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DB34/T 2904-2017.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DB34/T 2904-20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DB34/T 2904-20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DB34/T 2904-20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DB34/T 2904-20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DB34/T 2904-20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of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Sesamia inferens(Walker)文稿版次选择 2017-06-30发布 2017-07-3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29042017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六安市金安区农技推广中心、桐城市植保站、含山县植保站、广德县植保站、庐江县植保站、宁国市种植业局。本标准起草人:胡本进、韩召军、徐丽娜、周子燕、胡飞、李昌春、高同春、黄超、郑仁军、章守富、刘守荣、胡长安、孙俊铭、罗嗣金。DB34/T 29042017 1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大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成虫诱测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大螟测报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3.1 调查时间 冬前调查 1 次,在 11 月中旬至 12 月初进行;冬后调查1次,于 3 月份进行,遇下中、大雨后再补查 1 次死亡率。3.2 调查方法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包括水稻冬闲田、茭白田及稻茬麦田等)1015 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每块田取样点 1020 个,在翻耕田块,每点调查 11 m2,拾取各类型田所有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块,每点随机挖取 20 丛稻桩,将收集稻桩带回室内剥查计数。调查结果经公式(1)(8)统计计算后记入附录A 表A.1,计算公式(1)(8)(计算公式见GB/T 15792)。同时统计冬前基数和冬后活虫数,结果记入附录B 表B.1、表B.2。3.3 调查统计方法 3.3.1 田间越冬虫口密度 3.3.1.1 按公式(1)或公式(2)计算各类型田每 667m2活虫数。DZ CP.(1)式中:P 每 667m2 活虫数(头/667m2);C 查得总活虫数(头);Z 每 667m2 稻丛(或稻根)总数;D 调查稻丛(或稻根)数。DB34/T 29042017 2 SI CP.(2)式中:P 每 667m2 活虫数(头/667m2);C 查得总活虫数(头);I 667m2;S 调查面积(m2)。3.3.1.2 按公式(3)计算当地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每 667m2活虫数。X=(P R).(3)式中:X 加权平均活虫数(头667m2);P 某一种类型田每 667m2 活虫数(头);R 某一类型田面积比例()。其中:100 SSiR.(4)式中:R 某一类型田面积比例();Si 该类型田面积;S 各类型田总面积。3.3.2 越冬死亡率 3.3.2.1 按公式(5)、(6)计算各类型田死亡率。每块田的死亡率计算公式:100 NY LW.(5)式中:W 每块田的死亡率();L 死幼虫数(头);Y 死蛹数(头);N 总虫数(头)。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HWVZ.(6)式中:V 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WZ 该类型田调查田死亡率的总和;H 该类型田调查田块数。3.3.2.2 按公式(7)计算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W 1=(V1 R).(7)式中:W1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死亡率();V1 某类型田平均死亡率();DB34/T 29042017 3 R 某类型对应的面积比率()。3.3.3 越冬幼虫寄生率 按公式(8)式计算越冬幼虫寄生率。S=100 ZJ.(8)式中:S 越冬幼虫寄生率();J 越冬幼虫被寄生总数;Z 被调查越冬幼虫总数。