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A 47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1632011 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in automobile gas filling station 2011-07-01发布 2011-10-01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1163-2011 I 目 次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2 4.1 防雷类别.2 4.2 防雷区划分.2 4.3 检测作业要求.2 4.4 检测周期与程序.3 5 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3 5.1 加油区.3 5.2 油罐区.5 5.3 营业区和辅助区.5 5.4 配电系统.6 5.5 测试阻值要求.6 6 检测数据整理.7 6.1 数据记录.7 6.2 结果判定.7 6.3 报告出具.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测试方法.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检测方案的确定与检测点的选取.1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电涌保护器的测试内容和技术要求.12 DB35/T 1163-201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防雷中心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气象局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防雷中心、厦门市防雷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金全、程辉、梅机、王颖波、曹春荣、陈毅芬、吴健、郑松、林立、林建生、曾财兴、黄榕城、江一涛、应凌云。DB35/T 1163-2011 1 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检测数据整理。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区域内汽车加油站的新、改、扩和已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及防静电接地装置的检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949.12000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5005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加油区 gasoline filling area 用于汽车加油活动的区域,主要为罩棚以下部分,有加油机平台、汽车停放处等。3.2 油罐区 tank station 汽车加油站集中存放和发放散装油品的区域。3.3 营业区和辅助区 business district and supplementary area 由营业室、便利店、办公室、配电房、仪表控制室、洗车间、车辆保养间等组成。3.4 油气回收 vapor recovery 在储运、装卸和加油过程中,将挥发的汽油油气收集起来,减少油气的污染,或使油气从气态转变为液态,重新变为汽油,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3.5 DB35/T 1163-2011 2 退耦元件 decoupling elements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SPD时,如果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或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应在SPD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3.6 SPD的直流参考电压 direct-current reference voltage of SPD(Ures(1mA)当SPD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一般将通过1mA直流电流时的参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Um(1mA)。3.7 泄漏电流 leakage current(Iie)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入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在测试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参考电压进行。3.8 绝缘电阻 insulation resistance 加直流电压于电介质,经过一定时间极化过程结束后,流过电介质的泄漏电流对应的电阻称绝缘电阻。3.9 防雷装置检查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up 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分进行目测检查,对隐蔽部分利用原设计资料或质量监督资料核实的过程。3.10 防雷装置检测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and measure 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程。4 基本要求 4.1 防雷类别 按GB 50057的规定,汽车加油站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2 防雷区划分 按GB 50057的规定,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环境一般应划分为LPZ0A、LPZ0B、LPZ1LPZn+1区。