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 20B6 5DB37山东省地方标 准DB 37/T 34262018林业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悬 铃木方翅网蝽Technical regulation f or controllin g e xotic forest pest of Corythu c ha ci liata(Say)2 0 1 8-0 9-1 4发 布 2 0 1 8-1 0-1 4实 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 B 3 7/T 34 26 20 18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山东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海卫、王西南、李东军、周成刚、刘焕秀、康智、亓玉昆、段春华、刘慇、王连东。D B 3 7/T 34 26 20 181林业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悬 铃木方翅网蝽1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 ry th uc ha c i l i a t a(S a y)的虫情监测、防治技术和档案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山东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监测与防治。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 2 8 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1 0 3 9 5.6 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 第 6 部分:植物保护机械GB 1 2 4 7 5 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LY/T 1 6 8 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悬铃木方翅网蝽 Co ry th uc ha c i l i a t a(S ay)属半 翅目(Hemip t er a)、网 蝽 科(Ti n g i d a e),主 要危 害一 球悬 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二 球 悬铃木(P.acerifolia)、三球悬 铃木(P.orientalis)等悬铃木 属林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 特点及国内外分布参见附录A。3.2监测 mo ni to r采用地面(人工、物理、化学)和空中(航空、卫星遥感)的方法,按有关技术规定 获取指定区域林间靶标有害生物有无、分布、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等信息的行为。3.3标 准 地 sa mp le p l o t在调查区设置的代表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时标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是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标准地。D B 3 7/T 34 26 20 1823.4标准株 sa mp le t r e e标准地内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株。3.5标准枝 st an da rd b r a n c h标准株上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枝,长度和叶量根据不同虫种和树种确定。3.6发生程度 o c c u r r e n c e degree见L Y/T 1 681 中发生程度术语。3.7危害程度 d a m a g e degree见L Y/T 1 681 中危害程度术语。3.8行道树 st re et t r e e种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荫并构成街景的林木。3.9叶片失绿率 leaf chlorosis rate单株寄主植物上黄化或变灰白色的叶片数量占全部叶片的比率。4 虫情监测4.1 踏 查12月上旬 至翌年3月中、下旬,在苗圃、公园、政府驻 地、企事业单位庭院 和城市道 路、公路、铁路、水系两侧等有寄主分布的范围,沿林道、公路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线路,边走边查看寄主皮下和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枯枝落叶层和砖头瓦块下有无越冬成虫;4月下旬至9月上旬,查看寄主叶片有无出现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萎黄、青黑等被害情况,踏查结果记入悬铃木方翅网蝽野外踏查登记表(附录B)。确 认有虫情发生 后,行道树采 用随机抽样的 方法,随机 抽取3 0 株作为 标准株按4.3 进行详 查(不足30株的全部调查);成片林按4.2设定标准地后按4.3 进行详查。4.2 标准地调查在发生区,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发生危害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大小一般为50 m 40 m。在片林 中,林地面积 在 5 h m2以下设 1 块标准地,5 hm2以上每增 加 5 h m2增设1 块。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法、“Z”字形法选取标准株,每块标准地一般选取标准株不少于 30 株。D B 3 7/T 34 26 20 1834.3 调查方法4.3.1 越冬成虫调查越冬成虫全部下树后进行。