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65.020 B 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T 22532015 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2015-02-01发布 2015-03-01实施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 2253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伟、付晓霞、史树森、田径、陈日照、毕锐、卢爱军、常春江、毕嘉瑞、李星儒、张吉辉、陈福良、刘晓莉。DB22/T 22532015 1 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斑萤叶甲发生数量和发育程度的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发生程度分级,以及测报资料的收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双斑萤叶甲的系统测报调查。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越冬卵 hibernating eggs 成虫产卵后,卵不继续发育孵化出幼虫,而以卵越冬,称为越冬卵。2.2 百株虫量 number of insect per 100 plants 100 株植株上的害虫数量(头)。2.3 有虫株率 ratio of plants with insects 有害虫的植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2.4 被害株率 ratio of damaged plants 害虫为害的株数占调查总株数的百分率(%)。2.5 发生盛期 period of high population 昆虫某虫态累计发生量达发生总量的 16%、50%和 84%的时间分别为该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从始盛期至盛末期一段时间为该虫态的发生盛期。2.6 被害指数 damaged index 用以表示植株被害的严重程度,采用式(1)计算 4A 3B 2C D4PI+=.(1)式中:I被害指数 A有 1/2 以上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 B有 1/41/2 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 C有 1/4 以下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 D叶片部分轻微被食害的株数 P调查总株数 DB22/T 22532015 2 2.7 系统田 field for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为系统调查害虫在某一地区的发生规律而设立的长期调查样区1)。2.8 系统调查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为掌握害虫种群自然消长动态,在系统田内,采取定点、定时、定内容的方法进行的连续调查。2.9 大田普查 field investigation 为了解害虫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调查。2.10 棋盘式取样法 chessboard sampling method 将田块划成等距离、等面积的方格小区,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区取一个样点,相邻行的样点交错分开。2.11 五点取样法 five-point sampling method 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2.12 双对角线取样法 double diagonal sampling method 对角线取样法的一种,在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2.13 发育历期 developmental duration 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态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3 虫情调查 3.1 系统调查 3.1.1 越冬卵调查 3.1.1.1 调查时间 一年进行 2 次,分别在 10 月上、中旬和翌年的 4月 中、下旬。3.1.1.2 地块选择 在双斑萤叶甲喜食的农作物和荒草地进行调查,作物包括大豆、玉米、高粱和谷子等,每种作物田调查 2 块3 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 667 m2。荒草地在果园或林地内选择 2 块3 块。3.1.1.3 取样方法 在调查田块内采取棋盘式取样法,每田块取样 10 点,以植株根部为取样中心,每样点 33 cm33 cm,取土样深度为 10 cm,并做好标记。