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43.140 T 8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7542014 代替 DB35/T 754-200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化油器质量评定 Carburetor Quality Evaluations of motorcycle and moped 2014-12-29 发布 2015-03-02 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5/T 754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是对 DB35/T 754-200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化油器质量评定的修订。本标准与 DB35/T 754-2007 相比,主要变动如下:为与 GB/T 20076 相统一,本标准全部使用“最大净功率”概念,代替“最大功率”概念和“标定功率”概念;4.1 主要性能中增加了化油器的整车性能:最高车速、最低稳定车速、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燃油消耗;表 2 中按 QC/T 224 要求排量为50mL 的二冲程发动机的最低燃油消耗率由 475g/kWh 改为476g/kWh;表 2 中综合流量特性评定区增加了起动点的质量评定;清洁度的限值改按 QC/T 64-2013 中的有关规定,清洁度的试验方法改按 QC/T 683;6.2.2 的表 4 中增加了化油器的整车性能指标的扣分规定;删除质量评定的等级划分。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及表述规则按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有关规定;本标准由福建省化油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化油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娟娟、刘高翔、缪新民、吴定峰。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DB35/T 754-2007。DB35/T 7542014 1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化油器质量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化油器的抽样规定、检验项目及指标规定、检验方法、评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化油器(以下简称化油器)质量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5363-200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法 GB 14621-2011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GB 14622-2007 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阶段)GB 15744-2008 摩托车燃油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16486-2008 轻便摩托车燃油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18176-2007 轻便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阶段)QC/T 60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整车性能台架试验方法 QC/T 64-201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化油器 QC/T 224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QC/T 683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清洁度限值及测量方法 QC/T 68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 3 抽样规定 3.1 抽样对象 经企业出厂检验合格的成品化油器。3.2 抽样方式 随机抽样。3.3 抽样周期及数量 3.3.1 监督抽查检验时,每次抽取同一型号同一批次化油器样品 18 台,9 台用于检验,另9台作为备样封存,有异议且符合有关规定时备样作为复检用样品。用于检验的 9 台化油器,编成 9 个号码,3 个一组分别用于主要性能、外观、耐久性检验、综合流量检验、清洁度检验。如单独进行综合流量检验时抽样数为 5台。3.3.2 企业定期自检时,抽样周期及数量按表 1 规定(年产量指单种型号化油器产量)。另抽取主要零部件 3 台套供加工质量检验用。