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DB34/T 1671-2012.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DB34/T 1671-201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DB34/T 1671-201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DB34/T 1671-201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DB34/T 1671-201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DB34/T 1671-201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6712012 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acilities Cultivation of Potted Butterfly Orchids 文稿版次选择 2012-08-09发布 2012-09-09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1671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省兰君园艺有限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省兰君园艺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金云、谢光坤、束冰、潘海发、朱德建、胡信安、伊兴凯、王清羿。DB34/T 16712012 1 盆栽蝴蝶兰栽培设施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盆栽蝴蝶兰设施栽培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设施要求、肥水管理、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包装与运输。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盆栽蝴蝶兰设施栽培高效优质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JB/T 10594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水苔 一种天然的苔藓,属苔藓科植物,又名泥炭藓,其十分柔软并且吸水力极强,吸水量相当于自身重量的 1520 倍,具有保水时间较长但有透气的特点,PH值 56。3.2 瓶苗 指组培苗在出瓶以前的苗;1.5寸苗:即从瓶苗出瓶后,种植在直径为 5.O cm 的营养钵苗中,至植株长成三叶一芯;2.5 寸苗:即 1.5 寸苗换盆,种植在直径为 8.3 cm 盆中,至植株长成五叶一芯;3.5 寸苗:即 2.5 寸苗换盆,种植在直径为 11.7 cm 营养钵中,至植株长成六叶一芯或以上。4 设施要求 4.1 设施类型 生产所用的塑料大棚(单棚或连栋)或日光温室的结构与性能应符合 JB/T 10594 的规定。DB34/T 16712012 2 规模化生产的设施最佳采用连栋温室:具有可进行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风系统;内外遮阳系统;由湿帘、供水系统和强风机等组成的降温系统;采用柴油自动加温机、燃煤加温机或空调等加温系统;用于喷药、喷肥、浇水的喷滴灌系统等设备。4.2 栽培苗床 可用固定床或移动床,高度 70 cm,宽度 140 cm150 cm,长度视温室大小而定。栽培床之间的通道为 60 cm。栽培苗床的床板由镀锌或镀塑钢丝组成,呈网状。苗床的下面用水泥地面与砾石低槽相间设置。5 肥水管理 喷、滴灌用水,应符合 GB 3838-2002 中 类标准。肥料的使用按照 NY/T 496 的规定执行。6 栽培管理 6.1 种植前准备 6.1.1 品种 适宜安徽省种植的有 V31、火鸟、富乐、双龙、巨宝玫瑰、皇后、皇帝、红宝石、红龙等国内市场流行的大红花品种,也可选取黄色、深红、粉红、紫色、纯白、黄花染斑、条纹等国外畅销的中花型杂花品种。6.1.2 盆器 选用无色透明的营养袋或营养钵等盆器,常用的规格:5.0 cm、8.3 cm、11.7 cm。根据植株的大小,在种植过程中要不断更换适度大小的盆器。所有盆器在定植前均应消毒,用漂白粉或杀菌剂 1000倍浸泡 24 h,然后用清水冲冼干净。6.1.3 基质 选用优质水苔。