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7/T 3646-2019.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7/T 3646-20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7/T 3646-20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7/T 3646-201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7/T 3646-201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7/T 3646-201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91.120.25 P 15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6462019 区域性地 震安全性 评价技术 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2019-08-30 发布 2019-09-30 实施 山 东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布 DB37/T 3646 2019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 性引 用文 件.1 3 术语 和定 义.1 4 制定 实施 方案.2 5 区域 地震 活动 性和 地震 构造评 价.3 6 近场 区地 震活 动性 和地 震构造 评价.5 7 目标 区断 层活 动性 评 价.6 8 目标 区浅 部土 层结 构三 维模型.6 9 目标 区地 震工 程地 质条 件勘测.7 10 地 震动 预测 方程 确定.8 11 概 率地 震危 险性 评价.9 12 目 标区 地震 动参 数确 定.10 13 目 标区 场地 地震 地质 灾 害评价.13 14 区 域性 地震 安全 性评 价 技术服 务系 统建 设.14 参考文 献.16 DB37/T 3646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 按照GB/T 1.1 2009 给出 的规 则起 草。本标准 由山 东省 地震 局提 出、归 口并 监督 实施。本标准 起草 单位:山 东省 地震预 报研 究中 心、山东 省工程 地震 研究 中心。本标准 主要 起草 人:陈 时 军、张干、王志 才、王纪 强、葛 孚刚、韩立 强、姚思 思、王 子豪、王红 卫、李霞、许洪 泰、崔娜。DB37/T 3646 2019 1 区 域性地 震安全性 评价技 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 了区 域性 地震 安全性 评价 的工 作内 容、技术要 求和 技术 方法。本标准 适用 于规 定区 域内 新建、改建、扩 建建 设工 程的选 址、抗震 设防 要求 确定、防震 减灾 规 划 等工作中 涉及 的地 震安 全性 评价。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 件对 于本 文件 的应 用是必 不可 少的。凡 是注 日期的 引用 文件,仅 所注 日期的 版本 适用 于 本 文件。凡 是不 注日 期的 引用 文件,其最 新版 本(包括 所有的 修改 单)适用 于本 文件。GB 17740 地震 震级 的规 定 GB 17741 2005 工 程场 地地震 安全 性评 价 GB 18306 中国 地震 动参 数区划 图 GB/T 36072 活 动断 层探 测 GB 50011 建筑 抗震 设计 规范 GB 50021 岩土 工程 勘察 规范 GB/T 50269 地 基动 力特 性测试 规范 DZ/T 0286 2015 地质 灾 害危险 性评 估规 范 JGJ 83 2011 软土 地区 岩土工 程勘 察规 程 3 术语和 定义 GB 17741 2005 界定 的以 及下列 术语 和定 义适 用于 本文件。3.1 震级档 magnitude interval 地震危 险性 概率 分析 中的 震级分 档间 隔。本文 件规 定为0.5级。