4.3 检测作业要求 4.3.1 对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实施检测的机构应具有有效的国家规定的相应检测资质。检测人员应具有有效的防雷检测资格证书。DB35/T 1163-2011 3 4.3.2 测量仪器应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检测前应对使用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其在计量有效期内并能正常使用。现场检测不应使用容易产生火花的检测仪器、设备,包括手机和对讲机等通讯设备。4.3.3 应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检测,雷雨天严禁检测。4.3.4 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当使用仪器测试时应保证测试导线与被测物体接触良好。攀高危险作业时应遵守攀高作业安全守则。检测仪器设备等不应放置在高处以防止坠落伤人。4.3.5 在检测配电房、配电柜的防雷装置时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和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4.3.6 检测时应严格遵守汽车加油站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必须保证可燃气体浓度在安全范围内,卸油或加油时应暂停对油罐区和加油区的检测。必要时可向被检测单位提出暂时关闭危险品流通管道阀门的要求。4.3.7 每一项检测需要二人以上共同进行,每一个检测点的检测数据需经校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表。4.4 检测周期与程序 4.4.1 投入使用的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应每半年检测一次。新、改、扩建的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应进行跟踪检测。4.4.2 首次检测应对加油站的全部防雷装置进行全面检测。4.4.3 后续检测在防雷装置无较大变化时,可不对加油站的防雷分区、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和电磁屏蔽措施进行重新检查与检测。4.4.4 首次检测应全面熟悉加油站的基本信息与周边环境,在了解其防雷装置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参考防雷工程相关技术资料,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案后进行现场检测。后续检测在防雷装置无较大变化时,可直接进行检查与检测。检测方案的制定与检测点的选取见附录 B。4.4.5 现场检测应在加油站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对加油站防雷、防静电装置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填入检测原始记录表,并出具检测报告。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程序应按图 1。DB35/T 1163-2011 4 图 1 检测工作程序图 5 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 5.1 加油区 5.1.1 接闪器检测 5.1.1.1 首次检测应检查加油区的罩棚,当需要防直击雷时,应采用接闪带(网)或金属罩棚保护,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 GB 50057的要求。5.1.1.2 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锈蚀是否大于 1/3截面积。接闪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支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固定支架间距是否符合 GB 50057 的规定。每个固定支架能否承受 49N(5kgf)的垂直拉力。5.1.1.3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接闪网的网格尺寸,其网格尺寸不应大于 10m10m或12m8m。5.1.1.4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罩棚的长、宽、高,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5.1.1.5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任何线路。5.1.1.6 测试接闪器的工频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标准第 5.5 条的要求。测试方法见附录 A。5.1.2 引下线检测 5.1.2.1 首次检测应检查引下线的隐蔽工程记录。5.1.2.2 首次检测应检查引下线的布置情况:DB35/T 1163-2011 5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按跨度设引下线,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5.1.2.3 首次检测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根引下线,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 GB 50057 的要求。5.1.2.4 检查引下线是否符合平直、无急弯。引下线固定支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引下线固定支架间距是否符合 GB 50057 的规定。