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1792014 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Kiwifruit 文稿版次选择 2014-09-23 发布 2014-10-23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179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伊兴凯、齐永杰、张金云、高正辉、潘海发、秦改花。DB34/T 21792014 1 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猕猴桃栽培的建园、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包装等技术规程。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猕猴桃栽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9175 桃苗木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 5107 无公害食品 猕猴桃产地环境条件 NY/T 5108 无公害食品 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短剪 将一年生枝条剪去一部分。按剪留枝条的长短,分为轻截、中截和重截。3.2 摘心 对预留的枝进行打顶处理,可控制生长,有利于果实发育。3.3 主蔓 着生在主干上,沿中心伸向植株两边,是着生结果母枝的部位。3.4 徒长枝 DB34/T 21792014 2 由潜伏芽或大剪口附近发出、生长势特别强旺的枝条,通常组织不充实。3.5 结果母枝 着生在主蔓上,是着生结果枝的部位。4 建园 4.1 园地选择 4.1.1 产地环境条件 符合 NY 5107 的规定。4.1.2 气候条件 猕猴桃性喜温暖,比较耐阴,对空气湿度有较强适应能力;年均温 1418、年降水量 600 mm以上、年日照时数不低于 1100 h 为宜。4.1.3 园址 在平原或山地均可种植,以海拔 400 m600 m 避风、半阴半阳的地带。建园时选择水源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土壤。4.2 园区规划 4.2.1 小区设置 将园地分为若干种植小区。平地建园一般小区可设计为长 200 m,宽 100 m;丘陵山地建园,小区形状随地形而异。4.2.2 道路 道路系统分为三级,即主干道、支道和作业道。平地果园的主干道设在果园中间,贯通全园,路面宽 6 m7 m。各种植小区间设支道,路面宽 3 m4 m,连接主干道。种植小区内作业道,路面宽 1 m2 m。4.2.3 排水与灌溉系统 园内灌水渠系分三级,即干渠、支渠和毛渠。灌水渠系与林网相结合,置于林带行间,毛渠沿果树行设置。最低洼的地方挖干排渠,各小区四周和低洼的地方挖支排渠。4.3 整地方式 根据设计好的株距和行距等条件进行整地。地面整平后,拉行线挖定植沟。4.4 土壤改良 4.4.1 深翻 DB34/T 21792014 3 按照 NY/T 5108 的标准进行。4.4.2 压土与掺沙 土壤砂质较多,可适量培压无污染的塘泥等肥土;土质黏重,建园时适量培压含沙质较多的疏松肥土。压土与掺沙时期,一般在晚秋、初冬进行。4.4.3 酸碱性改良 酸性土壤,撒施一定量的草木灰或生石灰;碱性土壤,使用硫酸亚铁等酸性肥料中和。4.5 防护林设置 4.5.1 类型 大型猕猴桃园的林网设置主林带和副林带。4.5.2 林网设置 主林带设置应与主风方向垂直。如果由于地势、地形的影响,不能垂直的,允许有 2530 度的偏角。林网树种,一般采用本地乡土树种。主林带的距离 500 m800 m,副林带的带距为 300 m400 m。林带内行株距:乔木树 3.0 m1.5 m;灌木树 1.0 m1.0 m。5 栽培管理 5.1 品种选择 选抗病力强、品质好、商品性好的品种。应品种纯正、无检疫性病虫害、生长健壮。茎粗 0.8 cm以上、有 35 个饱满芽的健壮苗木栽植。5.2 授粉树配置 5.2.1 授粉品种选择 授粉品种选择的原则:花期要与雌性品种稍提前;花期要长;花朵多、花粉量大;花粉与雌性品种柱头的亲和力强。5.2.2 授粉品种比例 成方块形配植雄株,雌雄树比例为 8:1。5.3 苗木质量标准 符合 GB 19175 中规定的一级苗以上。5.4 定植前准备 检查苗木根系。栽前对苗木逐株检查,观察是否有霉烂根和根结线虫等。5.5 定植 DB34/T 21792014 4 5.5.1 定植时间 一般于春季猕猴桃萌芽前定植;暖冬季可在初冬落叶后定植。5.5.2 定植密度 篱架栽培的行距 3.5 m 4 m,株距 2.5 m 3 m;“T”形棚架栽培的行距 4 m5 m,株距 3 m4 m。5.5.3 定植方法 挖坑时表土和心土分开放置,定植时,先放培根土,再回表土,最后培放心土。