注:改写GB 17741 2005,定义3.16。3.2 震级下 限 lower limit magnitude 地震危 险性 概率 分析 中,影响目 标区 内场 地地 震危 险性的 最小 地震 震级。注:改写GB 17741 2005,定义3.17。3.3 场地地 震动 site ground motion 地震引 起的 考虑 场地 条件 影响的 地面 运动,包 括地 震动参 数、时程 等。DB37/T 3646 2019 2 3.4 目标区 target area 区域性 地震 安全 性评 价工 作中指 定的 场地 空间 分布 范围。3.5 设定场 地 given site 目标区 内具 体建 设工 程场 地空间 分布 范围。3.6 近场区 near field region 地震活 动构 造、地 震 活动 对目标 区地 震动 特征 与地 震地质 灾害 有重 要影 响的 区域。3.7 区域 region 地震活 动构 造、地震 活动 对目标 区地 震动 特征 有影 响的区 域。3.8 近场区 主要 断层 main fault near field region 断层长 度大 于15 km,延 伸 到目标 区或 距离 目标 区1 km 以内 的晚 第四 纪以 来有 过 活动的 断层。4 制定实 施方 案 4.1 基础资 料准 备 4.1.1 收集基 础资 料,包括 但不 限于以 下内 容:a)与区域、近 场区 相关 的地 震活动、地 质构 造、地球 物 理场、大地 测量 等方 面的 资料和 研究 成 果;b)与近场 区、目标 区相 关的 地震安 全性 评价、地 球物 理勘探、工 程 地 质勘 察、水文地 质调 查 等 方面的资 料和 研究 成果。4.1.2 整理掌 握的 基础 资料 形成 的初步 成果,应 包括 以下 内容:a)区域地 震构 造图;b)近场区 地震 构造 图,叠加 已有断 层调 查资 料分 布点 等;c)目标区 工程 地质 资料 图,叠加钻 孔勘 探、地球 物理 勘探、断层 分布 及调 查点 等;d)其他有 支撑 作用 的基 础性 图件。4.2 实施方 案的 编写 要求 4.2.1 实施方 案应 具有 可操 作性,确定 后不 得随 意变 更;确需变 更的,应 进行 必要 的论证。4.2.2 对特别 需要 设置 的专 题,应编制 专题 实施 方案。4.3 实施方 案的 主要 内容 4.3.1 明确区 域性 地震 安全 性评 价工作 的任 务来 源、总体 要求。4.3.2 根据目 标区 功能 定位、规 划建设 工 程 特点 及重 要程 度,明 确区 域性 地震 安全 性评价 的工 作目 标。论述工 作技 术思 路、工作 内容、预期 产出 成果 等。4.3.3 应根据 目标 区工 程建 设的 抗震设 防需 求,明确 采用 的超越 概率 水平。DB37/T 3646 2019 3 4.3.4 分析目 标区 所处 的地 震环 境、地 震地 质条 件、工程 地质条 件等,并 明确 需要 解决的 地震 地质、工程地 质、地震 动参 数确 定、地 震地 质灾 害评 价等 方面的 关键 问题 以及 工作 深度。4.3.5 明确区 域性 地震 安全 性评 价主要 工作 环节 以及 各工 作环节 需要 解决 的重 点问 题、重 要技 术指 标、预期产 出成 果,以及 相关 技术途 径、技术 方法 等,并对以 下环 节进 行重 点阐 述:a)目标区 主要 断层 勘察 与活 动性鉴 定;b)目标区 浅部 土层 结构 三维 模型构 建;c)目标区 地震 工程 地质 条件 勘测;d)目标区 地震 动参 数确 定;e)设定场 地地 震动 参数 确定;f)目标区 地震 地质 灾害 评价;g)技术服 务系 统建 设。4.3.6 明确预 估的 工作 量、工程 预算、实施 进度 计划。4.3.7 明确质 量保 证体 系与 安全 生产措 施。5 区域地 震活 动性 和地 震构 造评价 5.1 区域范 围和 图件 5.1.1 根据目 标区 所处 的地 震构 造、地 震活 动、历史 地震 影响等 地震 环境,以 及目 标区内 建设 工程 对长周期 地震 动参 数的 需求,确定 区域 范围。区 域范 围应不 小于 目标 区外 延 150 km。5.1.2 区域大 地构 造分 区图、区 域新构 造图、区域 破坏 性 地震震 中分 布图、区域 中 小地 震 震中 分布 图、区域地 震构 造图 等图 件的 比例尺 应不 小 于1:1 000 000。5.1.3 所有区 域图 件应 标明 目标 区位置。