每个固定支架能否承受 49N(5kgf)的垂直拉力。5.1.2.5 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的连接情况和焊接工艺,引下线不应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锈蚀是否大于 1/3 截面积。5.1.2.6 检查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线路,线路与引下线的间距应符合 GB 50057 的要求。5.1.2.7 检查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油漆是否有遗漏及有否近地面的保护设施。5.1.2.8 检查引下线的断接卡设置是否符合 GB 50057 的要求。5.1.2.9 测试每根引下线的工频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标准第 5.5 条的要求。测试方法见附录A。5.1.3 防雷等电位连接检测 5.1.3.1 检查防雷等电位连接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表 1。表 1 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积 单位:mm2 等电位连接部件 材料 截面 等电位连接带(铜、外表面镀铜的钢或热镀锌钢)Cu(铜)、Fe(铁)50 Cu(铜)16 Al(铝)25 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 Fe(铁)50 Cu(铜)6 Al(铝)10 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 Fe(铁)16 5.1.3.2 检查加油区屋面旗杆、金属广告牌、灯具、钢结构等金属构件与接闪器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如已连接,应检查连接质量及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测试其过渡电阻,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2。5.1.3.3 检查加油机内部防爆电源盒、分体泵、油气分离器、真空泵、线路屏蔽层、保护钢管等金属构件与加油机内局部等电位端子的连接,并检查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等电位连接导体应采用不小于 6mm2 的铜芯软绞线。测试其过渡电阻,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2。5.1.3.4 检查加油枪的导静电软管与加油机出油管是否可靠连接。测试连接处的过渡电阻,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2。5.1.3.5 防雷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可用毫欧表测试,测试方法见附录 A。5.1.4 接地装置检测 5.1.4.1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纪录。5.1.4.2 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是否符合 GB 50057 的规定。5.1.4.3 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安装方法、防腐处理是否符合 GB 50057 的规定。DB35/T 1163-2011 6 5.1.4.4 测试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标准第 5.5 条的要求。测试方法见附录A。5.1.4.5 测试加油机金属外壳、加油枪、局部等电位端子的工频接地电阻,接地阻值应符合本标准第5.5 条的要求,测试方法见附录 A。5.2 油罐区 5.2.1 油罐检测 5.2.1.1 检查油罐区隐蔽工程记录。5.2.1.2 检查油罐区外部防雷装置,并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其保护范围可仅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可仅保护到管口。接闪器的材质、规格应符合 GB 50057 的要求。5.2.1.3 检查油罐防雷接地,应检查接地的基本形式,并检查接地点数量,接地体的材质与规格以及布置情况。油罐防雷接地应作环形接地体,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并应沿着罐周均匀或对称布置,接地体距罐壁的距离应大于 3m。5.2.1.4 检查油罐区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 100mm 时应采用金属材料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30m;交叉净距小于 100mm 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如已跨接,应检查连接质量及连接导体的材料规格。5.2.2 检查在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油品管道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等电位连接情况,并测试其过渡电阻值。当过渡电阻大于 0.03 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于有不少于 5 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5.2.3 检查防静电装置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是否直接利用引下线或工作零线接地。5.2.4 检查罐体与呼吸阀、放散管、量油孔、泄油管、油气回收管、金属盖板、线缆屏蔽层、保护钢管等金属构件的等电位连接情况,并测试其过渡电阻值,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03。