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DB22/T 1190-201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DB22/T 1190-201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DB22/T 1190-201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DB22/T 1190-201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DB22/T 1190-201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DB22/T 1190-201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40 B 65 备案号:36339-2013 DB22 吉林省 地方标准 DB 22/T 1190 2011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natural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 2011-06-30发布 2011-06-3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1190 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长白山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归口管理。本标准由长白山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绍先、黄祥童、赵伟、金慧、邵天玉、黄利亚、张睿、尹航、秦立武、赵莹、崔凯峰、李晓杰、牛丽君、肖影。DB22/T 1190 2011 1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长白山区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的术语和定义、恢复目标、树种选择、生态恢复 措施等 技术要 求。本标准 适用于 吉林省长白山次生杨桦林 分布 区生态恢复 与重建。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 本标准的 应用是必不可少 的。凡是注日期 的 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 的 版 本 适用于 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 的 引用文件,其最新版 本(包括所有 的 修改单)适用于 本标准。GB 6000 主要 植苗树种苗木 质量 分级 GB 7908 林 木种子 质量 分级 GB/T 15776 2006 造 林技术规 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 术语和定义 适用于 本 文件。3.1 天然次生杨桦林 natural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 原始红松阔叶混交 林由 于 长 期干扰,遭受严重破坏,发 生 以 白桦、山杨 为 主的 树种更替形成 的次生森 林 群落。3.2 生态恢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对经过自 然和 反 复人 为干扰 的 退化 次生 森 林 群落,通过 人 为 定 向培育,恢复 成为具有地带性顶级植 被 生态 功 能 的 过程。3.3 演替初期 early succession 郁闭度小 于 0.3,安全蓄积 量 小 于 100 m3/hm2,树种 组 成 一般在 3种以下,乔 木树种 胸径小 于 4 cm,树 高在 3 m以下。3.4 演替中期 middle succession 郁闭度介 于 0.4 0.6,安全蓄积 量 介 于 100 m3/hm2 150 m3/hm2,树种 组 成 一般 为 8种 15种,乔 木树种 胸径 4 cm 18 cm,树 高 3 m 15 m。