000 倍液喷雾防治。18 竹后刺长蝽(Pirkimerus japonicus)成虫和若虫取食竹腔。a.砍除频死竹和老竹,减少为害;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若虫;b.人工剪除群集的若虫枝条,集中消灭;c.4月中旬在竹秆基部涂油环(黄油:机油为 1:1,加8绿色威雷),阻止其上竹为害;或用 8绿色威雷的 150倍液200 倍液在竹秆基部喷成 50 cm 宽的药环;每株注射1 m12 m1 的 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 5吡虫啉乳油;d.若虫期用 1.8阿维菌素乳油或 1.2苦参碱乳油或 2.5鱼藤酮乳油或 0.3印楝素乳油或 3除虫菊素乳油喷雾;e.高虫口时,用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乙酰甲胺磷注射或用 20氰戊菊酶喷烟防治。DB34/T 18492013 18 表 A.1(续)序号 有害生物 发生或危害部位 防 控 方 法 19 竹紫天牛(Purpuricenus temmminckii)幼虫孵化后钻入竹秆内取食。a.及时清理枯竹,搞好竹林卫生,伐倒竹及时运走;b.成虫产卵期间用 1.8阿维菌素乳油或 1.2苦参碱乳油喷雾防治;c.40乙酰甲胺磷乳油或 8绿色威雷喷雾防治。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