5.2.5 防雷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可用毫欧表测试,测试方法见附录 A。5.2.6 测试罐体和防静电夹的工频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标准第 5.5 条的要求,测试方法见附录 A。5.3 营业区和辅助区 5.3.1 首次检测应检查营业区和辅助区内建筑物外部防雷装置,应符合本标准第 5.1 条的要求。5.3.2 检查穿过各雷电防护区交界的金属部件,以及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外皮、金属构架、钢屋架、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是否就近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并测试其过渡电阻,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2。5.3.3 检查加油站的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检查同一线路屏蔽层是否有可靠的电气连续性,并测试其过渡电阻,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 0.2。5.3.4 防雷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可用毫欧表测试,测试方法见附录 A。5.3.5 检查营业区内安防监控、油气回收、IC 卡管理等电子系统内设备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并检查连接的基本形式、连接工艺及导体的材料规格。如采用 S 型连接,检查所有金属组件和设备应与共用接地系统各组件有大于 10kV、1.2/50 s 的绝缘,并且所有线路应从接地基准点附近进入该电子系统。5.3.6 检查营业区和辅助区信息机房内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连接点不应少于两处。5.3.7 检查信号线缆内芯线相应端口是否安装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信号电涌保护器的检测内容和技术要求见附录 C。DB35/T 1163-2011 7 5.3.8 测试高杆灯、监控杆、户外独立灯箱、管控柜、液位仪、视频监控柜、税控机、线缆屏蔽层、保护钢管、等电位连接带等的工频接地电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标准第 5.5 条要求。测试方法见附录A。5.4 配电系统 5.4.1 首次检测应检查配电房所属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应符合本标准第 5.1 条的要求。5.4.2 应检查电源的下列配置:a)检查配电房电压应采用为 380220V 的外接低压电源,其配电系统接地形式宜采用 TN-S 制式;b)检查室外低压配电线路应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在入户处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当全线采用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应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但不应小于 15m;2 l.(1)式中:l 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于地中的长度(m);埋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m)。c)检查电气设备的接地,应以单独的连接导体与等电位连接带相连接,不应采用串接方式。5.4.3 检测发电机组、外场设备电源箱、低压配电箱、分线箱、UPS、电涌保护器的防雷等电位连接情况,并测试其工频接地阻值,接地电阻值应符合本标准第 5.5 条要求。测试方法见附录 A。5.4.4 检查加油站的低压配电系统,在变压器低压侧配电柜或市电引入的低压配电柜应选用符合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当电力电缆全程埋地引入时,在变压器低压侧电柜或市电引入的低压配电柜可使用符合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在分配电盘处或 UPS 前端宜安装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源电涌保护器应为防爆型。电涌保护器的检测内容和技术要求见附录 C。5.5 测试阻值要求 5.5.1 首次检测时可使用毫欧表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阻值不大于 1,可判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大于 1,可判定为各自为独立接地。5.5.2 加油站各区域内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电子系统的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时,其工频接地电阻按各系统要求中的最小值确定。5.5.3 专设的静电接地体,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0。静电工频接地电阻值有特殊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当采取间接静电接地时,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M。5.5.4 油罐的罐体以及呼吸阀、量油孔等金属附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5.5.5 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6 检测数据整理 6.1 数据记录 6.1.1 在现场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入原始记录表。