3.5 演替后期 later succession 郁闭度大 于 0.7,安全蓄积 量 大 于 150 m3/hm2,树种 组 成 一般在 15种以 上,乔 木树种 胸径大 于 18 cm,树 高大 于 15 m。3.6 主林 层 upper overstory 当 森 林 演 替 到一 定 阶段时,处 于最 上部 的 层 次 群 体称 为 主林 层。3.7 DB22/T 1190 2011 2 亚主林 层 subdom inant overstory 在 复 层异龄 混交 林 中,平均高度低 于 主林 层 15 20 的 层 次 群 体。3.8 演替层 succession layer 在 复 层异龄 混交 林 中,高度 1.5 cm,低 于 亚主林 层 的 层 次 群 体。3.9 更新 层 regeneration layer 在 复 层异龄 混交 林 中,演 替 层 下 高度 60 cm为 一 级;土壤厚度 30 cm 60 cm为 二 级;土壤厚度 30 cm为 三 级。4 恢复目标 恢复 相 应 立 地 条 件下 的 原 生林 型。生态恢复 指 标 体系符合附录表 A.5。5 恢复树种选择 5.1 坚持 恢复立 地 条 件与树种 的生 物 学和生态学 特 性 的 一 致 性,做 到 适地适树适种 源。5.2 根据 恢复目的 选择树种(含品 种,下 同)。5.3 因 地 制宜 地 确 定 针 叶树 和 阔叶树种、乔 木 和 灌 木 的 合 理 搭配,选择 多 树种 恢复。6 生态恢复措施 6.1 演替初期更新 6.1.1 播种 6.1.1.1 种子 主要 选择 优良 种 源 或 母 树 林、种子 园 的 种子,质量 符合 GB 7908规定。6.1.1.2 播种方法 a)带 状直播 带 宽 1 m,隔离 带 宽 10 m;b)穴状点播 每穴 可 播 种 3粒 4粒。为 使播 后 20天 30天 内 出 齐 苗,林 冠 下 播 种 时 地 表土 温高 于 5。播 种 后 必 须 采 用 防鼠罩进行防鼠,当 年秋季将防鼠罩摘除,以 利 于种子 出 苗;c)覆 土厚度 穴播、条 播覆 土厚度,一般 为种子 直 径 的 3倍 5倍,土壤 粘 重 的 适 当 薄些,沙 性土壤 适 当厚 些。6.1.1.3 播种量 DB22/T 1190 2011 3 根据 立 地 条 件 和 植苗 密 度 确 定。6.1.2 植苗 6.1.2.1 苗木种类和质量 红松 Pinus koraiensis、紫椴 Tilia amurensis、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黄 檗 Phellodendron amurense、胡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等。苗木 质量 符合 GB 6000规定。6.1.2.2 苗木处理 植苗 前根据 树种、苗木 特 点 和 土壤 墒情,对苗木 进行剪梢、截 干、修 根、修 枝、剪 叶、摘芽、苗 根浸水、蘸泥浆 等 处 理;也 可 采 用 促 根 剂、蒸腾抑制剂 和 菌 根 制剂 等新 技术 处 理 苗木。6.1.2.3 植苗方式 6.1.2.3.1 林冠下植苗 对于 郁闭度在 0.3 以下,缺乏针 叶树 红松 的次生杨桦林,采取“栽针保 阔”的 指 导方针,林 冠 下 人 为 栽 植 耐荫针 叶树种。栽 植 前 首 先 在 林 下 进行清 理,保留 有 价值 目的 树种,穴状栽 植,穴深 25 cm30 cm,穴 径 60 cm 80 cm,株行距 为 1.5 m 1.5 m、1.5 m 2.0 m 或 2.0 m 2.0 m。6.1.2.3.2 林隙(林窗)植苗 在 林 隙(林 窗)处 以植 生 组 形 式 植苗,清除 灌 丛,穴状栽 植,穴深 25 cm 30 cm,穴 径 为 50 cm60 cm,每 3株 为 一组,三 角 形 栽 植,每穴 2株 红松,1株 阔叶树,组 内株行距 0.5 m 0.5 m。6.1.2.4 植苗要点 a)挖 穴栽 植 穴 的 大小 和 深 度 略 大 于苗木 根系。苗干 竖 直,根系 舒展,深 浅 适 当,填 土一 半 后 提苗 踩实,再填 土 踩实,最 后 覆 上 虚 土;b)开缝 栽 植 针 叶 类 小 苗植苗,在 整好 的 植苗地 上 用 锄 或 锹开缝,放入 苗木,深 浅 适 当,不 窝 根,拔 出 工 具,踏实 土壤;c)开沟 栽 植 地 势较 平 坦 的 植苗地,用 机械 或 人 工开沟,苗木植于 沟 内,填 土 踏实。