3.1.1.4 调查方法 采用筛查法。1)能够代表该地区该种害虫的发生情况、自然环境和土壤生产力等。DB22/T 22532015 3 3.1.1.4.1 漂洗与过滤 在土样中加入适量清水,静置 30 min,然后倒入 3 层分样筛中用流水冲洗,分样筛孔径分别为 20目、45目 和 65 目,卵和细土粒就留在 65 目的细筛上。3.1.1.4.2 去杂 将过滤出的卵和细土粒倒入 10%NaCl 溶液的容器中,静置 5 min。卵和杂物一起浮起,土粒沉淀下来,将上层含有卵的漂浮物倒入 65 目的细筛中。将这些漂浮物再用清水冲洗、浸泡,静置 5 min。在清水中,将漂浮物去除。3.1.1.4.3 鉴别与记录 将含卵的沉淀物晾干后在显微镜下鉴别,鉴别特征见附录 A 中表 A.1 和图 A.1,记录双斑萤叶甲的卵粒数,计算卵粒数每平方米 和平均卵量每平方米载入附录 B 表 B.1。3.1.2 幼虫和蛹的调查 3.1.2.1 调查时间 幼虫从 5 月末到 月中旬,蛹从 6 月中旬到 7 月末,每 5 天进行 1 次调查。3.1.2.2 地块选择 见本标准 3.1.1.2 越冬卵的调查。3.1.2.3 田间管理 调查期间不施用杀虫剂,耕作管理方法同其他大田。3.1.2.4 取样方法 在调查田块内采取五点取样法,以植株根部为取样中心,每样点 33 cm33 cm,取土样深度为 15 cm,将土样带回室内。3.1.2.5 调查方法 3.1.2.5.1 观察 仔细观察土样中的植株根系,发现有幼虫和蛹,小心用镊子将其取下并记录,之后土样倒入水盆中,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使幼虫和蛹浮起于水面。3.1.2.5.2 记录 挑取幼虫和蛹,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别,鉴别特征见附录 A 中表 A.2、A.3 和图 A.1,记录幼虫和蛹的数量载入附录 B 表 B.2。3.1.3 成虫调查 3.1.3.1 调查时间 从 6 月下旬开始至 9 月下旬双斑萤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基本消失为止,每 5 d 调查 1 次。3.1.3.2 地块选择 DB22/T 22532015 4 见本标准 3.1.1.2 越冬卵的调查。3.1.3.3 田间管理 见本标准 3.1.2.3 幼虫和蛹的调查。3.1.3.4 取样方法 在调查田块内采取双对角线取样法,每田块取 9 点。3.1.3.5 调查方法 3.1.3.5.1 观察法 玉米和高粱等高秆植株采用观察法。3.1.3.5.1.1 观察要求 每点调查 20 株,共调查 180 株,观察鉴别植株上的双斑萤叶甲成虫,鉴别特征见附录 A 中表 A.2 和图 A.1。3.1.3.5.1.2 记录与统计 记录成虫数量、有虫株数、被害株数,统计有虫株率、被害株率、百株虫量,数据载入附录 B 表 B.3。3.1.3.5.2 网捕法 大豆和水稻等矮秆植物采用网捕法。3.1.3.5.2.1 标准扫网 网口直径 33 cm,网袋网眼目数为 40 目,网口至网底长 66 cm,手柄长 1.0 m1.3 m。3.1.3.5.2.2 网捕要求 每点扫 20 网,往返一次为 1 网,顺垄沟扫,扫动距离为,每样点扫4垄。3.1.3.5.2.3 记录与统计 根据扫网的直径和扫动距离,计算每样点扫过的株数。记录捕虫网内成虫数量、雌虫、雄虫数量,雌、雄成虫鉴别特征见附录 A 表 A.2,统计被害株数、被害株率、雌雄比例和百株虫量,数据载入附录 B 表 B.4。3.2 大田普查 3.2.1 调查时间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在双斑萤叶甲成虫发生盛期进行大田普查,同一地区每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3.2.1.1 地块选择 综合考虑当地作物种类、种植区域、生态条件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每种作物调查田块数量应不少于 10 块,选有代表性田块,均匀布点,每块田面积不少于 667 m2。3.2.1.2 取样方法 DB22/T 22532015 5 采用双对角线取样法,每田块取样 9 点。3.2.1.3 调查方法 3.2.1.3.1 方法 方法同本标准 3.1.3.5。3.2.1.3.2 记录 记录成虫数量、调查株数、不同受害程度的植株数、被害株数。3.2.1.3.3 统计 统计被害株率、百株虫量和被害指数,数据载入附录 C 表 C.1,以及成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加权平均被害株率、百株虫量和被害指数,数据载入附录 C 表 C.2。3.3 发生程度分级 以双斑萤叶甲有虫株率或被害指数表示发生程度,分为轻发生(1 级)、中等偏轻发生(2 级)、中等发生(3 级)、中等偏重发生(4 级)、大发生(5 级)五级,分级标准见附录 C 表 C.3。4 测报资料收集 4.1 作物种植管理资料 在双斑萤叶甲为害期结束后,将当地作物的种植面积、播种期和作物品种等相关数据载入附录 D 表 D.1。4.2 气象资料 5 月上旬越冬卵发育开始,记录当地气象台或气候观测站的主要气象要素旬平均实测值,并载入附录 D 表 D.2。