种植前先在烈日下暴晒 2 d,再用自来水充分浸水 24 h,换清水 1 次,将水苔捞起去掉硬枝及杂草后,用甩干机甩干,以手握紧无水滴下为度。6.2 瓶苗 6.2.1 炼苗 出瓶前必须先进行炼苗。即:将达到出瓶标准的瓶苗移至温室内散射光处,光强约 4000 lx5000 lx,温度控制在 2328,均匀照射 7 d21 d。6.2.2 瓶苗的分级 组培苗经炼苗后可出瓶栽种。打开瓶盖后,向培养瓶内加入小半瓶清水,轻轻摇晃瓶子,当根系和培养基脱离后,使用消毒处理过的镊子轻轻地将小苗从瓶中取出,注意不要夹伤叶片,尤其不要将心叶夹伤或将根部夹断。用清水将根系上附着的培养基冲洗掉,并去除黑根、黄叶,用 0.1多菌灵或百菌清溶液浸泡幼苗 3 min5 min,放于洁净的纸张上置于阴凉处晾干,同时标记好品种名称及出瓶日期,并分为大(两叶距大于 4 cm)、小(两叶距小于 4 cm)两个等级。DB34/T 16712012 3 6.3 种植 最适时期为 46 月份。瓶苗种植时将水苔抖松,先垫少量水苔于根系底下,再用水苔将小苗根部及单轴茎包住,谨防折断根系,注意不要包住顶心或露出根系。选用 5 cm 无色透明软塑料盆,将水苔包住后的小苗竖直植于盆的正中央。种后水苔应低于盆沿约 1.0 cm,用手捏压软盆感觉结实有弹性,轻提叶片而苗不会脱落为宜。最后将小苗叶片按育苗盘对角线平行摆放,方向一致。偏小、根系偏短的苗可先假植于 128 孔育苗穴盘中,水苔表面与孔沿应相隔 0.5 cm。6.4 换盆 瓶苗种植在 5 cm 软塑料盆后,培养约经 34 个月后移至 8.3 cm 软盆中。而穴盘苗则需经 23 个月后待根系生长健壮后取出植于 5 cm 无色透明营养钵中,再经 23 个月后才能移至 8.3 cm 软盆中。2.5 寸苗经过 2.53.5 个月换至 11.7 cm 透明塑料盆中。换盆时在新盆中垫一些细泡沫,不必将原植株根部的水苔去掉,应将幼苗小心地取出,在其外围再包上一层水草种植即可;如有气生根长在盆外也要用水草包住一并种入新盆中,同时剪除一些老根、烂根或烂叶。水苔不能太多,压得太实。在换盆时需根据植株大小分级,将大小基本一致的苗放在一起。6.5 苗期管理 6.5.1 小苗(1.5 寸苗)期管理 小苗种植后应立即喷洒 1000 倍百菌清。刚出瓶的苗前 7 d 内不可浇水,仅在中午相对湿度低时向地面喷水或向叶面喷雾,温室的相对湿度控制在 6585范围内,光照度控制在 2000 Lx 左右,白天最适温度 2528,夜温以 23为佳,根据天气情况及时使用遮阳网。7 d 以后可用清水浇半透,光照度可提高至 5000 Lx。当在透明营养钵壁与水苔间可见幼嫩的根尖及伸长的根系时,应适当加强肥水管理。小苗可用 4000 倍的速效肥(N:P:K=20:20:20)喷施叶面,一般 3 d4 d 喷施或滴灌 1 次,应在晴天上午 8:3010:00 喷施或滴灌,浇水量以水苔均匀湿润为宜,切忌大水浇灌。6.5.2 中苗(2.5 寸苗)期管理 换盆后立即喷洒 1000 倍百菌清,光照度控制在 15000 Lx 左右,白天温度 2528,夜温 1820为宜,空气湿度为 6585,每天只需向叶面喷水或在空气中喷雾以维持湿度。待盆中水苔较干时,可用 2000 倍的速效肥(N:P:K=20:20:20)浇一次。换盆 25 d30 d 后,部分新根已达盆沿,此时可正常管理。一般,冬春季节及阴雨天气每 10 d15 d 用 30004000 倍的速效肥(N:P:K=20:20:20)浇一次,夏秋季节及晴朗天气每 7 d10 d 用 30004000 倍的速效肥(N:P:K=20:20:20)浇一次透水。6.5.3 大苗(3.5 寸苗)期管理 换盆后应立即喷洒杀菌剂、杀虫剂。换盆后一周内不能在根系浇水施肥,每天只需进行叶面喷水或喷雾,以维持相对湿度在 6585之间。换盆初期,光照度控制在 12000 Lx 左右,正常生长后控制在 18000 lx20000 Lx,白天温度应控制在 2530,夜间 1820。一周之后待水苔较干时,用 4000 倍的速效肥液(N:P:K=30:10:10)浇一次水。换盆 20 d 左右,有部分新根已达盆边,开始浇速效肥(N:P:K=20:20:20),一般稀释 2000 倍,间隔时间为 7 d10 d。株型不够健壮的可用叶面肥喷施。6.6 花期调控 6.6.1 催花管理 DB34/T 16712012 4 大苗即 3.5 寸苗达六叶一芯或以上、生长健壮且球茎大而饱满时,可换至 16.7 cm 盆中进行催花,自然条件下,花芽萌发一般始于 89 月(立秋前后),催花期约需 5 个月。昼温降至 25,夜温降至 1720,昼夜温差 57左右;持续 36 周,光照度最佳为 30000 Lx,湿度控制在 7090。当花梗长至 10 cm15 cm 时,结束低温处理,进行常规养护。此期间忌氮肥过多,可施用 2000 倍的速效肥(N:P:K=9:45:15)23 次,同时叶面喷施浓度为 0.2的磷酸二氢钾。6.6.2 开花期的管理 从开第一朵花起应适当减少施肥量,当水苔微干时,可用 20004000 倍的速效肥液(N:P:K=10:30:20)浇灌,保持基质湿润。