3.4 抽样基数 DB35/T 7542014 2 在生产企业成品库抽查的抽样基数年产量不足1万台的不得少于200台,年产量(15)万台的不得少于300台,年产量超过5万台的不得少于500台,在流通领域(市场)抽查的抽样基数满足检验数量即可。表 1 抽样周期及数量 抽查内容 主要性能 耐久性 加工、装配、外观(含包装)质量 总成(解体)清洁度 综合流量特性年产10万台以上 10台/季 20台套/月 抽样周期及数量 年产10万台以下 5台/季 2台/季 10台套/月 2台/月 抽3%检验 4 检验项目及指标规定 4.1 主要性能 4.1.1 化油器产品质量指标见表 2。4.1.2 化油器产品主要性能要求如下:a)密封性:化油器各密封部位不得渗漏;b)最大净功率和最大净功率点转速: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最大净功率的离散率按表 2 规定;c)最大扭矩和最大扭矩点转速: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最大扭矩的离散率按表 2 规定;d)最低燃油消耗率及离散率:按表 2 规定;e)经济车速工况燃油消耗率: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离散率按表 2 规定;f)起动性能:按表2规定;g)怠速性能:怠速转速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稳定性及转速波动率按表 2规定;h)怠速排气污染物排放:按表 2规定;j)工况排气污染物排放:按表 2规定;k)最高车速: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l)最低稳定车速: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m)加速性能: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n)爬坡能力: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值;p)燃油消耗:按GB 15744-2008、GB 16486-2008 标准的规定;q)过渡性能:应平稳过渡,不得有停顿或熄火现象。4.2 耐久性(包括振动试验、冷热冲击试验及寿命试验)、倾斜性能 化油器可随发动机或单独进行耐久性、倾斜性能考核,耐久性试验结束后,零件不得破损,各紧固件的紧固力矩仍能满足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化油器应能保持原有性能并符合表 2 的规定。化油器倾斜试验整个过程出油口不允许溢油。4.3 加工、装配、外观(含包装)质量 零件加工质量、装配质量、外观(含包装)质量应符合相应企业标准,并符合表 2 的规定。4.4 总成解体清洁度 按表2的规定。DB35/T 7542014 3 4.5 综合流量 标准值及技术参数按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综合流量的偏差按表 2 的规定。5 检验方法 5.1 主要性能检验 5.1.1 检测条件 检验条件如下:a)试验用发动机应符合 QC/T 224 中的规定要求,试验用车应符合 QC/T 688 中的规定要求;b)试验用仪器设备精度及测量位置按 GB/T 5363-2008 的规定;c)标准环境状况按 GB/T 5363-2008 的规定;d)试验用燃油和润滑油按 GB/T 5363-2008 的规定;e)台架试验时发动机需装有标定其功率时所带全部附件,充电、照明发电机或线圈处于无负荷状态;f)如果发动机的排气消声器通过排气引出管接在试验室的排气引出系统中,则在排气引出管处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相差不得超过740Pa;g)对化油器有季节调整要求的部位、怠速调节装置、可调量孔及柱塞式化油器的油针格数可在试验开始前进行调整,试验过程中不允许调整。海拔高度超过规定时,允许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更换主量孔;h)台架试验时,发动机的冷却条件按 GB/T 5363-2008 的规定;j)试验前发动机的预热要求按 GB/T 5363-2008 的规定;k)试验时,火花塞垫片温度、冷却液出口温度应控制在发动机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内。5.1.2 检验方法 5.1.2.1 静置密封性:将化油器进油管与高度不小于 500mm、符合清洁规定的汽油柱相连接,静置 24h;5.1.2.2 加压密封性:按 QC/T 64-2013 中5.3.2 要求检验;5.1.2.3 最大净功率、最大扭矩、最低燃油消耗率的测定,按 GB/T 5363-2008 中的 4.3.1 的规定进行;5.1.2.4 经济车速工况燃油消耗率的测定根据企业技术条件规定的经济车速转速及相应标定功率来测定,按 GB/T 5363-2008 中的4.4.2 的规定进行;5.1.2.5 起动性能按 GB/T 5363-2008中 4.1 的规定进行;5.1.2.6 怠速性能的测定按 GB/T 5363-2008中 4.2 的规定进行;5.1.2.7 过渡性能按 QC/T 64-2013中 4.4.3 的规定进行;5.1.2.8 怠速污染物的测量按 GB 14621-2011的规定;5.1.2.9 工况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摩托车化油器按 GB 14622-2007 的规定,轻便摩托车化油器按 GB 18176-2007的规定;5.1.2.10 最高车速、最低稳定车速、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燃油消耗的测定按 QC/T 60 的规定。