5.2 地震活 动性 5.2.1 地震资 料搜 集和 地震 目录 编制,应符 合以 下规 定:a)根据正 式公 布的 地震 目录 和地震 报告,搜 集整 理相 关地震 资料;b)历史地 震资 料包 括区 域内 自有地 震记 载以 来的 全部 破坏性 地震 事件;c)仪器记 录地 震资 料包 括区 域内自 有仪 器记 录以 来所 记录到 的可 定地 震参 数的 全部地 震事 件;d)编制区 域破 坏性 地震 目录。包括 发震 时间、震中 位 置地理 坐标(经 度、纬 度)与参 考地 名、震级、震中 烈度、震源 深度 及震中 定位 精度 信息;地 震震级 采用 震 级 M,其 中 仪器测 定地 震震 级依据GB 17740 确定,历史 地震震 级依 据 Ms 震 级确 定;破坏 性地 震同 时存 在宏 观震中 与微 观 震中时,采用 宏观 震中 位置。5.2.2 区域地 震震 中分 布图 的编 制,应 符合 以下 规定:a)分别编 制区域 破坏性 地震(震级 大于等 于 M4.7)震 中分布 图和区 域中小 地震 震中分 布图,区域中小 地震 震中 分布 图包 括震级 大于 等于 最小 完整 震级且 小 于 M4.7 的 地震 事 件;b)注明资 料起 止时 间;c)标注重 要地 震事 件的 震级 和发震 日期。5.2.3 地震活 动时 空特 征分 析,应包括 以下 内容:a)区域地 震资 料完 整性;b)区域地 震活 动成 带、丛集、弥散、重 复等 空间 分布;c)区域地 震震 源平 均深 度,以及地 震密 集带 震源 深度 分布;DB37/T 3646 2019 4 d)区域地 震活 动强 度与 频度 特征,以及 区域 范围 涉及 的 主要地 震统 计区 地震 活动 随时间 变化 特 征与未来 地震 活动 趋势。5.2.4 区域现 代构 造应 力场 特征 分析,应包 括以 下内 容:a)搜集、增补 本区 域震 源机 制解资 料,编制 震源 机制 解分布 图;b)区域现 代构 造应 力场 方向、性质 及分 区等 特征;c)区域现 代构 造应 力场 与区 域构造 活动 的关 系。5.2.5 目标区 地震 影响 评价,应 包括以 下内 容:a)搜集分 析对 目标 区有 影响 的地震 烈度 资料;b)选用本 地区 适宜 的地 震烈 度衰减 关系,计 算目 标区 地震影 响烈 度;c)编制目 标区 最大 地震 影响 烈度等 值线 图,分区 给出 目标区 最大 地震 影响 烈度。5.3 地震构 造 5.3.1 区域地 质构 造分 析,应符 合以下 规定:a)搜集区 域地 层、地质 构造 等方面 的资 料;b)编制区 域大 地构 造分 区图;c)分析区 域地 质构 造背 景;d)区域大 地构 造分 区图,包 括大地 构造 分区、构 造层、主要 断层 等内 容。5.3.2 区域新 构造 分析,应 符合 以下规 定:a)搜集区 域新 构造 时期 地层 与地质 构造 资料;b)编制区 域新 构造 图,分析 地震发 生的 新构 造背 景;c)分析新 构造 运动 特征;d)分析新 构造 运动 与地 震活 动的关 系。5.3.3 区域断 层活 动性 评价,应 符合以 下规 定:a)搜集区 域断 层活 动性 资料;b)编制主 要断 层活 动特 征一 览表,包括 断层 走向、断 层带长 度及 其区 内长 度、断层带 宽度、断 层活动性 分段、最 新活 动的 性质与 产状、最 新活 动时 代及其 依据、断 层及 其附 近破坏 性地 震、断层到目 标区 的最 近距 离等 内容;c)对可能 产生 较大 影响,且 展布和 活动 性依 据不 充分 的区域 性断 层,补 充相 应 调查工 作,每 条断层应设 不少 于1 个确 定其 活动性 的有 效观 测点;d)分析区 域主 要断 层展 布、最新活 动时 代、断层 性质 和运动 特征、断 层活 动性 分段、重点 地 段 古地震的 强度 及活 动期 次等 特征;e)对控制 区域 地震 活动 的主 要断层 进行 详细 的论 述。5.3.4 区域地 震构 造图 编制,应 包括以 下内 容:a)第四纪 以来 活动 的主 要断 层及其 分段,并 区分 活动 时代、活动 性质 与产 状;b)第四纪 主要 活动 褶皱,并 区分活 动时 代;c)历史地 震和 现代 地震 地表 破裂带;d)第四纪 以来 活动 盆地 及其 性质;e)新近纪 以来 的地 层;f)新近纪 或第 四纪 以来 的地 层等厚 线;g)第四纪 岩浆 岩;h)破坏性 地震 震中 位置,并 标注重 要地 震的 震级 与发 震时间。