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43.020 T40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485-2014 汽车外廓尺寸测量仪通用技术要求 The general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contour dimensional for vehicles 2014-12-29发布 2015-03-02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汽车外廓尺寸测量仪通用技术要求 DB35/T 14852014*2015年 1月第一版 2015年 1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485-2014 I 目次 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及定义.14 技术要求.14.1 使用条件.14.2 外观.14.3 性能.24.4 安全性.24.5 环境适应性.25 试验方法.35.1 试验条件.35.2 试验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35.3 试验程序.35.4 试验结果的判断.36 检验规则.56.1 检验分类.56.2 出厂检验(即交货检验).56.3 型式检验.56.4 判定规则.67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67.1 标志.67.2 包装.67.3 运输.67.4 贮存.7附录 A(规范性附录)示值误差与重复性检验方法.8参考文献.10 DB35/T 1485-2014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厦门市强科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厦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厦门闽盛交通服务有限公司、厦门同安车安机动车安全检测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 玲、池 辉、林景星、林景峰、杨华西、郑 鹏、廖小鹏、吴兹祥、王金斌、曾咏威、黄和跃。DB35/T 1485-2014 1 汽车外廓尺寸测量仪通用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外廓尺寸测量仪(以下简称测量仪)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安全技术、综合性能检验等在检测线上使用的测量仪。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3730.3-1992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 车辆尺寸 GB 7247.1-2012 激光产品的安全 第1部分:设备分类、要求 3 术语及定义 GB/T 3730.3-1992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汽车外廓尺寸测量仪 用于汽车车辆外廓尺寸(长度、宽度和高度)自动测量的仪器。4 技术要求 4.1 使用条件 4.1.1 环境温度:-5+50。4.1.2 湿度:相对湿度不大于 95%,无结露。4.1.3 额定电压:交流电压 220(110%)V,(505)Hz。4.1.4 应在周围的污染、振动、电磁干扰对测量结果无影响的环境下使用。4.1.5 没有光线直射或雾霾。4.2 外观 4.2.1 各部件表面应清洁、无污渍,且应有清晰的文字标识或符号标志。DB35/T 1485-2014 2 4.2.2 各部件的焊接处应光滑无虚焊、无裂纹、咬边、夹渣,不应有露底、划伤。电气元件、部件、插接件装配牢靠,布线整齐、合理。4.2.3 各线路不应裸露在外。4.2.4 数字式显示仪表应无影响读数的缺陷。4.3 性能 4.3.1 测量仪应具有汽车外廓尺寸的测量功能,包括长、宽、高三个方向,测量范围为:长度大于等于 2.0 m;宽度大于等于 1.0 m;高度大于等于 1.2 m。4.3.2 测量仪的显示分度值为 1 mm.。4.3.3 测量仪的示值误差:a)宽度、高度大于2 m,示值误差不大于1.0%;b)宽度、高度小等于2 m,示值误差不大于20 mm;c)长度大于5 m,示值误差不大于1.0%;d)长度小等于5 m,示值误差不大于50 mm。4.3.4 测量仪的重复性不大于 1%。4.3.5 按照说明书要求通电预热后,示值漂移在 10 min 内不超过0.5%。4.4 安全性 4.4.1 测量仪应有接地装置和接地标志,安装使用时应可靠接地。4.4.2 测量仪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其电源对地(外壳)的绝缘电阻不得小于 5 M。4.4.3 测量仪电源对地(外壳)应耐受频率 50 Hz、正弦波、电压有效值 3 kV、历时 1 min 的交流电压试验,不应发生飞弧、击穿现象。4.4.4 使用激光传感器作为测量器件,其安全等级应符合 GB 7247.1-2012 中I 类和 II 类的技术要求。4.5 环境适应性 4.5.1 低温贮存试验 传感器、光电部件应能承受-40,时间为16 h的低温试验,试验后,常温下放置4 h,应能正常工作。4.5.2 高温贮存试验 传感器、光电部件应能承受70,时间为16 h的高温试验,试验后,常温下放置4 h,应能正常工作。