光照度控制在 12000 lx20000 Lx 之间,温度 1830,空气湿度 7085。尽量避免肥液、药液喷溅到花朵上。当花梗芽长至 15 cm 左右时,用 60 cm70 cm 包塑铁线竖直插在花枝旁,并用移动的花夹轻轻固定花梗芽较硬部分,使花枝竖直向上生长。待花枝长至 50 cm,第一朵花开放时,将铁线从第一朵花或侧枝下约 4 cm 处向前弯曲,末端微向下伸展,并用可移动花夹将花枝固定在铁线上。7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合理使用化学防治。7.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培育壮苗,增施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清洁棚室。7.2 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7.3 物理防治 黄板诱杀,使用太阳能诱虫灯等。7.4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严格按照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严格控制农药浓度及安全间隔期,注意交替用药,合理混用;禁用违禁农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详见规范性附录 A。8 包装与运输 8.1 包装 8.1.1 小苗(1.5 寸苗)包装 采用 75.0 cm52.0 cm14.5 cm 纸箱包装。每箱 300 株。包装时将苗平放,叶片按上下或左右同方向排列,分 8 排 3 层(每层有 4 排 12 株/排,有 4 排 13 株/排)重叠。8.1.2 中苗(2.5 寸苗)包装 DB34/T 16712012 5 采用 75.0 cm52.0 cm29.0 cm 纸箱包装,每箱 144 株,分 4 层 4 排重叠,叶片上下或左右排列,花盆底部贴近宽边,并用透明胶纸固定。8.1.3 大苗(3.5 寸苗)包装 采用 75.0 cm52.0 cm29.0 cm 纸箱包装,每箱 48 株,包装时将苗平放,叶片按上下或左右同方向排列,分 2 排 3 层重叠,花盆底部贴近长边,并用透明胶纸固定。8.1.4 花梗株包装 包装前先将花梗株按花枝长短分级,并用开孔三角薄膜袋套住。20.0 cm 内的花梗株用 75.0 cm52.0 cm29.0 cm 纸箱包装,每箱 48 株,将苗平放,叶片按上下或左右同方向排列,分 2 排 3 层重叠,花盆底部贴近长边,并用透明胶纸将植株固定。花梗芽超过 20.0 cm 苗时,每箱 36 株,花盆底部贴近宽边,包装方法同上。8.1.5 开花株包装 采用 111.0 cm45.0 cm21.0 cm 开孔纸箱包装,每箱 20 株。包装时花盆底部贴近宽边,叶片左右排列,纸箱内部上、下及花朵重叠处用干净软纸隔开,植株及花枝用胶纸固定。分 2 排 2 层重叠。每 3 箱用 115.0 cm47.5 cm65.0 cm 的纸箱包装成 1 箱,每箱 60 株。8.2 运输 使用盆花专用运输车,将包装完毕后的纸箱分层放置在车厢内,注意不要倒置和挤压。长途运输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1525、湿度保持 6075。DB34/T 16712012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主要病害虫防治技术 表A.1 主要病害 关键技术 疫 病 1.选用无病繁殖材料,使用消毒基质,适当浅植,采用滴灌方式浇水;2.棚内保持良好通风,避免浇水过多或空气湿度太高;换盆时切勿伤害根系,伤口要进行消毒,病菌侵染的茎部及病株切除的伤口,用 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 倍液涂抹,隔离单独管理,放置干燥处,1 周内不浇水;3 预防可用 11200 波尔多液或 70代森锰锌 500 倍液,每隔两周喷雾 1 次,雨季每周 1次;4.幼苗发病时,立即清除病株及其种植基质,密封带出生产大棚,然后进行烧毁或深埋;中大苗发病时用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等,每周 1 次。根及茎部疫病较严重时也可采取药剂灌根。切除病株的工具等一业要及时消毒;5.严重的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烧毁。炭疽病 1.种植不能过密。光照、排水、通风良好;2.