5.3.5 区域地 震构 造特 征分 析,应符合 以下 规定:DB37/T 3646 2019 5 a)分析地 质构 造背 景、新 构 造特征、断层 活动 特征 等 与区域 强震 活动 的关 系,评价区 域地 震构 造条件;b)评估发 震构 造最 大潜 在地 震及其 与发 震构 造的 空间 关系,分析 地震 构造 特征 及 其背景 地震 活 动特征。6 近场区 地震 活动 性和 地震 构造评价 6.1 近场区 范围 和图 件 6.1.1 根据目 标区 邻近 区域 的地 震活动 构造、地 震活 动的 分布和 延续 性,考虑 历史 地震对 目标 区的 地震动特 征以 及地 震地 质灾 害的影 响程 度,确定 近场 区范围。近 场区 范围 应不 小于目 标区 外 延 25 km。6.1.2 近场区 地震 构造 图、近场 区地震 震中 分布 图和 近场 区主要 断层 活动 性鉴 定材 料图的 比例 尺应 不小于1:250 000。6.1.3 活动构 造细 节图 件,根据 需要选 定比 例尺。探 槽剖 面图比 例尺 宜不 小 于 1:50,地 质和 地貌平 面图和剖 面图 比例 尺宜 取1:100 1:l 000。6.1.4 所有近 场区 图件 应标 明目 标区位 置和 四至 范围。6.2 地震活 动性 6.2.1 应对参 数有 疑 问 且可 能影 响目标 区的 地震 事件 进行 核查。6.2.2 应编制 近场 区地 震目 录(包括大 于等 于 M3.5 的历 史 地震和 大于 等 于 M2.0 以 上 的现今 地震)和近场区 地震 震中 分布 图。6.2.3 地震活 动性 分析,应 包括 以下内 容:a)近场区 地震 活动 强度、频 度水平;b)近场区 地震 活动 密集、弥 散等空 间分 布特 征,以及 震源深 度分 布特 征。6.3 地震构 造 6.3.1 应分析 近场 区地 质构 造展 布与发 育特 征。6.3.2 应结合 地震 构造 背景,综 合分析 近场 区潜 在震 源区 划分条 件,确定 近场 区主 要断层。6.3.3 近场区 主要 断层 活动 性鉴 定,应 符合 以下 规定:a)鉴定内 容包 括活 动时 代、活动性 质和 分段 等;b)基岩或 浅覆 盖区 断层,采 用露头 追索、微 地貌 测绘、槽探、测 年等 地质 地貌 手段进 行调 查,有不少 于2 个 能够 确定 其活 动性的 有效 观测 点;c)覆盖区 隐伏 断层,已有 资 料不能 确定 已知 主要 断层 的活动 时代 时,选 用地 球 物理勘 探、钻 孔地质联合 剖面 探测 和测 年等 手段进 行勘 察;d)调查活 动褶 皱的 最新 变形 时代与 特征;e)收集地 壳形 变、考古 等资 料,分 析断 层现 今活 动特 征;f)编制近 场区 主要 断层 活动 性鉴定 材料 图,包括 观测 路线、观测 点等 实际 材料 位置和 编号;g)编制近 场区 断层 活动 性特 征一览 表。6.3.4 近场区 地震 构造 图应 包括 以下内 容:a)第四纪 以来 有活 动的 主要 断层及 其活 动时 代;b)断层活 动性 质 和 倾向;c)第四系 分布 及其 厚度;d)第四纪 盆地 的范 围及 其活 动性质;DB37/T 3646 2019 6 e)破坏性 地震 震中 位置;f)地震地 表破 裂带。6.3.5 近场区 地震 构造 特征 分析,应符 合以 下规 定:a)分析近 场区 地震 活动 与构 造活动 的关 系;b)评价近 场区 地震 构造 特征。7 目标区 断层 活动 性评 价 7.1 研究范 围和 图件 7.1.1 研究范 围应 包括 目标 区范 围且外 延不 小 于1 km。7.1.2 地质构 造图、断 层活 动性 鉴定材 料图、断 层活 动性 分布图 比例 尺应 不小 于1:50 000。7.1.3 断层活 动性 分布 图宜 包括 活动断 层的 展布、性 质、产状、活动 时代 等,并标 明目标 区四 至 范 围。7.2 断层活 动性 鉴定 7.2.1 地质构 造特 征分 析,应符 合以下 规定:a)搜集地 质构 造基 础资 料,资料满 足 1:50 000 精度;b)编制目 标区 地质 构造 图;c)分析目 标区 地质 构造 背景、断层 发育 特征。7.2.2 存在可 能通 过目 标区 的断 层时,应查 明断 层通 过目 标区的 位置 与展 布、性质、产状、活 动时 代、断错位 移与 速率 等。断层 调查应 符合 以下 规定:a)在基岩 出露 区,对主 要断 层开展 现场 地质 调查,查 明出露 断层 的性 质、产状、破碎带 发育 情况。