检测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清楚;改错应用二条平行线划在原有数据上,在其右上方填写正确数据,并签字或加盖修改人员印章。6.1.2 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员、校核员签名。原始记录表应存档并保存两个检测周期。DB35/T 1163-2011 8 6.1.3 首次检测时,应绘制加油站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若防雷装置有变化时,后续检测时应进行补充或修改。6.2 结果判定 6.2.1 对检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采用数值修约规则将数值尾数进行取舍。6.2.2 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判定各检测项目是否合格。6.3 报告出具 6.3.1 检测报告应由检测员和校核员签字、技术负责人签发,并加盖检测单位公章。6.3.2 检测报告一式二份,受检单位、检测单位各执一份。检测单位存档应有电子和纸质文档两种形式。DB35/T 1163-2011 9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测试方法 A.1 接地电阻的测量 A.1.1 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原理 图A.1 接线原理图 图A.1中三个接线端子E、P、C分别接到接地体、电位探针和电流探针。其中E端子连接待测接地极,P端子连接电位极,C端子连接电流极。测量时,在C端子产生一个恒定电流I,该电流经电流极大地接地极E,形成电流回路。只要x和d足够长,且具有合适的比例关系,通过测量E、P之间的电压U,其电压U和电流I的比值就是接地电阻R,即:I U R/=.(A.1)A.1.2 测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A.1.2.1 C点、P点至E点的距离应符合所选测量仪器的要求。A.1.2.2 测量时,要根据现场情况仔细选择C点,E点至C点所在直线的延长线一定要通过地网的中心点G,即CE连线要垂直于地网边缘。A.1.2.3 P点要选在C点至地网的中间,若对测量的数据有疑问时,可多选几个P点进行测量,再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得出较准确的测量结果。A.1.2.4 测量时,测试线一般要求不要互相缠绕。A.1.2.5 测量时要避开地下的金属管道、通信线路等。如对地下情况不了解,可多换几个地点测量,进行比较后得出较准确的数据。A.1.2.6 在测量屋面接闪器时,通常要加长E点的测量线,加长的测量线对小地网的测量精度有较大影响,必须减掉加长线的线电阻,该线电阻可通过对比法得出或用电桥测出;如果是加长P点和C点的测量线,此时加长线的线电阻可忽略不计。测试时,加长线不应盘绕在一起。DB35/T 1163-2011 10 A.1.2.7 在防雷检测中常采用两点法测量,其测得的接地电阻是待测接地极与辅助接地极之和,与待测接地极阻值相比,辅助接地极阻值可忽略不计。这种测量要注意的是辅助接地极一般选用的金属自来水管道系统,其管道接头处无绝缘措施;待测接地极其接地电阻较低时不适用。A.1.2.8 对大型地网和特殊场所(如有严重干扰场所)接地电阻的测量,测量方法参方法见 GB/T 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A.2 材料规格的测量 使用游标卡尺、测厚仪、钢卷尺、经纬仪等测量工具,测量防雷装置的直径、长、宽、高、厚度等,用于装置所选材料规格的判定。A.3 连接状况的测量 使用等电位连接电阻测试仪或毫欧表,测量接闪器与屋面金属构件的电气连接、等电位连接带与接地干线的电气连接及法兰盘跨接的过渡电阻,用于电气连接的质量判定。DB35/T 1163-2011 11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检测方案的确定与检测点的选取 B.1 检测方案 B.1.1 汽车加油站防雷检测方案编制应通过查阅防雷工程技术资料和图纸,了解并记录受检单位的防雷装置的基本情况进行制定。B.1.2 汽车加油站防雷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a)项目地点、周围环境、地形地貌;b)当地气象条件、年平均雷暴日;c)建(构)筑物长、宽、高,储存爆炸物质、易燃物质情况;d)防雷类别的确定和防雷区的划分;e)防雷装置的现场勘察:加油区防雷装置设置情况;油罐区防雷装置设置情况;营业区和辅助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置情况;高压入户和低压配电基本情况;接地装置设置情况;其他相关情况;f)防雷装置现状的初步分析;g)雷击历史;h)检测依据;i)检测项目、内容和点数的选取及示意图;j)检测收费依据与标准。B.2 检测点的选取 B.2.1 加油区检测点选取 a)罩棚接闪器:避雷带,每隔 18m 计1个检测点,但不得小于建筑物转角数目;避雷网格,每 50m2计1个检测点;金属屋面,每 50m2计1个检测点;屋面设备,每个设备计 1 个检测点。b)罩棚引下线:每根明敷引下线计 1 个检测点;每个暗敷引下线检测卡计 1 个检测点;每根利用钢结构引下的引下线计 1个检测点。c)加油机:每台机体计 1 个检测点;DB35/T 1163-2011 12 每支加油枪计 1 个检测点。d)其他设施:每个接地点计 1 个检测点。B.2.2 油罐区检测点选取 a)油罐区接闪器:每根避雷针计 1 个检测点;每条避雷线计 2 个检测点。b)油罐:呼吸管(阻火器)、量油孔各计 1 个检测点,埋地油罐罐体计 1 个检测点,露天油罐罐体引下线不少于 2个检测点,建(构)筑物中油罐罐体引下线不少于 2 个检测点,法兰盘抽测过渡电阻;地上或管沟的输油管,按每根 2 个检测点选取,转角处加计 1个检测点,法兰盘抽测过渡电阻。c)其他设施:每个接地点计 1 个检测点。B.2.3 营业区和辅助区建(构)筑物检测点选取 a)营业区和辅助区建(构)筑物接闪器:避雷带,每隔 18m 计1个检测点,但不得小于建筑物转角数目;避雷网格,每 50m2计1个检测点;金属屋面,每 50m2计1个检测点;屋面其他设备,每个设备计 1 个检测点。