5.6 土壤管理 5.6.1 树盘覆盖 在行内覆盖厚 10 cm15 cm 左右的杂草或作物秸秆,上面压少量土。连续覆盖 34 年后浅翻一次。5.6.2 种草 行间种植豆科绿肥,保持土壤湿度。每年割 2 次3 次。种草时给植株留出宽 1.5 m 以上的营养带。5.6.3 中耕锄草 每次灌水和下雨后,待地表土壤不粘锄时松土,并兼顾除去杂草。5.7 肥的管理 肥料的使用符合 NY/T 496 的规定。5.7.1 施肥原则 按照 NY/T 394 执行。5.7.2 商品肥料 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或免予登记允许使用的各种肥料,包括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化肥、叶面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5.7.3 施肥方式和位置 在主干 50 cm 以外施肥。根际施肥可采用沟施、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穴施等,但局部施肥每年要轮换方位。5.7.4 施肥时间和量 每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进行。氮、磷、钾的比例控制在 10:8:10 或 10:6:8 范围。5.7.5 追肥的时间和量 DB34/T 21792014 5 叶面肥,在花期喷 0.1硼砂;新稍和果实迅速膨大期喷 0.25尿素;果实成熟期,结合病虫害防治,喷 0.2磷酸二氢钾。追肥,在 5 月下旬或 6 月上旬进行,每亩追尿素 2 kg。5.8 水管理 用水符合 GB 5084 的规定。5.8.1 灌溉指标 土壤湿度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80为宜,低于 65时应灌水。5.8.2 灌溉 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雨水少的地区,栽后应每次相隔 7 d 左右,连浇 3 次。萌芽前、开花前后、果实膨大期及封冻前各浇 1 次。5.8.3 滴灌 从水源经严格过滤后流入干管和支管,输送到行间,围绕植株的毛管上安 4 个6 个滴头,滴头流量一般为 2 L/h 4 L/h。5.8.4 喷灌 应用时可根据土壤质地、湿润程度、风力大小等调节压力,喷灌可以结合喷洒农药或液肥。5.8.5 排水 低洼易发生涝害的果园周围修筑排水沟。多雨季节或一次性降雨过大,或低洼果园或土壤黏重的果园,应注意排水。5.9 整形与修剪 5.9.1 整形 5.9.1.1 篱壁架 架面与地面垂直,每隔 8 cm10 cm 立一水泥支柱,立柱直径 12 cm,全高 2.8 m,入土 0.8 m,柱上共拉三道 810 号防锈铁丝,第一道距地面 0.6 m,第二道距第一道 0.7 m,第三道距第二道 0.7 m。篱壁架一般采用无主干多主蔓扇形,在主干上接近架面 20 cm 的部位的部位留主蔓 23 个,向两侧伸展,每 30 cm40 cm 留 1 个结果母枝。萌芽期绑蔓,结合除萌、抹芽、定梢,将主蔓、侧蔓、结果母枝、营养枝,均匀绑在架面的铁丝上。5.9.1.2“T”形棚架“T”形棚架,即在篱架的支柱顶端加一横梁,呈“T”字形,其下用撑杆呈三角形支撑。支柱高 2.8 m,入土中 0.8 m,每隔 6 m 一根。柱上拉两道铁丝,第一道距地面 1 m,第二道距第一道 0.7 m。横梁长 2 m,其上拉 35 道平行铁丝。“T”形棚架一般采用无主干多主蔓丛状形,主蔓留 34 个,每 35 cm45 cm 留 1 个侧蔓。DB34/T 21792014 6 5.9.2 修剪 5.9.2.1 冬季修剪 徒长枝修剪,去除根际和大剪口下的萌蘖枝;去除衰弱下垂的多年生侧蔓的背下枝。发育枝修剪,发育枝数量较多,可将一部分枝条留 34 芽短截作为预备枝。结果枝修剪,疏除太密、衰弱的结果枝;保留的结果枝一般在结果部位以上留数芽短截,以备翌年再抽生结果枝结果。结果母枝更新,结果母枝基部有生长健壮的结果枝或发育枝,可回缩到健壮部分;结果母枝生长衰弱严重,留基部 12 个结果枝回缩。5.9.2.2 夏季修剪 除萌、抹芽,主要在春季萌发期进行,除去主干、主蔓以及大锯剪口下由潜伏芽萌发的多余的萌蘖。摘心,摘心即打梢顶,宜在开花前后开始进行,主要是对旺长新梢摘心。徒长枝作预备枝,留 46 片叶摘心;徒长性结果枝、长果枝,从开花部位以上留 78 片叶摘心。疏梢,过密向上的旺梢、交叉横生梢、生长不充实的营养竞争梢、受损梢、病虫梢均应疏除。剪梢,剪除新梢生长前端的卷曲、缠绕部分,离地面较近的结果枝,适当短剪。5.10 花果管理 5.10.1 花期放蜂 若风力授粉不足,要采取果园放蜂的方法,增加授粉力。5.10.2 预防花期霜冻 灌水法,冻前灌水,灌水的时间一定要在降温之前进行,灌后及时排水。熏烟增温法,在果园内备好谷糠、锯末、柴草等易燃烟物,小堆放置,间隔距离为 10 m,在寒流来临前点燃,避免明火。树体包裹法,大冻到来之前,用稻草包裹树主干、主枝,来年春取掉稻草集中烧毁。