5.1.3 参数测量 按GB/T 5363-2008中3.8的规定。5.1.4 检测结果计算 DB35/T 7542014 4 5.1.4.1 最大净功率、最大扭矩均指发动机曲轴的输出功率及扭矩,检测时如系测量输出轴的功率及扭矩应将其按传动比、传动效率折算到曲轴;传动效率按企业技术条件的规定;5.1.4.2 非标准环境状况下的功率、扭矩试验数据按 GB/T 5363-2008中的规定进行修正,燃油消耗率不进行修正按实测值计算;5.1.4.3 燃用混合油的二冲程发动机,燃油消耗量及燃油消耗率的计算应扣除润滑油含量;5.1.4.4 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坡度角、燃油消耗离散率的计算:由受检的 3 台样品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坡度角、燃油消耗的实测值求出相应的算术平均值见公式(1),与对应的最大及最小值比较出离散率见公式(2)。331iioAA.(1)%100min maxoAA A.(2)式中:Ao 3台受检样品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坡度角、燃油消耗的算术平均值;Ai 每台受检样品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坡度角、燃油消耗的实测值;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坡度角、燃油消耗的离散率;Amax 3台受检样品中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坡度角、燃油消耗实测值中的最大值;Amin 3台受检样品中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车速、加速时间、爬坡坡度角、燃油消耗实测值中的最小值。5.1.4.5 在 10min 怠速连续运转中,每隔 2min 测量一次转速,共 6 次,取 6 次瞬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实测的怠速转速见公式(3),与对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比较求出怠速转速波动率见公式(4)。661ioionn.(3)%100min maxoo o onn n n 或.(4)式中:no 怠速转速,r/min;noi 怠速转速瞬时测量值,r/min;怠速转速波动率,%;nomax6次测量值中的最大值,r/min;nomin 6次测量值中的最小值,r/min。计算中取与no差值大的nomax或nomin。5.2 耐久性检测 5.2.1 化油器随发动机进行耐久性检测时,首先测定化油器各紧固件的紧固力矩,并在相匹配的发动机上进行主要性能初测,检测项目见 4.1,然后按 GB/T 5363-2008的规定随发动机进行耐久性试验。如发动机由于化油器以外的原因而中断试验时,允许化油器在同型号的其他发动机上继续完成试验。试验结束后在相匹配的发动机上进行复测,检测项目同初测项目。DB35/T 7542014 5 表 2 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化油器产品质量指标 配用发动机 主 要 性 能 最低燃油消耗率 起动性能 怠速性能 燃油消耗 序 号 排量(mL)冲程最大净功率 离散率(%)最大扭矩 离散率(%)指标(g/kWh)离散率(%)经济车速工况燃油消耗率 离散率(%)脚踏起动成功时间(s)电起动成功时间(s)稳定性 转速波动率(%)指标(L/100km)1 50 10.0 10.0 544 2 5075 3 75100 9.0 9.0 4 1001255 1252508.0 8.0 6 250 2*3.5/3.0*3.5/3.0476 7 50 450 8 5075 367 9 75100 8.5 8.5 367 10 100125 367 11 1252507.5 7.5 354 12 250 4*3.0/2.5*3.0/2.5 340 10.0 15.0 15 15 以规定的怠速转速连续稳定运转5分钟后突开节气门(柱塞)不熄火15 应符合 GB 15744-2008、GB 16486-2008 的规定 注:*分子为功率20kW,扭矩40 Nm时;分母为功率20kW,扭矩40 Nm时;强制风冷发动机最低燃油消耗率允许再增加10。