发病时可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再加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65代森锰锌 500600 倍液,治每周喷雾 1 次,预防 2 周喷雾 1 次。白绢病 1.取干燥、无污染的草木灰撒在植株基部,以能覆盖住基部为妥,不要马上浇水,隔天撒 1 次,连续 3 次;2.发病后,立即将病叶、病株及附近植株移走,并用 5井冈霉素水剂 10001600 倍液等,每隔 7 d9 d 喷雾 1 次,连续 34 次。灰霉病 1.从植株根颈部浇水,最好采用滴灌;2.预防可用 5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或甲基托布津 1500 倍定期喷施;3.发病后,用 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70甲基硫菌灵 1000 倍液喷雾。每周喷雾 1 次。煤污病 1.加强温室通风透光,以便降温除湿;2.栽种密度适宜,不偏施氮肥。种植地应清洁卫生。加强蚜虫、介壳虫等害虫的防治;3.发病初期,用 50甲基硫菌灵 硫磺悬浮剂 800 倍液,或 30氧氯化铜悬浮剂 600 倍液等。7 d10 d 喷雾 1 次。对于寄生菌引起的煤污病,50灭蚜威乳油 2000 倍液、或 4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等喷雾。软腐病 1.适量氮肥及充足的光线,加强棚室通风,降低相对湿度,浇水后叶片勿积水;2.发现病叶病株,及时拔除,立即用消毒剪刀剪除病叶,并烧毁掩埋,病叶剪除宜在离病斑 3 cm处进行,并将伤口涂抹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 倍液;3.预防用 75百菌清 5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 500 倍液,每月喷雾 1 次;4.发病后,农用硫酸链霉素 500 倍液或抗生素 500 倍液或链霉素 1000 倍液,每周喷雾 1 次。DB34/T 16712012 7 表A.2 主要虫害 关键技术 褐斑病 1.改善通风,降低湿度;2.预防用 75百菌清 5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 500 倍液,每月定期喷雾 1 次;3.发病后,在距离病斑 3 cm 处用消毒刀剪除病叶,并在伤口处涂抹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 倍液。发病初期用 77氢氧化铜微粒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等,视病情隔 7 d10 d 1 喷雾次,连续 23 次。介壳虫 1.预防为主。引进种苗严禁带介壳虫;2.有少量介壳虫时,可用软刷轻轻刷除,一定要刷净,再用清水冲洗;3.在孵化后不久虫体尚未被蜡质壳时进行药物防治。可用 2.5氯氟氰菊酯 40006000 倍液,或 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2500 倍液喷施,7 d10 d 一次,连续 23 次。红蜘蛛 1.预防为主。保持温室内通风良好,环境湿度在 60以上,叶背经常喷水;2.植株发生红蜘蛛时,一定要严格隔离;3.用 2阿维菌素乳油 30004000 倍、双甲脒 20乳油 10001500 倍、氯氟氰菊酯 2.5乳油 40006000 倍、三唑锡 25可湿粉剂 1500200 倍、或氟虫脲 5乳油 6671000 倍液等,每隔 5 d7 d 喷雾一次,连续 23 次。蚜 虫 1.用黄色捕虫板诱杀;2.用丙硫克百威 20乳油 15003000 倍、10吡虫啉 10002000 倍、3啶虫咪乳油 20002500 倍、90可溶性粉剂氢氧化铜、或 20丁硫克百威乳油 30004000 倍液等喷雾,每隔 7 d10 d 1 次,连续 34 次。蓟 马 1.蓝色捕虫板诱杀;2.发生早期可喷雾 50辛硫磷、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 2500倍液等。白粉虱 1.预防为主,在棚室各通风口加一层尼龙纱,可避免外来虫源;2.用黄色捕虫板诱杀;3.在幼虫时,及时喷雾 2.5溴氰菊脂乳油 2000 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6000 倍、或 10 吡虫啉 10001500 倍液等,每 3 d5 d 一次,连续 23 次。蛞 蝓 1.预防为主。注意保持温室内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败叶;2.一旦发现首先进行人工捕杀,人工捕杀不到时,就需采用毒饵诱杀,可用溴氰菊酯等。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