4 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 4.1 调查时间 在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内,从常年化蛹始盛期开始第一次调查,每隔 57 d 调查一次,到羽化盛末期结束,见附录C。4.2 调查方法 4.2.1 越冬代 将 3.2 冬后调查得到的活虫进行分龄。在虫口密度低的地区和年份,在秋播前后,挖取有虫稻桩,并将其置于地势较高的田内,作为预测圃,供冬后剥查。4.2.2 一般世代 第一代调查在早稻、稻茬作物和水稻冬闲田及四周的寄主植物(玉米、茭白、蒲草、菵草等)上进行,第二代、第三代调查在水稻上进行。每代第一次调查结合螟害率调查进行。剥查活虫数不少于 50 头,被害株不少于 100 株。调查时应根据不同危害状的比例拔取被害株。对查到的幼虫、蛹进行分龄、分级。当同一植株内虫数较多且虫龄一致时,只作 1 头计算;虫龄不一致时则各记 1 头。隔 57 d 后进行第二次调查。除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外,还应剥查寄生情况。将调查结果按公式(9)、(10)和(11)(见 GB/T 15792)计算发育进度,分别记入附录A 表A.2、A.3。各龄幼虫或各级蛹占百分率的计算公式:100 PPPZLP.(9)式中:PP 某龄幼虫(或某级蛹)();LP 某龄幼虫数(或某级蛹数)(头);ZP 剥查活幼虫、蛹和蛹壳总数。加权发育进度计算公式:P W=E1 A1.(10)式中:PW 某龄幼虫(或某级蛹)平均百分率();DB34/T 29042017 4 E1 每类型田某龄幼虫(或某级蛹)百分率();A1 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计算公式为:100)(1 11 11 N MT OA.(11)式中:A1 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O1 该类型田面积(m2);T1 该类型田虫口密度(头);M1 每类型田面积(m2);N1 每类型田平均虫口密度(头)。5 成虫诱测 5.1 诱测时间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化蛹始盛期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止(见附录C)。每天黄昏开灯,天明关灯。5.2 诱测方法 5.2.1 性诱剂诱测 使用大螟性诱剂及诱盆或干式诱捕器。观测区内分不同地段设置 4 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用性诱剂 1 枚。使用诱盆时,将诱芯串于水盆中央上方,距水面 12 cm,水中放 0.2洗衣粉或洗洁精;使用干式诱捕器,将诱芯放入诱捕器指定位置。诱捕器置于田埂上,诱捕器高度高出作物顶端 1020 cm。每天清晨查诱得雄虫数,并做好记录。观测结果记入附录A 表A.4。5.2.2 灯光诱测 使用 200 W 白炽灯或用 20 W 的黑光灯(或自动虫情测报灯)。灯源离地面 1.5 m,上方架设防雨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杀虫和集虫装置。每天上午取回诱集物,置于室内区别种类,并清点虫数。观测结果记入附录A 表A.4。6 卵块密度、孵化进度调查 6.1 调查时间 发蛾始盛期后 3 d 开始,每 3 d 调查一次,查卵块密度至发蛾盛末期后结束(见附录C)。6.2 调查方法 6.2.1 卵块密度调查 DB34/T 29042017 5 田块选择同 4.2.2。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 200400 丛进行标定,每次调查采取所取样点内的全部卵株,按公式(12)(见 GB/T 15792)计算卵块密度,结果记入附录A 表A.5。按公式(13)(见 GB/T 15792)计算加权平均累计卵块密度。每块田累计卵块密度计算公式:CC CCMS LK.(12)式中:KC 每块田累计卵块密度(块667m2);LC 查得累计卵块数;SC 每 667m2 稻丛总数;MC 调查水稻丛数。当地加权平均累计卵块密度计算公式:K R=(LR PR).(13)式中:KR 当地平均卵块密度(块667m2);LR 某类型田平均每 m2 卵块密度;PR 某类型田对应的面积百分率()。6.2.2 卵孵化进度调查 分不同类型田将未孵化卵株集中移栽在稻田一角,每天下午定时观察一次卵块的孵化情况,直至全部卵块孵化结束,累计孵化进度。结果记入附录A 表A.5。在卵块密度很低的地区、年份或世代,采用查枯鞘的方法代替查卵,调查方法同 7.2。7 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 7.1 调查时间 枯鞘率、枯心率调查结合当代大螟残留虫量调查进行;枯孕穗、白穗、虫伤株调查于水稻乳熟期进行。7.2 调查方法 按稻作类型(早、中、晚稻)、品种、栽插期、抽穗期或螟害轻、中、重分为几个类型,在每类型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 2 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 100 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全部被害株,如枯鞘、枯心、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等,剥查其中幼虫和蛹的数量及其发育级别。