b)营业区和辅助区建(构)筑物引下线:引下线,明敷引下线按照数量的 100%计检测点;暗敷引下线每个测试卡计 1 个检测点;利用钢结构引下按照数量的 100%计检测点,但不少于 4 个检测点。c)电磁屏蔽及防雷等电位连接:每个等电位端子计 1 个检测点;每根电子系统穿线管或铠装电缆外皮屏蔽计 1个检测点;每个金属门窗屏蔽计 1个检测点;每个电子系统设备计 1个检测点。d)其他设施:每个接地点计 1 个检测点。B.2.4 供电系统检测点选取 a)配电室:每个配电柜计 1 个检测点;每个电涌保护器模块计 1 个检测点;每根金属穿线管或铠装电缆计 1 个检测点;每个等电位端子计 1 个检测点。b)发电机房:每部发电机计 1 个检测点;每个等电位端子计 1 个检测点。B DB35/T 1163-2011 13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电涌保护器的测试内容和技术要求 C.1 电源电涌保护器(SPD)C.1.1 首次检查SPD设计安装状况 C.1.1.1 在LPZ0区与LPZ1区交界处,电源线路上安装的SPD应选用符合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当建筑物已安装了防直击雷装置,或与其有电气连接的相邻建筑物安装了防直击雷装置时,每一相线和中性线对PE之间SPD的冲击电流Iimp值不应小于12.5kA;采用3+1形式时,中性线与PE线间不宜小于50kA(10/350s)。对多极SPD,总放电电流IToal不宜小于50kA(10/350s)。当进线完全在LPZOB或雷击建筑物和雷击与建筑物连接的电力线或通信线上的失效风险可以忽略时,采用In测试的SPD(级试验的SPD)。注:当雷击类型为S3型时,架空线使用金属材料杆(含钢筋混凝土杆)并采取接地措施时和雷击类型为S4型时,SPD1可选用级和级试验的产品,In值不应小于5kA。C.1.1.2 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浪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有熄灭工频续流的能力。C.1.2 首次检查SPD的安装位置,原则上SPD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浪涌电压时,SPD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C.1.3 首次检查SPD连接导体的颜色应符合相线采用黄、绿、红色,中性线用线蓝色,保护地线用绿/黄双色线的要求。C.1.4 首次测试多级电源线路SPD之间的间距。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时,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应按生产厂试验数据采用;若无此试验数据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若长度达不到要求应加装退耦元件。注:对将放电间隙和压敏电阻组合在一起的新型SPD,若这两者之间的配合已有措施,并通过测试后,可不用退耦元件。C.1.5 检查SPD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SPD的标志应完整和清晰。C.1.6 检查状态指示器所确认状态指示应与生产厂说明相一致。C.1.7 检查安装在电路上的SPD,其前端应有后备保护装置过电流保护器。如使用熔断器,其值应与主电路上的熔断电流值相配合。即应当根据电涌保护器(SPD)产品手册中推荐的过电流保护器的最大额定值选择。如果额定值大于或等于主电路中的过电流保护器时,则可省去。C.1.8 检查电源线路SPD的主要性能参数(如UC、In、Up/f等)。C.1.8.1 首次检查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方式为TN-S系统时,连接于相线与中性线或PE线间SPD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C值不应小于1.15U0(U0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在220/380V中U0=220V)。C.1.8.2 首次检查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处,分配电盘处或UPS前端宜安装级试验的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应小于5kA(8/20s)。安装在电子设备电源处的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应小于等于3kA。C.1.8.3 首次检查电源SPD的Up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W,一般应加上20%的安全裕量,即有效的电压保护水平UP/f低于0.8倍的UW。UW值可参见表C.1。U为SPD两端引线上产生的电压,一般取1kV/m(8/20s20kA时)。DB35/T 1163-2011 14 表C.1 220/380V三相系统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W)单位:kV 设备位置 耐冲击过电压类别 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 特殊需要保护设备 类 1.5 用电设备 类 2.5 配电线路和最后 分支线路的设备 类 4 电源处的设备 类 6 注:类含有电子电路的设备,如计算机、有电子程序控制的设备,等等。类如家用电器和类似负荷。类如配电盘、断路器、包括线路、母线、分线盒、开关、插座等固定装置的布线系统,以及应用于工业的设备和永久接至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的电动机等的一些其他设备。类如电气计量仪表、一次线过流保护设各、滤波器。C.1.9 检测电源线路SPD的连接导线的安装工艺。SPD两端的连线应平直,应符合表C.2连接导线的最小截面要求,SPD两端的引线总长度不宜超过0.5m。