现场采 集断层 活动年 代测 试样品,采取 释光、14C、电子自 旋共振 等有效 测年 方式,定量 鉴 定断层最 新活 动年 代;b)在第四 系覆 盖区,对 主要 隐伏断 层开 展地 球物 理勘 探,每 条断 层至 少布 设2 条测线;c)目标区 外 延 500 m 范 围内 存在主 要断 层,或者 目标 区外 延 1 km 范 围内 存在 指 向目标 区的 主 要断层,至少 布 设1 条 测线,查明 断层 是否 通过 目标 区;d)地球物 理勘 探发 现有 断层 异常的,应加 密测 线进 行 异常追 踪,并 根据 实际 需 要开展 钻探、探槽等工作,对 异常 进行 验证;e)每条断 层至 少 有1 个 可靠 的地质 证据,证 明断 层的 最新活 动和 活动 特征。7.2.3 对目标 区第 四纪 活动 断层 开展断 层活 动性 鉴定,应 符合以 下规 定:a)鉴定内 容包 括活 动时 代、断错性 质;b)搜集影 像分 辨率 优 于 2 m 的遥感 影像,编 制活 动断 层解译 图,进行 现场 验证;c)按照6.3.3 条b)、c)、d)、e)的 规定 鉴定 断层 活动性;d)编制断 层活 动性 鉴定 材料 图,包 括观 测点、地 质剖 面位置 等实 际材 料;e)存在晚 更新 世活 动断 层或 全新世 活动 断层 时,其活 动性鉴 定同 时符 合 GB/T 36072 的规 定。7.3 断层活 动性 评价 7.3.1 应编制 断层 活动 性分 布图、断层 活动 性特 征一 览表。7.3.2 应评价 活动 断层 的性 质、时代、断错 位移 与速 率等。7.3.3 应评价 活动 断层 对目 标区 的影响。8 目标区 浅部 土层 结构 三维 模型 DB37/T 3646 2019 7 8.1 浅部土 层结 构基 础资 料调 查 8.1.1 应收集 目标 区及 其附 近浅 层地震 勘探 资料 以及 地貌、地层、岩 性、覆盖 层厚 度等资 料。8.1.2 当目标 区下 覆土 层力 学性 质在水 平方 向或 垂直 于地 面方向 差异 较大 时,宜采 用地球 物理 勘探、工程地 质钻 探、地质 调查 等手段,对 目标 区浅 部三 维土层 结构 进行 现场 调查。8.1.3 三维土 层结 构现 场调 查宜 符合以 下规 定:a)采用浅 层地 震等 地球 物理 勘探方 法进 行控 制性 探测 时,其 控制 测线 线距 不大 于 2 km;b)采用地 震台 阵观 测法 探查 目标区 土层 结构 空间 分布 时,拾 震器 间隔 不大 于 500 m;c)对土层 力学 性质 变化 显著 的区段,加 密地 球物 理勘 探控制 测线 或地 震台 阵拾 震器空 间分 布;d)结合地 球物理 勘探剖 面,至少布 设 2 个工程 地质钻 孔对目 标区内 土层结 构进 行控制,并 按 照GB 50021 的 有关 规定 分析 钻探揭 露的 典型 第四 系地 层中第 四纪 沉积 物成 因、时代、埋 藏 深 度;e)对第四 系覆 盖厚 度小 于 3 m 的,开 展现 场地 质调 查,重点记 录出 露基 岩岩 性、风化层 厚度、上覆第四 系厚 度及 其分 布程 度。8.2 浅部土 层结 构三 维模 型构 建 8.2.1 浅部土 层结 构三 维模 型宜 以图件 形式 表示,图 件比 例尺宜 不小 于 1:10 000。在土层 力学 性质 变化显著 的区 段,图件 比例 尺宜 取 1:1 000 1:5 000。8.2.2 浅部土 层结 构三 维模 型宜 包括以 下内 容:a)不同地 质时 代土 层底 界以 及下伏 基岩 顶面 空间 分布 特征;若下 伏基 岩顶 面埋 深大 于 100 m,其空间分 布特 征用 文字 进行 概略描 述;b)等值剪 切波 速深 度分 布,包 括剪 切波 速度 达 到500 m/s 的 土层 层位 深度 分布;c)划分工 程地 质单 元,对目 标区场 地地 震工 程地 质条 件勘测 提出 钻孔 布置 合理 建议。9 目标区 地震 工程 地质 条件 勘测 9.1 工程地 质条 件资 料调 查 9.1.1 应调查 目标 区及 其附 近场 地土类 型、场地 类别 等已 有工程 地质 条件 资料。9.1.2 应调查 地震 造成 的目 标区 及其附 近砂 土液 化、软 土 震陷、地 表破 裂、海 啸等 地 震地质 灾害 现象。9.2 地震工 程地 质条 件钻 孔勘 察 9.2.1 开展地 震工 程地 质条 件勘 察,钻 探、取样 和试 验应 按照 GB 50021 的有 关规 定 进行。9.2.2 地震工 程钻 孔,应符 合下 列规定:a)依据浅 部土 层结 构三 维模 型和资 料调 查结 果,在第 四系覆 盖厚 度大 于3 m 的 目标区,钻 孔 间 隔不大于 1 km。