6.1.2.5 栽植密度 a)林 冠 下植苗 密 度 为 1500 株/hm2 3500 株/hm2;b)林 隙(林 窗)植苗 密 度 为 1500株/hm2 2500株/hm2。6.1.2.6 植苗季节 a)春 季 植苗 根据 树种 的 物 候 期 和 土壤 解冻 情 况 适 时安 排 植苗,一般在 树木发 芽 前 完 成;b)秋季 植苗 无 冻拔危害 地 区,可 在 秋 末冬 初 植苗。秋季 适 宜 阔叶树植苗;c)容器 苗 和 带 土 坨 苗木可不受 季 节 限 制,适 时 植苗。天 气 干 旱、土壤 含水 率 过 低、无灌 溉 条 件 的,可 延 期植苗。6.1.3 管护 6.1.3.1 松土除草 DB22/T 1190 2011 4 植苗 后 及 时 进行 松 土 除 草,与 扶 苗、除 蔓 等 结 合 进行,做 到 除 早、除 小、除 了,对 穴 外 影 响幼 树 生 长的 高 密 杂 草 及 时 割 除。连续 进行 3年 5年,每年 1次 3次。有 冻拔害 的 地 区,第 一 年 以 除 草 为 主,减 少松 土 次 数。松 土 除 草 做 到 里浅外 深,不 伤害 苗木 根系,深 度一般 为 5 cm 10 cm,干 旱 地 区 深些,丘陵 山区 可 结 合 抚 育 进行 扩 穴。6.1.3.2 补植、补播 植苗成 活率 符合 GB/T 15776 2006规定,对成 活率 不 合 格 的 植苗地 及 时 进行 补 植,补 植苗木选用 同 龄大 苗。6.2 演替中期抚育 6.2.1 透光抚育 6.2.1.1 间伐 对象 主要 伐 除抑制 目的 树种 生长的 藤 本 植 物、灌 木 和 非 目的 树种,对不 影 响 目的 树种 生长的 混交树种适 当 保留,使 之 成为混交 林。6.2.1.2 透光伐 时 间 目的 树种 生长 受 压,及 时 间伐。间 隔 期 长 短视 目的 树种受 压 情 况而 定,一般 5年 6年。6.2.1.3 间伐 强 度 白桦、山杨 等阔叶树 抑制 红松等 针 叶树 的生长 时 及 时 抚 育。其 强度 按生态恢复林 分 生长量(附录表 A.1)和林 分 密 度表(附录表 A.2、表 A.3、表 A.4)控 制,透光抚 育 后 的林 分 蓄积 量要 求不 低 于 60 m3/hm2。6.2.1.4 透光伐方法 a)带 状 透光伐。在郁闭度 0.5的次生杨桦林 内,以 5 m的 带 宽,伐 除 天然白桦、山杨 及杂 木,保留行 间 阔叶树种,在 带 间 人 工 栽 植红松,使 红松 和 阔叶树形成带 状 混交;b)块 状、团 状 透光伐。在 随机 群 团 分布 的杨桦林 中,伐 除 团、块 状 分布 且 抑制 红松 生长的白桦、山杨、其 它杂 木 和 霸 王 树,适 当 保留 乡 土 阔叶树种,形成 块 状 镶嵌 的 针 阔树种混交 林;c)人 工 模拟 林 隙(林 窗)更新 伐。对分布 均 匀 又无演 替 目的 树种 的 郁闭 杨桦林,进行 人 工 模拟 天然杨桦林的林 隙(林 窗)模 式 采 伐。其 中,林 隙(林 窗)数 量 为 10个/hm2 30个/hm2,林 隙(林 窗)大小 为 25m2 30m2,采 伐 对 象 同 上,采 伐 株 数视 冠 幅 大小 而 定。以 上 透光 采 伐 后,如果 更新 频 度小 于 60%,更新 密 度小 于 3000株/hm2,必 须 按林 冠 下植苗 和林 隙(林 窗)植苗 方 式补 植苗木,已达 标准。6.2.2 生 长 抚育 6.2.2.1 林木 分级 按林 木 在 林 分 中 生长 状 态、竞争 地 位、形 态 特 点、作 用、培育 前途,将 林 木 划 分为 三 级。即:A 级木:优良 木,有培育 前途 的目的 树种,树干通 直,天然 整 枝良 好,树 冠 发育 均 匀,生长 旺盛,形 体 好 的林 木;B 级木:辅助 木,有 利 于 促进优良 木 天然 整 枝 和 良 好 干形以 及 对 林 地 起 良 好 作 用 的林 木;C 级木:枯 立 木、病虫 害 木、弯 曲 木、多 头 木以 及 有 碍 优良 木 生长的林 木;按 小 群 体相 对分级 法 进行 分级。即:A 级木:在小 群 体中 最 高 最 粗、长 势 良 好、在 林 分 中 起主 导 作 用,属 于 第 一 林 冠;DB22/T 1190 2011 5 B 级木:高度 和 A级木 相 同、径 生长 稍细、树 冠 底 部 受 A级木 压 抑。