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DB34/T 1816-2013.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DB34/T 1816-201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DB34/T 1816-201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DB34/T 1816-201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DB34/T 1816-201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DB34/T 1816-201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6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8162013 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pplication of nonwoven fabric fungal bands in combination with allelochemicals against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2013-02-04 发布 2013-03-0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1816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农村工作局、安徽省青阳县林业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增智、傅军、黄勃、丁德贵、王滨、张龙娃、刘玉军、曹延川、黄长春、郭良红、丁贵银、杨震元、马生福、张国昊、吴成进。DB34/T 18162013 1 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纺布菌条结合化学引诱剂(诱木)防治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 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使用技术与效果评价。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境内松林分布区松褐天牛的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34/T 496.32005 松材线虫病防疫技术 第3部分:山场除治技术规程 DB44/T 510-2008 松褐天牛引诱剂使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无纺布菌条 Nonwoven fabric fungal bands 是一种真菌生物农药制剂,即将昆虫病原真菌(如球孢白僵菌等)通过发酵培养,最终附着于无纺布得到的产品。3.2 松褐天牛产卵刻槽 Oviposition Scar 松褐天牛雌成虫产卵前,在树皮表面利用口器啃咬而形成的凹槽称为产卵刻槽。3.3 刻槽数Number of Scar 天牛在树皮表面形成的产卵刻槽的数目,即刻槽数。3.4 侵染率 Infection Ratio 松褐天牛被无纺布菌条感染致死的数量占调查的天牛总数的比率()。4 使用技术 DB34/T 18162013 2 4.1“诱木+无纺布菌条”防治技术 4.1.1 诱木设置技术 4.1.1.1 设置时间 在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始现期前 2030 d 设置诱木,利用其引诱松褐天牛成虫前来产卵。各地应根据当地松褐天牛的年生活史和当年的物候情况确定设置诱木的时间。4.1.1.2 材料与工具 诱木引诱剂、柴刀、兽医用注射器。4.1.1.3 诱木的选择和设置 选择林间的间伐对象树或衰弱木作为诱木,尽可能减少目的树种的损失。宜设置在松林郁闭度 0.6的山脊或山腰。诱木之间的距离为 80 m 左右,成片松林平均每 0.20.3 hm2 设 1 株诱木。4.1.1.4 诱木的预处理 参见 DB34/T 496.32005。4.1.1.5 施药方法 将松褐天牛诱木引诱剂原药与清水按 1:3 的比例稀释并摇均匀(随配随用)。每株诱木施药的毫升数与诱木胸径的厘米数相当。用兽医用注射器把药液施到刀槽内,为避免药液溢出刀槽,可少量分次在每个刀槽轮流施药。4.1.1.6 诱木灭疫处理方法 参见 DB34/T 496.32005。4.1.1.7 安全注意事项 松褐天牛引诱剂属于化学制剂,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遵守国家有关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安全使用方法。4.2 无纺布菌条的布设 4.2.1.1 无纺布菌条的质量要求 无纺布菌条应达到以下质量要求:含孢量 1 108 个孢子/cm2;活孢率 95;含水率 12。4.2.1.2 布设时间 无纺布菌条分两次布设:初次布设时间为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初期前一周左右(具体时间因各地松褐天牛羽化时间而存在差异);第二次布设菌条时间应在初次布设后 45 d 进行。4.2.1.3 布设位置及数量 DB34/T 18162013 3 在诱木周围,选择 1520 株松木(包含诱木在内)。将无纺布菌条呈螺旋形缠绕于松树上,每株松树缠绕 2 条无纺布菌条,并用细铁钉将两端固定在树干上。缠绕的高度为松树离地面 2.5 m 的位置。成片松林平均每 0.20.3 hm2 设一个释放点,每点每次布设 3040 条无纺布菌条。4.3“引诱装置+无纺布菌条”防治技术 4.3.1 引诱装置的设置 4.3.1.1 设置位置与数量 参见 4.1.1.3。4.3.1.2 设置方法 引诱装置采用特制的缓释塑料瓶。使用时,将 250 ml 引诱剂加入缓释瓶内;然后,使用专用细铁丝将缓释瓶固定于衰弱木上,缓释塑料瓶悬挂高度距地面 34 m 的位置;引诱剂需每 45 d 左右更换一次。4.3.2 无纺布菌条的布设 4.3.2.1 布设时间 参见 4.1.2.1。4.3.2.2 布设位置及数量 参见 4.1.2.2。4.3.2.3 灭疫处理方法 参见 4.1.1.6。4.3.2.4 安全注意事项 参见 4.1.1.7。5 效果评价技术与方法 5.1 林间松褐天牛虫口数量的调查技术 5.1.1 松树上松褐天牛幼虫虫口数量统计 在目标林分随机抽取样木进行调查,记录每株样木死树的胸径、树高,然后解剖统计样木内松褐天牛幼虫虫口数量,最后计算出平均每株样木上的虫口数量。5.1.2 林间松褐天牛成虫数量监测 采用诱捕器,具体方法参照 DB44/T 510-2008 方法进行监测。5.1.3 林间松褐天牛产卵刻槽数量调查技术 DB34/T 18162013 4 在林间随机选择松树 2030 株,对选择松树 2 m 以下树干上产卵刻槽数进行统计,得到产卵刻槽的平均值,即代表目标林分的刻槽数量水平。5.2 枯死树率调查 根据林分面积,选择一定区域对防治前后林分中枯死树木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防治后枯死树率降低情况。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