表C.2 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最小截面积 单位:mm2 电涌保护器类型 材料 截面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6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2.5 电气系统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1.5 D1类电涌保护器 1.2 电子系统 其他类的电涌保护器 Cu(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可小于1.2C.1.10 测试电源电涌保护器(SPD)参数 C.1.10.1 直流参考电压(U1mA)的测试 a)本试验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为限压元件且无其他并联元件的 SPD。主要测量在 MOV通过 1mA 直流电流时,其两端的电压值。b)将 SPD 的可插拔模块取下测试,按测试仪器说明书连接进行测试。如 SPD 为一件多组并联,应用图C.1 所示方法测试,SPD 上有其他并联元件时,测试时不对其接通。c)将测试仪器的输出电压值按仪器使用说明及试品的标称值选定,并逐渐提高,直至测到通过 1mA直流时的压敏电压。d)对内部带有滤波或限流元件的 SPD,应不带滤波器或限流元件进行测试。DB35/T 1163-2011 15 e)合格判定:当 U1mA 值不低于交流电路中 U0 值 1.86 倍时,在直流电路中为直流电压 1.33 至 1.6 倍时,在脉冲电路中为脉冲初始峰值电压 1.4 至2.0 倍时,可判定为合格。也可与生产厂提供的允许公差范围表对比判定。C.1.10.2 泄漏电流Iie的测试 除电压开关型外,SPD在并联接入电网后都会有微安级的电流通过,如果此值偏大,说明SPD性能劣化,应及时更换。可使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或泄漏电流测试表对限压型SPD的Iie值进行静态试验。规定在0.75U1mA下测试。首先应取下可插拔式SPD的模块或将线路上两端连线拆除,多组SPD应按图C.1所示连接逐一进行测试。测试仪器使用方法见仪器使用说明书。图C.1 多组 SPD逐一测试示意图 合格判定:当实测值大于生产厂标称的最大值时,判定为不合格,如生产厂未标定出Iie值时,一般不应大于20A。C.1.10.3 SPD绝缘电阻的测试 SPD的绝缘部分应具有足够大的绝缘电阻,其测试应在型式试验中进行。对SPD现场测试应为静态测试,仅对SPD输入和输出端子间进行测量,可以用500V兆欧表或绝缘电阻测试仪,正负极性各测试一次,测量的值应在稳定之后或施加电压Imin后读取,合格判定标准为不小于50M。C.2 信号电涌保护器(SPD)C.2.1 首次检查SPD设计安装状况 C.2.1.1 在LPZ0A区或LPZ0B区与LPZ1区交界处应选用Iimp值为0.5kA2.5kA(10/350s或10/250s)的SPD或4kV(10/700s)的SPD;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处应选用UOC值为0.5kV10kV(1.2/50s)的SPD或0.25kA5kA(8/20s)的SPD;在LPZ2区与LPZ3区交界处应选用0.5kV1kV(1.2/50s)的SPD或0.25kA0.5kA(8/20s)的SPD。C.2.1.2 网络入口处电子系统的SPD,尚应满足系统传输特性,如比特差错率(BER)、带宽、频率、允许的最大衰减和阻抗等。C.2.2 首次检查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原则上应设置在金属线缆进出建筑物(机房)的防雷区界面处,但由于工艺要求或其他原因,受保护设备的安装位置不会正好设在防雷区界面处,在这种情况下,当线路能承受所发生的浪涌电压时,也可将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安装在保护设备端口处。DB35/T 1163-2011 16 C.2.3 加油站的电子系统信号SPD安装的D1类电涌保护器。其参数宜符合表C.3和表C.4的要求,其额定工作电压与常用电子系统工作电压的关系见表C.5。表C.3 信号线路(有线)电涌保护器参数 参数要求 标称导通电压 测试波形 标称放电电流 kA 非屏蔽双绞线 1.2Un(1.2/50s、8/20s)混合波 1 屏蔽双绞线 1.2Un(1.2/50s、8/20s)混合波 0.5 缆线类型 同轴电缆 1.2Un(1.2/50s、8/20s)混合波 3 注:Un最大工作电压。表C.4 信号线路(天馈)电涌保护器参数 名 称 插入损耗 dB 电压驻波比 响应时间 ns 平均功率 W 特性阻抗 传输速率 bps 工作频率 MHz 接口形式数 值 0.50 1.3 10 1.5倍系统平均功率应满足 系统要求 应满足 系统要求 应满足 系统要求 应满足 系统要求 表C.5 常用电子系统工作电压与 SPD额定工作电压的对应关系参考值 单位:V 序号 通信线类型 额定工作电压 SPD额定工作电压 1 DDN/X.25/帧中继 6或 4060 18或80 2 xDSL 6 18 3 2M数字中继 5 6.5 4 ISDN 40 80 5 模拟电话线 110 180 6 100M以太网 5 6.5 7 同轴以太网 5 6.5 8 Rs232 12 18 9 Rs422/485 5 6 10 视频线 6 6.5 11 现场控制 24 29 DB35/T 1163-2011 17 C.2.4 检查信号电涌保护器(SPD)与被保护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导体的长度应尽可能短,以减少电感电压降对电压保护水平的影响,导线连接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24。连接于信号网络的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p和通过的电流Ip应低于被保护的信息技术设备(ITE)的耐受水平。DB35/T 11632011 福建省地方标准 汽车加油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B35/T 11632011*2011年 12月第一版 2011年 12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