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22/T 950-2014.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22/T 950-2014.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22/T 950-2014.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22/T 950-2014.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22/T 950-2014.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22/T 950-2014.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9502014 代替 DB22/T 950-2002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technique of green food maize 2014-11-25发布 2014-12-25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950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22/T 9502002,与DB22/T 9502002相比除结构性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指标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名称(见封面);修改了标准的范围(见1);增加了4个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修改了绿色食品的定义(见3.1);增加了“第4章 基地选择与管理”(见4);增加了“第5章:投入品管理”及相关内容(见5);、增加了农家肥的用量(见6.1.2.2);增加了品种选择的要求(见6.2.2);增加了种子处理环节(见6.2.3);修改了播期、播深、密度(见6.3.1;6.3.3;6.3.4);删除了人工播种内容(见2002年版4.5.2);增加了去除分蘖的内容(见6.4.2);删除了福美双、敌百虫、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氟乐灵、二甲戊乐灵等农药品种,增加了新的农药品种(见2002年版4.6.2.2.2和新版7.3);增加了玉米大斑病和蚜虫的防治技术(见7.3);增加了原“收获”一章中的相关内容(见8);增加了“第9章 记录”及相关内容(见9)。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鞠丽荣、杨冬、杨林、李蔚、许晓亮、陈以力、王国忠、王琦、张金凤、姜福旭、赵佰利、刘建平、田实、王守宇、李雷、张海亮、刘英姿。本标准于历次发布情况为:DB22/T 950-2002 DB22/T 9502014 1 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玉米生产的基地选择与管理、投入品管理、栽培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运与包装及记录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玉米秋粮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418 绿色食品 玉米及玉米粉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56 绿色食品 贮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绿色食品 green food 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4 生产基地选择和管理 4.1 生产基地选择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选择集中连片、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理化性状良好的地块。4.2 生产基地的管理 DB22/T 9502014 2 4.2.1 应建立工作室,放置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标准一览表、基地管理及投入品管理等有关规章制度。4.2.2 应建立仓库,单独存放施药器械和未用完的种子、农药、化肥等。4.2.3 应建立废物与污染物收集设施,以便收集垃圾和农药空包装等废物与污染物。4.2.4 有条件地区,宜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或喷灌溉系统。4.2.5 应进行环境条件监测,每 6 年应对基地环境进行一次监测,是否符合生产的要求。4.2.6 应建立标志标牌,标出基地的位置、建设单位、作物名称、面积和范围等。4.2.7 必要时建立隔离防护,防止外源污染。5 生产投入品管理 5.1 农药 5.1.1 采购 应从正规渠道采购符合NY/T 393要求的农药,并索取购药凭证或发票。不应采购下列农药:a)非法销售点销售的;b)无农药登记证或农药临时登记证的;c)无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的;d)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e)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完整的;f)超过保质期的;g)国家禁止使用的。5.1.2 贮存 应贮藏于专用仓库,由专人负责保管。仓库应符合防火、卫生、防腐、避光、通风等安全条件要求,应配有农药配制量具、急救药箱,出入口处应贴有警示标志。5.1.3 包装物处理 农药包装物不应重复使用、乱扔。农药空包装物应清洗3次以上,清洗水妥善处理,将清洗后的包装物压坏或刺破,防止重复使用,必要时应贴上标签,以便回收。空的农药包装物在处置前应安全存放。5.2 肥料 5.2.1 采购 应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肥料,并索取购肥凭证,除国家规定免于肥料登记的产品除外。不应采购下列肥料:a)无肥料登记证或肥料临时登记证的;b)无肥料生产许可证的;c)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的;d)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完整的;e)非法销售点销售的;f)超过保质期的;g)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DB22/T 9502014 3 5.2.2 贮藏 应贮藏于专用仓库,避免烧伤和中毒,由专人负责保管;不应混杂堆放。5.2.3 包装物处理 肥料包装物应妥善处理、安全存放,不应重复使用。6 栽培管理 6.1 整地施肥 6.1.1 整地 宜秋整地。