行道树在各标准株上随机选取2 m干高以下的树皮3 块 5 块,调查统计皮下 越冬成虫的数 量,并量取每块树皮的长度 和宽度;在片 林内设样方调 查,每个标准 地内设5个样方,面积为30 c m 30 c m,调查统计样方内越冬成虫的数量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附录C(表C.1)。4.3.2 卵期调查5月上旬至8月下旬,可在叶片背面叶脉基部及两侧看到顺序排列的卵。可据此特征对标准株进行调查,统计受害株率,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附录C(表C.2)。4.3.3 若虫和成虫期调查5月中旬至9月上旬,可在叶片背面看到正在取食危害的若虫或成虫。此时可以对标准地内标准株进行调查,统计虫口密 度和受害株率。在每个标准 株的东、南、西、北方向,随机剪取长 势相近的50 c m长标准枝各1枝,记录虫口数量、受害叶片数量和调查叶片数量,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附录C(表C.3)。4.4 发生程度、成灾标准和防治指标4.4.1 发生(危害)程度参 照 LY/T 1 6 8 1,悬铃木方翅网蝽危害程度分为轻、中、重 3 个等级,划分标准应按照附录 C(表C.4)。4.4.2 成灾标准叶片失绿率达到60%以上为成灾。4.4.3 防治指标发生程度达到中级及以上时,需要开展防治。5 防治方法5.1 人工物理防治5.1.1 刮树皮和清除树下杂物11月至翌年3月,刮除开裂的树皮,清除树冠垂直投影为范围内枯枝落叶等杂物并予以销毁。5.1.2 诱杀成虫成虫下 树越冬前(9月 中旬),先清理 树干上部树皮,再 用悬铃 木落叶、谷草、稻草、草苫、无纺布、或毛毡等物,采取上松下紧的方式将其围绑于树干离地面1 m 1.5 m 处,宽度15 c m 20 c m,诱集下树越冬的成虫。下树期结束后(11月下旬),解下草把将蜘蛛等天敌放生后就地集中烧毁或深埋。5.2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资源,如草蛉、蜘蛛、瓢虫等。5.3 药剂防治D B 3 7/T 34 26 20 1845.3.1 防治方法应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常用药剂、参考用量、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和要点等参见附录D。防治作业按照 G B 12475 的规定,做好安全防护。机动喷雾应按 G B 10395.6 及机械使用说明操作。5.3.2 防治效果检查5.3.2.1 检查内容检查虫口减退率。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5.3.2.2 检查时间施 药 后7d 1 0d。5.3.2.3 检查方法防治区内随机抽 取 3 0株标准株检 查防治前后的活 虫数,在每个标准株的 东、南、西、北方向,随 机剪取长势相近的50 c m 长标准枝各1枝,记录样枝若虫和成虫的数量,填写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效果调查表(附录E)。5.3.2.4 计算公式虫口减退率计算方法应按照附录F执行。6 档案管理各经营管理单位,应安排专人负责监测和防治作业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内容包括悬铃木方翅网蝽野外踏查记录表、发生危害程度调查表、防治效果调查表等。档案管理人员更换时应办理移交工作。D B 3 7/T 34 26 20 185A A附录A(资料性附录)悬铃木方翅网蝽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国内外分布A.1 形态特征卵:长0.4 mm、宽0.2 m m,乳白色,茄形,顶部有卵盖,卵盖椭圆形,褐色,中部稍拱突。成虫: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3.30 m m 3.70 mm,宽2.10 mm 2.3 0 m m,雄虫比雌虫 个体稍小,雌 虫腹部肥大,末端圆锥形,产卵器明显,产卵器基部具 下生殖片,雄 虫腹部相比瘦 长,腹末有1对爪状抱握器。成虫头兜、中纵脊、侧纵脊及翅的网肋上密 布直立小刺,侧背板和前翅前缘见明 显刺列,头顶及体腹面黑 褐色,足和触角浅黄色,头顶光滑无头刺,触角短于前胸背 板,共4节,第3节纺锤形膨大,第4节端半 部纺锤形膨大。喙短,其端 部仅达中胸腹 板中部,喙沟 末端开放。前胸背板盘域平 隆,头兜盔状但中度 扁平,前端明显伸过头 端,后端扩展至盘域 中部。中纵脊明显低于 头兜,片状直立,前半部背缘弧形并 见褐色碎斑,2列网室,后部背缘几直线 形,1列网室。侧纵脊短片状弧 形外弓,前端仅伸达盘域基部,1列4个网室。侧背板宽片状,半直立,最宽处6列网室,后部3列 4列网室,且表面不平坦,在中部见一囊状内突。后胸臭腺孔仅开口于侧板中部,孔缘近圆形。前翅“X”斑由前缘域前后2个黑斑、中域端部的1个黑斑 及膜域中央的 纵黑斑组成,前翅前缘基部强烈上卷,近 直立,但亚基 部处呈直角状外突,而中部浅凹;前缘域宽大,前部4列网室,中、后部3列网室,中部网室稍小;亚前缘域几直立,3列小网室;中域长度不及翅长的1/2,外侧上翘,后侧角呈球形隆起,3列 4 列网室;膜域基半部4列网室,后部2列 3列网室。腹部宽短,后部强烈收缘。若虫:若虫5龄,末龄若虫体长1.6 5 m m 1.87 m m、宽0.88 m m 1.0 8 mm。头部刺突共5枚,触角下2枚单刺,前额区有1枚4叉刺突,复眼后着生2枚4叉刺突,触角4节,第3节最长,第4节膨大,复眼突出,喙伸达后胸腹 板中部。头兜半球形,其前 缘处有 2对单刺,后缘部为1 对3叉刺突。前胸背板侧缘后端有1枚单刺,中胸小盾片黄白 色,有1对单刺突,前翅前端为褐色,后部为黄白色,在其外侧中央有1枚2叉刺突。腹部黑褐色,侧缘黄白色,背面中央纵列4枚单刺,两侧各具6枚2叉刺突。A.2 生物学特性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山东济南1年发生5代,在苗圃地多以成虫群集于寄主开裂的树皮下或地下枯枝落叶中越冬,城区行道树周围的碎石瓦块下、房屋墙壁缝隙内或落叶、绿篱下等隐蔽场所也偶见有越冬成虫。