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860.1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1 部分:沿淮区域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Accurate and Quantitative Cultivation for Planting Rice Crop of Wheat in the Condition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Part 1:The areas along the Huaihe River 文稿版次选择 2017-03-30发布 2017-04-3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2860.12017 I 前言 DB34/T 2860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为系列标准,分为 2 个部分:第 1 部分:沿淮区域;第 2 部分:江淮区域。本部分是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中第 1 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本部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颍上县农业委员会、安徽未来种业有限公司、颍上县昊康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蒙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冠军、杜世州、乔胜秋、乔玉强、胡丽玲、夏云祥、张文静、吴玲雁、赵竹、冯家春、范孝忠、叶为发、曹文晖、陈乃珍、程玉英、徐光中、李文宏、高波、赵磊、王献志、王正东、孙友武。DB34/T 2860.12017 1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1 部分:沿淮区域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稻茬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和小麦机械播种、施肥、开沟、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本部分适用于沿淮地区水稻茬小麦规模化生产,安徽同类型生态区可参照采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 995 谷物(小麦)联合收获机械 作业质量 DB34/T 797-2008 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DB34/T 1097-2013 淮北地区旱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DB34/T 1345 沿淮小麦优质高产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精确定量栽培 accurate and quantitative cultivation 根据小麦生育和高产形成规律,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强度管理小麦,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4 产量目标 产量 500 kg550 kg/667m2 以上,有效穗 42 万48 万/667m2、穗粒数 35 粒38 粒左右、千粒重 40 g42 g。5 播前准备 5.1 品种选择 DB34/T 2860.12017 2 选用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安徽省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2008 中 4.2.3 规定要求。5.2 种子处理 5.2.1 种子包衣 依据 GB/T 15671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播种前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5.2.2 药剂拌种 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依据 DB34/T 1097-2013 中 6.3.2 规定执行。6 秸秆处理 使用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同步完成水稻收割、秸秆切碎和扩散匀铺作业。收割机出草口加装并启动秸秆切碎抛洒还田机,水稻秸秆切碎长度10 cm,切碎长度合格率90,留茬高度15 cm。7 播种作业 7.1 播期 早茬半冬性品种10月15日10月30日播种,晚茬弱春性品种10月25日11月10日播种。7.2 行距 使用反转埋茬施肥播种一体机作业,行距 2025;使用全还田防缠绕施肥播种一体机作业,宽窄行播种,行距 12 cm/30。7.3 播种量 适播期内,半冬性品种每 667m2 基本苗 15 万18 万,弱春性品种每 667m2 基本苗 16 万22 万;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 3 天,每 667m2 播种量增加 0.5 kg;11月10日后晚播田块,每 666.7m2 基本苗应控制在 35 万以内。7.4 基肥量 播种时随播种机每 667m2 施用 45(15-15-15)复合肥 50,或根据当地测土配方试验结果确定基肥量。7.5 播深 通过调整镇压平地轮或排种耧腿离地高度调整播种深度,墒情适宜时播种深度 2 cm3 cm,墒情偏湿时播种深度 1 cm2 cm,墒情偏干时播种深度 3 cm5 cm。7.6 作业质量 小麦播种作业质量符合 DB34/T 797-2008 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中 5.5 部分的规定。DB34/T 2860.12017 3 8 开沟 8.1 原则 小麦播种前后及时开挖沟渠,竖墒沟、横墒沟、出水墒沟应逐级加深,达到迅速汇集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8.2 田外沟 播种前清理开挖田外沟,田外沟沟深 60 cm80 cm,底宽 30 cm40 cm,间距 80 m100 m。8.3 田内沟 土壤偏干先种麦后开沟、土壤偏湿先开沟后种麦。