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47-2015.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47-20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47-20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47-201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47-201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DB34/T 2347-201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3472015 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Fresh Jujube of Cultivation under Rain Shelters in Southern 文稿版次选择 2015-03-27 发布 2015-04-2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47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其宝、俞飞飞、周军永、陆丽娟、孙俊、陈刚明、刘茂、陶胜、王春风、李杰、周建业、陈晓东。DB34/T 23472015 1 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南方鲜食枣避雨栽培生产的园地选择与规划、品种选择、避雨设施类型、栽植、棚膜管理及环境调控、土肥水管理、整形与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鲜食枣避雨栽培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DB34/T 389.1 水东枣树苗木 DB34/T 1132 无公害枣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枣头 枣树的发育枝,是形成树体骨架和结果单位枝的主要枝条。3.2 枣股 枣树的结果母枝。主要着生在二年生以上的二次枝上,个别着生在枣头一次枝的顶端和基部。3.3 枣吊 又称脱落性枝、落性枝、二型枝,即枣树的结果枝,主要着生在枣股上,当年生枣头一次枝基部和二次枝各节也着生枣吊。3.4 木质化枣吊 生长在主枝和永久性二次枝中梢部各节的背上及枣头摘心后的基部枝,由枣股的副芽形成。依据生长习性和生长部位分为下垂型和直立型两类。DB34/T 23472015 2 3.5 环剥 又叫开甲,对枣树大枝或主干,环状剥去部分韧皮部。具有抑制、缓和长势,促早花早果的作用。3.6 抹芽 抹掉从基部萌发出的不做延长枝培养或没有生长空间的新枣头。3.7 摘心 剪掉一次枝、二次枝及枣吊、枣头顶端的生长点。3.8 疏枝 把一年生枝或多年生枝从其基部剪除。3.9 拉枝 对生长直立的枣头,用绳拉开,使其开张,以调整树形或提高萌芽率和成花率。4 园地选择与规划 4.1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 NY/T 391 的相关规定。4.2 园地选择 生产园区宜选在开阔向阳,交通方便,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建园。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理化性状良好的壤土地块。4.3 园地规划 根据自然条件、栽培面积和栽培方式等进行规划。规划的内容包括:栽培区选择、品种选择与配置、避雨设施类型、道路、防护林、土壤改良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及排灌系统等。5 品种选择 以区域化和良种化为基础,适地适栽为原则。优先选用鲜食、早熟、丰产、肉质酥脆、多汁、可食率高、商品价值高品种。6 避雨设施类型 DB34/T 23472015 3 根据园区实际情况选择避雨设施类型,原则上采取南北走向,实际操作可根据生产需要适当调整。6.1 简易竹片轻型连栋避雨棚 棚体材料主要为宽 3 cm5 cm 毛竹片,截面 8.0 cm8.0 cm 水泥柱,镀锌不锈钢 2 mm 钢丝索,5 m 塑料薄膜。棚架肩高 1.8 m2.0 m,顶高 3.3 m3.5 m,跨度 3 m4 m。用毛竹片做拱杆,竹片长 5 m6 m,拱杆间距 0.5 m0.6 m;各定植行中间使用水泥柱作支撑,立柱地上部分高度与棚顶高相同,地下深度为 60 cm,立柱间距 4 m。使用钢丝索做四周边线、顶部和棚间纵梁,用来固定毛竹片;使用固定在两端边线、棚间立柱钢丝索作横梁,用来支撑棚间纵梁。棚四周采用地锚固定。6.2 镀锌钢管连栋避雨棚 棚体材料主要为直径 25 mm 壁厚 1.5 mm 热镀锌钢管,截面 8.0 cm8.0 cm 水泥柱,2 mm 不锈钢丝索,5 m 塑料薄膜。