5 数据汇总与上报 各级测报站点每 5 d 将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DB22/T 22532015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双斑萤叶甲种类描述与识别 A.1 分布于危害 双斑萤叶甲分布与危害情况见表 A.1。表A.1 分布与危害 分布 双斑萤叶甲 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于鞘翅目,叶甲科,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 玉米、高粱、豆类、苜蓿、白菜、马铃薯、辣椒和棉花等。危害 为多食性害虫,成虫取食叶片和花穗,咬成缺刻或孔洞,受害处渐变成白色至黄褐色,形成枯斑,使叶片的光合作用受阻,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降低产量与品质。A.2 形态特征 双斑萤叶甲不同虫态形态特征描述见表 A.2,不同虫态及危害状的彩图见图 A.1。表A.2 形态特征描述 虫态 形 态 特 征 成虫 体长 3.6 mm4.8 mm,宽 2.0 mm2.5 mm,长卵形,棕黄色有光泽。头、前胸背板颜色较深,有时橙红色,鞘翅淡黄色,基半部有一个近于圆形的淡色斑,周缘为黑色,淡色斑的后外侧常不完全封闭,它后面的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色带纹模糊不清成完全消失。鞘翅缘折及小盾片一般黑色。触角 11 节,基部 13 节褐黄色。复眼卵圆形,明显突出。小盾片三角形,无刻点。鞘翅被密而浅细的刻点,侧缘稍膨出,端部合成圆形。雄虫末节腹板后缘分为 3 叶,雌虫则完整。卵 椭圆形,淡黄色至红棕色,长约 0.6 mm,宽约 0.4 mm。卵壳表面有 6 边形的网纹。幼虫 共 3 个龄期。长形,初孵幼虫淡黄色,随着龄期的增加,体色渐变为黄色。体表具有排列规则的瘤突和刚毛,腹节有较深的横褶。头部具触角一对,上颚具 3 个小齿。胸部 3 节,各具足一对,前胸背板骨化,颜色较深,腹部稍扁,共 9 节,自第 3 节以后明显变宽。末腹节黑褐色,为一块铲形骨化板,端缘具较长的毛,这是区别于其他幼虫的一个重要特征。幼虫在行动时,体节伸缩幅度很大。蛹 长 2.83.5 mm,宽约 2.0 mm,黄色,体表具刚毛。前端为前胸背板,头部位于其下,小盾片三角形,前后翅位于两侧,前翅覆盖在后翅上,后胸背板大部分可见,腹部 9 节,17 节各有气门一对,第九节末端有一对稍向外弯的刺。腹面可见头部、足、翅及部分腹节。DB22/T 22532015 7 1、成虫(浅色型)2、成虫(深色型)3、卵 4、幼虫 5、蛹 6、危害状 图A.1 双斑萤叶甲形态特征与危害状 DB22/T 22532015 8 A.3 发育历期 双斑萤叶甲不同龄期幼虫发育特征见表 A.3,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见表 A.4。表A.3 各龄幼虫特征 龄期 特 征 1龄 头宽 0.19 mm0.23 mm,体长约 2.0 mm;2龄 头宽 0.29 mm0.32 mm,体长约 5.0 mm;3龄 头宽 0.42 mm0.45 mm,体长约 10 mm,最长可达 11.2 mm。老熟幼虫化蛹前身体变短、变粗,并稍弯曲。表A.4 发育历期 饲养条件 卵期(d)幼虫期(d)蛹期(d)产卵前期(d)成虫期(d)22 102 40 13 22 63 25 75 30 8 16 56 28 66 22 7 15 43 注1:光照14 h:10 h A.4 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双斑萤叶甲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见表 A.5。表A.5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幼虫 幼虫生活在表土中,个体小,怕光,很少爬离土表,主要取食作物、杂草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幼虫食量小,没有暴食习性,一般不会造成农作物的受害。生活习性 成虫 成虫对光特别敏感,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下更为活跃。成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常成聚集性分布,飞翔力弱,一般只能飞 2 m5 m,早晚气温较低时或风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取食和交尾活动都集中在白天。发生 规律 在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1年发生 1代,以卵在表土中越冬。翌年 5月开始孵化。幼虫期 30 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土中筑土室化蛹。