DB35/T 7542014 6 表 2 摩托车、轻便摩托车化油器产品质量指标(续)主 要 性 能 综合流量 怠速排气污 染物排放 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 加工、装配、外观(含包装)质量 允差(%)耐久性、倾斜性评定分数 Qf 关键项次 合格率h(%)总项次 合格率hz(%)总成解体清洁度(mg)怠速及最 大开度 部分开度区起动(适用单独起动油路的化油器)过 渡 性 能 CO(%)HC(10-6)CO(g/km)HC(g/km)NOx(g/km)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标准值 合格 合格 合格 应 平稳 过渡,不 得 有 停 顿 或 熄 火 现 象 按GB14621-2011中的排放限值规定 按GB 18176-2007、GB 14622-2007中排放限值规定Qf70 100 hz88 合格限值按QC/T 64-2013中4.3的规定 按企业标准的规定5.0 7.5 10.0 DB35/T 7542014 7 5.2.2 化油器不随发动机而单独进行振动,部分零部件寿命及冷热冲击试验考核耐久性时,首先测定化油器各紧固件的紧固力矩,并在相匹配的发动机上进行性能初测,项目见 4.1。经过振动、往复、冷热冲击试验后,解体检查并记录各零部件有无断裂、松动、脱落、卡住、变形及其他损坏,清洗后在相匹配的发动机上进行性能复测,检测项目同初测项目。5.2.2.1 振动试验按 QC/T 64-2013中的 5.3.3进行。5.2.2.2 冷热冲击试验按 QC/T 64-2013 中的5.3.4 进行。5.2.2.3 运动零部件寿命试验按 QC/T 64-2013中的 5.3.5进行。5.2.2.4 倾斜试验按 QC/T 64-2013中的 5.3.6进行。5.3 加工、装配、外观(含包装)质量检测 5.3.1 用通用、专用量检具以及三人以上共同观测的方法按产品图样及企业技术条件的规定进行检测。5.3.2 项目合格率的计算按公式(5)、公式(6)进行。%100 xxhh.(5)%100 z xz xhh hz.(6)式中:h 关键项次合格率;xh 检测合格的关键项次;x 检测的关键项次数;hz 总项次合格率;zh 检测合格的主要项次数;z 检测的主要项次数。5.4 总成解体清洁度测定 按QC/T 683中有关规定进行。5.5 综合流量特性检测 5.5.1 综合流量标准值: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由化油器标准样品所标定的每一试验点的油流量值。5.5.2 综合流量误差:化油器在任一试验点的测量值与标准值之差和标准值之比的百分数。5.5.3 试验点:在综合流量试验中进行检测的、对应于发动机特征工况的点。5.5.4 检测条件应符合:a)综合流量试验推荐用油的性质及环境参数应符合 QC/T 64-2013 中5.3.1.4 要求;b)被测化油器的测定条件应与化油器标准样品标定标准值时的测定条件尽量相同,并符合 a)的规定。c)检测时化油器不带空滤器。5.5.5 检测方法 5.5.5.1 试验点的确定 按QC/T 64-2013 中5.3.1.1 的规定进行。5.5.5.2 标准值的标定 DB35/T 7542014 8 按 QC/T 64-2013 中5.3.1.2 的规定进行。5.5.5.3 化油器的检测 将待测化油器置于综合流量试验台上,根据 5.5.5.1确定各试验点,在各试验点测量油流量两次,计算出算术平均值即为该点测量值,完成综合流量检验。5.5.6 检测结果计算 5.5.6.1 空燃比的计算见公式(7)FAGGF A/.(7)式中:A/F 空燃比;GA 空气流量,g/s;GF 油流量,g/s。5.5.6.2 各实验点综合流量误差见公式(8)或子样综合流量平均值及波动率。%100 io Fio F i FiGG G.(8)式中:i 各试验点的综合流量误差;(GF)I 各试验点综合流量测量值;(GF)io 各试验点综合流量标准值。在无化油器标准样品时的抽样检测中,以各子样综合流量波动率来考核该项指标。由受检的 3 台样品的综合流量实测值求出相应的算术平均值见公式(9),与对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比较求出各子样综合流量波动率见公式(10)。351iiFioFGG.(9)%100min max ioFioFiFiFiGG G G 或.(10)式中:(GF)io 各试验点子样综合流量测量值的平均值;(GF)i 各试验点各子样综合流量测量值;i 各试验点子样综合流量波动率;(GF)imax 各试验点各子样综合流量测量值中的最大值;(GF)imin 各试验点各子样综合流量测量值中的最小值。6 评定方法 6.1 总则 6.1.1 用计分的方法评定化油器产品的质量。主要性能、耐久性、加工、装配、外观质量,总成解体清洁度及综合流量特性等各项质量指标总计分 Df 满分100,Df 70为合格,否则不合格。6.1.2 主要性能、耐久性、加工、装配、外观质量、总成解体清洁度及综合流量特性得分规定见表 3。DB35/T 7542014 9 表 3 各项质量指标得分规定 质量指标 满 分 合 格 不合格 主要性能 30 21 0 耐久性 40(按耐久性评定分数Qf的40%折算)28 出现一次严重故障时即为不合格,计为零分 加工、装配、外观质量 15 8 0 解体清洁度 7 3 0 综合流量特性 8 5 0 6.2 主要性能评定 6.2.1 在全面考核产品质量水平时(主要性能、耐久性、加工装配外观质量、清洁度、综合流量特性同时考核时),主要性能部分占 30,即满分 30 分。有不合格项目时扣分,扣分规定见表 4。该部分得分用满分 30分与扣分的差值表示,扣分超过 30分时按 30 分计,最少得分为零分。6.2.2 若仅考核评定主要性能时,满分 100 分,有不合格项目时扣分,扣分规定见表 4,该部分得分 Df用满分 100 分与扣分的差值表示,扣分超过 100 分时按 100 分计,最少得分为零。