4月中旬悬铃木叶芽初始萌动时越冬成虫开始上树危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第1代卵开始孵化,6月上旬第1代成虫进入羽化盛期。6月中旬为第2代卵孵化高峰期,7月中旬进入第2代成虫羽化盛期。7月底出现第3代成虫羽化高峰,8月上旬第4代1龄若虫孵化,8月下旬第4代成虫大量羽化,9月中下旬第5代成虫陆续羽化,部分成虫进入树皮下越冬(年生活史见表A.1)。A.3 危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寄主叶片背面刺吸汁液,最初造成黄白色斑点和叶片失绿,严重时叶片由叶脉开始干枯至整叶萎黄、青黑及坏死,从而造成树木提前落叶、树势衰弱、生长停止,甚至死亡。A.4 分 布D B 3 7/T 34 26 20 186A.4.1 国 内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浙江、江苏、上海、河南、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A.4.2 国 外美国、加拿大、智利、意大利、斯洛文 尼亚、克罗地 亚、塞尔维 亚、匈牙利、瑞士、法国、西班牙、德国、希腊、保加利亚、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日本。A.5 悬铃木方翅网蝽年生活史表 A.1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活史(山东 济南)注:,若虫;,成虫;,卵;(),越冬代成虫。月 旬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 0月 1 1月12 月翌年3月世 代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 上中下越冬代第5代()()()()()()()()()()()()()()()第1代 第2代 第3代 第4代 第5代 D B 3 7/T 34 26 20 187A.6 悬铃木方翅网蝽形态图及危害状图A.1 成 虫 图 A.2 5 龄若虫图A.3 卵 图 A.4 叶片早期受害状D B 3 7/T 34 26 20 188B B附录B(资料性附录)悬铃木方翅网蝽野外踏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市(县、区)镇(乡)村(路、小班)天气:温度:湿度:世代:第 1 代 第2代 第3代 第4代 第5代 虫态: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人: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寄主植物树种:树龄(a):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有无危害 有 无物候期防治情况备注D B 3 7/T 34 26 20 189C C附录C(规范性附录)悬铃木方翅网蝽发生危害调查表表 C.1 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成虫调查表(行道树)调查日期:调查地点:树种:树龄:调查人:标准株号 树皮编号长度(cm)宽度(cm)越冬成虫数量(头)平均虫口数量(头/cm2)112345212345 表 C.2 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成虫调查表(片林)调查日期:调查地点:树种:树龄:调查人:标准地号 样方编号越冬成虫数量(头)平均虫口数量(头/cm2)112345212345 D B 3 7/T 34 26 20 1810表 C.3 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和成虫调查表调查日期:调查地点:标准地号:树种:树龄:调查人:标准株号 叶片数量(片)受害叶片数量(片)总虫口数量 虫口密度(头/片)123 平均表 C.4 悬铃木方翅网蝽卵期调查表调查日期:调查地点:调查人:标准株号 树种 林龄 调查株数 有卵株数 有虫株率(%)备 注123 表 C.5 悬铃木方翅网蝽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调查阶段 统计指标危害程度轻中重越冬成虫 虫口密度(头/c m2)0.05 0.05 1 1卵 受害株率(%)3 0 3070 以上若虫和成虫 虫口密度(头/片)3 310 以上D B 3 7/T 34 26 20 1811D D附录D(资料性附录)常用药剂及施用方法药剂种类 参考用量 施药方式 施药时间 施药要点30%乙酰甲胺磷乳油、5%啶虫脒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厘米胸径施药 0.8 ml 干基注射4 月上旬 芽萌动期施药300 倍 500 倍 灌根2000 倍 3000 倍 树冠喷雾5 月下旬 6 月上旬,8 月下旬 9月中旬间隔 15 d 20 d 喷一次,对早期和晚期成虫和若虫防效显著20%高氯噻嗪酮乳油500 倍 1000 倍 树冠喷雾 4 月中下旬间隔 30 d 再施药一次,对早期卵和成虫防效显著0.7%辛硫高氯氟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 倍 3000 倍树冠喷雾5 月下旬 6 月上旬,8 月下旬 9月中旬间隔 15 d 20 d 喷一次,对早期和晚期成虫和若虫防效显著4.5%高效氯氰菊酯0.3%苦参碱水剂 500 倍 800 倍1%苦参碱印楝素乳油1000 倍 2000 倍20%灭多威乳油36%噻虫啉可湿性粉剂7000 倍 7000 倍24%螺虫乙酯悬浮剂 6000 倍液D B 3 7/T 34 26 20 1812E E附录E(规范性附录)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效果调查表防治时间:防治地点:防治后检查时间:调查人:标准株号防治前 防治后虫口减退率(%)东南西北平均(头/5 0c m 枝)东南西北平均(头/5 0c m 枝)12345 D B 3 7/T 34 26 20 1813F F附录F(规范性附录)防治效果计算公式10 0bapbNNPN(1)式中:%p P 虫口 减退 率();/50c mb N 防 治前活虫 数(头 标准 枝);/50c ma N 防治 后活虫 数(头 标准 枝)。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