7 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 10 月,初羽化的成虫喜在田地边、沟渠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等杂草上取食活动,约经 15 天转移到豆类、玉米、高粱、谷子、杏树、苹果树上为害,7 月8 月进入为害盛期,大田收获后,转移到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9 月上旬为交尾产卵盛期。DB22/T 22532015 9 B B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双斑萤叶甲系统调查表 表 B.1 至表 B.4 规定了双斑萤叶甲系统调查记录的要素和内容。表B.1 双斑萤叶甲越冬卵调查表 调查日期:地点(地块):作物:调查人:样点 面积(m2)卵粒数 卵粒数/m2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 0 平均卵量/m2 表B.2 双斑萤叶甲幼虫和蛹调查表 调查日期:地点(地块):作物:调查人:幼虫(头)1龄 2龄 3龄 样点 面积(m2)头%头%头%幼虫数量(头/m2)蛹(头)蛹量(头/m2)备注 1 2 3 4 5 幼虫平均数量(头/m2)平均蛹量(头/m2)DB22/T 22532015 10 表B.3 双斑萤叶甲成虫观察法调查表 调查日期:地点(地块):作物:生育期:调查人:样点 调查 株数 成虫(头)有虫株(株)有虫株率(%)被害株(株)被害株率(%)百株虫量(头)备注1 2 3 4 5 6 7 8 9 平均被害株率(%)平均百株虫量(头)表B.4 双斑萤叶甲网捕法调查表 调查日期:地点(地块):作物:生育期:调查人;样点 调查株数 成虫(头)雌 虫(头)雄虫(头)雌雄比 百株虫量(头)被害株(株)被害株率(%)备注1 2 3 4 5 6 7 8 9 平均被害株率(%)平均百株虫量(头)DB22/T 22532015 11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双斑萤叶甲普查表 表 C.1 和表 C.2 规定了双斑萤叶甲普查记录和统计的要素与内容,表 C.3 规定了双斑萤叶甲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C.1 双斑萤叶甲成虫普查表 调查日期:地点(地块):作物:生育期:调查人:受 害 程 度 样点 成虫(头)调查株数A(株)B(株)C(株)D(株)被害株数被害 株率(%)百株 虫量(头)被害指数备 注 1 2 3 4 5 6 7 8 9 平均被害 株率(%)平均百株 虫量(头)平均被害 指数 a 有1/2以上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b 有1/41/2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c 有1/4以下的叶片被食害的株数;d 叶片部分轻微被食害的株数。DB22/T 22532015 12 表C.2 双斑萤叶甲成虫普查统计表 统计人:县(市、区):调查 日期 地点/地块 面积(m2)作物 作物 生育期 平均 被害株率(%)平均百株 虫量(头)平均 被害指数 备注 作物加权平均 被害株率(%)作物加权平均 百株虫量(头)作物加权平均 被害指数 表C.3 双斑萤叶甲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指标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被害株率 R(%)R 10 10R30 30 R50 5070 被害指数 I I10 10I25 25I35 3550 DB22/T 22532015 13 D D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测报资料收集 表 D.1 和表 D.2 规定了双斑萤叶甲测报调查期间环境因子记录的要素和内容。表D.1 双斑萤叶甲发生期作物种植管理记录表 调查人:县(市、区):调查日期 地区 作物 品种 种植面积(ha)播种期 为害期 表D.2 双斑萤叶甲发生期气象要素表 记录人:地点:时间 地点 旬平均温度()旬平均相对湿度(%)旬平均降水(mm)旬平均土壤温度()旬平均土壤湿度(%)备注 DB22/T 22532015 14 参 考 文 献 1.张聪,葛星,赵磊,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2013.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生态学报,33(11):3452-3459 2.李广伟,张建萍,陈静,刘继.2008.双斑长跗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昆虫知识,45(4):621-627 3.戈锋.2008.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惠明.2006.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上海:科技出版社 5.张国安,赵惠艳.2012.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北京:科学出版社 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