地层 结构横 向变化 显著、或不属 于相 同工程 地质单 元的分 界线 附近,钻孔 间 隔不大 于500 m;b)目标区 范围 内布 设不 少 于5 个钻 孔,且每 个重 要功 能场地 布设 不少 于2 个钻 孔;c)钻孔深 度达 到基 岩,或剪 切波速 不小 于 500 m/s 处,且其下 不存 在更 低波 速岩 土层。若钻 孔 深度超 过100 m 时,剪 切波 速仍小 于 500 m/s 但 呈稳 定增加 趋势,可 终孔。9.2.3 采集分 层岩 土的 原状 土样,应符 合下 列规 定:a)取样钻 孔数 量不 少于 钻孔 总数 的 1/2;b)对揭露 地层 自然 分层 中有 代表性 岩土 层取 样,间隔 分布的 同 类 岩土 层间 距超 过 5m 时,分 别 取样。9.2.4 测试钻 孔岩 土层 物理 性能 指标,应符 合以 下规 定:DB37/T 3646 2019 8 a)测试物 理性 能指 标包 括天 然含水 量、比重、天 然密 度、干 密度 等;b)测试可 能发 生饱 和砂 土液 化土层 的标 准贯 入锤 击数、粘 粒含 量等 指标,并 测 量地下 水位、可 液化地层 厚度 等。9.3 场地岩 土动 力性 质测 量 9.3.1 测量场 地岩 土动 力性 质,应按 照 GB/T 50269 的有 关 规定进 行。9.3.2 测量钻 孔岩 土层 波速,应 符合以 下规 定:a)测量不 同深 度岩 土剪 切波 速,测 量深 度间 距不 大 于1 m,并在 地层 分界 面附 近 加密测 点;b)目标区 位于 水域 不具 备钻 孔原位 波速 测量 条件 时,采集分 层岩 土原 状土 样,采用实 验室 测 试 方法测定。9.3.3 应通过 动三 轴或 共振 柱试 验,测 量岩 土剪 变模 量比 与剪应 变关 系、阻尼 比与 剪应变 关系。9.3.4 进行竖 直向 地震 反应 分析 时,应 测量 纵波 速度、压 缩模量 比与 轴应 变关 系、阻尼比 与轴 应变 关系。9.4 资料处 理 9.4.1 应以目 标区 建设 规划 布置 图为底 图,编制 目标 区钻 孔布置 图,包括 所有 地震 工程钻 孔和 搜集 钻孔位置,标 注钻 孔编 号、孔口标 高、钻孔 深度 等信 息。图 件比 例尺 宜 为1:1 000 1:10 000。9.4.2 结合目 标区 浅部 土层 结构 三维模 型和 钻孔 勘测、原 位测试、岩 土样 试验 结果 等,建 立目 标区 地层结构 数据 体,应符 合以 下规定:a)钻孔柱 状图 包括 层序 号、层底埋 深(m)、层厚(m)、土类名 称与 土质 描述 等信 息,图 件比 例 尺 视土层结 构复 杂程 度而 定,宜采 用 1:100 1:1 000;b)根据钻 孔资 料编 制钻 孔综 合工程 地质 剖面 图;c)建立土 层结 构模 型,完善 浅 部土层 结构 三维 模型 信息,各类数 据的 平面 控制 节点 间隔小 于 1 km,地层结 构横 向变 化显 著、或不属 于相 同工 程地 质单 元的分 界线 附近 不大 于 500 m;竖 向控 制 节点间隔 小 于5 m。9.4.3 应按 照GB 50011 的 有关 规 定判别 场地 类别,并 进行 目标区 场地 类别 分区。10 地震动 预测 方程 确定 10.1 地震动 预测 方程 表达 10.1.1 地震动 预测 方程 宜采 用数 学函 数 式或 表格 形式。10.1.2 地震动 预测 方程 应反 映高 频地震 动的 震级 和距 离饱 和特性。10.1.3 地震动 预测 方程 宜考 虑震 源错动 性质 影响。10.1.4 地震动 时程 的强 度包 络函 数应表 现上 升、平稳 和下 降三个 阶段 的特 征。10.2 基岩地 震动 预测 方程 确定 10.2.1 具有足 够强 震动 观测 数据 的地区,应 采用 由统 计方 法建立 的地 震动 预测 方程。10.2.2 缺乏足 够强 震动 观测 数据 的地区,应 采用 类比 性方 法确定 地震 动预 测方 程。10.2.3 需进行 竖直 向地 震反 应分 析时,宜确 定竖 直向 地震 动预测 方程。10.2.4 地震危 险性 分析 采用 断层 源或断 层破 裂源 时,应确 定采用 断层 距距 离参 数的 地震动 预 测 方 程。10.2.5 应论证 地震 动预 测方 程的 适用性。DB37/T 3646 2019 9 11 概率地 震危 险性 评价 11.1 地震统 计区 划分 11.1.1 应采 用GB 18306 中 地震 区、地震 带的 划分 方案。11.1.2 应基于 地震 区、地震 带划 分,并 依地 震活 动性 参数 统计的 需要,确 定地 震统 计区。