4.5.3 低温工作试验 传感器、光电部件在-20 的条件下通电工作4 h,试验后,立即对产品的外观、结构、使用功能进行检查或检测,应能正常工作。4.5.4 高温工作试验 传感器、光电部件在45 的条件下通电工作4 h,试验后,立即对产品的外观、结构、使用功能进行检查或检测,应能正常工作。4.5.5 恒定湿热试验 DB35/T 1485-2014 3 传感器、光电部件应能承受温度为(402)及相对湿度为(902)%的条件下通电工作24 h,应能正常工作。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测量仪的检验应在温度为(035),相对湿度为45%8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5.2 试验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 5.2.1 测量用计量仪器及配套设备见表 1。表1 测量仪用计量仪器及配套设备 设备名称 主要技术指标 试验车辆 车长大于6 m 厢式货车 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 钢卷尺:测量区间:(020)m,分度值:1 mm,准确度等级:级 激光测距仪:准确度等级:0级 铅锤或激光标线仪 2只 水平仪 规格:0.02 mm/m 绝缘电阻表 500 M 500 V 准确度等级:10级 高低温试验箱(房)低温:-40 高温:70 耐压测试仪 5级 秒表 分辨力0.1 s 杆状突出物 体积:50 mm50 mm300 mm(长)长度调节范围100 mm300 mm 颜色:黑色,吸收效率5%5.2.2 场地设施 检测通道的长度和宽度应与受检车型相适应,地面平面度纵向不大于2 mm/m,行车道间高度差不大于5 mm。5.3 试验程序 按本标准进行检验的测量仪,应按照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5.4 试验结果的判断 5.4.1 外观检验 主要检查外观和装配质量。通常以目测进行,检查是否满足4.2的要求。DB35/T 1485-2014 4 5.4.2 示值范围与分度值 观察测量仪示值范围和分度值是否满足4.3.1、4.3.2的要求。5.4.3 示值误差 对试验车辆用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进行实际测量,重复测量3次,将测量结果计算平均值,作为该试验车型的实际外廓尺寸实际值。将试验车辆以规定的速度通过测量仪的测试通道,用测量仪分别对试验车辆的长、宽、高进行测量,重复测量三次,按照公式(1)或公式(2)计算示值误差。长、宽、高的示值误差,其检测结果应符合4.3.3的要求。%100 LL Lii(1)式中:i 第i测试点的示值误差(测试点i可分别代表长、宽、高),%;i L 第i测试点的三次算术平均值,mm;L 第i测试点的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的示值,mm。L Lii(2)式中:i 第i测试点的示值误差(测试点i可分别代表长、宽、高),mm;i L 第i测试点的三次算术平均值,mm;L 第i测试点的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的示值,mm。5.4.4 重复性 重复性试验与示值误差试验同步进行,按公式(3)计算重复性。所有被检测的车辆的长、宽、高的重复性,其检测结果应符合4.3.4的要求。%100min maxLL LRi ii(3)式中:Ri 第i测试点的重复性(测试点i可分别代表长、宽、高),%;Limax 第i测试点的最大值,mm;Limin 第i测试点的最小值,mm。5.4.5 漂移 将试验车辆放置在试验区域内,进行长、宽、高的测量。每隔3 min观察1 次,记录显示值,观察 3 次;示值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测量仪的漂移,其检测结果应符合4.3.5的要求。5.4.6 绝缘电阻试验 DB35/T 1485-2014 5 仪器处于非工作状态,开关置于接通位置,用500 V兆欧表测量测量仪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应满足4.4.2的要求。5.4.7 绝缘强度试验 试验应在绝缘电阻检验合格后进行,用交流耐压测试仪进行试验,试验电压应在(510)s内由零平稳地升到规定值,保持1 min,随后以同样的速度降到零。试验中,测量仪不应出现飞弧或击穿现象,试验后,测量仪应能正常工作。5.4.8 环境适应试验 5.4.8.1 低温贮存试验 按GB/T 2423.1的方法,在(-403)的条件下贮存16 h,并在室温条件下恢复4 h后,应符合4.3的要求。5.4.8.2 高温贮存试验 按GB/T 2423.2的方法,在(702)的条件下贮存16 h,并在室温条件下恢复4 h后,应符合4.3 的要求。5.4.8.3 低温工作试验 按GB/T 2423.1的方法,在(-203)的条件下通电工作4 h后,应符合4.3的要求。5.4.8.4 高温工作试验 按GB/T 2423.2的方法,在(452)的条件下通电工作4 h后,应符合4.3的要求。5.4.8.5 恒定湿热试验 按GB/T 2423.3的规定,在(402)及相对湿度为(902)%的条件下通电工作24 h,试验期间以及试验后立即对产品的外观、结构、使用功能进行检查或检测,应符合4.3的要求。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产品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6.2 出厂检验(即交货检验)6.2.1 出厂检验一般为全数检验。