按公式(14)、(15)、(16)和(17)(见 GB/T 15792)计算被害率,按照公式(1)(4)计算虫口密度。结果记入附录A 表A.6。调查 20 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结果记入附录A 表A.6。同时统计当代大螟发生实况,预测下代发生情况,结果记入附录B 表B.3。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计算公式:10010 xxZCxK.(14)式中:DB34/T 29042017 6 KX 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CX 100 丛稻内的枯心(白穗)数;ZX 10 丛稻分蘖数(穗数)。一种类型田平均枯心(白穗)率计算公式:100 KKLZV.(15)式中:LV 一种类型田平均枯心(白穗)率();KZ 调查田块枯心(白穗)率()的总和;K 调查田块数。当地平均枯心(白穗)率计算公式:B A=LA PA.(16)式中:BA 当地平均枯心(白穗)率();LA 一种类型田的枯心(或白穗)率();PA 该类型田面积的百分率()。螟害率的计算公式:M 3=K3(1K3)B3.(17)式中:M3 螟害率();K3 枯心率();B3 白穗率()。8 预测预报 8.1 发生期预测 8.1.1 发蛾期预测 根据上一代残留虫量发育进度剥查结果,参照常年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及发育进度分级指标(表1表5),利用分龄分级法或历期法预测下一代螟蛾发生期。表1 不同温度下大螟卵历期(d)平均温度()天 数 平均温度()天 数 平均温度()天 数 18.2 13.6 23.5 7.0 27.1 5.8 20.5 10.3 24.5 6.7 28.1 5.7 21.7 9.0 25.4 6.5 29.7 5.0 DB34/T 29042017 7 表2 不同代次大螟各龄幼虫历期(d)代 次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6 龄 平均温度()1代 8.4 4.3 3.7 4.4 9.5-22.9 2代 4.0 3.6 3.6 4.2 5.3-30.0 3代 4.9 3.8 4.0 4.5 5.2 5.9 27.0 表3 不同代次大螟各级蛹历期(d)蛹级 第一代 第二代 平均温度 26.0 平均温度 30.5 天数 至羽化天数 天数 至羽化天数 1 3.0 9.1 2.7 8.2 2 2.1 6.1 2.0 5.5 3 2.2 4.0 1.9 3.5 4 1.8 1.8 1.6 1.6 表4 大螟幼虫发育进度分级指标 项 目 龄 期 一 龄 二 龄 三 龄 四 龄 五 龄 头宽(mm)0.290.37 0.490.65 0.740.95 1.121.36 1.621.92 体长(mm)1.92.9 4.05.4 7.09.3 12.016.0 18.021.0 表5 大螟各级别蛹分级特征 级 别 分级特征 1 级 复眼淡黄色至淡褐色,后期复眼出现弧线,翅芽灰黄至淡褐色。2 级 复眼褐色,弧线消失,翅芽棕红色。3 级 复眼乌黑色,少光泽,翅芽黄褐色。4 级 复眼乌黑色,有光泽,有黑色短线状条纹,翅芽黑褐色,头部乌黑色。8.1.1.1 分龄分级法预测 根据田间发育进度调查结果,加相应的虫态历期,预测发蛾期。方法是计算各龄、级虫数及占总虫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级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计算累加百分率,当调查日期加上累加百分率达 16、50、84的蛹级(或虫龄)至羽化尚需发育天数,即为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如果累加百分率到某级蛹(虫龄)不足 16,而加下级蛹(虫龄)又超过 16,则从下级蛹(虫龄)中取出部分以补足 16来计算(50、84的累加计算亦同理)。8.1.1.2 历期法预测 根据对大螟化蛹率的田间发育进度,当调查到其百分率达始盛期(16)、高峰期(50)和盛末期(84)时,分别加上当时气温下蛹的历期,推算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8.1.2 卵孵化期预测 DB34/T 29042017 8 根据大螟螟蛾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加上产卵前期 2 d,为螟蛾产卵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再加上常年同温度下的卵历期,即为卵块孵化始盛、高峰和盛末期。8.2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上代残留有效活虫量,分析当地受虫田承受虫源,对照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见表6),预报下代发生程度。