同 属 第 一层 林 冠;C 级木:生长 点 露 在郁闭层 外,高径 生长 不 良、处 于 半 被 压 状 态,属 于 第 二层 林 冠;D 级木:生长 不 良、在 林 冠郁闭层 以下,处 于 全 被 压 状 态;E 级木:处 于 枯死 或 濒死 状 态。6.2.2.2 抚育方式 a)下 层 抚 育:适于单 层 林,采 伐 下 层 林 木,加快 径 级 生长;b)上层 抚 育:适于 林 冠 下更新植苗,对 上层 林 木 进行 间伐抚 育,促进 更新 层 的生长;c)综 合 抚 育:适于 复 层 林和 混交 林,间伐 林 木分布 林 冠 各 层,伐 除 有 害 木、保留 有 益 木、培育 优 良 木。6.2.2.3 间伐 对象 根据 林 木分级,伐 除 所有 压 抑 培育木 生长的林 木。6.2.2.4 间伐 时 间 根据 不 同 树种经 营 密 度 和林 木自 然 稀疏 程 度 以 及 树 冠 长 度 确 定 间伐 时 间。6.2.2.5 间伐 强 度 定量 与 定 性 相 结 合 确 定 间伐 强度。生态恢复林 分 生长量(附录表 A.1)及 林 分 密 度表(附录表 A.2、表 A.3、表 A.4)作 为 宏观 控 制株 数 指 标(以 上层 林 木为 主),林 木分级 作 为选择 间伐 对 象 的 依 据。株 数强度 控 制 在 25%30%,蓄积强度 为 15%30%,要 求 间伐 后 林 分 蓄积 量 不 低 于 100 m3/hm2。6.2.3 分层 抚育 6.2.3.1 林木 分层 a)主林 层;b)亚主林 层;c)演 替 层;d)更新 层。6.2.3.2 间伐 对象 a)按 抚 育 要 求,伐 除 主林 层 形 质 不 良 和影 响 下 层 生长的林 木,蓄积强度 20%以下,要 求 间伐 后 的林 分 蓄积 量 不 低 于 100 m3/hm2;b)对 生长 不 良 的亚主林 层 林 木,进行 伐 除;c)对 演 替 层采取幼 林 抚 育,清除 妨碍 目的 树种 生长的 灌 木等,促进 演 替 层 发 展;d)对更新 层 频 度 不 足 60%、更新 密 度小 于 3000株/hm2的林 分 进行 人 工 更新。6.2.3.3 抚育 时 间 各 层在 动 态 变 化 中,随 着 时 间 进 展,各 层 逐渐 上 升。当 亚主林 层 升 为 主林 层,再第 二 次 间伐 主林 层,间伐间 隔 期 因 树种 而 不 同,山杨、白桦 需 10年 15年,硬 阔叶树种 需 16年 20年。6.2.4 中期抚育管护 DB22/T 1190 2011 6 6.2.4.1 根据 林 种 和 树种 需 要,适 时 进行除 蘖、修 枝、整 形等 抚 育 工 作。风 沙 危害 严重地 区的 防 风固 沙 林、农田 防 护 林 树木 控 制 修 枝。6.2.4.2 平茬 复 壮。对具有 萌 芽 能力 的 树种,因 干 旱、冻害、机械 损 伤 以 及 病虫兽 危害 造成 生长 不 良 的,及 时平茬 复 壮。6.2.4.3 混交 林 可 采 用修 枝、平茬、间伐 等措施 调 节 各 树种 之间 的 关 系,保 证 其 正常 生长。6.3 演替 后 期 保 育 6.3.1 适用于 蓄积 量 大 于 安全蓄积 量(150 m3/hm2)且 主林 层 达 到 工 艺 成 熟 的林 分。6.3.2 对 主林 层 实 行 梯 度 渐 伐,蓄积强度 不 超 过 30%,且 采 伐 后 林 分 蓄积 量 不 能低 于 安全蓄积 量(100 m3/hm2)。6.3.3 对 亚主林 层 实 行 下 层 疏 伐,其 强度 按照恢复 密 度表(见 附录 A)。6.3.4 对 演 替 层 和 更新 层 要 适 时 抚 育,如果 更新 频 度小 于 60%、更新 密 度小 于 3000株/hm2,需 要 根据 当 地 条 件 和林 分 需 要,进行 再 次人 工 更新。6.3.5 演 替 后 期,需 进行 长 期 封 育。保留 红松 母 树 30株/hm2 50株/hm2,使 恢复 成 的 红松 针 阔混交 林世代循环。6.3.6 人工 更新 幼 林管护 对新植苗地 要 进行 封禁 保 护,不 准 进 入 林 地 放 牧 和 打柴,有 计 划 地 割 草;易 受 冻、旱害 的 针 叶树植 苗,当 年 冬 季 采取 覆 土、盖 草 等 防 寒(旱)措施。做 好 林 木 的 病虫兽 害 防 治 工 作。