春季当土壤化冻 10 cm15 cm 时顶浆打垄,实行翻耙、起垅、镇压连续作业。有条件的地方宜结合整地推广秸杆还田,提高地力。6.1.2 施肥 6.1.2.1 原则 应符合NY/T 394的要求。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6.1.2.2 方法 6.1.2.2.1 基肥 农家肥:40 m3/hm250 m3/hm2;化肥:纯氮46 kg/hm250 kg/hm2、纯磷50 kg/hm260 kg/hm2、纯钾50 kg/hm260 kg/hm2,或等养分量的复混肥料。6.1.2.2.2 种肥 磷酸二铵50 kg/hm2。6.2 种子 6.2.1 质量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要求,但精量播种应选择发芽率92%以上的种子。宜在播前10天,进行1 次2 次发芽试验。6.2.2 品种 选择省级(国家)审定的、能够安全成熟的、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同时注意选择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6.2.3 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在阳光下晒2 d3 d,有条件的可对种子进行等离子处理。DB22/T 9502014 4 6.3 播种 6.3.1 播期 当耕层5 cm10 cm 地温稳定通过8 10,开始播种。6.3.2 播量 根据品种特点和播种方法确定播量。一般机械精量或半精量播种,公顷播量为23 kg30 kg。6.3.3 播深 深浅一致,覆土均匀。镇压后播深达到2.5 cm3.0 cm。6.3.4 密度 根据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水平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水平,较耐密型品种,公顷保苗6.0万株7.0万株;半耐密型品种,公顷保苗5.0万株6.0万株;稀植型品种,公顷保苗4.5万株5万株。6.4 田间管理 6.4.1 查田补种 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发现缺苗达10%以上时,用早熟品种进行补种。6.4.2 去除分蘖 有分蘖的尽早去除,操作时避免伤害植株主根。6.4.3 追肥 可采用1次2次追肥。拔节前(6片7片叶)和大喇叭口期追肥,追肥部位距植株10 cm12 cm,深度5 cm7 cm。追纯氮总量不超过75 kg/hm2。6.4.4 除大草 生育中期如有大草人工砍除一次。7 病虫草害防治 7.1 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辅之化学防治应急控害措施。药剂选择应符合NY/T 393的要求。7.2 对象 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地下害虫、玉米螟、粘虫、蚜虫、杂草等。7.3 防治方案 绿色食品玉米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案见表1。DB22/T 9502014 5 表1 绿色食品玉米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案 防治对象 防治适期 主要防治方法 地下害虫 种子包衣 或土壤处理 可选用3%辛硫磷水乳种衣剂 低毒 1:301:40(药种比)种子包衣;或3%辛硫磷颗粒剂 45 kg/hm260 kg/hm2,播前沟施;或300克/升氯氰菊酯悬浮种衣剂 1:5001:600(药种比)种子包衣。丝黑穗病、蚜虫 种子处理 可选用 6.5%戊氯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1:701:80(药种比)种子包衣(防治丝黑穗病和金针虫);或21%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1251:250(药种比)种子包衣(防治丝黑穗病和蚜虫)。播种前 可选用抗耐病品种,进行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抗病力弱的品种可适当早播,增施农家肥,防止后期脱肥;或适当稀植,公顷保苗在6万株以下。大斑病 发病初期 选用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750 ml/hm2喷雾,间隔10 d 20 d,连续施药2次3次。幼虫期 可在春季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化蛹前,采用白僵菌封垛防治;或在大喇叭口期用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5 ml/hm275 ml/hm2喷雾,安全间隔期14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数 2 次;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8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 g/hm23000 g/hm2喷雾。成虫期(6月份)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每3 hm25 hm2一盏。玉米螟 卵期(在6月25日前后和7月1日前后)可采用赤眼蜂防治,当玉米螟化蛹率达20%后10 d第一次放蜂,再过5 d 7 d第二次放蜂,公顷放蜂量22.5 万头(第一次 10.5万 头,第二次 2万头)。粘虫 低龄幼虫期 可选用 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 240 ml/hm2300 ml/hm2喷雾;或 50 g/L S-氰戊菊酯乳油 150 ml/hm2 300 ml/hm2喷雾,安全间隔期50 d,每季最多使用次数3次。播后苗前 可选用50%乙草胺微乳剂3000 ml/hm23750 ml/hm2,或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2250 ml/hm23000 ml/hm2,土壤喷雾。各种杂草 苗后 可选用15%硝磺草酮悬浮剂750 ml/hm2975 ml/hm2,茎叶喷雾;或288 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乳油,650 ml/hm21050 ml/hm2,喷雾(防治阔叶杂草)。8 收获、贮运与包装 8.1 收获 玉米果穗生理成熟 7 d10 d 后收获,可采取机械收穗、机械收粒或站杆掰棒,掰净运净,及时上架,杜绝地面堆放,籽粒含水量达到20%以下脱粒,脱粒后及时晾晒。8.2 运输与贮藏 与常规生产的玉米分开进行,工具清洁,且贮藏处要有明显标识。严格按NY/T 1056执行。DB22/T 9502014 6 8.3 包装 包装前进行产品检测,质量应符合NY/T 418的要求;认证产品的包装上要加施绿色食品标志,并应按 NY/T 658执行。8.4 记录 整个生产过程应有及时、详尽的记录,记录档案保存3年以上。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