棚架肩高 1.8 m2.0 m、顶高 3.5 m4.0 m,跨度 6 m8 m 左右。使用镀锌钢管做拱杆,拱杆间距 1.0 m;每棚中间和棚间各设水泥柱做立柱支撑,立柱间距 4 m,立柱地下深度为 60 cm,棚中间立柱地上部分高度与棚顶高相同,棚间立柱与棚架肩高相同。使用钢丝索做顶部和肩高处纵梁、四周边线。钢丝索间用镀锌钢管作纵拉杆。棚四周采用地锚固定。7 栽植 7.1 栽植密度 株行距为 1 m3 m3 m4 m,亩栽 220 株56 株。实际栽培密度根据品种生长势特性、栽培地块条件和生产用途确定。平地建园适当稀植,山地、丘陵地适当密植。7.2 苗木选择 参照 DB34/T 389.1 的规定执行。7.3 苗木处理 栽前嫁接苗要划除嫁接口的塑料条,修剪根系,保留主根长度为 25 cm30 cm,保留侧根长度为 20 cm25 cm,采用浓度为 50 mg/L 的 ABT 2 号溶液浸根处理,分级分批次栽植。7.4 栽植时期 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土壤封冻时等解冻后栽植。7.5 栽植方法 采用定植沟高垄方法栽植。定植沟要求深度为 60 cm80 cm,宽度为 40 cm60 cm。栽植前每 667m2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2 000 kg3 000 kg,与表土充分混匀后回填,再填心土。植苗时分层覆土,层层踏实,栽植深度比苗木地径原土印深 2 cm3 cm,垄面要高出地面 10 cm20 cm。栽后浇定根水。8 棚膜管理及环境调控 8.1 棚膜管理 8.1.1 棚膜选择 DB34/T 23472015 4 选用醋酸乙烯多功能复合膜(EVA)或聚乙烯薄膜(PE)。8.1.2 覆膜时间 果实进入白熟期前 2 周3 周开始覆膜。8.1.3 揭膜时间 果实采摘结束后及时揭膜。8.2 地膜选择与覆盖 选择聚乙烯透明薄膜,萌芽前 1 周开始覆地膜。9 土肥水管理 9.1 土壤管理 参照 DB34/T 1132 的规定执行。9.2 施肥 参照 DB34/T 1132 的规定执行。9.3 水分管理 依据枣树生长需水特点及土壤水分状况适时灌水。宜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扣棚前浇透水 1 次,直至谢花后不需浇水。枣果硬核期和果实膨大前期,结合 2 次追肥,分别浇 1 次水。每次施肥后都要浇水,封冻前浇 1 次防冻水。10 整形与修剪 10.1 整形 应根据树体、品种特性及定植密度,采用合理矮化树形。定干高度一般在 60 cm100 cm。树形采用自由圆锥形或多主枝开心形。整形期间,早期轻剪缓放,待结果后落头回缩。应尽早疏除交叉枝、直立枝等。结果枝组结果能力下降时,采用选留基部枣头或重短截主枝的方法,培养新的主枝或结果枝组。具体要求参照 DB34/T 1132 的规定执行。10.2 修剪 10.2.1 休眠期修剪 以疏为主,调整改造骨干枝,改善光照。主枝适当回缩,防止结果部位外移。有空间的交叉枝、直立枝、徒长枝及时回缩,培养新的结果枝组。控制树冠,使树形紧凑。具体要求参照 DB34/T 1132 的规定执行。10.2.2 生长期修剪 DB34/T 23472015 5 保留有发展空间的枣头,抹除多余枣头。依枣头长势适当摘心。结合拉枝,开张角度。适当控制结果主枝和枣吊数量。具体要求参照 DB34/T 1132 的规定执行。11 花果管理 11.1 提高坐果措施 11.1.1 花期环剥 初花期在距地面 20 cm30 cm 处的主干上进行环剥,以后每年隔 5 cm10 cm 上移,当环剥到第一个分枝时再回到 20 cm30 cm 处。环剥宽度一般为 0.4 cm0.6 cm,深达木质部,环剥口的韧皮部剥净,涂药或绑缚塑料薄膜,防病虫入侵。11.1.2 花期喷肥 花期喷施 0.20.3的硼酸或硼砂溶液。11.1.3 花期放蜂 花期放蜂,增加授粉媒介。要求 400 株500 株树放置一箱蜂(约 1.8 万头),蜂群间距以小于300 m 为宜。11.1.4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盛花期喷施 10 mg/L15 mg/L 赤霉素 1 次。11.2 疏果 当果实发育到花生米粒大小时开始疏果。疏除弱小、病虫、畸形、过多幼果,每枣吊保留 2 个3 个正常果,木质化枣吊可保留 4 个6 个。11.3 防裂果 采收前 15 d 和 30 d,树冠喷施 2 次 0.5氯化钙溶液。12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枣锈病、炭疽病、灰霉病、褐斑病、缩果病、早期落叶病等;主要虫害有绿盲蝽、枣瘿蚊、食芽类害虫、红蜘蛛、桃小食心虫等。具体防治措施参照 DB34/T 1132 规定执行。13 果实采收 根据成熟度适时分期采收。采收时,要求轻拿轻放,防止碰伤果面,切忌在雨天、雨后或烈日下采收。采果后,及时入库预冷,剔除病虫伤果,分级包装。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