使用圆盘开沟机开挖田内沟,竖墒沟沟深 20 cm30 cm,沟距 3 m5 m;横墒沟沟深 30 cm40 cm,沟距 35 m50 m;出水墒沟沟深 40 cm50 cm。土壤过湿时应降低竖沟沟距 2 m2.5 m,提高田内沟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并均匀抛洒,以增加对畦面覆盖,防止露籽现象。9 播后镇压 墒情适宜时使用专用平板镇压器镇压田面,使耕层紧密,利于促进全苗、齐苗和保墒防冻。10 灌水补墒 水稻收获较早、土壤干旱的田块,应坚持抢墒、造墒、抗旱播种;对土质粘重的干旱稻田,播后要主动顺沟洇灌确保出苗。11 田间管理 11.1 冬前 11.1.1 群体指标 培育带蘖壮苗越冬,主茎叶龄 6 叶7 叶,单株分蘖 3 个4 个,次生根 6 条8 条,每 666.7m2总茎蘖数 50 万60 万。11.1.2 清沟理墒 开通沟头,清理沟泥。11.1.3 化学除草 参照 DB34/T 1345 沿淮小麦优质高产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执行。11.1.4 追施分蘖肥 第 2 叶露尖时,每 666.7m2 追施尿素 4 kg5。11.2 越冬期 DB34/T 2860.12017 4 11.2.1 群体指标 防冻保苗安全越冬,主茎叶龄 7 叶8 叶,单株分蘖 4 个5 个,每 666.7m2 总茎蘖数 70 万80 万。11.2.2 追施平衡肥 以转化三类苗为主,每 667m2 施尿素 2 kg3。11.2.3 清理沟系 视情况清理 12 次,保持沟系通畅。11.3 返青拔节期 11.3.1 群体指标 春季稳发,长势平衡,培育壮秆,巩固穗数。主茎叶龄 9 叶10 叶,每 666.7m2 总茎蘖数 90 万100 万,高峰苗总茎蘖数控制在 110 万以内。11.3.2 化控防倒 对群体较大、有倒伏风险田块在拔节期前用矮壮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水喷雾,防止倒伏。11.3.3 清理沟系 视情况清理 12 次,保持沟系通畅。11.3.4 追施拔节孕穗肥 在拔节期麦苗叶色褪淡时,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施用养分含量 45(15-15-15)复合肥 30/666.7m2。在孕穗期时,叶色褪淡的田块,每 666.7m2 施用尿素 3 kg5。11.3.5 病虫防治 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麦蜘蛛等)。具体防治方法详见附录A,具体用药量可根据药剂有效用量折算。11.4 后期管理 11.4.1 目标 防治病虫,防倒伏、防早衰。11.4.2 清沟理沟 视情况清理 12 次,保持沟系通畅。11.4.3 病虫防治 小麦抽穗扬花期以赤霉病、吸浆虫、穗蚜为主治对象,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粘虫等。具体防治方法详见附录A,具体用药量可根据药剂有效用量折算。11.4.4 根外喷肥 DB34/T 2860.12017 5 结合防治赤霉病,进行药肥混喷,实施根外追肥,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12 适时收获 腊熟末期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割,小麦收割作业质量参照 NY/T 995 的规定。DB34/T 2860.12017 6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防治方法 表A.1 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防治指标 防治方法 纹枯病 分蘖末期 或 返青期 苗期可侵染,拔节后达到发病高峰,病株率达 20 选用 20噻呋酰胺(667m2 有效成分 6 g),或丙环唑乳油(667m2 有效成分 9 g),或 10井蜡芽悬浮剂(667m2 有效成分 25 g)对水 50 kg,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重发区首次喷药后隔 1 周再喷药 1 次。白粉病 返青 至 抽穗期 自幼苗至抽穗均可发生,春季病叶率达20时 选用 12.5烯唑醇可湿粉(或乳油)(667m2 有效成分 8 g),或 20三唑酮乳油(667m2 有效成分 20 g)对水喷雾防治。并视田间病情发展情况,重病田再补治 1 次。赤霉病 抽穗 至 扬花初期 扬花期如遇多雨高湿天气,积极预防 选用 20氰烯菌酯悬乳剂 100 ml;或 30戊福可湿性粉剂 90 g;或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g;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5g,每 667m2 对水 45 kg 均匀喷雾。57 天后可再喷一次,以确保防治效果。锈病 苗期 至 抽穗期 大田平均病叶率 1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重病田要进行二次防治 选用烯唑醇(667m2 有效成分 5 g),或腈菌唑(667m2有效成分 4 g)对水叶面喷雾。麦蜘蛛 返青 至 拔节期 1 米行长(条播)麦苗有螨 1500 头或 1百株麦苗(散播)有螨 500 头 每 667m2 选用阿维菌素 1.8乳油 20003000 倍液,或 50马拉辛硫磷 2000 倍液喷雾。蚜虫 苗期 至 穗期 百株蚜量苗期大于 500 头、穗期大于800 头、并且小麦蚜虫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小于 1:322 时 选用吡虫啉(667m2 有效成分 4 g),或啶虫脒(667m2 有效成分 2 g),或 24抗蚜吡虫啉(667m2 有效成分3.6 g4.8 g)对水喷雾防治。吸浆虫 拔节 至 穗期 高密度虫口基数每样方(10 cm10 cm20 cm)虫量大于 40 头田块分别于吸浆虫中蛹盛期、成虫盛期药剂各防治 1 次;低密度虫口基数(每小方虫量 5 头40头)田块于吸浆虫成虫盛期药剂防治 1 次。中蛹盛期防治:选用辛硫磷(667m2 有效成分 75 g)拌细土 20 kg 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土触土。药后浇水或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防治:选用高效氯氰菊酯(667m2 有效成分2.2 g)对水喷雾防治;或选用敌敌畏乳油(667m2 有效成分 80 g)拌细土 20 kg 撒施防治。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