6.2.2 出厂检验项目:外观,分度值、示值误差、重复性、漂移、绝缘电阻、绝缘强度、接地装置和接地标志。6.3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应对本标准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全部进行检验,型式试验的样品应从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1台。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时;b)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DB35/T 1485-2014 6 c)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的差异时;d)产品停厂一年以上再恢复生产时;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检验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6.4 判定规则 6.4.1 出厂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则予以验收;若有 1 项不合格,则予以退回,经返工后再次提交检验,直至合格为止,检验不合格不得出厂。6.4.2 型式检验中如发现不合格项,则加倍抽样并对不合格项复检,复检合格,判定型式检验合格,否则,判定型式检验不合格。7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7.1 标志 7.1.1 产品标志 产品标志应包含以下内容:a)制造厂厂名或商标;b)产品名称及型号;c)产品编号和制造时间;d)主要技术参数。7.1.2 包装标志 仪器的包装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有关规定,应包含以下内容:a)产品名称及型号;b)执行标准编号;c)制造厂名;d)包装箱外形尺寸(长宽高);e)易碎物品,小心轻放;f)向上,严禁倒置;g)总质量。7.2 包装 7.2.1 使用专用包装箱,包装箱内应采用防震、抗冲击材料。7.2.2 包装箱应有防雨、防潮措施。7.2.3 装箱时应具备下列技术文件:a)装箱单;b)产品合格证;c)产品使用说明书;d)其它有关技术文件。7.3 运输 7.3.1 不允许和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物品同车装运。7.3.2 运输时有防雨、防日晒、防撞击和防跌落措施。DB35/T 1485-2014 7 7.4 贮存 库房应具有良好的通风、隔热、保温、排水、防震、防火等设施。A DB35/T 1485-2014 8 A B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示值误差与重复性检验方法 A.1 车辆长度、宽度的测量 测量前把选择试验车辆停在一个平整的地面上。人工对试验车辆测量方法如图A.1、图A.2所示。在汽车前后突出位置,使用线锤或激光标线仪在地面画出“十”字标记;在汽车两侧突出位置用线锤或激光标线仪在地面画出“十”字标记。图A.1 车辆长度、宽度的测量示意图 为防止车辆前后突出位置不在同一中心线上,影响测试精度,可将车辆移走,在地面的长宽标记点上分别画出平行线,用钢卷尺或激光测距仪分别测量出长、宽的直线距离。记录长、宽的直线距离实测值作为参考标称值。图A.2 车辆前后突出位置标注示意图 A.2 车辆高度的测量 高度测量方法如图A.3所示。测量前试验车停放在符合5.2.2规定的场地,检查各轮胎气压符合规定,左右胎气保持一致。驾驶员坐在空载的试验车辆驾驶室内不得离开。用一块长于车辆宽度的平板,放在车辆的最高处,在两边放垂线,用钢卷尺垂直测量两边平板下边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采用水平尺调整DB35/T 1485-2014 9 平板与地面的平行度,用钢卷尺测量出平板与地面的高度即为该车的实际高度值并记录,作为高度参考标称值。图A.3 车辆高度的测量示意图 A.3 示值误差试验 采用试验车,按以下方法进行示值误差试验:a)测量仪按使用要求预热后,进入测量状态;b)试验车以规定的速度正直驶过检测通道1 次,试验车向左偏离中心线200 mm300 mm 正直驶过检测通道1 次,试验车向右偏离中心线200 mm300 mm 正直驶过检测通道1次,测量仪显示并记录测量结果;c)将杆状突出物分别固定在试验车长、宽、高方向的车体上并进行调节,以车辆前后最外端点、两侧固定突出物以及最高点为基准的调节范围为100 mm300 mm,重复A1、A2、A3中b)步骤。A.4 示值误差计算 示值误差按公式(1)或公式(2)计算,其结果应符合4.3.3的要求。A.5 重复性计算 重复性按公式(3)计算,其结果应符合4.3.4的要求。DB35/T 1485-2014 10 参 考 文 献 1 GB/T 6587-2012 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2 GB 7258-2012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3 GB 21861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_
展开阅读全文