11.2 潜在震 源区 划分 11.2.1 应在地 震统 计区 内划 分背 景地震 活动 潜在 震源 区,并 在背景 地震 活动 潜在 震源 区内划 分构 造 潜在震源 区。11.2.2 划分背 景地 震活 动潜 在震 源区时,应 综合 考虑 以下 构造条 件或 地震 活动 特征:a)新构造 活动 分区;b)第四纪 构造 活动 形式 及强 度分区;c)中小地 震活 动强 度与 频度 分区。11.2.3 划分构 造潜 在震 源区 时,应综合 考虑 以下 构造 条件 或地震 活动 特征:a)破坏性 地震 震中;b)微震和 小震 密集 带;c)古地震 遗迹 地段;d)地震空 间分 布图 像的 特征 地段;e)断层活 动分 段与 级联;f)第四纪 断陷 盆地;g)活动断 层的 端部、转 折处 或交汇 处等 特殊 部位;h)深部构 造。11.2.4 确定潜 在震 源区 边界,应 考虑地 震构 造展 布认 识不 确定性,以 及未 来地 震活 动空间 分布 的 不 确定性。11.2.5 应确定 潜在 震源 区主 破裂 取向及 其方 向性 函数。11.3 地震活 动性 参数 确定 11.3.1 地震活 动性 参数 应包 括:a)地震统 计区 的震 级上 限;b)地震统 计区 的震 级下 限;c)地震统 计区 的震 级 频度 关系系 数;d)地震统 计区 的地 震年 平均 发生率;e)潜在震 源区 的震 级上 限;f)潜在震 源区 各震 级档 空间 分布函 数。11.3.2 确定地 震 统 计区 的地 震活 动性参 数应 符合 下列 规定:a)基于地 震统 计区 内已 发生 的最大 地震 震级 和地 震构 造特征,确 定地 震统 计区 震级上 限;b)分析地 震统 计区 地震 资料 的完整 性、可靠 性、代表 性,以 及统 计方 法等 导致 的结果 不确 定 性,综合确 定地 震统 计区 震级 频度 关系;c)分析地 震统 计区 现代 地震 活动水 平以 及未 来地 震活 动趋势,确 定地 震统 计区 的 地震年 平均 发 生率;d)根据区 域地 震活 动水 平和 震源深 度确 定震 级下 限。11.3.3 确定潜 在震 源区 的地 震活 动性参 数应 符合 下列 规定:DB37/T 3646 2019 10 a)依据背 景地 震活 动潜 在震 源区内 中小 地震 活动 水平 和震级、地 震构 造背 景,确 定背景 地震 活 动潜在震 源区 震 级 上限;b)依据构 造潜 在震 源区 内地 质构造 条件 以及 地震 活动 特征,确定 构造 潜在 震源 区震级 上限;c)依据潜 在震 源区 内构 造规 模、活 动性、大 震复 发特 征等地 震构 造条 件和 各震 级地震 活动 水 平,综合评 定不 同震 级档 地震 在各潜 在震 源区 内发 生可 能性,确定 空间 分布 函数。11.4 地震危 险性 分析 计算 11.4.1 应根据 目标 区范 围内 地震 动参数 可能 的分 布特 征,确定计 算控 制点。计 算控 制点应 包括 所 有 工程地震 钻孔。11.4.2 应计算 给出 地震 动参 数超 越概率 曲线。11.4.3 计算地 震动 反应 谱时,周 期点的 分布 应能 控制 反应 谱形状。11.4.4 应对地 震动 预测 方程 的统 计不确 定性 进行 校正。11.4.5 宜分析 潜在 震源 区及 地 震 活动参 数不 确定 性对 地震 危险性 分析 结果 的影 响。11.4.6 地震危 险性 分析 结果 表述 应符合 以下 规定:a)以图和 表格 的形 式给 出不 同超越 概率 的地 震动 参数;b)以表格 形式 给出 对计 算控 制点地 震危 险性 起主 要作 用的各 潜在 震源 区的 贡献,并分析 地震 环 境对地震 危险 性分 析结 果的 影响特 征;c)总体性 评价 地震 危险 性分 析结果 的合 理性。11.5 多方案 概率 地震 危险 性分 析 11.5.1 宜在文 献搜 集、现 场调 查、行业专 家组 咨询 的基 础上,分 析概 率地 震危 险性 分 析中以 下主 要环节存在 的认 识不 确定 性,并采用 逻辑 树等 方法 进行 表达:a)地震统 计区 的划 分及 其地 震活动 性参 数;b)潜在震 源区 划分 及其 地震 活动性 参数;c)地震动 预测 方程 及其 参数。11.5.2 概率地 震危 险性 计算 输入 方案构 建,宜符 合以 下规 定:a)概率 地震 危险 性计 算输 入 方案由 各种 不确 定性 因素 排列组 合构 成;b)不确 定性 因素 的取 值采 用 其赋有 可信 度权 重的 值,或 依据其 赋值 及可 信度 权重 分布随 机抽 样;c)各种 不确 定性 因素 取值 的 权重之 积作 为概 率地 震危 险性计 算输 入方 案的 可信 度权重。