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CCS B 1654西 藏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DB54/T 03382024 青稞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 2024-04-21发布 2024-05-21实施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4/T 03382024I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防治原则.15 防治措施.16 生产档案.2附录A(规范性)青稞白粉病.3DB54/T 03382024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杨 魏娜 姚小波 雷雪萍 刘何春 陈新兰 赵远 庞博 次仁央拉 边巴普赤 黄海皎 扎罗 代艳娜 扎西次旦、蒲继锋DB54/T 033820241青稞白粉病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青稞白粉病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及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青稞白粉病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060.2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第2部分:抗白粉病GB/T 17980.22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NY/T 613 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青稞白粉病青稞白粉病是由禾谷白粉菌大麦专化型(B.graminis f.sp.hordei)侵染所引起真菌病害,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是白粉病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它仅限于侵染大麦属(Hordeum)的野生种和栽培种,而不侵染其它小禾谷类作物,如小麦、黑麦和燕麦。其发病症状特点及发病规律见附录A。3.2种子处理在青稞播种前利用特定机械使用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以提高种子抗逆性、抗病性,预防病虫害的方法。4防治原则青稞白粉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以适期施药防治为关键,农业措施为辅助的综合防控策略。根据NY/T613-2002预测预报进行防治。5防治措施5.1预测预报DB54/T 033820242按照NY/T613密切监测青稞白粉病发病动态,出苗后15天就要开展系统调查,发现发病中心或发病田块,应及时防治。5.2农业防治5.2.1选种根据不同青稞品种特性,应选用抗性较好的青稞品种。5.2.2适期播种适量适期播种,适时晚播,避免抽穗扬花期多雨。5.2.3轮作青稞可以与小麦、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5.2.4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灌溉和施肥,避免大水漫灌和偏施晚施氮肥。雨水多的情况下,及时排水,防治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自生青稞苗,以减少病原菌数量。5.3药剂防治5.3.1防治指标病叶率达到10%进行防治。预测方法参考NY/T613-2002。5.3.2种子处理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进行播前种子处理,方法是用种子重量0.3%的药剂倒入容器内,与种子充分搅拌均匀,使药剂与种子充分沾合在一起即可播种。5.3.3生物农药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病叶率10%),可选用10亿CFU枯草芽孢杆菌1000-1500倍液或0.5%大黄素甲醚1000倍液叶面均匀喷雾。一般喷13次,每次间隔710d。5.3.4化学防治在发病中晚期,可选用30%醚菌酯悬浮剂 30%戊唑醇悬浮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各药剂每 666.7m2的用量为:30%醚菌酯悬浮剂25ml、30%戊唑醇悬浮剂20ml、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100g、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030g,各自对水喷雾防治。一般喷13次,每次间隔710d。不同类型药剂应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6生产档案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各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DB54/T 033820243A A 附 录 A(规范性)青稞白粉病A.1发生与分布青稞白粉病是一种由布氏禾谷白粉菌大麦专化型病菌所起的气传真菌病害。它仅限于侵染大麦属的野生种和栽培种,不能侵染其他小禾谷类作物,如小麦、黑麦和燕麦。近年来,我区青稞种植区,由于气候、品种抗性等原因,在林芝、山南等地都有发生,而且呈现不断加重和蔓延的趋势。A.2症状识别青稞白粉病侵染的首要标志是在寄主表面形成白色霉斑,即病原菌的菌丝团。植株从幼苗到成株期均能染病,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表面覆盖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重时病斑连成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粉状霉层。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发病重于上部叶片,霉层上的白粉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生抱子。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其中散生许多褐色至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病菌有性阶段的闭囊壳。被害叶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病情发展叶片逐渐褪绿、发黄至枯死;颖壳受侵染引起枯死,并使籽粒瘦瘪甚至霉烂。A.3发病规律青稞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白粉病侵染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522,温度高于25,则病害发展明显受到抑制,10以下则发生缓慢。除穿透寄主表皮过程需要光照外,其他多数侵染过程都在黑暗中进行。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病害。含氮量高、生长茂盛的植株发病重。按正确比例使用氮磷钾肥能增强植物抗病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