DB22/T 1190 2011 7 A A 附 录 A(规范性 附录)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 指 标 体系部分表 式 表 A.1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林 分 生 长 量 指 标 生长量 指 标 生 产力 等级 主 伐 龄 胸径 D(cm/a)树 高 H(m/a)蓄积 M(m3/(hm2 a)1级(土壤厚度 60cm)45 50 0.52 0.58 0.47 0.52 6.5 7.2 2级(30cm 土壤厚度 60cm)50 55 0.48 0.52 0.43 0.47 6.0 6.4 3级(土壤厚度 30cm)55 60 0.44 0.48 0.39 0.42 5.5 5.9 表 A.2 天然 白 桦林生态恢复林 分 密度 表(株/hm2)生 产力 等级 径阶 1级 2级 3级 6 2700 3200 3200 3720 3720 4330 7 2280 2710 2710 3150 3150 3660 8 1970 2350 2350 2730 2730 3170 9 1730 2060 2060 2400 2400 2790 10 1550 1840 1840 2140 2140 2490 11 1390 1650 1650 1920 1920 2230 12 1260 1500 1500 1740 1740 2020 13 1240 1370 1370 1590 1590 1850 14 1230 1290 1290 1460 1460 1690 15 1220 1280 1280 1350 1350 1420 16 1130 1190 1190 1250 1250 1320 17 1050 1100 1100 1160 1160 1220 18 980 1030 1030 1080 1080 1130 19 910 960 960 1010 1010 1060 20 860 900 900 950 950 1000 注:表 A.2生 产力 等级 划 分是以 土层(A+B层)厚度划 分。即:土壤厚度 60 cm为 1级;土壤厚度 30 60 cm为 2级;土 壤厚度 30cm为 3级。DB22/T 1190 2011 8 表 A.3 天然 山 杨林生态恢复林 分 密度 表(株/hm2)生 产力 等级 径阶 1级 2级 3级 6 2460 2920 2920 3400 3400 3950 7 2420 2880 2880 3350 3350 3900 8 2010 2390 2390 2780 2780 3230 9 1800 2140 2140 2490 2490 2900 10 1580 1880 1880 2190 2190 2550 11 1410 1680 1680 1950 1950 2270 12 1260 1500 1500 1740 1740 2020 13 1200 1350 1350 1570 1570 1830 14 1180 1240 1240 1420 1420 1650 15 1170 1230 1230 1290 1290 1500 16 1060 1120 1120 1180 1180 1370 17 980 1030 1030 1080 1080 1140 18 900 940 940 990 990 1040 19 830 870 870 910 910 960 20 760 810 800 840 840 890 注:表 A.3生 产力 等级 划 分是以 土层(A+B层)厚度划 分。即:土壤厚度 60 cm为 1级;土壤厚度 30 cm 60 cm为 2级;土壤厚度 30 cm为 3级。表 A.4 人工 栽 针保阔形成针阔混交 林恢复密度 表(株/hm2)生 产力 等级 径 阶 1级 2级 3级 6 4020 4790 4790 5570 5570 6480 7 2780 3310 3310 3850 3850 4480 8 2110 2510 2510 2920 2920 3400 9 1700 2020 2020 2350 2350 2730 10 1580 1710 1710 1990 1990 2310 11 1250 1490 1490 1730 1730 2010 12 1110 1320 1320 1540 1540 1790 13 1000 1200 1200 1390 1390 1620 14 930 1100 1100 1280 1280 1490 15 920 1080 1080 1190 1190 1320 16 900 1000 1000 1110 1110 1230 17 860 950 950 1050 1050 1170 18 810 900 900 1000 1000 1110 19 780 860 850 960 960 1060 20 750 830 830 920 920 1030 21 720 800 800 880 880 980 22 700 770 770 850 850 950 DB22/T 1190 2011 9 表 A.4(续)生 产力 等级 径 阶 1级 2级 3级 23 680 750 750 830 830 920 24 660 730 730 810 810 900 25 640 710 710 790 790 880 注:表 A.4生 产力 等级 划 分是以 土层(A+B层)厚度划 分。