5.10.3 疏花 重点是掐去基部的花蕾、中部和上部花序的侧蕾,以及结果梢上部迟开的花蕾。5.10.4 疏蕾 侧花蕾分离后 2 周左右开始疏蕾,根据结果枝的强弱保留花蕾数量,长果枝留 35 个花蕾,短果枝留 12 个花蕾。5.10.5 疏果 疏果时间,在坐果 1 个月之内进行。重点疏除侧花果、畸形果、特小果、病虫果、伤损果;疏除基部和上部果,保留中部的果。留果量按盛果期树每亩留果 12000 个。5.10.6 防日烧 加强管理,适当修剪,叶片不能太稀,避免果实直接受阳光照射,夏季高温时注意灌水。DB34/T 21792014 7 6 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测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按照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6.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虫品种,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逆能力。剪除病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刮除树干裂皮,翻树盘等措施,减少病虫侵染源,控制病虫害发生。6.2 物理防治 在园内放置诱虫灯、性诱剂等方法诱杀害虫;采取人工捕捉的方法消灭害虫。6.3 生物防治 采取人工饲放天敌控制害虫,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6.4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详见规范性附录A。7 采收、分级、包装 7.1 采收 7.1.1 采收指标 早、中熟品种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 6.26.5,晚熟品种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 78。7.1.2 采收要求 采收时采收者先带手套,使用专用的猕猴桃采收布袋。要做到轻拿轻放。采收应分批采收,先摘大果、好果,后摘小果和残次果。7.2 分级、包装 7.2.1 分级 采收后应立即分级。分级应在室内或工棚内进行,避免日晒雨淋。分级时,首先踢除病虫果、腐烂果、畸形果和受伤果。7.2.2 包装 用软纸单个包好,放在专制的凹穴中,然后放入具有通气效果的包装箱内。DB34/T 21792014 8 A A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表A.1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类型 关键技术 细菌性溃疡病 1、严格苗木检疫,用每毫升含 700 万单位的农用链霉素溶液加 1酒精消毒;2、剪除病蔓集中烧毁;3、树体消毒。入冬前喷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 12 次;萌芽至谢花期喷 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2500 倍液,每 7 d10 d 喷 1 次,连喷 45 次;4、树干上溢出菌浓时,用 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2500 倍液涂抹或 45代森铵乳剂 1000 倍液,每隔 7 d 10 d 交替喷雾 1 次。根结线虫 1、苗圃轮作;2、对引进苗木严格检疫;3、虫苗处理。剪除根瘤,将其集中烧毁,然后将苗根用 45左右的水浸泡 5 min;4、土壤处理。在环树冠挖浅沟施 3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每亩施 1 kg;用 10克线磷或 10克线丹每亩 3 kg 5 kg。金龟子 1、利用假死习性人工捕捉集中消灭;2、利用灯火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在园旁设黑光灯诱杀,或在园内设燃火诱杀;3、开花前在藤蔓周围撒 4敌马粉剂,每株约 0.25 kg,施用时将土壤翻耕,混入药剂,成虫入土时毒杀;4、在花蕾期喷洒 50马拉硫磷乳油 1500 2000 倍溶液。叶蝉 1、清洁田园,刮除卵块烧毁;2、植物源农药防治。使用 0.1安达(含苦参碱)600 倍、800 倍液。3、物理防治。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每 1 hm2 用灯 l 盏;利用黄板诱杀,将黄板上涂上环保专用胶,每亩用黄板 30 40 片,黄板悬挂高度高于猕猴桃顶梢 20 cm 为宜。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