表6 大螟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分 级 选 项 发 生 程 度 轻发生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大发生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按上代加权平均残留虫量(头/667m2)100 100200 201350 351500 500 9 数据记录与归档 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记入相应表内,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并将大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填入附录A 表A7。DB34/T 29042017 9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大螟调查资料表册 表A.1 虫源田大螟越冬虫量调查表 调 查 日 期 调 查地 点 类型田调查 面积()调查 丛数(丛)活虫数(头)死亡数(头)寄生 虫数(头)死亡率()寄生率()每 667 虫量(头)备注月 日 表A.2 大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表 调查 日期 世代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总虫数(头)虫态 各龄幼虫或各级蛹数(头)及百分比()备注活虫数 死虫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蛹壳 月 日 虫数百分比虫数百分比虫数百分比虫数百分比虫数百分比 虫数 百分比 虫数百分比 表A.3 大螟幼虫和蛹天敌寄生调查表 调 查 日 期 世 代 采 集地 点类型田 幼 虫 寄 生 蛹 寄 生 幼虫、蛹 寄生率()备注检查 虫数(头)寄生 虫数(头)寄生率()检查 蛹数(头)寄生 蛹数(头)寄生率()月 日 DB34/T 29042017 10 表A.4 大螟性诱、灯诱记载表 诱蛾日期 地点 性诱蛾量(头)灯诱蛾量(头)开灯时间内气象要素 备注 雌蛾 雄蛾 合计 表A.5 大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表 调查 日期 世 代 调查 地点 类型田 品 种 生育期 长 势 取样 数量 或 面积(丛或)当日卵块数(块)累计卵块数(块)当日孵化数(块)累计孵化数(块)累计 孵化率()每 667 卵块数(块)备注月 日 表A.6 大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 调查日期 世 代 类型田 品 种 生育期 调查 丛数(丛)平均 每丛(个)调查 株数(株)调查 虫量(头)每 667 活虫量(头)死亡率()被害株数(株)被害株率()备 注 分蘖数 有效穗数 活虫数死虫数 DB34/T 29042017 11 表A.7 大螟发生防治基本情况 水稻种植面积:hm2 水 稻 类 型 双季早稻 双季晚稻 一季中稻 一季晚稻 早熟品种 中熟品种 晚熟品种 合 计 耕地面积 h;粮食种植面积 h。各代发生防治面积:代 别 一 二 三 合计 发生程度 发生面积 防治面积 发生特点及原因简述:DB34/T 29042017 12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大螟发生实况报表 表B.1 冬前虫口密度调查报表 填报 单位 填报 日期 虫源田面积(667m2)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活虫数(头/667m2)死亡率()表B.2 冬后残留基数调查报表 填报单位 填报日期(月/日)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活虫数(头/667m2)死亡率()表B.3 各代大螟发生实况调查及下代预测报表 填报单位 填报 日期(月/日)代 别 主害类型田 全代 蛾量(头)羽化高峰期(月/日)田间累计卵量(块/667)卵孵高峰期(月/日)螟害率()残虫量(头/667)预计下一代 发生 程度(级)蛾盛期(月/日)卵孵盛期(月/日)发生面积比例()DB34/T 29042017 13 C C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安徽省水稻大螟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表C.1 安徽省水稻大螟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单位:月/旬 代别 卵 幼虫 蛹 成虫 1 4/下5/下 5/上6/中 6/上6/下 6/中7/下 2 6/下7/中 7/上8/上 7/下8/上 7/下8/中 3 8/上8/中 8/中9/下(部分进入越冬)9/上9/中 9/中9/下 4 9/下10/上 10/上越冬 次年3/下次年4/中 次年4/中次年5/中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