即:土壤厚度 60 cm为 1级;土壤厚度 30 60 cm为 2级;土壤厚度 30cm为 3级。表 A.5 天然次生杨桦林恢复生态 指 标 体系 特 征 恢复 早 期 恢复 中 期 恢复 后 期 1、种 类 组 成 特 征 种 类数 量 少 多 多或 较 多 草本 植 物 多 中 中或 少 灌 木植 物 多 中 中或 少 乔 木植 物 较 少 较 多 多 林 间 植 物 少 或中 较 多 较 多或多 阳 生 性种 类 多 较 多或中 很 少 中 生 性种 类 无 很 少 中或 较 多 多 耐 阴 性种 类 无 很 少 中或 较 多 多 先 锋 种 类 很 多 中或 较 少 少 建群种 类 少 多 多 顶 极 种 类 无或 较 少 中 多 种 类 发 展 速度 很快 较 快 慢 种 类 组 成 稳 定态 不 稳 定 不 稳 定 稳 定 2、群落 结 构 特 征 冠层 分化 不 明显 较 明显、层 次 较 少 明显、层 次 多 径 级分化 不 明显 较 明显 明显 高度 级分化 不 明显 较 明显 明显 林 间 层 分化 不 明显 较 明显 明显 3、水 平 空 间结 构 密 度 发 展 小 大 较 大 4、相 对 多度 乔 木 小 较 大 大 灌 木 大 较 大 中 草本 大 中 小 层 片 分化 无 少 多 5、组 织 结 构 物 种 多 样 性 少 大 较 大或大 特 征 恢复 早 期 恢复 中 期 恢复 后 期 DB22/T 1190 2011 10 表 A.5(续)特 征 恢复 早 期 恢复 中 期 恢复 后 期 生态 优 势 度 大 较 小 小 群落 均 匀 度 小 较 大 大 组 织 结 构稳 态 不 稳 定 不 稳 定 稳 定 6、生态 位 宽 度 群落发 生 种 大 中 很 小 顶 极 先 锋 种 大 较 大 小 顶 极 优 势 种 很 小 中 大 顶 极 一般 种 很 小 小 小或中 7、数 量 动 态 群落发 生 种 多 少 很 少 或无 顶 极 先 锋 种 少 多 少 顶 极 优 势 种 无或 很 少 中 多 顶 极 一般 种 无 少 中 8、种 间 关 系特 征 针 叶-阳 生 性种群 大 弱 无 针 叶-中 生 性种群 无 弱 无 阳 生 性-中 生 性种群 无或 弱 较 大 大 9、生态 位 重 叠 针 叶-阳 生 性种群 大 弱 无 针 叶-中 生 性种群 无 弱 无 阳 生 性-中 生 性种群 无或 弱 较 大 大 内 部 共 生 不发 达 一般 发 达 种 间 关 系 的 稳 态 不 稳 定 较 稳 定 稳 定 食 物 网 长 度 短 较 长 长 食 物 网网 状 链 状 或 简 单 网 状 简 单 或 较 复 杂 网 状 复 杂 网 状 10、环 境 特 征 年 均 气 温 较 高 下 降 下 降 极端 气 温 恶劣 较 缓 和 缓 和 温 度 日 较 差 大 中 少 温 度 年 较 差 大 中 少 年 均土 温 较 高 下 降 下 降 土度 日 较 差 大 中 少 土度 年 较 差 大 中 少 林 内 湿 度 小 中 大 光 直 射 与 总辐射比 高 下 降 下 降 散射 低 增 加 增 加 反 射 多 减 少 减 少 林 内 透光 多 下 降 下 降 11、土壤 DB22/T 1190 2011 11 表 A.5(续)特 征 恢复 早 期 恢复 中 期 恢复 后 期 物 理 性 状 差 较好 好 特 征 恢复 早 期 恢复 中 期 恢复 后 期 养 分 状 况 差 较好 好 含水 量 小 较 高 高 pH 偏酸 或 偏碱 改 善 趋 于 中 性 12、环 境效 应 径 流 量 大 中 小 侵蚀临界雨 量 大 较 小 小 水 土 流失 量 大 较 小 小 地下 水 位 低 较 高 高 细 菌 少 中 多 放 线 菌 和 真 菌 少 中 多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