表 4 主要性能指标扣分规定 序号 检验项目 全面考核评定质量时,未达到合格指标的扣分规定 仅考核评定主要性能时,未达到合格指标的扣分规定 1 密封性 n10 n30 2 最大净功率和最大净功率点转速 n7 n25 3 最大净功率离散率 2 6 4 最大扭矩和最大扭矩点转速 n7 n25 5 最大净扭矩离散率 2 6 6 最低燃油消耗率 n5 n20 7 最低燃油消耗率离散率 2 6 8 经济车速工况燃油消耗率 n5 n20 9 经济车速工况燃油消耗率离散率 2 6 脚踏起动 n10 10 起动性能 电起动 n10 n30 11 怠速性能 n5 n20 12 怠速排气污染物 n30 n100 DB35/T 7542014 10 表 4 主要性能指标扣分规定(续)序号 检验项目 全面考核评定质量时,未达到合格指标的扣分规定 仅考核评定主要性能时,未达到合格指标的扣分规定 13 工况排气污染物 n30 n100 14 过渡性能 n5 n20 15 变速性能 n5 n20 16 最高车速 n7 n25 17 最低稳定车速 n5 n20 起步加速 18 加速性能 超越加速 n5 n20 陡坡 19 爬坡能力 缓坡 n5 n20 20 最低燃油消耗 n5 n20 总计 30 100 注1:n为不合格子样数。注2:怠速污染物、工况污染物两项为保安项,若有一子样一项指标未达到合格时,扣掉主要性能部分可能得到的全部分数,即主要性能部分得零分,具有否定产品主要性能的效力。6.2.3 具有脚踏及电起动两种起动方式的分别考核,以较差的一种计分;密封性、怠速性能、污染物三项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以各指标中较低的等级计分。6.3 耐久性指标评定 6.3.1 在全面考核评定产品质量指标时,耐久性占 40,即:将耐久性评定分数 Qf 的40作为耐久 性折算得分,计入总计分 Df 中。6.3.2 在单独考核耐久性时,按耐久性评定分数 Qf 评定耐久性等级,满分 100 分,Df 70 为合格,否则不合格。6.3.3 故障分类按故障的性质及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见表 5。表 5 故障分类 故障类别 故 障 性 质 严重故障 影响运转安全,以致不能正常工作,且不能用随机工具和易损备件修复 一般故障 造成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下降 轻微故障 不导致主要性能指标下降,不需要更换零件 6.3.4 故障模式及分类见表 6。DB35/T 7542014 11 表 6 故障模式分类 故障类别 序号 故障模式 情况说明 严重 一般 轻微 1 功率未达到规定要求 2 耐久性试 验前后在 扭矩未达到规定要求 3 外特性最低燃油消耗率未达到规定要求 4 相匹配样 机上初测 及复测 经济车速工况燃油消耗率未达到规定要求 不能修复,必须更换零件 5 漏油 能够修复,不必更换零件 6 起动不着车 7 起动不合格 8 无怠速 9 怠速不稳定 10 过渡性能差、变速性能差 11 油针调格不起作用或作用相反 不能工作,必须更换本体、油针、泡沫管、量孔等关键件 不能工作,必须更换非关键件 12 零部件变形或损坏 能够修复,不必换件 节气门不能回位,引起飞车 13 运动件发卡、松动、脱落 造成各机构功能失效 14 量孔、泡沫管堵塞 发动机工作不正常性能下降 15 阻风门、节气门安装螺钉脱落、断裂 可能被吸入气缸 16 阻风门、节气门安装螺钉松动或其他零件松动、断裂 不能被吸入气缸 17 怠速调节螺钉松动 注1:表中未包括的故障,可参照表中同类型故障模拭或按故障性质分类;注2:如某一故障的发生导致三个或三个以上一般故障发生,则判断该故障为严重故障;注3:耐久性试验结束后出现的故障,按降低一个故障类别计算;注4:出现必须换件才能修复并工作的严重故障时。中止试验,耐久性评定分数 Qf计为零分。6.3.5 耐久性试验后的性能复测在标准发动机上进行,各项指标须达到有关规定。6.3.6 耐久性评定分数 Qf计算(计算结果按修约规则取整数)。6.3.6.1 化油器随发动机进行耐久性试验时化油器随主机耐久性评定分数见公式(11),当量故障率见公式(12)。DB35/T 7542014 12 De b fT T Q07.0180 444.0.(11)trDii i 21001.(12)式中:Q1 化油器随主机耐久性评定分数;Tf 2台试验样品首次出现故障时间(h),当Tf 20时取Tf 20;Tb 2台试验样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h),Tb=,当 Tb25时取 Tb25;r 2台试验样品发生各类故障的总数,当 r0时取 r1;t 试验截至时间(60h);D 当量故障率;i 第i类故障的当量故障率,其值为严重故障 19,一般故障 21.5,轻微故障 30.2;ri 2台试验样品发生第i类故障数。6.3.6.2 化油器不随发动机而单独进行耐久性考核时化油器单独耐久性评定分数见公式(13),振动耐久性评定分数见公式(14),部分零部件寿命耐久性评定分数见公式(15),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评定分数见公式(16),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评定分数见公式(17),冷热冲击耐久性评定分数见公式(18)。3/Q Q Q Q2.(13)Deb H f H Q07.0 580 10 1388.1.(14)2Q阻 节 QQ.(15)Def Q07.0 580 b H H 10 15.23 节 节 节.(16)Deb f Q07.0 580 H H 10 778.2 阻 阻 阻.