11.5.3 宜开展 多方 案概 率地 震危 险性分 析计 算,并符 合以 下规定:a)给出地 震危 险性 概率 分析 方法计 算各 方案 的地 震动 峰值加 速度 超越 概率 曲线、以及各 代表 性 超越概率 水平 下地 震动 加速 度反应 谱;b)分 别 统 计 确定 各 代 表性 超越 概 率 水 平下 地 震 动峰 值加 速 度 与 加速 度 反 应谱 各周 期 点 谱 值的 概率密度 函数;c)确 定 各 代 表性 超 越 概率 水平 下 可 信 度加 权 均 值与 不同 分 位 数 地震 动 峰 值加 速度 地 震 危 险性 曲线;d)确定各 代表 性超 越概 率水 平下可 信度 加权 均值 与不 同分位 数地 震动 加速 度反 应谱;e)综合工 程需 要计 算结 果,取 各代表 性超 越概 率水 平下 可信度 加权 均值 或特 定分 位数的 地震 动 参数,作 为目 标区 地震 危险 性概率 评价 结果。12 目标区 地震 动参 数确 定 12.1 目标区 地震 反应 分析 模型 的建立 DB37/T 3646 2019 11 12.1.1 根据地 震工 程地 质勘 察结 果和浅 部土 层结 构三 维模 型,建 立地 震反 应分 析模 型。目 标区 场 地 表面、土 层界 面及 基岩 面均 较平坦 时,宜采 用一 维土 层反应 分析 模型;场 地表 面、土 层界 面或 基 岩 面 起 伏较大时,宜 采用 二维 或三 维土层 反应 分析 模型。12.1.2 应采用 下列 三者 之一 作为 地震反 应分 析模 型输 入地 震界面:a)钻探确 定的 基岩 面;b)剪切波 速不 小 于500 m/s 的土层 顶面;c)钻孔深 度超 过100 m,且 剪切波 速有 明显 跃升 的土 层分界 面或 由其 他方 法确 定的界 面。12.1.3 选用二 维或 三维 分析 模型 时,应 考虑 边界 效应,多 方案设 定边 界。12.1.4 确定场 地土 层模 型参 数应 符合下 列规 定:a)根据场 地地 震工 程地 质勘 察结果,结 合浅 部土 层结 构三维 模型 综合 确定 场地 分层土 厚度、密 度值、波 速值 及土 动力 参数 等场地 土层 模型 参数;b)根据浅 部土 层结 构三 维模 型及相 关资 料,合理 推定 缺少实 测资 料的 部分 土层 模型参 数。12.2 输入地 震动 时程 的确 定 12.2.1 各计算 控制 点应 按自 由基 岩表面 地震 动时 程幅 值 的50%确 定输 入地 震动 时程。12.2.2 合成自 由基 岩表 面地 震动 时程的 目标 反应 谱应 选择 指定超 越概 率水 平的 基岩 地震动 反应 谱。12.2.3 合成自 由基 岩表 面地 震动 时程时,可 采用 人工 合成 的 地震动 时程 或强 震动 观测 记录作 为初 始 地震动时 程,且符 合以 下规 定:a)分析不 同超 越概 率水 平下 对计算 控制 点地 震动 反应 谱起控 制作 用的 等效 震级 与等效 地震 距;b)人工合 成的 初始 地震 动时 程,应 基于 目标 地震 动反 应谱 主 要控 制地 震,确定 其强度 包 络 参 数;c)以强震 动观 测记 录作 为初 始地震 动时 程,应依 据目 标地震 动反 应谱 主要 控制 地震,选择 强 震 动观测记 录。12.2.4 合成各 计算 控制 点自 由基 岩表面 地震 动时 程,应符 合下列 规定:a)每 条 目 标 谱 合成 地 震 动时程 样 本 不 少于 10 组,不同 地 震 动 时 程样 本 之 间的相 关 系 数 不 大于0.16;b)合 成 地 震 动时 程 拟 合目 标地 震 动 反 应谱 时,反应 谱控 制 频 率 点按 照 如 下原 则取 值:频 率小 于0.2Hz 时频 率增 量取0.02 Hz、频 率 在0.2 Hz 3 Hz 时频率 增量 取0.1 Hz、频 率在 3 Hz 10 Hz时频率 增量 取0.05 乘以 频 率值;c)在任一 控制 频率 点处,合 成地震 动时 程反 应谱 与目 标地震 反应 谱之 间的 相对 误差不 超 过 5%;d)合成地 震动 加速 度时 程对 应的速 度和 位移 时程 无基 线漂移。12.3 地震反 应分 析计 算 12.3.1 对于 类场 地,输入 地震 动峰值 大 于 98 cm/s2时,宜使用 时域 弹塑 性方 法进 行计算。12.3.2 采用等 效线 性法 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