(17)D 07.0e80 Hb Hf 004.2 Q.(18)式中:Q2 化油器单独耐久性评定分数;Q 振动耐久性评定分数;Hf 在振动耐久性考核中,2台试验样品首次出现故障的振动次数,当 Hf882000时取 Hf882000;Hb 在振动耐久性考核中,2台试验样品平均故障间隔振动次数 Hb,当 Hb882000时取 Hb882000;H 振动耐久性考核中总的振动次数176.4万次;r 2台试验样品在整个振动耐久性考核中发生各类故障的总数,当 r0时,取 r1。振动耐久性考核中当量故障率 D见公式(19)。HrDii i 210 7.1431 5.(19)式中:i 振动耐久性考核中第j类故障的当量故障率,其值为严重故障 19,一般故障 21.5,轻微故障 30.2;ri 振动耐久性考核中2 台试验样品发生第i类故障;Q 部分零部件寿命耐久性评定分数;2Hr2trDB35/T 7542014 13 Q节 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评定分数;Hf节 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2台试验样品首次出现故障的运动次数,当 Hf节 43200时,Hf节 43200;Hb节 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2台试验样品平均故障间隔运动次数,Hb节,当 Hb节 43200时,Hb节43200;H节 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总的运动次数86400次。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当量故障率 D节见公式(20)。节节 节节H 210 2.731 4 ii irD.(20)式中:ri节 2台试验样品发生各类故障的总数,当 r节0 时,取 r节1;i节 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第i类故障的当量故障率,其值为严重故障 1节 9,一般故障 2节 1.5,轻微故障 3节 0.2;ri节 节气门寿命耐久性考核2台试验样品发生第i 类故障数;Q阻 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评定分数;Hf阻 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2台试验样品首次出现故障的运动次数,当 Hf阻3600时,取 Hf阻3600;Hb阻 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 2 台试验样品平均故障间隔运动次数 Hb阻,当 Hb阻 3600 时,取 Hb阻3600;H阻 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总的运动次数7200 次;r阻 2台试验样品发生各类故障的总数,当 r阻=0 时取 r阻 1。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当量故障率 D阻见公式(21)。阻阻 阻阻H 210 631 3 ii irD.(21)式中:i阻 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第i类故障的当量故障率,其值为 1阻 9,一般故障 2阻 1.5,轻微故障 3阻0.2;ri阻 阻风门寿命耐久性考核中,2台试验样品发生i 类的故障数;Q 冷热冲击耐久性评定分数;Hf 冷热冲击耐久性考核中2台样品首次出现故障的时间(小时),当 Hf5时,取 Hf5;Hb 冷热冲击耐久性考核中2台样品平均故障间障时间(小时),当 Hb=,当 Hb 大于5时,取 Hb5;H 冷热冲击总时间10 小时;r 2台样品在整个冷热冲击考核中发生各类故障的总数,当 r0时,取 r1;冷热冲击耐久性考核中当量故障率 D见公式(22)。节H 2rDi31 ii.(22)式中:i 冷热冲击考核中第j类故障的当量故障率,其值为严重故障 19,一般故障 21.5,轻微故障 30.2;ri 冷热冲击考核中试验样品发生率第i类的故障数。2H节r节 2H阻r阻 2Hr DB35/T 7542014 14 6.3.7 耐久性评定分数包括 Q1、Q2两部分,以其中较低的分数作为耐久性评定分数 Qf。6.4 加工、装配、外观(含包装)质量 不按单一子样,按3个子样总的关键项次及总项次合格率评定加工、装配、外观(含包装)质量,关键项次合格率h(%)达到100同时总项次合格率hz(%)88时为合格,否则不合格。6.5 总成解体清洁度 先以单一子样评定得分,以三子样得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计入总分Df中。6.6 综合流量特性 6.6.1 先以单一子样评定得分,以三子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计入 Df中。6.6.2 在无化油器标准样品时的检测中,综合流量波动率的合格规定值为综合流量偏差的 1/2。DB35/T 7542014 福建省地方标准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化油器质量评定 DB35/T 7542014*2015年 3月第一版 2015年 3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